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译文]   爆竹声声宣告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浩荡春风将暖意吹进了屠苏美酒。

   [出典]   北宋 王安石   《元日》

   注:

   1、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3、译文: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铺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4、王安石生平见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和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5、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总把新挑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6、王安石《元日》(龙书本作《除日》)可以视为写元旦的诗词中之翘楚。他不仅将除夕与元日的宋代风俗记录在案,写出唐宋时代除岁迎新的景况,而且表达了自我的哲学观念:“爆竹声中一岁除,春(一作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童日童日,总把(一作争插)新桃换旧符”,说在爆竹声中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美酒。屠苏酒,是用屠苏草浸泡的酒,当时民俗,在正月初一时,家家按照先幼后长的次序饮屠苏酒,唐人卢仝《除夜》诗说:“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宋人苏辙《除日》诗说:“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两诗都提及长者最后饮酒的风俗。饮酒大概是子夜时分刚刚进入新年的那一刻开始的。屠苏,也名“屠酥”“酴酥”,古代元日饮酒屠苏的风俗,之所以在元日饮屠苏酒,是因为一个传说,或说是一个故事:“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姓名,但曰屠苏而已。”(唐韩谔《岁华纪丽》一《元日》:“进屠苏”注)王安石诗中的后两句说,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桃符,又涉及另外一个风俗:相传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二神,能食百鬼。因此,才有用桃木板画二神于门上以驱鬼避邪的风俗。《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五代后蜀始于桃符板上书写联语,其后改书于纸,演变成为后来的春联。陆游有诗:“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除夜雪》),正是这种风俗的生动记载。

    当然,作为大政治家、哲学家的王安石,其写作此诗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从王安石其他优秀诗作来看,传达那种变化之美,革新之美,以及那种不为世人理解的孤独之美,也确乎是其主要的诗意表达,如“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登飞来峰》)的对于日升新日的礼赞,“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动感和春天的欢呼,“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阑干”(《夜直》)中的那种静态美中的动态,以及“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鞅》)的对于商鞅政治变革的赞美等,无不如是 。

 

   7、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国人迎来了一年中的一个最重要的节日———春节。

  有人说,春节是一间温馨小屋,里面洒满阳光,充满亲情;有人说,春节是一个多彩画箱,里面装满画笔,排满油彩;还有人说,春节是一只五色瓶子,里面盛满生活百味,填满社会万象……

    其实,在很多人的眼里,春节是捧在人们手上的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只要有信心,只要有梦想,只要有智慧和汗水,这份春天的希望和向往,就会变成生命的惊喜,生活的酣畅,人生的收获。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所以,春节年年过,岁岁各不同,对于报人来讲,报纸每天是新的,而且应该是新的;所以,每年的春节,我们都为读者储备了丰富的“看点”;所以,当一天天的阳光在我们的衣襟上升起或滑落,当一声声欢笑在我们耳际萦绕,亲爱的读者,请不要忘记报纸在你生活中拥有的空间。

    春节,人们喜庆、人们心情放飞。让我们一起从春节走过———昨天、今天、还有明天……

 

   8、春之萌生
  春来——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复苏
  春雨——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春花——惆怅东栏一株雪 人生看得几清明
  春夜——更深月夜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春水——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光——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景——试上超然台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
  春游——东风知我欲山 吹断檐间积雨
  春思——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
  春寂——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愁——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梦——枕上片时春梦中 行尽江南数千里
  春恨——人生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和月
  春归——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9、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写燃爆竹的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在南宋出现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爆仗。《武林旧事》: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连百馀不绝。此指用药线串在一起的鞭炮。明代黎淳有《爆竹》诗: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不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所咏的是“升天雷”,北方称为“二踢脚”。

   火药的发明,本是为和平生活用的,后来用于战争,乃是人类的不幸;用于侵略战争,更是人类的大不幸。

 

    10、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首,又称作“年”。“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兽。"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所谓之“过年,过年”就顾名思义了,过去这个年。“年”的甲骨文写法是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从甲骨文看,“年”字好象是人头上顶着沉甸甸的谷子的样子,人被压弯了腰,可见它象征着取得谷物生产的大丰收。

     总的说来“年文化”经千年沉淀,形成一种唯中国独有的文化,极具传统文化代表性。只是其文化底蕴和所有传统文化一样已遭遇西学东渐的淫威,“被逼为娼”,西学强奸了我们。我们改变太多,甚至连穿的内衣都被比基尼征服了,在性感的同时,我无处可寻东方女人之韵味! 

    削足适履一味迎合西方文化,会丧失自我和本性而流为西方文化的附庸。就像一个人,其“个性”才是此人最鲜明,最具活力,最具魅力的。失去“个性”的人只会随波逐流。国家和民族也是同样,“传统的东西”就是流淌在国家中的血液,失去传统,国家便“死亡”了。

   文化入侵对一个国家的危害性远大于武装侵略,它会毁灭我们的民族,动摇我们国家的道德根基,让我们年轻一代在迷茫中失去自我,而成为它文化的奴隶。

    传统文化已走失,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走失的基础上更加走失,不知道多年之后,我们还会不会骄傲的说:“我们的民族还活着,依然充满魅力!”

 

    11、所有的事情都折腾完了,终于偷出时间来为我的所有朋友,包括现在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送上新春祝福,愿你在新的一年在你的努力下能够实现更多的愿望,拥有更多朋友,并且能够每一天都过得比昨天更好!!

     请安全文明燃放烟花爆竹!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2:02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