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译文]  窃据高位的贵族子弟不会饿死,有才的知识分子却大多终身潦倒。

    [出典]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注:

     1、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2、注释:

     纨绔:指富贵子第。

     不饿死:不学无术却无饥饿之忧。

     儒冠多误身:满腹经纶的儒生却穷困潦倒。这句是全诗的纲要。《潜溪诗眼》云:"此一篇立意也"。

  丈人:对长辈的尊称。这里指韦济。

    贱子:年少位卑者自谓。这里是杜甫自称。请,意谓请允许我。

    具陈:细说。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这两句是指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以乡贡(由州县选出)的资格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的事。杜甫当时才二十四岁,就已是"观国之光"(参观王都)的国宾了,故白"早充"。"观国宾"语出《周易·观卦·象辞》:"观国之光尚宾也"。

  破万卷:形容书读得多。

    如有神:形容才思敏捷,写作如有神助。

   扬雄:字子云,西汉辞赋家。

     料:差不多。

    敌:匹敌。

    子建:曹植的字,曹操之子,建安时期着名文学家。

    看:比拟。

    亲:接近。

    李邕:唐代文豪、书法家,曾任北海郡太守。杜甫少年在洛阳时,李邕奇其才,曾主动去结识他。
    王翰:当时着名诗人,《凉州词》的作者。

  挺出:杰出。

    立登要路津:很快就要得到重要的职位。

    尧舜:传说中上古的圣君。这两句说,如果自己得到重用的话,可以辅佐皇帝实现超过尧舜的业迹,使已经败坏的社会风俗再恢复到上古那样淳朴敦厚。这是当时一般儒者的最高政治理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这两句说,想不到我的政治抱负竟然落空。我虽然也写些诗歌,但却不是逃避现实的隐士。

  骑驴:与乘马的达官贵人对比。

    十三载:从开元二十三年杜甫参加进士考试,到天宝六载,恰好十三载。

    旅食:寄食。

    京华:京师,指长安。

    主上:指唐玄宗。
  
    顷:不久前。
    见征:被征召。歘(然:忽然。欲求伸:希望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致君尧舜的志愿。
 
    青冥却垂翅:飞鸟折翅从天空坠落。蹭蹬:行进困难的样子。无纵鳞:本指鱼不能纵身远游。唐玄宗下诏征求有一技之长的人赴京应试,杜甫也参加了。宰相李林甫嫉贤妒能,把全部应试的人都落选,还上表称贺:"野无遗贤"。这对当时急欲施展抱负的杜甫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这两句说,承蒙您经常在百官面前吟诵我新诗中的佳句,极力加以奖掖推荐。
 
    贡公:西汉人贡禹。他与王吉为友,闻吉显贵,高兴得弹冠相庆,因为知道自己也将出头。杜甫说自己也曾自比贡禹,并期待韦济能荐拔自己。
 
    难甘:难以甘心忍受。
    原宪;孔子的学生,以贫穷出名。
 
    走踆踆:且进且退的样子。
 
    东入海:指避世隐居。孔子曾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
 
    去秦:离开长安。
 
    报一饭:报答一饭之恩。春秋时灵辄报答赵宣子(见《左传》宣公二年),汉代韩信报答漂母(见《史记·淮阴侯列传》),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报恩故事。
 
    辞大臣:指辞别韦济。这两句说明赠诗之故。

  没浩荡:投身于浩荡的烟波之间。

    谁能驯:谁还能拘束我呢?

 

 

     3、译文1:

     纨袴子弟却能平地青云,诗书饱学真是自误前程。致书左丞大人您请静听我说,听卑贱的杜甫述说前因:杜甫还是少年的时候,就已周游四方,考察都城。苦读诗书不下万卷,笔底文章泉涌,胸中如有神灵。我作的词赋可与扬雄匹敌,我写的诗不让给曹子建三分。就是文豪李邕也愿意和我见面,名诗人王翰也愿间和我为邻。自认为是人中骄子挺立于世,很快应该被任用在重要的部门。可以辅佐和尧舜一样贤良的君上,重新振作国家再使风俗淳。不想我的理想竟一再破灭,我用诗歌抒怀,但我并不想归隐。从上次我求你引荐已经十三载,我一直在京华游历苦等。早上扣开有钱朋友的家门求三餐热饭,晚上追随豪门的车马惹一身灰尘。饮残杯酒与食冷盏菜看人脸色,世间处处留下我的悲辛。玄宗皇帝有意征召民间贤士,我忽然萌生得到任用的愿望。想飞翔于青天之上却没有双翅,行进艰难,就像水中不能快游的鱼鲸。我有愧于大人的厚待,我也知道大人您是一片真心。你经常在百官面前夸荐我,向他们诵读我的新诗和旧文。 希望也能像贡公一样出人头第,不甘心如原宪那样一生一世清贫。怎能够心情怏怏一蹶不振? 我吸得进也难退也难试探前行。 实在不行我只好效孔子“乘桴浮于海”,离开西京长安我将去四海逡行。不过我是真正喜爱京城边上的终南山啊,我舍不得这渭河的岸绿水清。乞丐都知道要回报一饭之施舍,何况我要告辞的是当今大臣。我将如白鸥出没于浩荡烟波,翱翔万里我的傲气谁人能驯!

    译文2:

    贵族子弟永远不为饥饿忧虑,读书读书反而耽误了我自身。韦先生您就试着静听我的解释,请让鄙人把一切为您详细述陈。 想想我杜甫以前年青时代,早早就成了让人羡慕的“观国宾”。我博览群书,读书超过千万卷,我落笔敏捷,如同助我有仙神。我写辞赋可与有名的杨雄比比高低,我写诗歌能与着名的曹植水平接近。着名政治家李邕奇我之才曾主动与我见面,着名大诗人王翰爱我诗文愿意与我做近邻。我自认为自己才能很突出,很快就可以踏上高位,建立功勋。我的理想是促使皇帝比尧舜更伟大,我的壮志是使社会风气比上古更真淳。谁能想到,此理想竟然落空竟然无望,我写诗文,是为国做事不是为了归隐。可叹我骑着瘦毛驴奔波游走整整十三年,我乞食京华长安,白白度过十三个秋与春。早上厚着脸皮,只为了混口饭吃,小心敲扣富人大门,晚上含羞回家,跟在华车大马后,一头一脸一身灰尘。天天年年吃得是剩酒与剩菜,时时处处暗含着悲苦与酸辛。皇上不久前征召读书人来京应试,我突然觉得自己理想可以从此展伸。哪想到一个不录取,我如同天上鹰折翅坠地,哪想到行走太艰难,我如同水中鱼不能纵身。很羞愧先生您对我的厚遇,很了解先生您对我的诚真。您每每在朝廷百官面前,屈尊诵读赞美我的新诗文。我私下很想学学贡禹,为您当官而兴奋,真想得到帮助,我难以甘心如孔子学生原宪一样,有才有德却生活苦贫。我哪想到十几年只能郁郁寡欢,只能徘徊又等待,难退又难进。现在我真想东寻大海孤岛隐居一世,现在我真想离开长安暂时躲避伤心。一直叹息有人在终南山假隐居就能当官,但我不是,一直羡慕姜子牙渭水边假钓鱼就当宰相,可我机遇难寻。古人一饭之恩尚且重重回报,我也常常想回报您的大恩,可我力不从心,现在与您相别,愧心难禁.您知道吗,我就是白鸥,渴望飘飞在浩渺烟波里。我直说吧,我志在万里,谁都永远不能把我服驯!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着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着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 在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时期所写下的求人援引的诗篇中,要数这一首是最好的了。这类社交性的诗,带有明显的急功求利的企图。常人写来,不是曲意讨好对方,就是有意贬低自己,容易露出阿谀奉承、俯首乞怜的寒酸相。杜甫在这首诗中却能做到不卑不亢,直抒胸臆,吐出长期郁积下来的对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材的悲愤不平。这是他超出常人之处。

  唐玄宗天宝七载(748),韦济任尚书左丞前后,杜甫曾赠过他两首诗,希望得到他的提拔。韦济虽然很赏识杜甫的诗才,却没能给以实际的帮助,因此杜甫又写了这首“二十二韵”,表示如果实在找不到出路,就决心要离开长安,退隐江海。杜甫自二十四岁(735)在洛阳应进士试落选,到写诗的时候已有十三年了。特别是到长安寻求功名也已三年,结果却是处处碰壁,素志难伸。青年时期的豪情,早已化为一腔牢骚愤激,不得已在韦济面前发泄出来。

  诗人是怎样倾吐他的愤激不平的呢?细品全诗,诗人主要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表现手法,将胸中郁结的情思,抒写得如泣如诉,真切动人。这首诗应该说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的一篇。

  诗中对比有两种情况,一是以他人和自己对比;一是以自己的今昔对比。先说以他人和自己对比。开端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把诗人强烈的不平之鸣,象江河决口那样突然喷发出来,真有劈空而起,锐不可挡之势。在诗人所处的时代,那些纨袴子弟,不学无术,一个个过着脑满肠肥、趾高气扬的生活;他们精神空虚,本是世上多余的人,偏又不会饿死。而象杜甫那样正直的读书人,却大多空怀壮志,一直挣扎在饿死的边缘,眼看误尽了事业和前程。这两句诗,开门见山,鲜明揭示了全篇的主旨,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会贤愚倒置的黑暗现实。

  从全诗描述的重点来看,写“纨袴”的“不饿死”,主要是为了对比突出“儒冠”的“多误身”,轻写别人是为了重写自己。所以接下去诗人对韦济坦露胸怀时,便撇开“纨袴”,紧紧抓住自己在追求“儒冠”事业中今昔截然不同的苦乐变化,再一次运用对比,以浓彩重墨抒写了自己少年得意蒙荣、眼下误身受辱的无穷感慨。这第二个对比,诗人足足用了二十四句,真是大起大落,淋漓尽致。从“甫昔少年日”到“再使风俗淳”十二句,是写得意蒙荣。诗人用铺叙追忆的手法,介绍了自己早年出众的才学和远大的抱负。少年杜甫很早就在洛阳一带见过大世面。他博学精深,下笔有神。作赋自认可与扬雄匹敌,咏诗眼看就与曹植相亲。头角乍露,就博得当代文坛领袖李邕、诗人王翰的赏识。凭着这样卓越挺秀的才华,他天真地认为求个功名,登上仕途,还不是易如反掌。到那时就可实现梦寐以求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了。诗人信笔写来,高视阔步,意气风发,大有踌躇满志、睥睨一切的气概。写这一些,当然也是为了让韦济了解自己的为人,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突出自己眼下的误身受辱。从“此意竟萧条”到“蹭蹬无纵鳞”,又用十二句写误身受辱,与前面的十二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现实是残酷的,“要路津”早已被“纨袴”占尽,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的矛盾无情地嘲弄着诗人。看一下诗人在繁华京城的旅客生涯吧:多少年来,诗人经常骑着一条瘦驴,奔波颠踬在闹市的大街小巷。早上敲打豪富人家的大门,受尽纨袴子弟的白眼;晚上尾随着贵人肥马扬起的尘土郁郁归来。成年累月就在权贵们的残杯冷炙中讨生活。不久前诗人又参加了朝廷主持的一次特试,谁料这场考试竟是奸相李林甫策划的一个忌才的大骗局,在“野无遗贤”的遁辞下,诗人和其他应试的士子全都落选了。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就象刚飞向蓝天的大鹏又垂下了双翅,也象遨游于远洋的鲸鲵一下子又失去了自由。诗人的误身受辱、痛苦不幸也就达到了顶点。

  这一大段的对比描写,迤逦展开,犹如一个人步步登高,开始确是满目春光,心花怒放,那曾想会从顶峰失足,如高山坠石,一落千丈,从而使后半篇完全笼罩在一片悲愤怅惘的氛围中。诗人越是把自己的少年得意写得红火热闹,越能衬托出眼前儒冠误身的悲凉凄惨,这大概是诗人要着力运用对比的苦心所在吧!

  从“甚愧丈人厚”到诗的终篇,写诗人对韦济的感激、期望落空、决心离去而又恋恋不舍的矛盾复杂心情。这样丰富错杂的思想内容,必然要求诗人另外采用顿挫曲折的笔法来表现,才能收到“其入人也深”的艺术效果。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诗人再也不能忍受象孔子学生原宪那样的贫困了。他为韦济当上了尚书左丞而暗自高兴,就象汉代贡禹听到好友王吉升了官而弹冠相庆。诗人多么希望韦济能对自己有更实际的帮助呀!但现实已经证明这样的希望是不可能实现了。诗人只能强制自己不要那样愤愤不平,快要离去了却仍不免在那里顾瞻俳徊。辞阙远游,退隐江海之上,这在诗人是不甘心的,也是不得已的。他对自己曾寄以希望的帝京,对曾有“一饭之恩”的韦济,是那样恋恋不舍,难以忘怀。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最后只能毅然引退,象白鸥那样飘飘远逝在万里波涛之间。这一段,诗人写自己由盼转愤、欲去不忍、一步三回头的矛盾心理,真是曲折尽情,丝丝入扣,和前面动人的对比相结合,充分体现出杜诗“思深意曲,极鸣悲慨”(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艺术特色。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从结构安排上看,这个结尾是从百转千回中逼出来的,宛若奇峰突起,末势愈壮。它将诗人高洁的情操、宽广的胸怀、刚强的性格,表现得辞气喷薄,跃然纸上。正如浦起龙指出的“一结高绝”(见《读杜心解》)。董养性也说:“篇中……词气磊落,傲睨宇宙,可见公虽困踬之中,英锋俊彩,未尝少挫也。”(转引自仇兆鳌《杜诗详注》)吟咏这样的曲终高奏,诗人青年时期的英气豪情,会重新在我们心头激荡。我们的诗人,经受着尘世的磨炼,没有向封建社会严酷的不合理现实屈服,显示出一种碧海展翅的冲击力,从而把全诗的思想性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全诗不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笔法,而且语言质朴中见锤炼,含蕴深广。如“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道尽了世态炎凉和诗人精神上的创伤。一个“潜”字,表现悲辛的无所不在,可谓悲沁骨髓,比用一个寻常的“是”或“有”字,不知精细生动到多少倍。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以散为主,因此一气读来,既有整齐对衬之美,又有纵横飞动之妙。所以这一切,都足证诗人功力的深厚,也预示着诗人更趋成熟的长篇巨制,随着时代的剧变和生活的充实,必将辉耀于中古的诗坛。 

 

 

    6、“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把诗人强烈的不平之鸣,象江河决口那样突然喷发出来,真有劈空而起,锐不可挡之势。在诗人所处的时代,那些纨袴子弟,不学无术,一个个过着脑满肠肥、趾高气扬的生活;他们精神空虚,本是世上多余的人,偏又不会饿死。而象杜甫那样正直的读书人,却大多空怀壮志,一直挣扎在饿死的边缘,眼看误尽了事业和前程。这两句诗,开门见山,鲜明揭示了全篇的主旨,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会贤愚倒置的黑暗现实。

 

 

   7、“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困守长安的杜甫在愤激中曾写下这样的诗句。那时正处于封建时代,“一人得官,子女升天”,这也许还说得过去。但当时代发展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今天,如果还有此类封建残渣时隐时现,委实不该。在路遥《平凡的世界》中,读者可以看到作为农家子弟的孙少平与作为官员子女的田晓霞、田润生在就业上就存在着巨大差别。在现实社会中,"田晓霞、田润生"们大行其道,有滋有味地享受着"龙生龙、凤生凤"的代际幸福。

 

 

   8、学而优则仕。杜甫当时的学术成就,应该说得上是登峰造极,本该入官为仕效力朝廷,熟料“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那些个纨袴子弟不学无术,却个个脑满肠肥趾高气扬,而像杜甫这般忧国忧民的读书人,大都壮志难酬,怀才不遇,误尽了事业前途。由于当朝宰相李林甫权倾朝野,故意向皇帝陈说无人中举,造成杜甫多次考试落榜。后来杜甫通过向皇帝献赋以歌功颂德,向贵人投赠以投其所好,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落魄生活,最终才混得上一个胄曹参军的小官。杜甫观察分析问题的视角,决不是与权贵们相一致,面对唐皇帝穷兵黩武致民不聊生,杜甫奋笔疾书,“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以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不堪承受的深重灾难。后来,杜甫直言进谏,触怒权贵,遭到贬谪。“空外一鸷鸟,河间双白鸥”,“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自是杜甫“自伤贬官而作”。杜甫淡泊名利,“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拒绝奉承权贵,趋炎附势,在体验过官场险恶之后,远离官场。尽管未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生活在那个无法逃避的时代,直面安史之乱带来的民生维艰,杜甫怀着强烈的爱国情感与忧民之心,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着作唐诗,陈民生之艰,悯民生之苦。

 

 

   9、35岁时的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思想,由洛阳到长安应试,因李林甫制造“野无遗贤”的骗局,致使杜甫仕途受挫,只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生活也陷入困顿,“卖药都市,寄食友朋”。10年困守,44岁终获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但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辗转投奔于肃宗,途中被叛军抓获,过了8个月的俘虏生活。后逃出长安,被授左拾遗,却又因疏救房珀,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至秦州,不久被迫又赴成都。这时期他仕途重挫,又加上出生人死,颠沛流离,亲眼目睹国破家亡和众生疾苦,写下了“三史”、“三别”等大量不朽的诗篇。虽没有抛掉“奉儒守官,不坠素业”,但开始对儒术产生怀疑:“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曾疾呼道:“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醉时歌》)”这时他一方面首先根据儒家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观念对社会进行批判和重新审视,另一方面亦对禅宗略表认同。

 

 

   10、说杜甫自诩栋梁,那么看看那时没有自诩栋梁却成为国家栋梁的都是一些什么人!真的像杜甫所说的“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杜甫要是学会权衡学会变通,抛掉大家讨厌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郁闷,也就不会去自讨没趣上书救房琯,非但成不了栋梁,搞得自己差点掉脑袋。然后“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了。杜甫又喝酒了!(人家李白喝酒没钱卖的是,“五花马,千金裘”,杜甫这个衰人连春衣都典了。哎,真不是一个档次上的。)
  
  这么说吧,当年的杜甫也是“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不成则“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的牛人,《咏怀》中一篇之内能愁三遍“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但是到了老年也已经“身老不禁愁”了。
  
  杜甫和人话不投机,就“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有朋友来会“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那个想成名成圣之人如此任性,如此平易,如此寒酸?!

 

 

    11、诗人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苍白与懦弱,并且把这些人生无价值的东西展览给人看!他们为什么没有勇气改变呢?他们为什么没有勇气去发掘和确证自己的价值呢?文人(诗人)就一定要走仕途经济的路吗?古往今来,又有几个文人曾经飞黄腾达、平步青云呢?杜甫叹到:“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究竟是缪斯女神错误地选择了他们,还是他们自己走错了道路?

 

 

   12、社会地位的失衡,也造成了心理上的失衡。我们不能否认,现在,整个社会除了教师节之外,能想到教师的日子并不多。在整个社会构架中,教师的地位明显偏低。

    虽然政府这几年下了大力气改善教师的待遇,但真正能起到作用的,只是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而在一些偏远的山村,教师仍然只是挣扎在贫困线上。再加上不时发生克扣工资的事件,又从另一个方面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

    经济地位直接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当十年寒窗所换来的不但没有物质上的基本保障,有时还要面对来自社会、家庭甚至学生们不屑一顾的眼神,他们的心理是很难平衡的。就连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杜甫在失意的时候也说:“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这种现实中的失意和传统意义上“师道尊严”所带来的虚荣,使得许多教师往往处于一种心理上的自尊和自卑的矛盾状态中。这也是教师心理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13、虽然老杜有诗说: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对人生的诸多不公平,我们都知道,也抱怨.但多数人的得到还是与付出成正比吧.你必得汗流满面才得吃饱.人生没有侥幸。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3:23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