市场化:国有经济的改革之路  ——着名青年经济学家魏杰教授访谈录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本刊特约记者 韩月香博士)
  “八五”计划已圆满完成,“九五”宏图即将展开。最近,记者就“九五”期间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中的重大问题采访了享有“京城四少”之一盛名的着名青年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主任魏杰教授。
  ○记者:无论是“八五”计划的完成,还是“九五”宏图的规划,其中心问题是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请教魏先生,什么是推进市场经济的关键?
  ●魏杰:市场经济绝不是简单的资源配置方式问题,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社会主义国家从原来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来看,首要问题就是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国有经济的市场化问题。因为国有企业是我们的支柱、基础,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但是国有企业的运转原来都是按计划经济模式进行的,因此,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关键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市场化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呢?
  ●从1978年开始,国有企业已向市场化靠近,至今大体经历了4 个阶段:一是1979年推出的实施放权让利政策的阶段。放权让利的主要目的就是想使企业逐步脱离国家统得过死的控制,让企业行使一定的自主权。到1980年初,这个政策发挥了很大效力,企业发展很快。但也产生了一个严重问题,即放权让利的标准是什么?放多少权?让多少利?沿海地区放权40%,让利50%,中西部地区分别为4%和9%。这样,全国放权让利就缺乏一个客观的标准。二是推行承包制阶段。为了解决放权让利的标准问题,1980年下半年有关部门提出了承包制,使放权让利有了一个量化的操作方法。但承包制的致命问题是各承包企业没有长远计划,缺乏对长远利益的考虑。1989年,人们普遍认为必须调整承包制。三是下放13种权利的阶段。1990年,中央发了2个文件, 提出转变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核心是向企业下放经营权等13种权利。但是,下放的13种权利根本不到位。有一次我去天津开会,听到有个企业反映,他们只有一个权利,就是抵制摊派。我很感兴趣,因为我研究的几个大企业恰巧因无法抵制各种摊派而陷入僵局。为此我走访了这家企业,结果让我非常吃惊,原来这个企业已5年没盈利, 当然不会承担任何摊派了。可见,下放到这个企业的权利一个也没得到落实。事后在理论界重新讨论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理论基础时,大家普遍认为,下放的13个权利之所以到不了企业,是因为在中国所有权与经营权根本无法分离。四是实施现代化企业制度阶段。既然所有权与经营权难以分离,那么就过渡到了最终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的分离上,从而使问题的讨论进入到所有权层次上的探索。虽然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有成效,但还远远没有解决国有企业市场化的问题。
  ○看起来,国有企业从1978年开始向市场经济靠拢,期间虽有4 大政策出台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未把握住问题的核心。根据您的研究来看,国有企业市场化的本质是什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无论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看,中国国有企业向市场经济转变是一个非常大的综合工程,是不可能单项突破的。所以,除了最终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的分离外,还有5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第一是国有经济的规模问题。
  社会总资本是各种性质的资本总和,国有资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社会总资本中,国有资本该占多大比重呢?这里有两个不同的原则:一个是传统社会主义的原则,认为国有经济比重越大越好;另一个原则是市场经济的原则。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国有经济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以竞争与垄断的标准来划分国有与非国有的界限。非竞争性行业才能搞国有经济,或者说是市场经济搞不成的才能搞国有经济。国有经济也要不断调整,因为行业的垄断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此时是垄断性行业,彼时很可能就不是。因此国有企业不是一种界定,而是要以竞争、垄断的关系来确定其比重、规模。
  目前,我国80%的企业是国有企业。根据我国的实际,只要有40%的国有企业就可以了。因此,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应是大力推进非国有化进程。当然,非国有化并不等于私有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国有化与国有化往往只是一个竞争与垄断的关系。但传统的力量和思维惯性使非国有化进程步履艰难,并常常被看作不法行为而受到责难。这样非国有化就缺乏一种法制化、规范化、公平化的环境,致使大量国有资产迅速流失。所以国有企业面临的不仅是改革问题,还有撤退、放弃问题。有些企业根本就不应该搞国有化,你硬把它搞成国有经济,只能是死路一条,想搞活根本就不可能。
      第二是政企分离问题。
  政企分离已喊了好几年,但政企至今仍未分开。政企不分的后果之一是企业不能按企业的规律运转。试想一个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国有资产管理局,最终收益权属财政部,投资权又属国家计委,日常运转权归经贸委管,企业还有何权力可言?企业如何按市场规律运转?后果之二是人才难以按市场经济需要安排使用。在政企不分的情况下,企业的工作人员为公务员,于是就出现了让外国人无法理解的所谓省军级厂长、经理等怪现象。能上不能下,调高不调低,用人怎么可能扬长避短?
  为什么政企分家这么难呢?因为在我国政资是不分的。1991年改革的重点转入了政资分离。有人建议成立一个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它是只对人代会负责的非政府化机构。可结果是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局,且明文规定国有资产管理局是国务院领导下的由财政部代管的副部级单位。本来想使企业摆脱一级行政的管理,却又增加了一级管理。当然也确有些地方政府减少了对企业干预。其实,政府与企业就象“父子”关系。1992年前,当“爹”的过得舒服又潇洒,因为赢利的企业归他管,不赢利的企业有“老爷子”管(享受财政补贴、银行无限期贷款等),自己一点负担都没有。1992年后,当“爹”滋味就很难受了,因赚钱的“儿子”不孝敬他老人家,而赔钱的“儿子”却总去找他要口粮并以“工资发不了,不给钱工人就上街游行了”相威胁,不仅“老爷子”怪罪他,“儿子”也同他闹矛盾。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乡镇企业天天有倒闭,却没有人找政府,因为大家都知道乡镇企业不是国有的。
      第三是企业负担问题。
  国有企业有5大负担:冗员、退休金、债务、办社会和技术落后。近年来我国产品国际化速度很快,但90%的国际化产品不是国有企业的,原因就是国有企业负担重、成本高和技术落后,缺乏竞争力。解决这一问题,不能按常规办事,只有非常规操作才行。我想这是大家都很清楚的。当然,负担是历史造成的,不是哪项制度能解决的。但问题是只有解决了负担,新制度才能产生。
      第四是国有企业的分配原则问题。
  国有企业目前的分配原则是“只有劳动收益,没有资产收益”,通俗地讲就是“国家拿大头,企业拿中头,个人拿小头。”这样的分配原则造成了各个阶层的心理不稳定,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管理人员能力再大,其工资也只能比工人的工资高几级,此外他没有任何法定收益,只有批条请客吃饭的权力。这也是吃喝风愈挫愈奋、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有一次一个企业老总请我吃饭,5个人一顿吃掉3万元,他问我感觉怎样,我说没有吃出幸福感、享受感,还不如回家吃碗面。我还说下次就别吃了,不如一人分6000元,谁爱吃什么就吃什么吧。老总却说,对不起,我只有批条权,没有分钱权,如果我拿6000元就是贪污犯。可见,如今的分配原则使企业缺乏内在约束力,社会也同样缺乏内部约束力。有人问我到底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我说很简单,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是价格约束机制,而社会主义是非市场经济,是多头约束机制。由此看来,腐败问题不是一个教育或监督的问题。同样,在这种分配原则下,科技人员虽大都有工作热心,但往往不愿多出力,因为企业经营好坏与他们关系不密切。工人也认为企业要他们贡献是无条件的,而让享受却是有条件的,自然就不愿卖力。各阶层的这种不稳定心理给国有企业带来了很坏的影响,也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改革国有企业的分配原则势在必行。我们必须承认有资产收益,也有劳动收益,形成“个人拿大头,企业拿中头,国家拿小头”的分配格局。
      第五是国有企业的管理问题。
  国有企业的管理不是一般的西方管理经验的引进问题,而是管理构成的组织结构调整再造的问题。目前国有企业管理有3 大力量:以厂长为代表的生产经营中心,以党委书记为代表的政治核心,以工人为代表的生产重心。三心难为一心,严重违背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操作方法,并造成人们一直在为厂长、党委书记职位谁高的问题而绞尽脑汁。这如何能搞好企业管理?
  ○您的分析入木三分,引人深思。那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除了要解决国有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5个问题外,还有其他应注意的问题吗?
  ●当然有。市场经济的建立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单就经济而言,国有经济市场化乃是关键之关键。但是,经济的其他领域如金融、流通、国际合作等都是大课题,也会直接影响改革的成败。这里,我只想谈农村经济市场化问题。
  农村经济(不是农业经济)的市场化是市场经济改革中又一老大难问题。在全世界农村转入城市、农业转入工业的大潮中,我国农村经济急需解决的问题很多,特别有3个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一是粮食、棉花价格的市场化问题。现在我国粮食价格已接近国际市场价格,可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仍不高。因为消费者付出了市场价,可农民拿不到市场价。国家以0.5元/斤的价格征收农民稻谷,米却买到0.9元/斤以上。按稻谷出米率计算,国家应按0.7元/斤收购才合理。 这0.2元的差价是粮食主渠道销售系统效率低下所造成的。 有人想通过加强主渠道的作用来稳定粮价,可实际上国家粮店(库)是干扰粮食市场的元凶。他们大都不思进取、效率低下,依赖国家给的特权活着,有的甚至把国家粮店出租,把国家粮食转手二道贩子。所以粮食市场的改革不能仅仅从粮价上下手,而必须同时改革粮食销售系统,惩治主渠道的腐败和无能。棉花问题与粮食问题有些类似。国家市场价皮棉是10 元/斤,而向农民收购却是5元/斤。这主要是为保证大型国有棉纺织厂的低价货源所致。市场经济的原则应是谁能接受高价谁才能存活,我们却以强制低价收购而支撑那些无力进入市场的国有企业,致使农民不愿种棉、卖棉。
  二是非粮、非棉种植业的市场化问题。现在有些农村出现了种植、养植等农村生物工程,这是很有发展前景的新事业。关键是我们的生物工程应瞄准国际市场,形成一种分散经营、集中收购的分散型农村格局。这种新格局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必将打破行政区域的阻隔。
  三是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问题。发展乡镇企业是一个战略性举措,经过10多年的风吹雨打,乡镇企业已颇具规模。但乡镇企业也面临许多困难,急需进一步提高:(1)乡镇企业必须产权明晰。 可以说正是产权的不明晰帮助了乡镇企业初期的发生和发展,但是发展的进一步使原本的发展动力成为阻力。因此,乡镇企业的产权也必须明晰化。 (2)乡镇企业的规模效益必须大幅度提高。过去是船小好调头,现在却是风大浪大,船小成为劣势。走集团化、多元化之路乃乡镇企业的必由之路。(3)乡镇企业管理要现代化, 要变过去以血缘关系为主的企业管理为市场原则组织起来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4 )乡镇企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乡镇企业发展之初的人员素质已远远不适应新的要求,只有在教育制度改革的前提下实现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的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镇企业人才不足的问题。(5)乡镇企业要高科技化。 乡镇企业对科技的需求量非常大,我认为未来科技能否成为第一生产力,乡镇企业是主战场。
  ○您今天谈的问题关系到中国经济的走向。已打扰很久了,下次再来请教您。谢谢。
                      责任编辑 陈麟辉*
  
  
  
探索与争鸣2沪30-32F1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韩月香19961996 作者:探索与争鸣2沪30-32F1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韩月香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1:29:44

[新一篇] 市場化過程中的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中國的經驗(注:本文是作者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與日本東京大學在北京舉行的1997年度學術交流會上宣讀的論文,在此發表,以供中國的讀者參考。發表時刪去了原文中的大部分數據圖表。)

[舊一篇] 市場卡特爾及其在現代營銷中的運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