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以约定俗成为机制的比附性象征。比附性象征是指用形象来喻指某种确定的观念或意义,其意义的获得主要依靠主体联想与想像,形象与意义间的联系的建立主要依靠约定俗成,人们通过习惯性联想而获知其内涵。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比附性象征应用的较为广泛。天一阁开间数为六,意为生水克火,社稷坛覆土的五色代表四方与中央,砖雕上的鱼表示年年有余,民居中的风水歪门是为了避凶求吉……在这些现象中,形象与意义就是通过比附性象征传达的。
另一种是表现性象征。它不像比附性象征那样用形象去喻指一种明确的观念与内涵,而是用形象的隐喻、暗示、激唤机能去引发主体的想像与情感体验,传达某种不确定的情感或意蕴,其内在机制是作品特征图式与主体心灵图式的同构契合。中国传统建筑常常创造出某种特殊的氛围与韵味。如故宫的森严壮丽,天坛的宏大安宁,陵寝的肃穆恢弘,园林的精巧深邃,四合院的安详平和等等,给人以难以言表的感受,使人生发无尽的意绪。在这些现象中,形象与主体的意蕴就是通过表现性象征沟通的。
两种象征方式既有多方面的显见区别,又存在密切的联系,以至相互转化。
一、两种象征的区别
1.从运用过程的角度分析
古人很早就开始在传统建筑中自觉地运用了比附性象征。例如在色彩象征中,《礼记》记载,早在周代就有“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黄”的规定。对于表现性象征的运用,则长期处于不自觉状态。人们凭直觉与经验进行创作。在山水诗、画理论出现之后,人们才开始在建筑中自觉地运用表现性象征,并形成了许多相关理论,如《园冶》中成熟的园林创作思想与方法,风水理论中丰富完善的环境美学观念等。
2.从象征目的的角度分析
比附性象征服务于古人的功利目的。人们希望通过象征来强化等级秩序,或者祈求赐福,或为同化宇宙,与天地共长久。这种象征都是从人的利益出发,以求得因果回报为目的。而表现性象征则超越了功利性,是以审美为目的的艺术活动,主要用来表达一己心绪或“永恒真理”,建筑作品在摆脱了功利目的后,演变成如埃德蒙·威尔逊在《象征主义》中说的“一种运用经过缜密思考过的手段——即以瞬间的不明确的甚至是神秘的象征作为感知世界的方式,把探求内心的‘最高真实’作为目的——来传达独特的个人情感的尝试”。例如,私家园林表现出主体“笑傲山林”的情志以及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3.从心理状态的角度分析
比附性象征源于古人“万物有灵”、“万物交感”的心理模态。他们把象征物当做真实世界中的事物,真诚地以象征来解释、沟通神秘的未知世界。例如古人以为画上蝙蝠金锭就能招福致富,以为立一块刻有石敢当的石头便真能驱邪镇魔。表现性象征中,象征物不再仅是被用来传达主体的愿望和观念,而是通达主体心灵深处,与主体无意识的情感、意绪沟通,成为主体情感寓寄的对象。例如,对“龙”这一形象的运用,在比附性象征中,只要有此形象即可满足指代帝王的要求,不必论其美丑;而在具体形象塑造中,人们都要将其刻画得如腾似飞,栩栩如生,这实质上是主体心灵中对生命律动的感验寄托于此,并在对这形与神的欣赏中观照自我。
4.从取象来源的角度分析
比附性象征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自然象征,象征物往往取自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中某一物体或现象以及抽象形式,如植物、动物、山川、日月、人物、数、方圆等,往往是直接取用,不求个体特征只求类型特征,如,只要是龟,便可喻长寿;只要是荷花,便可代君子。其取象侧重于向外寻求直接的客观的对应物象,将主观尽可能物象化。
而表现性象征则侧重于将外在世界收摄到内心,加以选择、夸张、变形或畸化,使之主观化、体验化、抽象化。如择石要漏、透、瘦、皱,选梅要曲、畸、疏、斜,小路要曲而悠长,峰峦要秀而奇异。在这种对形象的选取与塑造中,主体潜意识中便隐含着表现性的取象原则。
5.从象征内涵的角度分析
比附性象征表达的多是明确的观念与意义,如屋顶表达的等级观,麒麟表达的吉祥观,方圆形式表达的宇宙观等。其目的是进行观念的交流,导致的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活动。而表现性象征则注重主体内在的情感与体验,追求表现人生图景,表达主体对世界的感悟,其意蕴指向主观情感、生活哲理,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领悟和潜在心理的揭示。例如天坛激发主体对“神圣”的体验、对宇宙的思索,陵寝激发人们对生死永恒的感悟。比附性象征的意义范围是狭窄的,内涵是明确、稳定的。其具体意义可由形象确指——“看上去是”。如人们见到黄色,便知其言明皇帝之义。表现性象征的意蕴范围则是宽泛的,内涵是随语境而变化的。这种意蕴可由知觉幻象去感受——“看上去像”。例如,人们在十三陵的山陵环境中,能够感受到周围的山峦仿佛都充满灵气,仿佛祖先的神灵就永生在这永恒的山岳之中,但这种感受又是说不清楚的,朦胧而模糊,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比附性象征的意义是由形式指定的,如“瓶”就是指代“平安”的意思。而表现性象征的意蕴则是主体赋予的。形式激发、唤起主体的情感体验,生成象征形象的意蕴。如十三陵本身并无明确的语义,它的内涵就是主体被场景与氛围激发的各种感怀,是审美主体积极参与到作品建构中使之获得意蕴。
6.从表征机制上的角度分析
比附性象征的内在机制是约定俗成,而表现性象征的内在机制则是同构契合。由于约定俗成是在一定时间、空间内的文化圈中产生的,所以比附性象征的意义就会随文化圈的消失而消失。而在表现性象征中,只要其特征图式与人类普遍、根本的心灵图式产生同构契合,那么其意蕴就会跨越时间与空间,被不同的主体感悟到,作品也就具有了永恒性。
二、两种象征的联系
比附性象征与表现性象征虽然有诸多差异,但在建筑作品中并非绝对的界限分明,在很多情况下,两者会相互转化,甚至出现复合状态。
1.表现性象征转化为比附性象征
1)积淀型
在这种转化中,表现性象征的意蕴在长期使用中,经由历史承传积淀,由潜在的逐渐被确认为显在的,由朦胧、宽泛转变为明确、单一,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人们不需要作深层的挖掘就能认知形象的意义,这样,表现性象征就转化为比附性象征。典型的例子是“岁寒三友”松、竹、梅。松竹梅本身的形象与内涵能使人产生丰富的想像与感悟。但在频繁地运用过程中,人们的感受与体认逐渐集中在三者的内涵意义:松——凌寒不凋,竹——虚心有节,梅——迎霜独芳,与君子品格相通,三者便成了君子的象征,其意义也就明确下来。
2)约定型
在这种转化过程中,本来具有表现性象征可能的形象,与其他形象一起,在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被约定俗成机制所选用、所规定,被赋予明确的语义内涵。例如,大屋顶具有展翅飞升的表现力,又有许多性格特征,如歇山顶的丰富、华丽、庑殿顶的严肃、伟壮,攒尖顶的高崇、活跃。但在使用过程中被赋予了等级语义而成为比附性象征方式。最典型的是风水理论。风水是门与环境美学关系密切的理论,有很高的艺术指导价值。但因其神秘的吉凶观念,其中环境的表现性内涵被比附性语义所掩盖。这种“约定”带来两种结果:其优点是让人们在模糊、朦胧的象征意蕴中容易把握住一个具体清晰的意义,既方便理解,也方便创作。其缺点谟冢捎谡庵忠庖迳系拿魅罚沟米髌吩究矸骸⒎岣弧⑸羁痰囊庠淌艿骄窒蓿魈迦狈Ψ⒒拥淖杂桑佣髌肥ケ居τ械脑衔队敫腥玖Γ饔诜羟场⑾涟⒉园住1硐中韵笳魇抵噬喜⒎峭耆氏治雀叫韵笳鳎晌雀健硐值南笳鞲春咸澹杂诓煌愦蔚闹魈澹硐殖霾煌南笳髑阆颍憾杂诘筒愦蔚闹魈澹髌繁桓兄雀叫韵笳鳎欢杂诟卟愦蔚闹魈澹髌凡唤霰桓兄雀叫韵笳鳎疑仙硐中韵笳鳌@缌昵蓿杂谝跹艏叶裕薹羌ㄏ槁觯欢杂谝帐跫叶裕蚧岣形虻缴缆只氐淖刺⑽蘧「锌?br> 2.比附性象征转化为表现性象征
1)还原型
对于从表现性象征转化来的比附性象征来说,这是一个“还原”过程。“还原”的方法主要有两种:解约、破约。
“解约”,在时间上,从今人的角度分析古人的比附性象征,若非专业人员很难读懂。对读者产生影响的,多是作品自身的表现力。在空间上,存在有文化隔阂,因而“签约”失效。如,在一个文化圈中,白色象征“圣洁、吉祥”;在另一个文化圈中,白色则象征“丧、哀”。因此,对一个文化圈以外的人来说,作品只有靠表现力来对他产生影响。
“破约”,即读者在约定机制尚未失效时,依靠自身修养,发挥想像,突破比附语义的束缚与干扰,去寻找、领悟作品的表现性象征内涵。读者可能会沿着比附语义的指向发挥,也可能从形象自身出发,独立地感悟。
2)引发型
对于抽象的比附性象征形象,如数字、方位等,其表现性象征意蕴源于形象所喻指的内容,读者以此内容为起点,在内容的指向作用下,充分发挥联想,从而产生丰富的“象外之象”,作品便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表现性。同时,对于具有表现力作品来说,其比附内容也会拓展读者思路,使之向多个方向发挥想像力,从而也就丰富了作品意蕴。从这一意义上说,比附性象征起到“发端”、“中介”作用,将形象与毫无关系的表现性象征联系起来,并成为表现性象征的发端。如,人们的角度分析到门钉,知其数目为九,乃“帝王之数”,思路就可能由此拓展开去,联想到帝王的权威、功业、形象,或想到其反面,由“帝王之尊贵”想到“平民之身微”,想到“君民”关系,以及历史沿革、千秋功过……这些联想产生的丰富意蕴,却源自一个毫无干系的数字,这一过程的“中介”、联想的“发端”,就是比附性象征,没有它所赋予的语义,也就没有了表现性象征的起点。这种转化,实质上也是一种“破约”,是读者的想像力完成了这种转化,与前面的第一种“破约”一样,作品在这两种象征间转化的过程中,呈现的是一种“比附—表现象征”复合状态,在这种转化中,读者的想像是其关键。
在对两类象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比附性象征较表现性象征艺术层次较低。表现性象征作品由于包蕴了人类普遍的心灵图式,所以它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为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主体所理解与欣赏,因而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同时,由于表现性象征作品内涵的朦胧与宽泛,具有很强的召唤力,可以吸引主体积极地参与到作品的建构中,使主体与客体紧密贴合,主体心灵深处的情感与体验得以充分地表现与观照,因而变幻不定,耐人寻味,又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与震撼力。因此,表现性象征是高层次的象征,对其充分运用是中国建筑的优秀传统,对现代建筑创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如果我们把对象征的理解还停留在比附性象征层次,如用踏步数目、建筑高度来寓寄涵义,那么作品就容易流于浅白、平直,容易限制读者的发挥,难以激发主体内在的情感和意蕴,因而感染力很有限。同时,比附性象征囿于文化圈的限制,难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隔阂,难以得到长久、广泛的认同。只有上升到表现性象征层次,作品才能调动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使读者积极地参与建构作品,从而创造深广意境,才能直通、震撼读者的心灵。
比附性象征依然有自己的价值。一方面增加了作品的意义和趣味,增加了作品的欣赏层次。另一方面,比附性象征如果完成了向表现性象征的转化,就有了质的飞跃,也就更具有了审美价值。从这一点看,比附性象征使原本缺乏表现力的形象具有了表现力,也就大大拓展了表现性象征的取象来源,丰富了作品的表现手段。同时,比附性象征虽然会局限某些读者的想像,乃其不足,而对另一些读者来说,却能使作品中难以把握、体悟的,朦胧、模糊的象征意蕴容易被感知。这样便照顾了各层次读者的不同欣赏水平。对一个感悟力差的人而言,故宫宏大雄伟的气魄没能使他感受皇权威仪,但一块黄琉璃瓦却能告诉他帝王的尊严。所以,运用象征进行建筑创作的理想方式是使二者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多向度、多层次的象征复合体,表征不同层次的建筑内涵。这也许会对现代建筑学术交流哈尔滨133~136J7造型艺术刘晓光/姜宇琼20042004象征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创作方法。比附性象征与表现性象征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区别,同时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具有各自的价值,在建筑创作应该结合运用,以构成多向度、多层次的象征复合体,表征不同层次的建筑内涵。中国建筑/比附性象征/表现性象征
architecture/figure-attached symbol/presentational symbol本文系国家文物局委托培养书画鉴定硕士研究生硕士论文集的导论滴石Study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Figure-attached Symbol and Presentational Symbol in China's Architecture
LIU Xiao-guang, JIANG Yu-qiong
(Architecture College,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6,China)Symbol is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creation in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s. Figure-attached symbol and presentational symbol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hile many in difference. They have their respective values and should mutually utilize in architectural creation, forming an architectural intension of different hierarchies with the symbolic complex of multi-dimension and multi-level.刘晓光(1969-),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景观研究。 作者:学术交流哈尔滨133~136J7造型艺术刘晓光/姜宇琼20042004象征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创作方法。比附性象征与表现性象征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区别,同时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具有各自的价值,在建筑创作应该结合运用,以构成多向度、多层次的象征复合体,表征不同层次的建筑内涵。中国建筑/比附性象征/表现性象征
architecture/figure-attached symbol/presentational symbol本文系国家文物局委托培养书画鉴定硕士研究生硕士论文集的导论滴石
网载 2013-09-10 21:2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