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译文]  您看看那些辛苦的捕鱼人吧,他们驾着小船,在大江上捕捞撒网。江面上风急浪高,小船在风浪中时隐时现,真让人为他们心惊胆战。

  [出典]  北宋  范仲淹  《江上渔者》

  注:

  1、《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2、注释:

    1.渔者:捕鱼的人。

  2.但:只。爱:喜欢。

  3.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4.君:你。

  5.一叶舟:像飘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6.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7.风波:波浪。

  8.一叶舟:像落叶漂浮在水面的小船。

 

   3、译文1:

     江岸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味道的鲜美。

  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译文2: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是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4、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不到三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十多岁时,他只身前往着名的应天府书院拜师求学。应天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在书院读书期间,范仲淹生活非常艰苦,他“划粥割齑”,早上把米粥煮好,待粥凝固后,划成三块,再把咸菜切成碎末,当作一日三餐的饭菜。有人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医生,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医生为人治病,好宰相治理国家”。

    公元1015年,范仲淹中了进士,步入仕途。他胸怀远大政治抱负,以天下为已任,为人忠贞,刚直不阿,极言敢谏。真宗去世时,仁宗年幼,由刘太后垂帘听政。可在仁宗可以亲政时,刘太后仍独揽朝纲,不肯放权,群臣都认为不妥,但敢怒不敢言,只有范仲淹挺身而出,上疏直谏,力请太后卷帘撤班,还政于仁宗,结果被贬出京城。

    刘太后去世,范仲淹回京,此时仁宗正准备废黜郭皇后。郭皇后很得刘太后欢心,但不被仁宗宠幸,刘太后去世后,她便没有了庇护,再加上把持朝纲的吕夷简曾经因为郭皇后的不信任而被罢官,对她一直怀恨在心,嗅出仁宗的心思后,便不断在旁煽风点火,恶意中伤,怂恿仁宗废后。这时,又是范仲淹向仁宗进言直谏,极论此事不可,并与吕夷简激烈争辩。可惜的是,他不仅没能说服仁宗,反而因惹怒皇帝而再次被贬。

    公元1035年,范仲淹因政绩突出,再次调回汴京。此时,朝政仍由吕夷简把持,他飞扬跋扈,任人唯亲,排除异己,朝中腐败不堪。范仲淹多次上奏仁宗,痛斥吕夷简以权谋私,批评朝廷的用人制度。可吕夷简老谋深算,他反诬范仲淹离间君臣,图谋结党营私。于是,范仲淹第三次被贬。欧阳修、尹洙等人,也因替范仲淹鸣不平,而受牵联。

    公元1038年,西夏赵元昊称帝,经过一段时间准备后,大举发兵攻打宋朝的延州(今陕西延安)等地。面对西夏的突然挑衅,宋朝军队节节败退,西北防线几乎崩溃。仁宗手足无措,在大臣的建议下,急召范仲淹率兵赶赴延州,抵御西夏侵扰。

    西北边塞,寒风萧瑟,满目苍痍,连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将士们连年征战,久戍边关,早已归心似箭。作为主帅,范仲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一个浓霜遍地的夜晚,范仲淹久久不能入眠,远处幽怨哀绵的羌笛声让他内心更加凄苦,他联想到东汉时大将窦宪大破北匈奴,在燕然山勒石记功而回,可现在北宋国势日衰,自己何时才能带领将士们“勒燕然”?满头白发的词人陷入了深深的悲慨之中,他情不能已,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挥笔写下了一组《渔家傲》,但流传至今的只有下面这首: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

   为了早日带领将士们“勒燕然”,满头白发的范仲淹亲临前线视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大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巩固了西北边防。当地流传起一句民谣:“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西夏军士也称范仲淹“腹中有数万甲兵”。

    公元1043年,因战功显赫,仁宗诏范仲淹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虽然几经贬黜放逐,但范仲淹仍风骨铮铮,壮心不已,他向仁宗提出改革政治的十项主张,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等。宋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陆续将这些措施推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庆历新政”。

    可惜这些措施实施不久,就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强烈抵制,范仲淹第四次被贬,新政宣告失败。此后,范仲淹又辗转邓州、杭州、青州等地任职,就是在贬官邓州期间,他写下了名垂千秋的《岳阳楼记》。

   范仲淹的文章语言清丽,气度豁达,除了《岳阳楼记》外,《严先生祠堂记》、《天竺山日观大师塔记》和诗《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等都是留传千古的经典作品。范仲淹的存词很少,但在艺术上颇见功力,既有《渔家傲》那样的慷慨雄放之作,也留下了《苏幕遮》这样的低沉婉转之调,让人读来不忍释手。

   范仲淹,仗义执言的楷模,先忧后乐的典范。他一生为官清正,出将入相,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却履遭贬谪。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他的人格,让高山仰止,他的操守,与日月争辉。

 

    5、范仲淹是主张革新的政治家,北宋仁宗时曾担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他能够关心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般民众的疾苦,写过一些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作品,但流传下来的很少。这首《江上渔者》生活劳动的艰苦。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艰辛。时句朴实流畅,就像一首渔歌号子,吟诵起来琅琅上口,饶有韵味。

  我国江南水乡,川道纵横,极富鱼虾之利。其中以江苏松江四腮鲈鱼最为知名。凡往来于松江水上的,没有不喜欢这一特产,不希望一尝这一美味佳肴的。范仲淹江苏吴县人,生长在松江边上。对这一情况,知之甚深。但他发之于诗,却没有把注意力仅仅停留在对鲈鱼这一美味的品尝和赞叹上,而是注意到了另外一些更值得注意的东西。注意到了隐藏在这一特产背后的渔民的痛苦和艰险,并且深表同情。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6、范仲淹写有《岳阳楼记》,写有小诗《江上渔者》,也写有《渔家傲》词(“将军白发征夫泪”)寄托深远。他是从多方面来关心民间疾苦表现了一种可贵的民主主义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文人中,这是值得称赞的。

  味美肉鲜的鲈鱼,是渔人驾着一叶扁舟,搏风斗浪,“出没风波里”捕捞得来。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同鲈鱼一样,都离不开辛勤的劳动,大至巍巍宫殿,小至一针一线,哪一样不凝结着劳动者的智慧和汗水。而越美好的东西,越要付出更辛勤的劳动去创造。

   《江上渔者》是北宋前期着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作。他的诗体现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这首诗通过对在江边所见场面的描写,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和诗人对人情世态的思索,诗短小,却耐人寻味。 首句写江岸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们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是都爱品尝鲈鱼,因为它味美肉滑,然而作者笔锋一转,后两句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水面。向读者展示了以下一番景象:起伏的大海中,一只小船,船上的渔夫正在撒网捕鱼,那小小的渔船在波浪中飘摇颠簸,忽隐忽现,真叫人触目惊心啊!这只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的小船提醒人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鲈鱼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夫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7、“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主旨所在,品尝美味要有人付出艰辛,寓意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当你享受快乐,感受幸福的时候,不要忘了别人为之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要心存一份感激与理解!这是人与人相处之道,可以创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这首语言朴实的小诗充分证明了诗人是一个有同情心,善解人意的人,他是一个博爱的人道主义者。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此诗更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人世间的温情和关爱永远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这首诗之所以你流传于后世,千古流芳,我想不仅在于它形象生动的描写,更在于其以小见大,发人深省的思想内涵。

 

    8、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江上渔者》,在范仲淹的诗作里具有代表性。范仲淹不愧为北宋着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赞同“守内虚外”的政策,曾亲自戍边防御西夏,被称为“小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他力主革新,曾主持过为期短暂的“庆历新政”;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以民为念,体恤民生疾苦的思想。这一思想,在其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其名篇《岳阳楼记》,是以散文的形式直率明朗地加以反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江上渔者》则是以诗的形式委婉含蓄地体现出来的。

  《江上渔者》纸短情长,艺术上颇具特色。全诗无一僻字生词,通俗自然,可谓孺婴会吟,老妪能解。然而,它不像白开水般索然无味,而似醇醪般耐人寻味。于质朴中见厚意,于平淡处见深情,达到了苏轼所说的“似淡实美”的境界,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另一大特色是,言情述志,欲露还藏。陆时雍曾在《诗镜总论》中提出这样的诗美标准:“善言情者,吞吐浅深,欲露还藏,便觉此中无限。”大凡在发抒情感、表现主题上能真正做到“欲露还藏”的诗作,往往耐人咀嚼,回味无穷。《江上渔者》正是这样的诗。诗旨在反映渔民江上捕鱼的艰险,体恤民生疾苦。显然,在诗意上,它是师承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像张志和的《渔父》词写渔父写得那样富有闲情逸致:“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而在表达上,又不似李诗那样直言不讳。它犹如烟雾缭绕的山峰,乍看,藏头纳尾,或隐或现,朦胧不清,透过烟雾,则能识其“庐山真面目”;又仿佛是性格内向之人,其情愫蕴积于心,可谓声色不露。

  这首诗,除诗题外,诗中无一“渔者”字样,但通篇不离写渔者。前两句诗,似乎仅是在直截了当地写江上来来往往的人(显然是指大商、贵族、权势显赫者,不是指黎民百姓,因为黎民百姓是吃不起名贵鲜美的鲈鱼的)只知道品尝鲈鱼的美味。其实,它也是在间接地写渔民——本来嘛,肥美的鲈鱼是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捕来的。不仅如此,这两句诗还有着这样的潜台词:江上往来人,不知渔者苦。这主要是着墨于“但爱”二字。这样写,就为下文写渔者生活艰险,体现作者关怀民瘼的思想作铺垫,言在此而意在彼。

  后两句诗,笔锋陡地一转,描绘了一幅令人怵目惊心的画面:一叶扁舟,在风波里颠簸挣扎,忽而涌上浪尖,忽而又跌入浪谷,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倾覆的危险。这里,虽然没有出现渔者的具体形象,也没有直言渔者打鱼之苦、生命之危,但我们透过一叶扁舟浮沉于浩淼烟波中的情景,从“一叶舟”与“风波”一小一大之物的强烈对比中,不难感觉到渔者的存在,体察到渔者艰辛的生活、危险的处境,了解到当时吃鱼者不打鱼、打鱼者不吃鱼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社会现实,也分明可以触摸到诗人关切与同情渔民之心:“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不知渔者苦;我知渔者苦,乃作渔者诗,愿君同吾意”。这两句诗景中有情,情寓于景,与前两句诗正好相互映衬,形成鲜明的对照,使得那深邃的思想、真挚的深情欲露还藏,尽在不言中。其艺术效果要远胜过直说渔者的境遇苦、苦、苦,作者的同情深、深、深。

  总之,《江上渔者》在艺术表现上似淡实美,欲露还藏,真个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六一诗话·白石诗话·滹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9页。)的。换言之,这首小诗,尺幅万里,用形象说话,平淡而有韵致,含蓄而不晦涩,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审美价值,颇值一读。

 

    9、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如果再也打不开
   一颗莹润的心
   我计划从此刻,开始浮游
   你蓄积下风雨的海

   或者,干脆就这样
   ——等趟过干枯到死的时光
  我就给你安静地讲
  讲一幅画:

  一枝斑驳的橹,嵌入
  一条不竭的江
  一颗心
  从来时面朝大海
  唱绝流浪
 
 
   10、就文学样式而言,向来以“唐诗”、“宋词”并称,但这决不意味着,“宋诗”就可以被忽视。事实上,宋诗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的成就,都并不亚于唐诗。在内容方面,宋诗较唐诗有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入;在艺术方面,宋诗也有自己的特色。总的来说,唐诗意象华美,境界悠远,含蓄而有韵味;而宋诗则在努力继承唐诗优点的基础上,有时在立意上更加注重深刻透辟,并由此产生了所谓“以文为诗”的特色,使一些宋诗呈现出散文化和发议论的倾向。有人认为“以文为诗”正是宋诗不如唐诗的地方,其实这是片面的看法,只要运用适当,能与诗的意象有机结合,同样能产生绝好的作品。
 
 

   11、田间小径中的农人,江上穿梭的渔者,没有千年文人一叹:“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和“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那千年文人自己的“花间一壶酒”的闲情逸志在刹那间转为“独酌无相亲”的凄世悲凉的自伶自艾,而今也不见了踪迹。

 

   12、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对于此诗,大多人是以刻画“江上渔者生活艰辛“之意为评,但笔者向往的恰恰是其飘渺悠远的境。如此等等,古往今来为鲈弄墨的人的确不少,其中不乏大家骚客,这也使得鲈鱼平添了几分雅气。
    说起鲈鱼之雅,尚有一典故,《世说新语》中记载着这样一件耐人寻味的故事:“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的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说的是西晋张翰(字季鹰)为苏州人,在洛阳做官,秋风起时恰逢其官场不得意,于是以想念家乡的鲈鱼和莼菜为由,被准辞职回家。这个故事很有名,后来的文人在诗中常加以引用,表达一种辞官赋归之意,如成语“莼羹鲈脍”和“莼鲈之思”;或反其意而用之,如宋词人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道:“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唉!每读于此,倒宁愿做个来去自由的江上渔者了。

 

   13、曾在满月的夜晚,划了小船至湖荡的中央,搁下桨,任小船随波漂漾月光如水、波光流银,看水天一色,一尘不染在近乎空灵的静谧里,仿佛能听到鱼儿的呢喃,心声的自语。天地如此明净,世界如此美好,心地一片澄明倚在不大的舱中,也只有幽幽的静守,默默的视听船向月儿漂去,月亮也向小船迎来漂在水中,如漂在梦里。不敢高声语,恐惊梦中魂。心醉神迷,不知今夕何夕

有了小船的回忆是甜蜜是温馨是陶醉书中寻访小船,也是诗意翩翩:“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万梅花下一孤蓬”;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诗人把空远的遐思嵌入小船,把人生的归宿镌入小船。小船,成为人们心灵的驿站和皈依

人们喜爱小船,因为小船更贴近人的心理和性灵,它能承载一个人的灵魂自由飘荡在苍茫天地之间

惟其小,方能随心驱使,飘然来去

小船是理性的,它知道自己在水面前的渺小,从不张扬,总是轻轻的来,静静的泊,悄悄的离去。天水茫茫,扁舟一叶,越发显出舟中人的微小,舟外自然的博大。但少了行舟的水,不也太寂寞

小船又是感性的,它能传递人的幽幽情感落落情怀。那是愁卧夜钟的枫桥客船是独钓寒江的蓑笠孤舟是山水画中常见的点睛之笔——虽只轻轻一点却使整幅画有了灵动的生机和脱俗的寓意。“青山万里一孤舟 ,一泓碧水,如平静的心,两岸山势嶙峋,树影婆娑,一叶扁舟,悠然滑过,牵一缕清风,抹一痕白云,飘入迷蒙,飘向高远

诗中,小船是一种寄托;画中,小船是一种意境;生活中,小船是一种姿态

这是一种静静的力,自然、温和、安谧、和谐

但小船也并不柔弱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时小舟是驾驭风浪的精灵是阮氏三雄手中游刃于水浒滔滔湖荡之上的锋芒,往来如飞,见血封喉,无坚不摧

小船,有平淡,也有丰富

舱小,仅可容身,却可容纳无限。像极了人的心房,能容天地之宽。所谓佛看一勺水,中有十万虫

人生的四季皆可寻诸小船,寄乎小船:孩提时天真烂漫,无拘无束,倏忽来去;青年时热情四溢,向着理想的彼岸,跃跃欲试;中年时,盈实沉重,载着家庭的两极,左划右拨;老年时苔痕累累,归于澹泊,隐于江湖。“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小船载满童年的幻想,少年的憧憬,青年的希望,老年的沧桑。小船就这样载满了人的一生

小船,载着无数的典故,无穷的回忆,无尽的诗情画意

能不爱小船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55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