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人生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站在荀子主张“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立场看,这个批评是中肯的。的确,庄子在天与人的相互关系上过分向自然倾斜。在庄子看来,人“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似弟米之在大仓”、“似毫末之在马体”(《庄子·秋水》。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相比,不足道哉;人应该远离人世而回归自然。
  我对片面宣扬天人合一总是存有疑虑。如果人类不改造自然,不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原始的平衡,我们大概还处在草莽未开的原始状态。其实,在原始时代人与自然并不和谐。自然并没有那么多的温情。人,时刻处于各种无法控制自然力的威胁之下,为保存生命而奋力拼搏。在社会发展中,对历史田园诗般的浪温主义回忆是对现实生态恶化不满的虚幻反映。
  毫无疑问,人应该改造自然。对象化的能力,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力量。人类正是通过改造自然,社会才得以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恩格斯就曾经批评费尔巴哈“消极崇拜自然,如醉如痴地膜拜自然的壮丽和万能”的自然观。当然,人不能过分陶醉于自己对自然的胜利,因为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胜利中也不断受到自然的惩罚。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是个重要的哲学问题,也是当代重大的现实问题。
  要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有个正确的视角。我们不能简单比较人的力量与自然的力量谁更强大有力。很显然,与自然蕴含的力量相比,人的力量仍然是有限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一座人类建造的摩天大楼,无论怎样高大,仍然不能与泰山的雄伟相比,人类可以填海造地,可是与地球的陆地面积相比只是沧海一粟而已。强烈的地震、火山的喷发、巨大的台风都能使人的创造物毁于顷刻。可是,人类自身的创造物,是自然界原来所没有的东西,它显示了人类不同于其他任何动物的创造力。人类遭受自然灾害,但人类可以进行灾后重建,并不断寻求避免自然灾害的对策。
  因此,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世界观问题上,我们应该坚持科学性,正确理解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反对“人类中心论”。人不是宇宙的中心,正如地球或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一样。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特殊的一部分。是依靠自己养活自己的一部分,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作为生物中的一个类,并不具有超自然的能力。人决不能把自己变为地球上单一的存在物。唯我独贵只能导致人类自身的灭亡。但是在价值观上,人当然是以人为出发点或者说以人类为中心的。也就是说,人类的一切行为要以是否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为最高标准。在价值问题上,人只能站在人的立场而不能站在任何动物和植物的立场考虑利害得失。当然,真正具有科学性的价值观不能单纯建立在人的欲望、需求的基础上,而必须以科学为依据。
  科学与价值的统一是我们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我们要根据这个原则从哲学和科学技术不同层面深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探求最合理的改造自然的方式。不能把完全属于人类社会的范畴,如平等、权利、人道主义滥加在动物和植物身上,企图用“上天有好生之德”、“众生平等”来唤醒人的“良知”,这不是科学的态度。我们还是需要正确的哲学观点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系列论述,需要各种科学特别是环境科学知识。在人与自然的三种关系中: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都应该坚持科学与价值的统一,不能只强调一面。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自然界作为实践对象和认识对象压倒它作为审美对象。人类重视自然的效用、重视对自然的认知,而越来越难感知自然的美学价值。
  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最突出的矛盾表现为乡村和城市的矛盾。一般说,乡村代表的是自然,而城市代表的是工业。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同时也在进行着乡村城市化的进程。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的进步过程。可是城市不断侵吞乡村,也就是人类日益远离自然,不断发生城市化的诸种弊端。人被挤压在城市狭小的空间中,变为城市动物。城市夺去了农村风光,夺去了人类对自然的美感和享受。在当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人也在使自己生存的环境恶化。环境问题不单纯是人的审美能力丧失的问题,更迫切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存问题。环境危机是人的生存危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身的生存,保护子孙后代,这已经不是文人骚客的寄情山水的要求,而是生命自身的要求。我们要使我们的环境成为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而不能是仅仅作为取之不尽资源的仓库。只有自然作为人类适宜自下而上的环境才可以具有审美价值。一个为工业污染的河流与清澈的河流相比既不适宜生存也不会产生美感。
  人来自自然,除了在死亡的意义上人注定不能回到自然。因为人是社会存在物,他注定要生活在社会之中。农村的现代化是必然趋势,也是进步的趋势。我们虽然为城市化的某种弊端而苦恼,但农村也非天堂。城市与富裕、文明相联系,而农村与贫困、落后相伴随。人们还是不断想方设法离开农村而流入城市。这样,人不断远离自然风光而投入嚣闹的尘世。在社会进步中,如何既使自然成为实践对象、认识对象,又培育人们对自然的审美能力,这不单纯是个哲学问题,而首先是个社会问题。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矛盾的加剧,自然的商业价值远远超过它的审美价值,应该是使人更接近马克思主义,更接近社会主义。马克思曾经预言,只有共产主义才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当然,我们现在离这个目标还相当遥远。值得庆幸的是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并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能离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而独立得到完满地解决。
《光明日报》京B④N2生态环境与保护陈先达20012001 作者:《光明日报》京B④N2生态环境与保护陈先达20012001

网载 2013-09-10 21:21:01

[新一篇] 自然、生命與文藝之道  ——對中國古代文論中“道藝論”的考察

[舊一篇] 自然環境理念與民法典制定  物權法的環境保護功能:理念與模式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