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邓小平现代化思想处于实质和核心的地位。邓小平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中国的社会发展、为了在中国尽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一定意义上说,邓小平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的现代化理论。邓小平现代化思想既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理论,又突破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传统模式,丰富、深化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旗帜。
一、邓小平现代化思想基本点
1.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作为应用性的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以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这四大理论为基础的,是这些理论的总概括。
2.现代化战略目标。邓小平依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社会基础确定了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它集中体现在“三步走”阶段目标上。由于“三步走”目标符合我国实际又具有可操作性,所以现在“三步走”战略目标已经走完了前两步,我国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加强。目前我们正在向下一个战略目标迈进。邓小平现代化战略目标不仅仅是指经济战略目标,而是由“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构成的总体发展目标。邓小平说:“在对社会主义作这样的理解下面,我们寻找自己应该走的道路。这涉及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等所有方面的问题。”[1](P255)邓小平摈弃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提出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战略目标。
3.现代化发展道路。邓小平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一点上,邓小平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和国家正是沿着这条路前进,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今后,我们还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4.现代化发展动力与速度问题。为了战略目标的实现,就要从根本上解决现代化发展的动力问题,并要有相应的发展速度。在邓小平看来,改革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直接发展动力。他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P113),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1](P135)邓小平关于改革的理论阐述,是强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改革去解放生产力,由此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新贡献和新发展。邓小平在突出改革作用的同时,还强调了科学技术对于我国现代化的根本推动作用,他指出,“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1](P377-378)。“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邓小平认为,改革与科学技术共同作用,就能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快速向前发展。另外,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后发现代化国家,发展速度问题也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多次强调发展速度问题,他说“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1](P255)。1989年他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经济不能滑坡,凡是能够积极争取的发展速度还是要积极争取。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应该有什么样的速度呢?邓小平提出要适度发展。所谓适度,就是“要实现适当的发展速度,不能只在眼前的事务里面打圈子,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拿出具体措施。”[1](P355)适度的要求就是要保证本世纪末真正实现翻两番,就是不能使经济滑坡,就是要有前进中的飞跃,就是要有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邓小平站在战略的高度上指出,“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1](P356)
5.现代化发展条件与保障。邓小平指出:“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1](P360)这两个条件是就总体而言的。有了条件还不够,还要有保障,保障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发展条件与保障问题,除了邓小平所指出的国际国内条件以外,还包括制度与政治的条件与保障、物质的条件与保障、法律的条件与保障、教育的条件与保障、人才的条件与保障等等。其中特别重要的保障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6.现代化发展方式。就是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跳跃式地发展自己。邓小平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因此他强调“凡是遇到机会就不要丢”。他说:“我们要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1](P358),而且要采取“台阶式”推进方式。邓小平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1](P375)
二、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特点
邓小平现代化思想,在世界众多的现代化理论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1.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立足于中国国情,对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化理论和主张完全断绝与西方经济联系的依附理论做出了超越性的回应,将发展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紧密结合起来,建构了主张各民族在全球交往中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立足点,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在对外开放中实现本民族自主发展的科学理论。首先,邓小平强调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原则,即强调民族性。邓小平充分认识到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特殊性,即它不仅仅是一个自觉适应现代化潮流的世界化过程,也是一个能动创造、开拓进取的民族化过程。走自己的路,发展出自己的特色,才是发展中国家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单纯依靠外界的帮助,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因此,只有民族化的现代化才是正常的现代化。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更是没有捷径可走。“中国的事情要按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1](P3)其次,邓小平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总结我国历史上和新中国建立后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地阐明了我国对外经济开放的必要性。他指出,“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1](P64)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孤立的状态下实现现代化。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不论是大国还是小国,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要想获得发展或加速发展,孤立起来是不行的,闭关自守是不行的。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大的趋势。也就是说,中国现代化也要在结合自己特点的同时遵循世界现代化的共同规律,逐步融入世界发展潮流。所以,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P373)将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进程统一起来。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全面协调发展的统一。传统现代化理论认为发展的最基本含义就是经济增长,只要经济增长,社会的其他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解决,经济增长本身就意味着社会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在其现代化发展观中,充分考虑了当代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现实国情及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提出了具有深刻内涵的有中国特色的全面发展理论。邓小平一再强调我们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全面、协调的发展。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是根本。没有经济的持续和快速增长,任何社会都没有资格谈什么优越性,而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是无法巩固和发展的。在强调经济建设中心地位、基础地位的同时,邓小平十分注意社会主义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的问题。因为经济发展不会自动带来社会和人的一致发展,也不会自动导致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邓小平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的基本观点,又有所创新,形成一系列“两手抓”的思想。他鲜明地提出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经济犯罪,等等。
3.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统一。西方现代化发展观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认为现代化就是西化、美国化,西方社会现代化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现代性特征正是不发达国家现代化必须仿效、照搬的一般特征,西方发达国家所经历的道路正是不发达国家要重复走的道路。邓小平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对中国来说,社会主义是完成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现代化又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和赖以巩固的不可或缺的前提。不实现现代化,我们的国家、民族就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只讲现代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这样,关系就大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让步。”[1](P204)也就是说,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实现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其一,中国的社会发展目标只能是走向现代化;其二,中国的社会发展方向只能是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必须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其三,中国社会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是统一的,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是一回事。
三、邓小平现代化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旗帜
从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基本特点可以看出,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实质上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面旗帜,它真正成为中国加速发展、尽早实现现代化的理论武器和指导思想。党的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纵观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实现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和奋斗目标,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皆以失败而告终。现代化作为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中国人面前,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后,开始叫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以后提出四个现代化。在毛泽东探索的时期,提出了中国现代化要走自己的路:“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2],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3]。但可惜的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在八大以后中断了,没有找到正确的现代化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创造性地构建了他的现代化思想,不仅开创了中国现代化的新局面,而且成功地探索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
所谓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至少有三个内涵,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后发的现代化。它可以借助后发优势跳跃式发展。具体来说这种优势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会对落后国家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和示范效应,压力转化为动力,有利于落后国家现代化的社会动力并促使其加快现代化步伐;第二,借鉴先进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教训,采取优化的赶超战略,直接过渡到或较快进入较高的现代化阶段;第三,吸收外国经济技术成果,弥补落后国家现代化建设资金和技术不足的缺陷;第四,吸收外国发展经济的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促进本国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第五,利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机会,发挥本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积极发展相关产业,以增加积累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4]。当然,我国在利用现代化的后发优势的同时还要培育现代化的内生力,这种内生力主要体现为在借鉴的基础上要大力创新,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长久健康发展。
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实践证明,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的变迁,而且是包括政治、文化、制度和社会深刻变革在内的系统工程。西方现代化理论一般只注重工业化,把它视为现代化实现的标志,因而西方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经济获得高度发展的同时,却带来了社会失范、道德低下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而社会主义现代化传统模式往往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空想模式,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不但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破坏了民主和文明,从而远离现代化的目标,延缓了现代化的进程。邓小平超越了西方传统发展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传统模式,从一开始就特别重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种任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强调树立整体发展意识,克服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观念。使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三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当代中国的现代化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带有本质性的特点,那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的。作为现代化的后发国家,中国必须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东西,但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而不能背离。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我们现在讲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开展的。”[1](P138)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技的变化,发展马克思主义。
这三层内涵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相互作用、相辅相成。邓小平现代化思想体现了现代化的共性与中国式的个性的辩证统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核心与旗帜。
黑龙江社会科学哈尔滨11~14A3邓小平理论陈静20022002邓小平现代化思想既立足于中国国情又紧跟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潮流,既超越了西方发展观的偏差又突破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传统模式,实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全面协调发展的统一;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旗帜。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现代化思想陈静(1962-),女,黑龙江木兰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研究。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8 作者:黑龙江社会科学哈尔滨11~14A3邓小平理论陈静20022002邓小平现代化思想既立足于中国国情又紧跟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潮流,既超越了西方发展观的偏差又突破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传统模式,实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全面协调发展的统一;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旗帜。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现代化思想
网载 2013-09-10 21:2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