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译文]   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静静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

   [出典]    王维  《鸟鸣涧》

   注:

   1、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2、注释:

  鸟鸣涧:地名,在王维朋友的别墅附近。

  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空:空寂、空空荡荡。

  月出:月亮出来。

  时鸣:时,不时,偶尔。不时地啼叫。

 

 3、译文1:

   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静静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传响。

   译文2:

   人闲冷清清桂花飘落,    春夜静悄悄深山空空。

   明月蓦然出惊动了山鸟,  时时鸣叫在寂寂春涧中。

 

   4、王维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在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及第,时年才二十一岁,晚年官至尚书右丞。王维信佛,少年得志,仕途顺利。但在安史之乱中,被迫接受伪职,平乱后受到处罚。从此郁悒不得志,晚年隐居在陕西的辋川别墅。 王维是唐代五言诗的代表,以山水田园诗见长,并精通书画和音乐,有“文章冠世,画绝千古”的美誉。从他的名字中,也可看出他的心志。他名维,字摩诘,连续读起来就是“维摩诘”。而维摩诘是得到释迦牟尼佛称许的一位大居士,佛教中有一部《维摩诘经》,就是他对弟子们讲学的书。会给自己取了这样的名字,可见他对维摩诘的敬佩了。而王维在历史上又以“诗佛”着称,这也跟他在佛教中的修行,有着密切的关系。王维自三十岁左右丧妻以后,从此终生不再娶,三十年独居一室。后来,他更是舍住宅作为寺院,而且每日退朝之后,就独坐诵经,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由于对佛法的浸淫日深,他的田园山水诗中,自然就带着高度的清幽、静穆的境界,给人留下了许多回味的空间。

 

   5、《鸟鸣涧》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诗人以娴熟精炼的笔法,重点描绘了皇甫岳别墅中的景色,展现了一幅幽静恬人的春山月夜的图画。

  这首诗极其善于运用动与静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巧妙地赋静态的场景以动态,以动显静,使诗的艺术画面达到“意境两浑”的极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表现的是别墅的环境寂无人声,桂花的开放与凋谢也无声无息。四周的“人闲”、“夜静”,造成了“山空”的错觉,为了取得静中有动、以动写静的艺术效果,诗人还精心捕捉了“花落”这一动态,用以反衬春山寂然若虚的空旷,映衬出春山之幽静。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化静为动,写一轮明月破云而出,将皎洁的月光洒进山间,使已疲劳入梦的山鸟陡然惊醒,在惺忪朦胧中误以为天色将晓,于是便疑惑地不时向友邻发出阵阵问讯的鸣叫。这里,诗人抓住春山“月出”和空谷“鸟鸣”两个富有特征的动态进行描写,寓动于静,寓声于静,以动态、音响显静,在动与静的对立统一中,让读者从空谷鸟鸣中聆听到了静的“声音”, 从疏淡的笔墨中体味出“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从而将有些抑郁的寂寥感转化为一种富有情趣的幽雅静谧的美感。

  王维是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的山水诗之所以能彪炳千古,除其具有“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之外,还在于他所精心创造的“诗中画”独具鲜明强烈的动态性和悦耳爽心的音乐美,且能把音响与形象浑然天成地融为一体,达到“诗中画”所要求的最高境界。

 

   6、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我们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我们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余恕诚)

 

   7、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选的《唐诗选》是这样注释的:“‘桂花’亦称木犀,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当是春日发花的一种。一说是冬天开花的桂,春深花落。”这是一种说法。

    新说法:原诗首句有些版本作“人闲桂花落”当有误,本应当作“人间桂花落”。因古代“闲”字又写作“闲”,“闲”与“间”二字形近易误,且古时“闲”与“间”二字也多通假互用,不足为奇。中华书局校刊本《王右丞集笺注》首句即作“人间桂花落”。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中也作“人间桂花落”,其注释道:“人间句:‘桂花落人间’的倒文,意为月光照亮了大地。古代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所以桂往往成为月的代称,如月魄称桂魄。桂花,即月华。花、华同。”

   如此,则这首诗首句写的是明月之光,与后面“月出”句相互照应:一写月华普照大地的总景,一写月出之后的影响情形,二者并无矛盾,亦无意思的重复,而是前有交代后有照应的。与前几种说法相比,这种说法中缺少了带有欣赏者主观感情的“人闲”的描写,也缺少了桂花芳香的味觉之美及那种桂花飘落时的那种清幽感,但却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联想手法,由地下联想到天上,由山野联想到仙境,由人间联想到月宫,意境开阔,想象奇丽,景致幽雅,全诗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美妙境界。诗首句写明月之光,遍洒人间,一泻千里;次句写月夜春山,一片幽静,空旷宜人;三四两句写了月下山鸟,惊起忽飞,时时鸣叫;也写了月下春涧,涧月相映,水声潺潺。全诗短短二十字,诗中却有静有动,有色有声,有物的和谐,也有人的怡悦,有自然风物之美,也有作者主观感受之美。它既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幅山水画。诗中春月、春山、春涧等景物相互交织在一起,明灭隐约,很自然地构成一幅“春山月涧图”;其中又织以清脆悦耳的春鸟之鸣,衬以涧中潺潺流水之声,娓娓婉婉,动人心扉,于是又仿佛和谐地奏出了一支优美的夜曲。诗中以动衬静,以音乐之美配画意之美,读后使人更觉春月的皎洁,春山的空旷,春夜的静谧,春涧的幽雅,春鸟的动听,一切景物都那么和谐得体,优美宜人。诗题作“鸟鸣涧”,大概就是本于这种意境的罢。

    王维是诗人,又是画家,他擅长音乐,又信奉禅理,能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他善用精炼而自然、准确而又富于特征性的语言来写诗,虽然着墨不多,但却形象鲜明,构成悠远而优美的意境。苏轼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题蓝田烟雨图》)这首诗就是把绘画艺术之美和音乐艺术之美融为一炉,把浪漫的艺术想象和清静的禅理之宗汇成一体,创造出优美意境的一个典范。

   这是对此诗的新理解,也许只有这种理解才较合于王维这首诗的原貌罢。江西省泰和县沿溪中学:张清嵩

 

   8、“人闲桂花落”看似信手拈来,读时极易被人忽略。而此句描绘出的春山之静,可谓细到毫巅。人们往往用“银针落地亦有声”形容安静。桂花极小极轻,比银针要细小得多。如果不静到极处,就无法感受到它的轻轻飘落。只有当人神清气爽、心静、身静、独坐于空山,与那山那树那花那月那夜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时,才能体会到,桂花落下那极细微的声响,嗅到它发散出的淡淡花香。

  如果说“人闲桂花落”是人的主观感受,那么“夜静春山空”就是客观的现实描摹。仅五字,一幅的春山夜色图便跃然纸上,把读者带入了如诗如画的春山之夜,仿佛能亲身感受到春山的美景了。它点出了时间是春夜,点出了地点是春山。白昼的山,一定是鸟语花香、生机勃勃、鹅黄嫩绿、春意盎然!作者可能白天就处身山中,一直在欣赏着、感受着;早已没有了时间的观念,早已和自然融为一体。不知不觉到了晚上,依然在体会着春山的一切……一个“空”字,完成了时间的转换,白天的喧闹由此转入了晚上的宁静。

  前两句已极力渲染了春山之夜“静”,可那种静只是孤单寂寞而无优美感。“月出惊山鸟”则引入了动态的画面:月亮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无声无息。但春山的整体景色,却因为月亮逐渐的升起,而不断的变化着;柔和如银的月光尽情挥洒,白天的美景又隐约出现了,并被赋予了迥异于白天的朦胧之美。

  月亮升起是缓慢的。坐的时间不长,不会注意到它的升起;月光的飘洒是不经意的,如果身心不安,不可能感受到那魔幻般的景色。正因为春山静到了银针落地亦有声、桂花飘落也感知的时候,任何一点细微的变化,不论它有多小多轻、有声无声、强不强烈,都会被事物敏锐的捕捉到。那么山鸟的受惊,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一个“惊”字,妙不可言。此时,人们仿佛看到一幅优美的FLASH在我们的眼前徐徐展开……

  “惊山鸟”之后,“时鸣春涧中”便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在非常安静、没有丝毫声响的时候,人们对静的感知还不太强烈,假如突然有一声响动,就会让人怵然一惊,进而会感到环境更加静谧。“时鸣春涧中”,不是鸟儿的叽叽喳喳的喧闹,而是偶尔一声鸟鸣,鸣过之后又是长时间的寂静。按照常理,鸟鸣会打破春山的静,可王维正是利用了鸟鸣山更幽的特点,把对春山夜静的描写推向了极致。

  与自然和谐共存,早已成为人们孜孜以求的至高理念。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正贴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他的诗可粗读,可细品。粗读,有抑扬顿挫的韵律之美;细品,则被那美仑美奂所陶醉。我们都知道诗仙李白,知道诗圣杜甫,王维以他独特的风格,也被人称为“诗佛”而与前者并驾齐驱。

  喜欢王维的诗,更喜欢大自然。 (来源:人道网)

 

     9、这首诗的诗意和禅境,在于虚空宁静。在诗中,人的心境就空虚寂静、闲恬空淡的。人只有在悠闲的时候,心境空虚宁静的时候,才能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音。桂花细小轻微,落地无声,但诗人偏偏能听到它坠落在地上的声音。这种心境该是多么的宁静、空虚和恬淡。实际上,这是借助外物的描写来写人的心境。而春山、春涧的空虚宁静,又只有在夜间——夜深更尽的时候最为明显和突出。为了进一步渲染这春山春涧的空虚宁静,诗人又写了在月亮升起时,惊动的山鸟发出几声悠长的鸣叫声,以动写静,以动衬静,更衬托出广大夜空无边的空寂。这种空灵透彻的虚空之景,虽然短暂,瞬间即逝,但却在禅者的心中获得了永恒。

    《坛经》说:“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禅者在解释世界物质运动时,总是把物质与运动分开,认为运动并不存在于事物的客体实体之中,而是人的主观精神活动的产物,即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运动只是感受上的暂时假象,惟有静止和寂灭才是永恒的。所以,禅者不从“动”中而是从“静”中去感受大自然永恒的生命。

 

 

   10、《成都古今记》中所载,古代成都一带,把每年的八月定为桂花会。花开时浓香致远,也称九里香,想来唐伯虎点的秋香大概就出生在八月。

    难得这个时候可以毫无负罪感的出来寻香,却找不到楼下那“清可荡涤,浓可致远”的细如粟的金桂花瓣。燕子说,楼下的那棵金桂要等到其他的都凋零了,才舍得绽放。

   很喜欢李清照的那首诗,忍不住再贴一次“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  

    桂花是恬淡宁静的,她不追求繁华炫目,不追求万人敬赏,情疏迹远却香溢人间。 

    年年岁岁岁岁朝朝,似乎总在重复同一种情怀......其实,重复的只有浮躁。

    静修禅心是佛门的追求,事实上尘世一旦夜寂对一个独临其境的人难免悲凉意生。好好相处,人物和谐才是好境界。

 

  1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淡定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   幽雅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如茶,淡淡品来,余香绵绵;子陵如琴,高山流水,滤尽世俗之气。任意地选择一个角度仰望幽深广袤的夜空,神游天地,物我两忘,没有一丝的造作。

   这是一个人的出尘。

 

   12、王维的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悟解禅理,即在自然界中体验内心虚静幽寂的情趣,这就有助于形成一种观赏体察自然美的人生观。王维在山水田园中追求空、寂、闲的禅趣,也有助于形成其诗的高简闲淡、凝思静虑的艺术境界,从而表现在自然美景和萧散的生活中解脱尘世烦嚣的怡悦心情。例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此诗禅味极浓,用笔疏淡而传达出含蓄丰蕴的诗情画意。诗人有意把桂花和明月联系一起,夜来桂花特香,很和谐。这细致的花香,暗示出春山并非真“空”,内有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内涵。“月出惊山鸟”。一个“惊”字道出了真谛:大自然是永恒的,而这月夜是永恒中的变化,这月下景致就象桂花开落,自生自灭,周而复始,任运自然,且归于整体的永恒。山鸟的存在则由其啼声为人感觉,声音诉诸听觉,同样真切。这也说明春山并不真“空”。这种空,是鸟窠的沉默,是含蓄着饱满内容的沉默。“空”而又不空,表面空,其内充实。清人沈德潜说此诗:“诸般声息嗅味,迥出常格之外,任后人摹仿不到,其故难知。”(《说时晬语》)由此可见,王维诗风之变,尤其是艺术境界的成熟和完美,无不是受尽禅宗精神的刺激和浸染的结果,它标志着中国古典抒情诗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唐司空图看出了奥妙,说王维诗“趣味澄迥,若清沇之贯达”(《与王驾评论》)。

    盛唐以来,禅宗文化冲击了中国士大夫封闭的心理和内向的性格,禅宗的人生观使士大夫最终形成清幽淡远的林下风流和审美情致。禅宗那直觉观照、沉思默想的参禅方式,活参、顿悟的思维特征,使士大夫逐渐形成了以直觉观照中沉思冥想的创作构思,和自我感受为主追求宁静、和谐、澹泊、清远的审美境界,使得中国古典抒情诗在艺术的花苑里又绽放出独特而鲜艳的奇葩,从而形成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

 

  13、清晨傍晚,独自走过广场时,我会深深吸气,寻找那片暗香。小径深处,有一片桂树林,那是我的木犀地。桂树的叶子四季常绿,此季,花绽放,香亦浓,木犀以最美丽的姿态迎接生命的丰盈。而我,每每走过木犀地,有了木犀花温柔的陪伴,感觉暖暖的。

  走过,路过,脑海里最先浮起的是那一句“人闲桂花落”。王维这诗,说的是人闲闲的状态,桂花已经落了的状态,也可说是人正处闲散之中,桂花正在飘落之中,或是已然或是正在进行中,怎么着都好。“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作者追寻的是一份禅。禅是智慧,禅更是生活。佛家有云:日日是好日。赏花品茗,云淡风清,心无挂碍。

  置身红尘中,至少我是做不到心无挂碍的,云淡风清只是一种瞬间的感受,稍纵即逝,无可把握。

    人生总有很多事,需要承受或忍耐。不要幻想别人会当你如珠如宝,小小的名利面前,你即便无动于衷,也自会有人急不可待地来挤兑,甚至伤害。淡然一笑,喧哗闹腾的不一定有底气,沉默无语的不一定心中无数。远远离开,前方大片开阔的广场,那儿有属于我的真真实实的木犀地。孙晓敏

 

   14、走在微凉的风里,无人陪伴,亦气定神闲。
      想起那些曾读过的颇有禅意的诗句来。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仿佛嗅到迎风飘来桂花的细碎香气。
     探寻,桂花开处,梅妒菊羞。
     秋日若无桂花,秋会比月宫嫦娥更寂寞吗?

   桂花,那些细碎的花瓣总是让人怜惜, 
   仅仅云雨灌溉,就能酝酿佳茗。 
   竟不张扬。
   低调,是一种高级的风格。
   而那香气阵阵悄悄,

   泯一口,
   余香饶舌。 神秘又令人着迷。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3:16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