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少年多不贱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同学少年多不贱

  [译文]  往日的少年同学们,如今大多已经富贵发达,地位再也不低贱了。

  [出典]   杜甫  《秋兴》其三

  注:

  1、    《秋兴》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 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 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 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 五陵裘马自轻肥。

  2、注释:

     山郭:山城,指夔州。

     晖:日光。

     江楼:临江之楼,夔州临江。

    翠微:青的山。

    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泛泛:形容小舟在水中漂浮,无所归依的样子。

    匡衡:字雅圭,汉朝人。因上疏言政,得汉元帝的赏识,迁光禄大夫、太子少傅。事迹见《汉书•匡衡传》。

    抗疏:上疏直言。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琯,故以匡衡自比。

    功名簿:是说自己因上疏言事救房琯,遭受朝廷贬斥。

    刘向:字子政,汉朝经学家。宗室,历仕宣帝、元帝、成帝三朝,屡次上书言事,以忠直闻名,为权贵所忌。刘向是着名经学家,宣帝时曾在石渠阁讲授五经,成帝时,领校内府五经秘书。

    心事违:指事与愿违。此句是说自己希望能如刘向那样传承儒家经学精神,但也难偿夙愿。

    同学少年:指少年时代的一起读书求学的朋友。

   多不贱:大多作了高官。

   五陵:指汉代长安的五座帝王陵墓,即:高帝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陵历来为豪门贵族的聚居之地。

    轻肥:即轻裘肥马,比喻富贵。《论语•雍也》:“乘肥马,衣轻裘。”自轻肥,有神意自得的意思。


  3、译文:

    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着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着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这是《秋兴》组诗的第三首。

  上首诗写夜,这首诗写清晨。

 

  首联:“山郭”说明夔州地处偏僻,“千家”指人烟稀少。“朝晖”写秋晨朝霞的美景,以“静”饰“朝晖”,空寂冷漠之意顿出。早起坐江楼赏朝晖,看翠微,似乎不无惬意,冠以“日日”二字,就揭示出诗人无聊而孤寂的心情,并使“朝晖”失去诱人的光彩,甚至望“翠微”生厌。

 

    二联就眼前所见作进一层铺叙。“信宿”,一夜曰宿,再宿曰信。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是“日日”看到的景致,在“泛泛”、 飞飞”中就透出诗人的憎厌之情。身处异地,心怀家国,触目皆愁,日坐江楼,看朝晖,对翠微,已透出无聊情绪,而舟泛、燕飞又皆从无聊者的眼中看出,无可奈何的心情益发清晰。

 

    三联借古人写心中事。这里是指如果抗言上疏论奏政治得失,何减匡衡,结果却因此遭贬,“伏奏无成,终身愧耻”,因此说“功名薄”;进而不得为国出力,只得退而讲经如刘向父子,但窗老一经,一事无成,违背自己的心愿,因此说“心事违”。说“功名薄”,说“心事违”,以转进一层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愤慨。抗疏遭贬,着诗抒情,诗人借二古人事以抒发自己的愤懑,写得委婉深沉。

 

    结联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想到同学少年多已腾达得意,轻裘肥马,作威作福,既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一个“多”字,一个“自”字,表现了诗人的痛心,也表明了他的鄙视之情。诗人本不得意,却以得意者反衬,转折得突兀,收结得愤激,诗正是在愤激中揭示了诗人的深挚的忧国忧民之情

 


    6、“同学少年多不贱”来源于唐朝杜甫写的《秋兴》,意思是往日的少年同学们,如今大多已经富贵发达,地位再也不低贱了。“往日的少年同学们”此句诗用来表示对昔日同学功成名就的喜悦。自己也可“分享”与有荣焉“的光采;也可用来感叹同学已经发达,而自己仍然失意的心境。


 

    7、张爱玲一部大约作于1973年至1978年间的中篇小说惊现于世,这便是《同学少年都不贱》。2004年初,台湾和大陆相继推出了繁体字本和简体字本,使这颗沧海遗珠终就其位。张爱玲的遗作《同学少年都不贱》 故事说的是同学在多年后再度重逢,两人已经走上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和当年平等的身世一对照,高下立判。从校园来到社会,每个人的境遇不同,不消几年,事业成就、社会地位和财富也许会有天壤之别。虽然地位悬殊,但犹如同气连枝的大树,“苟富贵,毋相忘”,旧日情怀仍在,只是多了一些失落。


    当然,除了爱情,这篇因“神秘原因”而久未面世的小说更多是把苍凉的目光投向了平凡女人琐碎的人生历程。如果说《倾城之恋》是以历史为依托而虚构的女人的“爱情”神话,那么《同学少年都不贱》则是从一句唐诗开始,将历史与个人所遭遇的日常人生不经意的纠缠在一起而书写的“传奇”。像小说中出现的基辛格出任美国国务卿、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等政治历史事件便是张爱玲以前小说中很少出现的大背景。不过,这个传奇的底色依然是无尽的悲凉。这份悲凉属于书中飘零的女子,也属于平凡的我们。与其说《同学少年都不贱》是张爱玲晚期写作的极好注脚,不如说是我们所有喜爱张爱玲的读者所企盼已久的真正意义上的句号。这个句号属于张爱玲本人,属于她才情洒然而坎坷飘零的一生。

     毋庸置疑,我们应该感谢姗姗来迟的《同学少年都不贱》,正是它让我们在过往人物的兴叹中重温了现代人开始变“贱的生活历程,正是它终于还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荒凉的张爱玲!


     8、在目前文化市场上赤膊上阵的青春派中有多少出自爱好文学我说不清,但是我敢肯定的是也没有多少人是抱着过把瘾就死的态度打定主义在这块捞个三五万的原始资本就另投他行的——原因很简单,我们很难再找出这么一块地方可以让我们从容地按照既定标准写作,出版那么一些产品换取生存资源。所谓江湖多凶险,青春写作虽然犬牙交错,却还不会让人血本无归,算是难得的桃花源了。话说当年杜甫先生在长安的朋友大多都已经发达,他就酸溜溜地写道:“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刚好就是眼下这个情况。


    9、同学聚会这种事,我一向不甚热衷。毕竟,甭管一个班有多少人,同窗几年,真正熟悉和投缘的,终究只有寥寥几个。而大多数,说无缘也好,不投机也罢,终究只是路人一场,毕业之后各奔东西。因此,朋友之间的聚会不怕多,但若搞个同学聚会,把一群当年朝夕相处却都没什么话说的人攒在一起,面面相觑间,实在无甚趣味。更重要的是:同学少年多不贱。


    10、某医生:同学少年多不贱:

  毕业二十年後的同学聚会,已然和情感没有什麽关系。诚然,对於自己的青春岁月少有人不怀念,然而那怀念也只不过是各自心里的一点小温存。那时的风月是好的,那时的韶华也是好的,可这好的一切也只蜗居在心灵的一隅,拒绝和眼前这群已经变得庸俗臃肿,并将变得越来越庸俗臃肿的昔日同窗有任何的重叠。

  一年一度的聚首能维持至今,除了惯性使然,大约也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彼此炫耀的机会,且能维持各自必不可少的交际网。当然,早几年时他们并没有什麽可炫耀的──那年代的杏林学子们,全都是从温饱线上挣扎着熬过来的。

  刚毕业时,省会的三甲医院每月工资也不过七十块钱,吃穿用度都紧,连孩子的奶粉钱都难凑出。後来涨到三百,照样每月捉襟见肘,过得极其清苦。偏偏那时又正是经济的转型期,下海经商的黄金年代,眼看着小学都没毕业的邻居们大把大把地赚钱,医生们一个个都咬着牙红着眼──真是“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搞原子弹的不如煮茶叶蛋的”。後来政策照顾,工资翻了几番,总算涨到了中等水准,却仍然是不够花。好在小医生们早已一个个熬成了主任副主任,市场又活络,灰的黑的收入加起来 ,倒也相当可观,甚至称得上阔绰。

  然而阔绰的也不过就是那麽几个人,新进的小医生们仍然拿着两千块的工资,读到博士毕业了连自己都养不活,还要伸手向家里要钱。富起来的老油条们,看着他们的清苦不是没有感慨,然而却并不同情。

  谁年轻的时候没过过苦日子呢。


    11、闲聊中,我们相互了解了各自的境况,他们中,有毕业后当兵复原在家乡发展的,有出门就捡着“金元宝”突然发家致富的,有外出打工多年依旧囊中羞涩的,有一直呆在农村务农结婚生子的,也有像我等一样,上学、工作,过蚁族的生活也满足现状的……经历不同,现状各异。相同的是,岁月的消逝在脸上都留下的褶痕,阅历的丰富在话语中都留下的生活的智慧。所以,没有过多的感慨,没有想象中的唏嘘,每个人拥有自己的那份成熟和稳重,似乎都在向人彰显,人之不惑矣!

  遂想起前几日刚刚读过的张爱玲的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不免心生感慨。且不说文中浸透着的一代才女对人生变化无常的沧桑凄凉感,单就这个书名,就有无限哲思。这句话出自杜甫的《秋兴八首》的第三首的一句诗:“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当年的同窗好友,如今大部分混的都不错,一个个都挺像模像样的。其中的“贱”从书中的含义来讲是指在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等等各个方面比别人差、比别人低了一个档次的意思——“都不贱”就是:谁也不比谁差。

  是啊,没有谁比谁差,没有谁比谁过得更好!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不同的轨迹,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活法,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只要能活出自己,就是成功,就是相同的结果。同学少年都不贱,很好!


    12、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我总想象这诗里春光灿烂的样子。因为断了章句,单独取了这两句,变了意味,然而底调还是在的。年长的回头再看年少的无忧。我没有国破家亡的深沉悲哀,只是一点在近似春光之中微微的感怀。

    我年少的时候,我还在这所小学和他们一起读书的时候。我童年的样子,我少年的心境。我生命里的无忧无虑。我忘记了的名字,我忘记了的过往。栀子花开,春湖水漾。夏日夕阳,刚种的香樟……

    遗忘的力量很强大,我依然记得我当初的虚荣,当初的炫耀,当初的孩子气。

    如果再回到从前,同学少年,我重新选择一次要走的路,不卑不亢,一个不要有后悔的人生。

    远远地望回去,记忆里挂着一个老铜铃的地方,只剩一只锈迹斑斑的铁架,记忆里却还能飘过“铛铛”的缓慢声响,缓慢而悠长……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49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