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

   [译文]  柱着手杖,心气和平地伫立在茅舍的门外,神情专注地临风倾听傍晚树林中那秋蝉的吟唱声。

  [出典]  王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注:

   1、《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

   2、注释:

      辋川:王维在终南山下的别墅。

      裴秀才迪:王维好友,同代诗人。

     潺湲:水流声。

     墟里:村里。

     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陆通字接舆,曾狂歌讥笑孔子。此指裴迪。

     五柳:晋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王维自比。

 

   3、译文1:

      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译文2:

    深秋时节,原本青翠浓郁的山色,渐渐地变得凄凉苍茫了,山间的泉水,日复一日地慢慢向远方流去。我柱着手杖,心气和平地伫立在茅舍的门外,神情专注地临风倾听傍晚树林中那秋蝉的吟唱声。夕阳西下,渡口的水面上波光粼粼,倒映出太阳的余辉;一缕炊烟,缓缓地在宁静的村子里升起。仿佛我又碰到了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陆接舆,在我五柳先生的门前,放声高唱。 

    译文3:

   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 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

  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 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 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的飘。

  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 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4、王维生平见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5、天宝元年(742),王维离开终南山,出为左补阙。由此年至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除一度丁母忧离职外,一直在长安为官,职位也从七品上的左补阙升迁到正五品上的给事中。然而,天宝时代,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专权,朝政日趋腐败,诗人的进取之心和用世之志逐渐消减殆尽。
 

    约在天宝三年(744),王维在陕西蓝田辋川购得原属初唐诗人宋之问的别墅,从此经常在公余游息其中,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写的与辋川有关的诗歌皆作于此期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寒秋时节,山色变得越来越苍翠、暗绿;山间溪水却日复一日地潺潺作响。

    开篇以“寒山”、“秋水”点明时令,寥寥十字,便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声响、动静结合的画面。“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用一“转”字,写出了色彩的流动,山活了起来。“日潺(截图——)”,时时刻刻都在叮咚作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出一种始终如一的守恒。

    秋日的山景本是有些萧瑟的,但在诗人眼中,却孕育着惯常守一的生机。闲居辋川的诗人,悠然自得,内心一片宁静,已不再有平常人伤春悲秋的情怀。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日近黄昏,闲居的诗人不禁要出来走走。此时的他,人入暮年,拄杖立于柴门之外,侧耳聆听着暮蝉鸣叫,任由晚风习习吹过,意态是如此安详。在常人听来,蝉声不免单调而聒噪,可诗人却听得饶有兴致。所谓闲适,不正是如此吗?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黄昏中,诗人享受着大自然给予他的平静和安逸,将目光投向远处。只见渡头上,夕阳正要落入水中;村庄里,一股炊烟徐徐升起。

    夕阳欲落,炊烟初升,这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玫瑰色的夕阳即将与清绿的水面相切,如丝的灰白色炊烟升入青色的天空——诗人“抓拍”的这两个镜头,将短暂的一瞬化作了永恒。

    “墟里上孤烟”,系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点化而来。陶句中的炊烟,萦绕在村落上方,似乎依依不舍,不忍离去。王维笔下的“孤烟”,是黄昏中升起的第一缕炊烟,悠然直上,显得轻松、洒脱。两诗读来,各有妙处。

    寒山、秋水、落日、孤烟,加上临风听蝉的倚杖老人,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图。画在人眼中,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了诗人主观的过滤,透出宁静、安逸、闲适的气息。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接舆”,春秋时代楚国狂士,《论语》中说他曾当面作歌嘲笑孔子,并拒绝与孔子交谈。“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主人公,“宅边有五柳,因以为号焉”,是一位忘怀得失,以诗酒自娱的隐士。诗人正欣赏着田园风光,醉酒的友人裴迪像接舆那样,狂歌着来到他面前。

    诗人把醉酒狂歌的裴迪与接舆相比,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而五柳先生实则是陶渊明的自我写照,王维自比五柳,即是以陶渊明自况。王维一向仰慕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自己也确实像五柳先生那样,在辋川别墅周围种满了柳树。陶渊明和接舆——王维和裴迪,个性虽不尽相同,超然世外、淡泊宁静的心迹却是相近相亲的。

    “复值接舆醉”的“复”字,不仅表示又一次见到裴迪,而且表示诗人欣喜的感情又加深了。秋日黄昏中,不但能欣赏到美景,更能遇到良朋,辋川闲居的乐趣就在于此。

 

 

    评 解

    王维是诗人、画家,也是位音乐家。他曾被授予“太乐丞”之职,主管国家的音乐事宜。他将音乐的元素引入诗歌创作中,使他的许多作品成为了诗、画、乐的完美结合。这首诗便是如此。寒山、秋水,一动一静;落日、孤烟,一下一上;倚杖听蝉的老人、醉酒狂歌的朋友,一个悠闲,一个不羁;再配上山涧溪流的潺(截图——)声,暮蝉的鸣叫声,醉酒人的狂歌声……这不仅是一幅令人神往的图画,更是一部有声有色的电影。

    从格律上看,律诗的首联不要求对仗,这首诗的一二句却对仗工整;颔联要求对仗,这首诗三四句中的“柴门外”和“听暮蝉”却不成对。这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改变形式,突破了格律的束缚。这种对仗法,古人称之为“偷春格”,意思是像梅花那样偷了春色,开在百花之先。李白的《送友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也都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的五言律诗名篇。

 

 

   6、“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诗人自身的情态,倚仗柴门,见诗人神态之安闲,临风听蝉,可见诗人神情之专注,倚仗柴门,听寒山泉水,听晚树鸣蝉,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专注的神情,安逸的神态,不就是《归去来兮辞》里的陶渊明吗?这难道不是表现出了一丝清修的禅意吗?诗人一直渴望和陶渊明一般的田园生活,诗人对陶渊明,其实是十分仰慕的,在尾联中,诗人以五柳先生自比,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主人公五柳先生,是一位忘怀得失、以诗酒自娱的隐士,其实这就是陶渊明的自我写照,而诗人又以五柳先生自况,由此可看出诗人是多么仰慕陶渊明了。

 

 

   7、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文人骚客常以蝉的高洁来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托蝉言志,借蝉抒情。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骆宾王的“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以及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托咏蝉以寄意,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至今为人们所吟诵。王维是盛唐诗佛,他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借“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表达的却是隐居时闲适自由的心境,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异曲同工之妙。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这就是诗人的形象。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不是有几分相似吗?事实上,王维对那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这首诗中,不仅仿效了陶的诗句,而且在尾联引用了陶的典故:“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陶文《五柳先生传》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怀得失、诗酒自娱的隐者,“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实际上,这位先生正是陶潜的自我写照;而王维自称五柳,就是以陶潜自况的。

 

 

   8、“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很喜欢那种闲坐静处看云卷云舒的泰然之气。泰然自若如此,如春来无语秋来无言的大自然,如一花一草一树一叶一藤一蔓,忽地,心生一念:何不仿效古人一回,也捧一卷西厢,对花读之呢?于是,手拈书便匆匆出门了。行到花下,却发现满树的杏梅不知何时谢去了,唯有片片嫩绿的新叶挂在枝头。

  美就在我们身边,只是举头向天,孤傲自大者看不到,心胸狭窄者看不到,见利忘义者看不到,唯有一颗简单的,纯真的,易感的心才会察觉。

  和晴朗的天空对话,和散漫的浮云携手,需要的是一种心情,而今天的我们是在时代的齿轮的轨道上行走,少有心思和花草寒暄,与清风追逐,到头来失去的是自己。

  你若愿意,我们一起闲坐清溪观水逝,临风听取暮蝉声,我指给你看那天边的朵朵云彩,那是上帝没有摘走的花朵儿。

 

 

    9、策杖而行,自然离不开人的心境。不妨说是人生的一种韵致。有人“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也有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还有人“杖藜徐步转斜阳”,但只要敢于策杖而行,最起码他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充满信心,自信依杖能履险如夷,化坎坷为坦途。逍遥犷放的庄周,一生喜欢策杖优游,“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他的洞烛人生的理思,千载之下依然闪耀着睿智的光芒。辞去归来的陶渊明,坚持躬耕田垄终老,“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表达了他不慕荣利,淡泊高洁的情怀。他的那根竹杖,正是他凛然不屈的傲骨。南宋词人辛弃疾,是一位锐意抗金的志士,却为一味苟安的朝臣所排挤,英雄无用武之地。淳熙八年十二月,他被弹劾罢官,由南昌来到上饶带湖新居,开始了赋闲生涯。闲着无聊,不得不在带湖之畔,“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从那秀美的湖光山色中传来的得得杖声,回荡的即是“闲愁最苦”的叹息,又是“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那忠贞报国却无人理解的郁愤不平!

  应该说,历史上最能悟出策杖而行深刻内涵的,要算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了。一生宦海浮沉,经历了太多的忧患磨难,使苏东坡具有了特殊的超旷和坚韧。在他的不朽诗文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把“策杖”“倚杖”“杖藜”作为自己的心声和外化形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写于元丰五年的《定风波》,是“乌台诗案”爆发,词人被贬黄州后所作。春日出游,风雨骤至,同行皆狼狈不堪,惟词人却毫不在乎,竹杖芒鞋,步履轻快,吟啸自若,迎击着寒风狂雨,体现了一种坦然面对人生风雨的镇定与自信。不妨说,一个人只有敢于正视磨难与不幸,又有旷达的胸襟和超越尘俗的目光,才可能在风雨人生路上,无所畏惧,策杖而行。“策杖而行”,或许正是苏东坡潇洒旷达、孤傲不羁的形象写真!

  由此看来,策杖而行,的确需要坦荡的胸襟和坚韧的品格。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往往不得不向着权势、金钱,甚至向着自己的灵魂卑躬屈膝,唯唯诺诺。这时候,不妨寻找一根精神的手杖,来支撑我们脆弱的骨骼与肢体。

 

 

    10、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嚷。 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

 

 

   11、每个人的一生都将面对琐碎的生活和艰辛的工作以及无法预知的其他,也要面对一条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但相同的是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日常生活当中的不如意及偶尔的惆怅在所难免,适当的发泄自已也就无可厚非,自诩洒脱的我也不例外,时常无视我感受的烦恼擅自找上门来时,我就邀上三朋知已,海阔天空在不觉中让笑声将其驱赶,睡一觉醒来,迎来的又将是春光明媚,阳光灿烂的一天,若不然就远离喧嚣的都市走进大自然,触摸燕园风光旖旎,大自然的鸟语花香,感受“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长鸣高枝的醉人旋律。所以烦恼一般是遍体鳞伤,跪地求饶。

   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超万千世界,我时常引用一位朋友说过的这句话告诫自已凡事要以平常心去对待问题,灰色的情绪流露过多既对自已的身心不利又会给周围的和谐气氛带来负面影响,人生不能给自已太多过高的期望和压力,只要家人和自已以及亲朋好友们身体健康心情愉快,那怕粗茶淡饭,同样可以让自已一生精神富足,人生短短数十载,转眼将成过去,这样耄耋暮年回想起一生的过程才不至于心存遗憾,美国一作家曾说过,经过如意与坎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完美人生,我想这句话对于经受过挫折者来说将会有更深的体会和认同。

   愿所有朋友们天天好心情。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3:56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