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译文]  躺在纸屏风遮挡的石枕和竹方床上,看书疲倦了就随手抛去,睡一个午觉做一个美梦。

 [出典] 北宋  蔡确  《夏日登车盖亭》

  注:

   1、《夏日登车盖亭》蔡确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2、注释:

     车盖亭:亦称车盖云亭,简称车盖亭。据《安陆县志》载:“址逸在治西北三十里。考青龙潭有石可亭,盖取魏文帝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似为近之。”今考车盖亭俗称凉伞石,位于安陆城西北 15 公里处,与广水平林镇隔河相对。实地考察发现,车盖亭系在红砂石的基础上人工凿成的两层方形石亭,形状颇似古代的车盖。关于此石的传说颇多,其中最着名的说是李白和他的好友元丹丘下棋的地方。据说李白与元丹丘一天沿涢水结伴而行,当船行此地时,见西边岸上有一块大大石,两人棋兴大大发,于是上岸对弈起来。真是棋逢对手,一直到日落西崇山峻岭,仍难分胜负。李拉拉扯扯承受手捡了一块石头把棋盘压住,俩人飘然而去。李拉拉扯扯和元丹丘走后再也没来,这块小石头也慢慢同底盘上的大大石头长在一起,所以后来有人称此石为“太白棋”。车盖亭造型奇特,吸引了历代游人士子、墨客骚人。

 

   3、译文1:

    夏日在亭里纳凉,躺在纸屏遮挡的竹方床上,头枕着石枕,翻看着诗书,感到有些困倦,随手把书一丢,渐渐进入了梦乡。梦醒之后,感悟到人生如梦,富贵如烟,不觉莞然独笑,忽然听见江湖上传来阵阵的渔笛声。

    译文2:

    纸质的屏风,石头做的枕头,床是竹子的,看书觉得有些疲惫,随手将书抛在身边径自做午梦去。醒来感到精神一振,独自莞尔笑出了声,这时候从亭子外的江上传来几声渔笛,我此时的境遇像是《楚辞*渔父》里的那样吧。

   译文3:

   隔着纸屏风我枕在石头枕上,和衣卧在竹床上看书,倦意侵来,随手把书抛在身旁沉沉睡去。长长的一个午觉醒来后,觉得身体轻松多了,自己不禁出声微笑起来。耳边传来零星的渔笛,那应该是沧浪江上的渔民们在打鱼吧。

   译文4:

    水亭上有制作的屏风、石头枕和竹席床,当我觉得手疲倦时就抛下书开始午休,睡醒时还在回味梦里的好事,自己笑出了声音,这时几声渔笛在江面响起。

 

   4、蔡确(一○三七~○九三),字持正,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仁宗嘉佑四年(一○五九)进士(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三),调邠州司理参军。宋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权监察御史里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六)。擢知制诰、知谏院。元丰元年(一○七八),为御史中丞。二年,为参知政事(同上书卷二八九、二九八)。五年,迁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八年,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上书卷三五六)。哲宗元佑元年(一○八六),罢为观文殿学士、知陈州,徙安州、邓州。累贬英州别驾、新州安置。八年,卒於贬所(《名臣碑传琬琰集下》卷一八《蔡忠怀公确传》),年五十七。绍圣二年(一○九五),赠太师,谥忠怀。《宋史》卷四七一入《奸臣传》。

    安陆的车盖亭看来似不起眼,却跟宋代的一桩诗案有关。这桩诗案的主角是由朝廷宰相贬任安州知州的蔡确,历史上被称作“车盖亭诗案”。

    北宋元丰、元佑年间,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年仅10岁的宋哲宗即位后,朝廷大权仍控制在其祖母高太后手中。高太后起用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王安石的变法派则深受打击。时任宰相的蔡确属王安石的变法派。蔡确眼看大势已去,想挽回颓势,于是搞起了小动作,说高太后有废黜哲宗的意思。高太后听后十分恼怒,把蔡确贬出朝廷,任陈州知州。不久,又改任安州。

    从相位跌到地方官,其心情可想而知。苦闷中,他游览车盖亭,山光水色让他一扫心中郁闷,一气写下了十首绝句。
一、公事无多客亦稀,朱衣小吏不须随。溪潭直上虚亭表,卧展柴桑处士诗。
二、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三、满川佳境疏帘外,四面凉风曲槛头。绿野平流来远棹,青天白雨起灵湫。
四、静中自足胜炎蒸,入眼兼无俗态憎。何处机心惊白鸟,谁能怒剑逐青蝇。
五、风摇熟果时闻落,雨滴余花亦自香。叶底出巢黄口闹,波间逐队小鱼忙。
六、来结芳庐向翠微,自持杯酒对清晖。水趋梦泽悠然过,云抱西山冉冉飞。
七、溪中自有戈船士,溪上今无佩犊人。病守翛然唯坐啸,白鸥红鹤伴闲身。
八、喧虺六月浩无津,行见沙洲冻雨滨。如带溪流何足道,沉沉沧海会扬尘。
九、西山彷佛见松筠,日日来看色转新。闻说桃花岩畔石,读书曾有谪仙人。
十、矫矫名臣郝甑山,忠言直节上元间。钓台芜没知何处,叹息思公俯碧湾。

    因知汉阳军吴处厚和蔡确有旧怨,于是抓住了机会,随意曲解,无限上纲,上奏朝廷。指出:第二首之笑不怀好意,“方今朝廷清明,不知蔡确所笑何事?”第五首是讽刺朝廷启用新人,他在这里自吹老资格。第八首喻国运必生大变;第九首诬蔑当今太后,比拟武则天;第十首是心怀不满,认为朝廷对他处置不公。朝廷也有一帮人随声附和,落井下石,高太后将其贬斥到岭南新州。

   蔡确被贬新州时,只有一个叫琵琶的爱妾相随,另外还养了一只鹦鹉。这个鹦鹉能学人语,每当蔡确呼唤琵琶时,只要敲一下小钟,鹦鹉就会呼唤琵琶的名字。不久,琵琶死于瘟疫,从此蔡确再没敲过小钟。一天,蔡确因事误将小钟击响,鹦鹉闻声,又呼琵琶名字。蔡确触景生情,大感悲怆,赋诗一首:鹦鹉声犹在,琵琶事已非。堪伤江汉水,同去不同归。  

   此后不久,蔡确忧郁成疾,殒命岭南。

 

   5、 蔡确于1059年(嘉佑四年)中进士,1082年(元丰五年)拜尚书右仆射,元佑年间(1086—1094),罢知陈州,因为受其弟蔡砥牵连,罢官以后迁往安州(今湖北安陆),夏日登车盖亭,作了十首诗,此其第三首;《尧山堂外记》载:“时吴处厚笺注以闻,其略云:五篇涉讥讽。‘何处机心惊白马,谁人怒剑逐青蝇’——以讥谗谮之人;‘叶底出巢黄口闹,波间逐队小鱼忙’——讥新进用事之臣;‘睡起莞然成独笑’——方今朝廷清明,不知确笑何事。”

  这首诗,着意刻画了作者贬官后的闲散之态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的另一首诗说:“公事无多客亦稀,朱衣小吏不须随。溪潭直上虚亭里,卧展柴桑处士诗”就是对他那种官冷事闲生活的写照。不过,它没有这首诗写得委婉深切。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纸屏”,即纸屏风,以藤皮茧纸制成,取其雅致通风,屏上常以梅花蝴蝶为饰。这两句说:游亭之后,便躺在纸屏遮挡的石枕、竹方床上,看了一会儿陶渊明的诗(“卧展柴桑处士诗”),感到有些倦怠,便随手抛书,美美地睡了一觉。诗人是“夏日登车盖亭”的,因而,读了“纸屏、石枕、方竹床”,使人顿觉气清意爽;读了“手倦抛书、午梦长”,顿见诗人闲散之态;并且从“午梦长”中,还透出一点半隐半露的消息,这要联系下文来理解。

  “睡觉莞然成独笑”,梦醒之后,诗人却要“莞然”一笑。诗人所读的书,是“柴桑处士诗”;诗人所作的梦,也是耕樵处士之梦;梦中是处士,醒来是谪官,他想想昔为布衣平民(“持正二十许时,家苦贫,衣服垢蔽。”事见《懒真子》),鸿运一来,金榜题名,官位骤升,后来突遭横祸,谪居此州,这如同大梦一场。诗人“莞然独笑”,是在“午梦长”中有所妙悟,从而领略到人生如梦,富贵如云烟。由此,他想到了归隐;想到归隐,马上便有隐者的呼唤——“数声渔笛在沧浪”。而听到了“数声渔笛”,他的归隐之情就更加迫切了。

 

    6、这是作者《夏日登车盖亭》十首中的一首。作者因为写了这组诗接连几次受贬。但这首诗并没有太深的含义,只是写作者在水亭纳凉时的一种感受。他高卧水亭,酣然入梦,醒后听见数声渔笛,认为自己的闲逸与渔家的身居江湖已很接近,所以独自发笑。诗中的“手倦抛书”,形容入睡情态,“睡起莞然成独笑”,写睡后悠然自得的感觉,特别是独自哑然失笑,都写得形象入微。

 

   7、  不管诗人本身的政治背景,这首诗我们仍有可读的地方,毕竟《楚辞》还是一部很优美的文集,既然蔡宰相用了这样雅的典故,诗本身一定有它的文采,要不然怎么还会流传下来呢。首先诗里的所有素材是偏于朴素的,如:纸屏风,石头枕,竹床,其实连江上传来的渔笛都是朴素的。条件简陋,可诗中人还是安于现状的,闲来看书,困了就睡,醒来呢,听听笛声,看看开阔的江流,他所有的自在和一种在旁观却有深意的内心活动表露无遗。诗的境界是有的,也不乏优美的思绪,可是写出它的却是这样的一个人。 

 

   8、古代文学课,老师讲到这句诗的时候我讶异的说不出话。这种闲情,这份雅致,愈来愈少了。高中时,学校是寄宿制,放假回家的时候总是不愿意多看一眼课本,反而带了很多与教条学习无关的书回家。我喜欢躺着看书,尽管被批评了无数次,还是死不悔改。躺在床上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即使到了中午吃饭时间妈妈也不会喊我,她总是说学校学习太累,能多睡一会就让我多睡一会。

   真愿以后能生活简单,教书种花,能睡一个香软的午觉,能体味“手卷抛书午梦长”。

 

   9、那时夏日读诗,中午的时候搬了两条长凳子到竹林里,嘴里还念念有词:“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昔日有七贤,林中共濯足。”躺在凳子上全神贯注地读,读到妙处,悠然心会,就如才尝甘果,口中甘甜不尽,获得极大满足。迷迷糊糊地在梦中还请教李白、杜甫等老先生,疑义相与析,醒来才笑自己是多么的痴呆!这情景正如蔡确《水亭》中描写的: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即使最忙的夏收季节,烈日炎炎,我与队里的小伙们一起挑着麦担,虽然很辛苦,肩肿腿软,但有时想到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自觉地学阿Q,把肩上的麦担看作是担着道义——为革命出力!休息的时候,躺在麦堆上,望着眼前的大运河,河水一碧澄澄,轻轻地泛起涟漪,河面上波光粼粼,白帆片片,温庭筠的诗句就浮上心头:“目极云霄思浩然,风帆一片水连天。”这是田家乐啊(又阿Q一下)!这时候,把什么辛苦,什么不得志,统统都丢诸脑后了。作者:黄建宏

 

   10、喜欢阅读是一种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读书带给人以精神的愉悦。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在闲暇之时,郁闷之时,迷茫彷徨之时,不妨拿一本书静静独坐,细细品味,它会为你消除一天的疲劳,它会化解你心头的万缕愁绪,让自己慢慢融入到书的世界里,才能体会到古人“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的惬意,读书会让人变得聪明灵秀,有品位,有涵养。

 

   11、“红袖添香夜读书”是古人读书的理想氛围。进入商品年代,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白天留给人的读书时空太有限了(且不提环境的嘈杂),“灯下夜读”便成了读书人不约而同的最佳选择。但从健康和“可持续”角度看,夜读也不可太晚。明代《五杂俎》告诫:“夜读书不可过子时,盖人当是时,诸血归心,一不得睡,则血耗而生病矣。”这里说的“子时”,即23点至凌晨1点。当然,读书对睡眠的影响,也不绝对只有副作用,“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前适当地看看书,有时还可以促进睡眠。

 

   12、午睡,这一生活习惯古已有之。午睡与文人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夏日午睡,本为调节精神的养生之道,清人李笠翁说过:“夏日午睡,犹如饥之得食,渴之得饮,养生之计,未有善于此者。”

  “饱食缓行初睡觉,一瓯新茗侍儿煎。脱巾斜倚绳床坐,风送水声到耳边。”这是诗人丁崖州的闲情。将睡未睡,饮茗待息,耳边水声,权作催眠之曲,够自在的了。陆游有诗道:“相对蒲团睡味长,主人与客两相忘。须臾客去主人觉,一半西窗无夕阳。”主客对榻,你有事就去办,我闲暇即安卧,任意自在,各尽其乐,一主一客,皆为妙人。“读书已觉眉棱重,就枕方欣骨节和。睡起不知天早晚,西窗残日已无多。”这是诗僧有规的体会。一枕睡去,直到夕阳西下,无忧无虑,这又是何等的逍遥。然而,就在这份悠闲心情的背后,似乎又流露出一丝淡淡地对尘世的不满。

  古代最为着名的午睡诗当推宋人蔡确的《夏日登车盖亭》。北宋元佑年间,宰相蔡确被贬安州,在游览当地名胜车盖亭时,写下了绝句十首。没想到,保守派官员竟以此为证据,指责他借诗讥讽、诽谤朝政。结果,蔡确因此被流放到岭南,并死在那里,虽然后人对这桩政治公案和蔡确本人的评价不一,但那首《夏日登车盖亭》,却因此成为后人传唱的名篇:“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诗人以书催眠,醒后不仅精神爽快,而且倍感环境宜人。此法凡读书人多有体会,堪称最雅致的午睡术。

  最有情趣并能发人深思,当数半山老人王安石的午睡诗了:“细书妨老眼,长簟惬昏眠。依簟且一息,抛书还少年。”这首诗与其说是抒写午睡,不如说是由午睡悟道。一旦事业难成,尤其是权位顿失,难免有失落感,但王安石的这首诗,却可以使这种心理获得平衡。 

   

 

   13、非常喜欢蔡确的《水亭》,希望自己在“纸屏石枕竹方床”这样的境况下生活、读书以及新知,在读倦的时候能够“手倦抛书午梦长”,能够有“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读书的自足与快乐。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3:26

[新一篇]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舊一篇] 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