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芒:官僚永远不可能懂现代教育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官僚永远不可能懂现代教育,所以每当长官意志要在教育领域做点什么事情的时候,就是教育的灾难。


受访人:邓晓芒、项贤明


采访人:凌绝岭


家长们为何崇拜“高考工厂”?


凌绝岭: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高校扩招,在培养了很多大学生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对此,两位老师怎么看?今天回过头来,应该怎样反思这一教育改革?


项贤明:不管怎么说,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本身是一个进步,这是一次文化权利的下移,正如当初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首开私人办学先河,都是顺应了历史进步的潮流。


具体到我国的高校扩招,我认为最大的失误是未能事先做好规划,未能明确哪些高校应当扩招,哪些可以不扩招甚至缩小规模,扩招扩多少,缩小的缩到什么程度。正是因为这些问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扩招也就成了无的放矢的盲目扩大。




最后的结局,各位都已见到,那就是国家给高等教育投入了大量经费,国家建设急需的人才,高校却没有培养出来或培养不足,国家建设不那么紧缺甚至过剩的人才却培养了很多。结果是国家花了一大笔钱,却给自己买来了招工难、就业难等大问题。这样的改革经验教训,必须认真加以总结,以防再犯同样的错误。


当然,即便面对这样的情况,仍然不能因此就否定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历史进程,因为,一个清洁工拥有大学文学学位,能够阅读莎士比亚原着,能够写诗,这绝不能说是一种教育过剩。


况且,我国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尚且任重道远,高等教育还要从大众化走向普及。唯有整体国民素质得到极大提高,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才能真正取得进步,中华民族才能赢得世界尊重。


邓晓芒:要反思的不是一项什么政策,而是整个执政心态。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大学可以由政府下令扩招就扩招的,这就像没有哪个国家的大学可以由某个领袖下令一夜之间全部停办的一样。


不管是58年的大跃进,文革的大学停办,还是90年代的大学招生的大跃进,甚至历次政治运动按指标或者超指标整人的大跃进,都是一个性质,就是把整个国家当成某个人自己的任意支配的玩物,而底下则不允许有任何人唱反调,反而有无数的投机者推波助澜,想趁此机会往上爬。


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官僚永远不可能懂现代教育,所以每当长官意志要在教育领域做点什么事情的时候,就是教育的灾难。


凌绝岭:一直以来,各界对应试教育的批评都很多,政府也强调要搞好素质教育,但实际情况却是像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这样的高考工厂模式备受学生家长的青睐。两位老师认为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困境?


项贤明:应试教育的确是我国教育改革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关键:


一是大学招生制度的改革。


我们一直集中进行高考制度改革,实际上,大学招生制度不改,高考改革的实效一定会大打折扣。唯有改革大学招生制度,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小学教学才会因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家长们也自然不会再崇拜“高考工厂”。


二是中小学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的改革。


应试教育的问题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仅靠改革高考和大学招生制度,肯定不能直指病灶。所以,要对基础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教师的培养、培训等环节进行改革,把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纠正过来,让教育活动回归其本来目的。


邓晓芒:现行政治体制不改,目前这种高考模式不可能改。这种模式就是中国几千的科举制度的模式,而且更加现代化和劣质化了,你看看《儒林外史》就知道,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古代科举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书法啊,文笔啊,历史知识和文学素养啊,都是少不了的,但最终是为了做官。现在也是,虽然多了一些科技知识的教育,但政治教育是第一的,将来成名成家、当了工程师科学家以后,还是要委任一个人大代表甚至某级干部的官的,还是读书做官。


这个已经成为中国人几千年来所习惯了的生活方式,而不只是一个教育领域的问题。所以我对短期内改变这种状况不抱希望,可能还要一、两百年。


大学毕业生为何眼高手低?


凌绝岭:我们的职业教育问题也不少。虽然中国有蓝翔技校这样知名度颇高的职业学校,但职业教育的发展却不乐观,而当下中国很多领域缺少的正是这种技艺型人才,两位老师对发展职业教育有没有什么建议?


项贤明: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分层,通俗地讲,就是进入职业教育轨道的青年人后来都进入了社会底层。这个问题不解决,国家再加大投入,包括搞什么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立交桥,设立职业教育研究生学位等,除了给进入职业教育学校的青年人多一两次逃离职业教育的机会外,都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通过立法,调整社会阶层利益,让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的学生在社会上能够获得很好的收入和很好的地位,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那么,根本问题就得到了解决,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就有了希望。


邓晓芒:这个问题我没有特别好的建议。一百年前皇帝倒台以后,似乎任何一个人都有了当皇帝的机会,这样,随着贵族精神的消失,平民精神也式微了,人人都想凌驾于别人之上,而不甘于做人下人。于是,大学扩招给每个年轻人展示了一个诱人的前景,是他们在这个社会中上升的唯一通道。


以前平民百姓还相信“行行出状元”,“一招鲜,吃遍天”,现在靠一门技术立身几乎没有翻身的余地。


其实,中国真正的职业学校不是蓝翔之类的技校,而是工科院校,甚至综合性大学也成了职业技术学校,不同的是它们教的不是具体操作,而是实验室的技术以及写“论文”的技术,另外它们还可以发标志身份的文凭,今后进国营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直接进入仕途,都有了起码的台阶。


凌绝岭:与此同时,很多用人单位觉得,各大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多少有些眼高手低,这是不是说明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问题?


邓晓芒:眼高手低是高校政治挂帅的结果,因为中国政治历来就是眼高手低,一个是抢占道德至高点,一个是大而化之,蔑视技术工作,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以前明朝政府治不了倭寇,清政府败于庚子、甲午,都是重政治(道德)而轻技术的先例。用这套模式教育大学生,不但在实际生产中导致不堪任用,而且一旦国家有事,这些人也很可能因囿于“政治正确”而空谈误国。即使满腔报国热情,也只有“闲来无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项贤明:这个问题恐怕还没那么简单。我认为,其中既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也有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因素,包括有些用人单位的观念需要更新。


实际上,大学本身不应当把就业当作其教育目的,而是要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勇气、通过创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等。过于功利化的大学教育,不可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道理很简单,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大学一年级学的知识或技能,可能还没等毕业就过时了。综合素养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眼高手也高的人才也就培养出来了。



共识网 2015-08-23 08:45:55

[新一篇] 【史思】林蘊暉:個人崇拜是林彪帶的頭嗎?

[舊一篇] 中國人10大矛盾行為(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