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民族主义者的储安平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南风窗》2014年第20期 

  一直以来,研究者都把储安平定位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甚至将其视为继胡适之后中国第二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目前所有的储安平研究,也基本在“自由主义”的框架下进行,尽管已经缺乏新的问题意识,仍不厌其烦地做各种重复阐释。的确,储安平在1940年代主办《观察》周刊,以民主、自由、进步、理性为办刊立场,公开宣称代表“一般自由思想分子”,激烈批判政府,抨击当道,创造了中国舆论史上最后的辉煌……。从表面来看,以“自由主义者”概括储安平似乎无大问题。 
   
  然而,如果把目光从《观察》时代移开,阅读储安平的早期文章,会惊讶发现,他大部分的文章都是在鼓吹民族主义。早在1920年代,他就曾写文章呼吁要纪念五卅、五三,打倒帝国主义的压迫,集合全国之力与东西方列强誓死抗争。1930年代,他担任《中央日报》副刊编辑期间,发表了不少拥护国民政府、呼吁国家统一、歌颂新生活运动的文章。1936年赴德采访奥运会期间,更在报道中赞扬希特勒强大的国家动员能力,赞扬德国人民对领袖的忠诚,将纳粹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视为“伟大的民族解放”,并呼吁中国以德为师,实现民族强盛。抗战中储安平更是在报纸上激烈鼓吹民族主义,希望战争延长,让中国通过血与火的洗礼,以足够的苦痛来完成新的民族国家精神建构。从这些言论中,丝毫看不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影子。 
   
  实际上,如果仔细审视储安平在《观察》时期的言论也会发现,他虽然也呼吁自由,却认为自由的终极目的是促进社会的优性发展。相对于“自由”,在其文章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是“国家”、“国运”。他始终将办刊当成一种“言论建国”的工作,希望能够通过树立健全的舆论来“挽救国运、振奋人心”,“替国家培养元气”。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使其虽然明知道国共两党统治下自由的“多少”和“有无”的区别,仍然主动投奔解放区,并于建国后放弃“影响思想的工作”,兢兢业业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众所周知,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论述之间,始终存在着某种价值立场的对立。自由主义者坚持个人自由、人权和民主等普世价值不容侵犯,强调人首先是个体,其次才属于国家或民族;民族主义者认为,民族国家的根本利益高于一切,不存在任何抽象的人,每个人都是具体文化环境的产物。从早期储安平的文章来看,他将民族的统一与自决的利益视为最高价值,甚至具有某种反自由的倾向。从后期储安平的文章来看,他的自由主义,并不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上的一整套理论、方法、观点和态度的集合体,基本是一种自由的主张或社会责任担当,主要表现为不满现状,激烈批评政府。由此可知,所谓“自由”,根本不是理解储安平一生思想的关键词。“自由”在储安平的思想中究竟占有多大分量,实际值得重新讨论。 
   
  储安平被捧上自由主义的神坛,与当年的研究者对“自由主义”的普遍滥用不无关系,更多的原因是出于现实需要。二十年前中国知识界竞相谈论自由主义,希望从近代中国中寻找自由的思想资源,以增加批判当下的力度。储安平的生平、事功与悲剧命运,正好符合了研究者心目中“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典型。当然,还有一个为人长期忽视的原因,即原始资料不足。目前的储安平作品,仅有张新颖编辑整理的《储安平文集》一种,收录的储安平政论基本局限于《观察》时代,无法全面反映其一生的言论与思想。近期出版的储安平新文集《强国的开端》,收录了储安平佚文70篇,上至1928年学生时代,下至1945年主办《客观》之前,收罗极其丰富。相信此文集的问世,必将可以呈现出一个“自由”之外更为复杂的储安平,使研究者对其生平与思想有一种更为全面的认识。 
   
   
  储安平:《强国的开端》,韩戍、黎晓玲编,群言出版社2014年10月版,50元。 


综合 2022-01-09 19:05:36

[新一篇] 毛澤東眼中的近代四大偉人

[舊一篇] 曉松奇談 :兩岸秘史(一)北平無戰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