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峻的华山俯瞰古都咸阳城,天外三峰不是人工所能削成。
巨灵河神祠前云雾将要消散,仙人掌峰顶大雨过后天初晴。
函谷关北枕黄河华山更险要,西连驿路祀神所在益加旷平。
敢问路旁追名逐利的过客们,怎么比得上在此学道求长生?
译文2:
高耸险峻的华山,气势磅礴,俯瞰古都咸阳;莲花、明星、玉女三峰鬼斧神工,峭壁千仞,不是人力所能劈削成的。武帝祠前,烟雨迷蒙,云雾若隐若现;仙人掌峰上大雨过后,清新润泽,一片青葱。黄河华山北靠函谷关,地势更为险要;漫漫驿道西连汉代帝王祭天地及五帝的地方,显得益加旷远雄浑。敢问路旁的匆匆过客,何苦追名逐利,奔波于坎坷仕途呢?宦海沉浮,怎么比得上在壮美奇丽的华山,尽情地感受自然,享受生活?
4、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七二三)进士,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崔颢以才名着称,好饮酒和赌博,与女性的艳情故事常为时论所薄。早年为诗,情志浮艳。后来游览山川,经历边塞,精神视野大开,风格一变而为雄浑自然。崔颢的诗作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但是,他就凭着这一首《黄鹤楼》名满天下,流芳千年。
5、崔颢写山水行旅、登临怀古诗,很善于将山水景色与神话古迹融合起来,使意境具有辽阔的空间感和悠久的时间感,更加瑰丽神奇。在名作《黄鹤楼》中,就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再现了茫茫天地、悠悠岁月,令人浮想联翩,引起无穷感慨。在这首诗中,他再次运用这一手法。
诗题《行经华阴》,既是“行经”,必有所往;所往之地,就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今陕西西安)。《旧唐书·地理志》:“京师,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所以此诗把唐都长安称为咸京。诗中提到的“太华”、“三峰”、“武帝祠”、“仙人掌”、“秦关”、“汉畤”等都是唐代京都附近的名胜与景物。当时京师的北面是雍县,秦文公曾在这里作鄜畤(畤,谓“神灵所止之地”,即后世神坛之类),到汉高祖作北畤止,这里共有五畤,诗中的“汉畤”即指京师北面的这一古迹。而京师的东南面,就是崔颢行经的华阴县。县南有五岳之一的西岳华山,又称太华,山势高峻。神话传说这里是“群仙之天”,曾由“巨灵手劈”,所以“仙掌之形,莹然在目”(《云笈七签》)。华山各峰都如刀削,最峭的一峰,号称“仙人掌”。汉武帝观仙人掌时,立巨灵祠以供祭祀,即为“武帝祠”。诗中称“天外三峰”的,是指着名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峰(一说莲花、玉女、松桧三峰)。华阴县北就是黄河,隔岸为风陵渡,这一边是秦代的潼关(一说是华阴县东灵宝县的函谷关)。华阴县不但河山壮险,而且是由河南一带西赴咸京的要道,行客络绎不绝。
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写法则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起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在这里,一个“俯”字显出崇山压顶之势;“迢峣”两字加倍写华山的高峻,使“俯”字更具有一种神力。然后,诗人从总貌转入局部描写,以三峰作为典型,落实“迢峣”。“削不成”三字含有人间刀斧俱无用,鬼斧神工非巨灵不可的意思,在似乎纯然写景中暗含神工胜于人力,出世高于追名逐利的旨意。
诗人路过华阴时,正值雨过天青。未到华阴,先已遥见三峰如洗。到得华阴后,平望武帝祠前无限烟云,聚而将散;仰视仙人掌上一片青葱,隐而已显,都是新晴新沐的醒目气象。首联写远景,颔联二句可说是摄近景。远近相间,但觉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几乎忘却它的对仗之工,而且更无暇觉察“武帝祠”和“仙人掌”已为结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奠基。
颈联则浮想联翩,写了想象中的幻景。这是眼中所无而意中所有的一种景色,是诗人在直观的基础上加以驰骋想象的一幅写意画。在华山下,同时看到黄河与秦关是不可能的,但诗人“胸中有丘壑”,笔下可以溢出此等雄浑的画面;
在华山下望到咸京西面的五畤,也是不可能的,而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心雕龙》),完全可以感受到此种荡荡大道,西接遥天。古人论诗有“眼前景”与“意中景”之分,前者着眼客观景物的撷取,后者则偏执诗人胸襟的外溢。这首诗就是从描绘眼前景色中自然滑出五、六两句诗人的意中之景。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胸中之情亦由此可窥探。上句中一个“枕”字把黄河、华山都人格化了,有“顾视清高气深稳”之概;一个“险”字又有意无意地透露出名利之途的风波。下句一个“连”字,使汉五畤上接颔联中的“武帝祠”和“仙人掌”,灵迹仙踪,联锁成片,更垫厚了结处的“长生”;“平”字与上文“迢峣“、“天外”相对照,驿路的平通五畤固然更衬出华山的高峻,同时也暗示长生之道比名利之途来得坦荡。一“险”一“平”,为人们提出了何去何从的问号。这两句中“枕”字、“连”字,前人称为诗眼,其实,两句中的“险”字、“平”字以及起句的“俯”字都是前呼后拥,此响彼应。
崔颢二次入都,都在天宝中,此诗劝“学长生”,可能是受当时崇奉道教、供养方士之社会风气的影响。诗人此次行经华阴,事实上与路上行客一样,也未尝不是去求名逐利,但是一见西岳的崇高形象和飘逸出尘的仙迹灵踪,也未免移性动情,感叹自己何苦奔波于坎坷仕途。但诗人不用直说,反向旁人劝喻,显得隐约曲折。结尾两句是从上六句自然落出的,因而显得潇洒自如,风流蕴藉。
崔颢现存诗中大都格律严整,然而此诗却打破了律诗起、承、转、合的传统格式,别具神韵。前六句虽有层次先后,却全为写景,到第七句突然一转,第八句立即以发问的句法收住,“此处”二字,绾合前文,导出“何如学长生”的诗旨。从全篇来看,诗人融神灵古迹与山河胜景于一炉,诗境雄浑壮阔而富有意蕴。清人方东树评此诗曰:“写景有兴象,故妙。”这是颇为精当的。
这首诗与《黄鹤楼》都属于意境雄浑壮阔之作。但它没有《黄鹤楼》的宏大气魄和渺邈情思,也不如《黄鹤楼》那么自然天成、流转活泼,不过,此诗写景有条不紊而富于意蕴,在对仗、平仄等格律方面都比《黄鹤楼》精严。由此可见,崔颢对于七言律这种体裁,驾驭自如,既能摆脱格式的拘束,挥洒出破格创新的名篇;也能遵守规则法度,创造整饬严谨的佳作。
此诗在今人王兆鹏、邵大为、张静、唐元等的着作《唐诗排行榜》排名第96名。该排行榜以“古代选本入选次数”、“现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文学史录入次数”、“互联网链接次数”六个指标为统计分析,反映一千多年来的综合影响力。其中古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26名,历代评点次数排名第25名。
6、华山是神仙家园这一意念早就深入人心。专家学者评论唐诗,《黄鹤楼》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高山仰止。作者崔颢还有一首另出新意的七律《行经华阴》:“迢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这一位唐律高手,妙用古迹典故,嵌入诗句,面对华山的巍峨险峻,东峰雨后初晴的清新山景,鸟瞰八百里秦川一望无际,渭北高原上的汉唐帝陵若隐若现,顿悟浮生似梦,心如尘洗,追名逐利的念头,漠漠象轻烟,淡淡类流水。末句“何如此处学长生”极具匠心,凸显了华山乃仙人适宜之所的意念,这一点似乎已为历代文人所认同。崔颢诗中的所谓“三峰”,是指华山东、西、南三峰。玉女峰属东峰西壁,是东峰的组成部分、通往东、南、北三峰的咽喉。杜甫诗中的“玉女洗头盆”系指玉女峰一处自然景观。现代人将玉女峰称作中峰,使其成为华岳主峰单独存在。华山形胜,在徐霞客、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崔颢等文坛巨擘的笔下已被写尽,后来的登山者,虽有含珠吐玉、才华横溢的惊世杰作,未必能望其项背,独领风骚。
中峰被称作玉女峰,至少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它形似鸟头,上丰下缩;林木森森,遍山葱郁;翠峰幽谷,野花犹向涧边红;山径蜿蜒,芳香盈盈满襟袖;云气氤氲,宛若蓬莱仙境。身临其境,超然物外,神清气闲。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难怪崔颢要说:“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华山神话传世佳作不胜枚举,从而营造了“神山”的浓厚氛围。《山海经 • 西山经第二》云:“华山冢也,其祠之礼:太牢。”是说华山是神鬼之舍,古人要备太牢(牛、羊、猪)之礼祭祀。又云:“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山海经》是先秦古籍,记述的不仅是远古神话,而且包括地理、古史、物产、医药、宗教、民族、民俗等许多方面的内容。这一段记载是说,华岳山崖陡峭,如同刀削斧劈,远看呈现四方形,高耸云霄;纵深十余里,禽鸟野兽无法栖身。山中有一种蛇,名叫肥遗,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一出现就会天下大旱。这种六足四翼的怪蛇,类似传说中的恐龙。据传商汤时这种怪蛇曾出现于华山之阳,因此天下大旱。东晋人干宝所着《搜神记》说:“汤既克夏,大旱七年,洛川竭。汤乃以身祷于桑林,剪其爪发,自以为牺牲,祈福于上帝。于是大雨即至,洽于四海。”先秦以降,诸如此类的野史轶事,都把华岳渲染成玄妙莫测的神山。《山海径》上还说,明星玉女崖天生一种百年一遇的雨露甘浆,登上玉女峰饮用了它就能得道成仙。正因为如此,各路神圣聚居华岳。爱神的圣殿就在莲花峰和玉女峰高踞云端。
玉女峰的冠名与萧史弄玉的神仙故事相关,“乘龙快婿”的成语与《凤凰台上忆吹箫》的词调名称也由此发源。萧史弄玉的典故出自汉代的《列仙传》及《列仙传拾遗》。文中记述说:“萧史善吹箫,作鸾凤之声。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笙。公以妻之,遂教弄玉作凤鸣,凤凰来止,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数年,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去。”明代冯梦龙所着《东周列国志》吸收了这一段记述,写成第47回《弄玉吹箫双跨凤,赵盾背秦立灵公》,进一步铺陈描绘,使这个春秋争霸战争时期发生的爱情故事,具备了完整细腻的情节。
查考《东周列国志》的传述:弄玉是秦穆公的爱女,喜爱吹笙,声如凤鸣。吒咤风云,威震诸侯的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内里却有一腔绵绵柔肠,特地给女儿修建了华丽无比的凤楼。一夜,弄玉在凤楼安卧入眠,梦见西南方五色霞光,照耀如昼,一位潇洒英俊的少年骑彩凤自天而降,来到凤台,倚栏吹箫。彩凤舒翼鸣舞,凤声箫声,美妙和谐。少年告诉弄玉自己是华山之主。弄玉醒后,将梦中情景告诉父王,意有所属。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秦穆公视弄玉为掌上明珠,岂肯怠慢?忙派大臣孟明前往华山私查暗访。孟明经华山樵夫指点,在明星岩下,见到了玉貌丹唇、飘飘然有超凡出俗之姿的萧史,委婉说明秦穆公的意旨,共载而归。秦穆公经过考察后,对萧史说:“小女有誓愿在前,欲择善笙者为偶。汝之箫声,能通天地,格万物,胜于笙者多多矣!况吾女复有梦征,今日正是八月十五中秋之日,此天缘也!卿不能辞。”仙缘前定,君命不可违,萧史与弄玉喜结连理。新婚夫妻在凤楼欢爱半载。在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夫妇楼台赏月,吹箫合奏,忽有紫凤集于台之左,赤龙盘于台之右。萧史说:“上帝命我为华岳之主,与尔有夙缘,故以箫声作合。然不应久住人间,今龙凤来迎,可以去矣!”于是萧史乘赤龙,弄玉跨紫凤,自凤台翔云而去。此后,民间便将好女婿称作“乘龙快婿”,将圆满姻缘美其名曰“龙凤呈祥”。
秦穆公获知萧史弄玉乘龙跨凤飞升仙去,十分吃惊惶惑,急忙派人到华山寻觅踪迹,一无所获。无奈之际,在明星岩修建玉女祠,每年以酒果祭祀。此后明星岩便改称明星玉女崖。传说玉女祠常闻凤鸣之声,不绝如缕,回荡九霄,山鸣谷应。龙飞逸天路,凤翔出秦关。身去常不返,箫声时往还。
从古籍记载来看,萧史弄玉居住华山中峰,所以古人将中峰冠名“玉女峰”。中峰上许多名胜古迹,也因弄玉而得名。玉女祠前有一个石臼,名曰玉女洗头盆;它前面的石头,称作玉女梳妆台;那下面的石洞,是弄玉居住的地方,称作玉女洞。玉女祠北侧又有品箫台,引凤亭,是萧史吹箫引凤之处。不过,玉女祠及祠内原有的石像一尊,龙床及凤冠霞帔等宫室器物,不知何时毁于天灾人祸。现在的玉女祠是后人重建的,玉女像是1983年重塑的。塑像姿容端庄,清丽飘逸,古朴凝重。弄玉是一位争取到自由爱情的公主。萧史弄玉,是将初恋珍重始终的一对真正赢得个性解放的神仙情侣。吹箫引凤,乘龙跨凤、白日飞升,一段奇妙优美的神仙情缘,感动了无数舞文弄墨的文人,生花妙笔饱蘸激情,颂扬这一桩扑朔迷离的历史传说,词调《凤凰台上忆吹箫》(或曰《忆吹箫》)即由此而产生,表达了人们对神仙情侣的怀念和祝福,寄寓了人们对真挚纯洁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7、 据说,中世纪的人相信,人站得越高,离上帝就会越近,因此才有了哥特式建筑。
俯瞰地下,蚂蚁似的人流车流熙熙攘攘;仰视天空,白云蓝天似乎触手可及。
宏伟壮丽,也许正是为形容如此的景观,人们才创造了这个词汇。站在教堂顶,你不禁会心生此念。
也许登高真会让人多思,不是吗?登高方能怀远,方能有了雨果《巴黎圣母院》这样的不朽名着,有了崔灏“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的感慨,有了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的名句。
8、弘一法师在净峰寺期间,深居简出,除了几次应邀往惠安各地寺院讲经,即或闭门研校律典,或开坛为弟子信徒说法。他的起居作息极为严谨。大师与随侍传贯和尚有约,专置一硬木棒,在石门槛上敲击为信号:密三下敲两声——用餐;紧三下敲两声——会客;疏三下敲两次——讲经。他说:“可以三天不吃饭,不能一夜不睡觉。”每天早睡早起,清晨洒扫浇花毕,即作早课诵经,七点钟准时用餐,由童子邱文珍给他送开水,开水必用他自备的铅壶烧,送水时只要轻轻地在南窗框敲三下,他就立刻卷起白布窗帘接进去。
上午八时后,弘一法师就闭门谢绝一切,伏案搦管,神游于卷帙浩繁的南山解学中。半年间,他先后完成了《行事钞记》、《戒疏记》、《四分解删补随机羯摩疏济缘记》等几部解典的点注。手书《大悲咒》一卷,还为念西法师撰写《龙?国师传叙》。9月20日,是弘一法师56岁生日,他自撰一副对联为座右铭:“誓作地藏真子,愿为南山孤臣。”以明心志。
下午二时正,只要传贯用木棒在门槛上一敲,房门便即时打开,大师缓缓步入三宝殿,走到佛像前,虔诚地点上三炷香,整齐插在香炉里,然后转过身来,对满室听众微笑行礼后,才坐在方椅上,对着经书开始讲课了。大师生于天津,普通话极为标准,但听众中除了慕名而来的教师、学生、基督徒,更多的是农民、工人、商贾中的善男信女,所以,每讲一段都要让传贯翻译成闽南语。一般讲完45分钟,稍事休息,则回答听众的提问咨询。
净峰虽地处偏僻,寺里一年四季香火却极度旺。弘一法师每每告戒香客们:“善信者进寺礼佛时,清花果烛,就算有礼了,不必其他,不必放鞭炮,烧金箔,更不必演戏,喧喧扰扰,这才是释教徒的真正心境。”为了自净其心,大师还用朱砂写了十四个大字供于案上,并作了具体注释:“少说话(惟以略语答他人,无大事要不与人言);少写信(长函要函,写好五日后再发);少出山门(无大事不入市);少托人事(少事为妙,托人则人厌)。”
弘一法师吃斋茹素近二十载,清心寡欲,但毕竟年高体弱,加之整日伏案操劳,偶有伤风感冒,他从不烦人求医,他自拟了一笺常见病处方,置于案头,据说屡用屡验,兹录数例:
“冬令喉痛:青橄榄、青萝卜。
冬令腹泻:生姜一块、紫苏三钱、红糖一匙、水二碗煎至一碗服下,温覆卧、取汗。
食瓜过伤:本瓜皮煎汤饮之,盐汤。
鼻血:草纸数重,冷水浸湿,贴额上,仰面片刻,即止。
冬令咳嗽:生梨一只,纳炙麻黄一钱,冰糖少许置碗中,隔水炖。
冬令冻疮:文旦柚皮一只、福柿皮一只、白萝卜一只,分四日煎汤洗澡,每日洗四五次。
……”
看来,大师是作了越冬过年,长此栖隐的准备的。诚如广恰法师致高文显的信云:“弘公此行,恐将长久栖息于斯矣。盖此地虽苦,然山水秀美,僻静幽清,相传为李铁拐所居之地,实隐者之所也。”正是: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9、一个人走在无人路边,漫不经心,目光散漫的向远处望去,那里山峦起伏迭宕,黛青色的山体匍匐着,蜿蜒着。更远处烟锁雾笼,迷蒙处山形依稀可见。路边的树开始有了黄叶,那是成熟的标志,也是秋天的名片。偶尔会有几片树叶从空中飘落,短暂的旋舞后落在地上。“叶落徐徐归根梦”叶落归根,叶落归根?难道这就是叶子的归宿?其实,叶子怎能忘记它曾伫立枝头,迎风起舞,甚至它还梦到了翔……然而,梦醒时分,它最终还是落到了地上。哦,“叶落而知秋”,是到了叶落归根的时候了,那是亲情的牵绊。
一个人走在无人的路边,时时有车辆从身边呼啸而过,才不断的将我从无意识状态中唤醒,才注意到身边的影物。路边的草地上有鸟儿在追逐啾鸣,在捡拾着秋的盛宴。“归鸿切切倍思乡”咦?怎不见归来的大雁,莫非是错把他乡做故乡,莫非是找不到了来时的路,抑或是错过了归期?雁儿啊,到了该回家的时候了!
一个人走在无人的路边,蓦地一只黄狗从农家小院中跑出来。抬头望去,农家种植的栀子花长得有一人高,修剪得整整齐齐的做围墙,密密匝匝,将农家小院围了个风雨不透。十几米高的毛竹挺拔细密,丛丛簇簇,郁郁葱葱。走近去,看到茶树结了果,采一颗,剥开壳,把脆嫩的果实放到嘴里嚼一嚼。初时尚觉无味,稍倾便觉苦涩一齐释放,连忙吐掉,余味不绝。我却因此而警醒了许多,想自己一生羁旅生涯,飘泊不定,不禁对农家的生活羡慕起来。“借问路边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想起古人诗句似乎明白了什么……
10、文人墨子倒在仕途的轨道上汲汲于势力还无怨无悔的继续攀爬“空灵岁月易蹉跎”,直到白发苍苍才感叹到“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11、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知从何年何月起,对“知足常乐”的理解发生了变化。看到了“知足常乐”中所蕴涵的新天地。人应该“知足常乐”,但非通常意义上的“知足常乐”。不是安于现状,小富即安,小进则满;不是得到一石就不思泰山。这种知足,是对于物质利益、对于名利的不过分奢求,知止。是深悟金钱名利不过身外之物,幸福除了金钱名利还有很多内容的阅尽人生得真谛的正确认识;是“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的超脱,“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的旷达。知足是一种修养,知足是一种境界,知足就不会斤斤计较,怨天尤人;就不会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知足会使人变得达观,宽容,遇事心态平和,应对自如。知足则无欲,无欲则刚,则不会为物欲所诱惑,被迷乱心智;不会轻易丧失自尊。于人能和谐相处,于国家能遵纪守法。知足,能使人减少很多麻烦和烦恼。
知足还是进退有度、多予少取人生境界的一种体现,和不劳无获,巧取豪夺恰恰相反。知足者不苛求于国家,不苛求于社会,不苛求于他人,目标达不到,反求诸己,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目标。知足者自然常乐。乐观者精神昂扬向上,向上者阳光健康。这是一个良性的生活链。知足者往往对他人,对社会的回报知足,而对自己的努力不知足。常常以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由于是在知足的基础上努力,在乐观的心境中努力,这种努力往往是与健康为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足者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