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君子是连吃完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能违背仁德的。即使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仁德去做,即使是在流离困顿的时候也必须按仁德去做。

          [出典]   《论语里仁》

          注:

           1、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译文

   富与贵,均是人们所想得到的东西,但如果不是通过正当的方法得到,即使得到了,君子也不会享用这样的富贵;相反,贫与贱,是人们所讨厌、所想远离的东西,但如果脱离贫贱的方法不正当,君子宁愿贫且贱,也不会使用这些方法而脱离贫贱。如果君子没有了仁爱之心,怎么配称为君子之名呢?真正的君子没有哪个时刻会失去仁爱之心,无论是情急慌乱之时,还是穷困流浪之时,均会执着于仁。

   3、无:禁止,不要的意思。 
     于:在
     是:这里

   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能心安理得地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可能顺理成章理直气壮地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是没有一顿饭的时间可以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即使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以往的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5、“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大意是说,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又怎能成就声名呢?君子哪怕一顿饭的时间也不会离开仁,即便在最忙乱的时候也是这样,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在这里,孔子指出了最容易与仁背道而驰的两种情形——“造次”与“颠沛”,对今天的企业家很有现实意义。

  对于一些企业老总而言,对下属的关心往往是一种锦上添花的事情,当自己有闲的时候,与下属一起聚一聚,或者逢年过节,例行公事似地给员工发点东西。而根据经济学着名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种锦上添花的事情对于员工的激励效用并不高。越是造次,当公司的业务越繁忙,自己的日程安排得越满满当当的时候,企业老总越需要冷静地思考“仁者爱人”在当前的必要性、紧迫性,越需要想方设法地表达出自己对员工的关心和爱护。而当企业面临“颠沛”,遭遇这样、那样的麻烦,甚至企业的生死和发展问题都面临威胁的时候,企业老总切不可因为将注意力转向这些难题而忽视对员工的关心。事实上,当企业面临危机之时,能够使企业起死回生的最重要力量可能就是员工的众志成城,而这显然依赖于管理层能否在“颠沛”的时候坚持为仁。

    6、正如圣人所言“见得思义”,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能成为每个人的道德准则,成为一种社会公德,“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时刻警醒,坚守操节,做一个真正高尚的人吧。

   6、“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承认人人都向往富贵,不愿贫贱,正如政治追求上人人向往显达,不愿困厄。也就像马王堆帛书《缪和》中所谓“凡生于天下者,无愚知贤不肖,莫不愿利达显荣。”但是,追求显达必须遵循其“道”,就像追求富贵同样有道一样。对于人生,人们的态度有很大不同,道德君子会要求自己努力做到“无终食之间违仁”,即使身处困厄之中依然如此。

    人人向往富贵显达,但由于时运不济,并非人人都能够达到这样的理想或愿望。如果是这样,人就应当“知天命”,人所要做的,是正确思考如何按照“君子”人格律己,如何按照“君子”要求处世。无论“天”、“命”还是“时”、“世”,作为一种外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抗拒的力量,人在其面前无能为力,但却不应无所作为,不应只听从天命的摆布。那么,人应该怎样,或者说人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态度,在孔子那里,答案是十分明确的,用《穷达以时》的话说,就是“君子敦于反己”,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的说法便是:“君子求诸己”。既然穷达取决于时运,毁誉在于他人,这些都属于天,是自身无法决定的,那么人就应当求于自己,因为人的德行如何只能取决于自己,与“天”无关。正因如此,人不应该停顿在现实的“不遇”中不能自拔,应当“尽人事以待天命”,努力完善德行,并以之作为追求的目标。

  7、正如圣人所言“见得思义”,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能成为每个人的道德准则,成为一种社会公德,“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时刻警醒,坚守操节,做一个真正高尚的人吧。

  8、、“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首先说的是仁德。仁慈就是仁德,仁是体,慈是用,表现出来就是爱心。能够不讲条件的博爱就是慈,慈的本体就是仁,它们是一体三面,同出而异名。仁是五德之首,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一生追求的根本。《论语》二十篇中有“里仁”一篇,专门谈仁的体和用。

    “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俱全。但“仁”统四端,有了“仁”才有“义礼智信”四德,所以仁占五德之首。日本人五德中做到了四个,偏偏缺少仁德,所以日本这个民族虽然传统文化继承得好,“义礼智信”都做到了,但始终都不能如愿以偿的执世界文化之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在很多时候,只用一个仁字就代表了五德,例如孔子在《论语·里仁》一篇里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在一餐饭这样短的时间里,也不能离开五常之德,于造次颠沛之间,更是如此。“颠”是狼狈困顿,“沛”是跌倒倾仆,“颠沛”合用比喻人的生活动荡困苦,人生挫折困顿的状态。

这四句的白话译文,意思就是:

对人要仁爱,要有同情心,

这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能丢掉。

气节、正义、廉洁、谦逊这些品德,

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不能亏缺。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54

[新一篇]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

[舊一篇]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