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译文] 为何一定要绿的叶子衬托深红的花,才算上品呢?桂花芳香宜人,当然是花中“第一流”了。

  [出典]  李清照  《鹧鸪天·桂花》

  注:

  1、《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2、注释:

    何须:何必。

    自是:本来是。

 

  3、译文:

    淡黄色的桂花,并不鲜艳,但体态轻盈,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人香味。桂花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红碧颜色,色淡香浓,应属最好的。

   梅花一定妒嫉,菊花自当羞惭,桂花是秋天里百花之首,天经地义。可憾屈原对桂花不太了解,太没有情意了,不然,他在《离骚》中赞美那么多花,为什么没有提到桂花呢?

 

  4、李清照生平可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她的颜色并不艳丽,“暗淡轻黄”,与很多名花相比,外表逊色得多。她的社会声望也很一般,“情疏迹远”,并没有得到什么荣耀和宠幸,更不会有人给她热捧恭维。但是她的体性温柔,香留天地之间。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从这两句起直至歇拍,都是以议论的方式行文。这两句是议论的第一层。花当然是以红为美的。至于碧牡丹、绿萼梅之类,那就更为名贵了。这些都是桂花没有具备的。但是作者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突出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断定她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这是议论的第二层。梅花既有妍丽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开的高洁的内美。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认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内外之美。但是这两种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叹不如,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经过这样的比较抑扬,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这是议论的第三层。“骚人”,指屈原。屈原在《离骚》中,用褒扬之笔,列举了各种各样的香草名花,以比况君子修身美德,可是偏偏没有提到桂花。所以作者抱怨他“可煞无情思”。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这也包括作者李清照在内。对这位先贤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重。

  这首词以群花作衬,以梅花作比,展开三层议论,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而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6、李清照《鹧鸪天·桂花》是一首颇有思想深度的词,作者先直接描写桂花,后是议论,写出了自己对桂花的理解:桂花是心中的精神世界。

   开头二句,通过桂花的风貌,赋予她纯洁、高尚、无私的品质,她虽然轻盈渺小,但品性温和宁静,且自然地真情地奉献自己的香味,说明其内质美,无须炫耀自己,声张自己,去争得赞美的口碑。可见这不仅仅是写桂花浓郁的芳香,而是寄予了作者美好的心灵。

   桂花是情操。“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说明桂花的内在美最为重要,最为可贵,她没有艳丽的外表,没有梅花、牡丹之类的花那么名贵,但从其平淡的色,香纯的味中,见其纯真、朴实和执着的本质,不因外在的差异改变自己,坚守其本色,在宽阔的天地间,自由地展现自己的风采,显示了一个没有任何束缚而又独特的个性,故作者称之为“花中第一流”。这是对桂花的赞美及崇敬之情,通过其之情,“花中第一流”还蕴含着深刻的内容意义,她可喻指人高贵的品德,不息的信念,不变的理想、不屈的精神、健全的人格,等等。也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情怀,正义的追求,即做人做事不骄横、不虚假、不浮华、不私利……有理想、有道德、有真诚、有尊严……体现出积极的健康的思想情操。

   桂花是理想。“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用梅花、菊花与桂花对比,通过梅菊两者所表现出的羞愧和妒忌和心理,来表现桂花的优势与特点,说明她正是利用自身的优势,与众不同的特点,在花类中占有一席之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她代表着新生事物,是作者的思想愿望和要求。一是作者认为人如果没有理想,将在无边的空虚和等待中,碌碌无为、平平庸庸度过此生,生命变得毫无价值,毫无光彩。桂花尚且能“霜天竞自由”,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地生长,人更应有勇气挑战自己,挑战旧事物,找准自己的位置,确立好理想目标,带着理想踏上人生旅途,使生命充满活力;二是要告诉人们,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新生事物,排斥新生事物,做到明是非,胸襟宽。否则,理想难以实现,生命也就白白流逝,人格和尊严也会丧失,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理想的思考,对人生价值取向的认识。

   桂花是意志。“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借屈原对桂花的不理解,不给予褒扬,来反衬作者对桂花的关注,对桂花的珍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她从桂花那里看到了坚韧的品格,也就是她所要的境界,一种让所有人都来了解的精神,作者要表达这么个内涵:人有了理想,还应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切不可在理想征途中找不到坚持下去的出路,动摇了自信心,最终半途而废,回到苦闷的漩涡中。因为在对理想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困难,及不尽人意的事情,在社会上也许得不到公认、理解、尊重,甚至遭遇歧视、指责、谩骂,正是“可煞无情思”。意志薄弱的人往往经受不住重重困难的考验,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只有意志坚定的持有积极人生态度的人,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并得到后人的敬重、赞扬,表达了作者精神不变的思想态度,揭示了“生命因意志而存在”(叔本华语)的本质。

   正是有了“敢于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敢于冲破世俗观念”的精神勇气,作者身上没有“一般封建妇女的自卑感”,而是充满着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掌握了广博的文化知识,她敢于利用当时各种文学形式表情达意”,深沉地执着地积极地表达她的精神世界,也“使她在词创作中表现较多的独创性”。《鹧鸪天·桂花》正反映她真实的人格和精神力量。

 

   7、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桂树枝繁叶茂,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秋天开花者为多,芳香四溢。旧时庭园常成对栽植,称“双桂当庭”或“双桂留芳”。

   桂花略呈黄色,黄得轻淡柔匀,在绿叶映衬下,似乎有些暗淡。桂花花体轻小,体性温柔,无论生长在僻处山野,还是园林庭院,它们看上去都十分淡雅,一点也不张扬。但是只要桂花一开,就会香飘十里,山野间、院子里、衣袖上……所到之处,一路留香。

     唐人咏桂诗曰:“为问山东桂,无人何自芳。”“山中桂树多,应为故人攀。”桂花多生于深山,看上去疏淡清雅,故说“情疏迹远”。可贵的是,不管花色、体性、居处如何,它们都是“只香留”,桂花因此又被称为“九里香”。

    词一开头,词人采用惯常的白描手法,写出了桂花的颜色、体质和特性,赋之以娴静、淡雅的情态。显然,这里倾注了词人的情怀。在她看来,花不一定以娇丽鲜艳取胜,疏淡清雅也是一种美;形、色之美固然让人悦目,芳香四溢则更令人赏心。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百花之中谁更美?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形娇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何必要强求浅碧轻红的颜色呢?像桂花那样淡雅而幽香,自然是花中第一流。

    词人的审美情趣,渗透着她的思想感情。据记载,李清照才华横溢,自视很高,好“讥弹前辈”,诗才词笔,不让须眉。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云:“易安居士……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不知这“花中第一流”,是否包含了词人的自许?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在百花之中,梅和菊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赏,清照也写了不少吟咏之词。但在这里,她将梅、菊与桂花相比。究竟比什么,词人没有说,只是说梅花定会感到嫉妒,菊花应该感到羞愧。这种侧面烘托的写法,比正面描写更为奏效,不仅使词情跌宕多姿,而且使桂花高雅不俗的形象更加深化;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出下文:在那画栏之处,每逢金秋时节,桂花盛开,清风徐来,香飘数里,桂花真是群芳之冠!“开处”,一作“开岁”。

     需要指出的是,词人并不是要贬低她一向喜爱的梅、菊,而是通过桂花的以香取胜,赞赏“内美”的可贵。“画栏”,即画着花纹的栏杆,言其精美,出自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中秋”,这里泛指秋季,并非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可煞”,相当于“可是”。“骚人”,指大诗人屈原。他在《离骚》中,吟及许多香花芳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词人很为桂花抱屈:是不是屈原缺少情意或才思,要不当年为什么不把香冠中秋的桂花收进去呢?

     有人说,屈原诗中还是有桂花的。其实这并不重要,因为《离骚》不是花谱,屈原是否喜欢桂花,是否吟咏,那是他的事。词人故意设问指责,看似无理,实则是为了更好地抒发对桂花的偏爱之情。这样结尾,既生动风趣,又耐人寻味。

    与李清照同时的江西诗人陈与义,也写有一首咏桂词,其中两句说道:“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其意与清照此两句相同,但韵味迥异,高下立判,因为陈词说得太实,缺少清照词的含蓄、风趣和灵巧。

    评 解

    历来文人学士借咏梅、咏菊来抒写情怀的为数不少,但吟咏桂花的就不多见了。李清照这首词,偏要道出桂花的可称赏之处,誉其为“花中第一流”,自是不同凡响。

     一首好的咏物词,既要细致生动地状物,也要有所寄寓,将词人自己的感情、志趣等融进去。既不离于物,又不拘泥于物,水乳交融,方才真切动人;借物言情,形神并似,境界才高。这首词便是一篇咏物佳作。

    清照词一向以白描见长,而本篇却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但都离不开形象的描绘。如果没有第一、二句对桂花外形特质的很好描绘,为全词的议论奠定基础,那么,由此生发出来的议论,无论是正面的品评,还是侧面的比衬,或是有趣的质问,都成了无本之木。而议论或发问更不带丝毫的书卷气,故能妙趣横生,令人叹服。 

     词人在描写桂花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写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易安语也,其词品亦似之。”

 

    8、“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句评论是全词的核心所在,也是李清照的个人写照。“浅碧”、“深红”都是耀眼之色,是多数花借以展现自己的颜色,然而这些美妙的颜色对于桂花来说却是不需要的,因为桂花自身的馥郁香气就足以使它成为“花中第一流”!这也反映了李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内在美品质美才是真正的美,是动人心魄的美,是可以流芳千古的美。“何须”二字将上文宕开,十分强烈的将以艳色取名的花和色淡香浓的桂花相对比,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季节的变化,花开花落的过程,都能牵动着她的神经。她将这个环境的变化融入诗意化的描写。“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想必那一刻,她的心境定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的。她将微妙的内心情感悄无声息的绽放于纸墨之间。她感叹着岁月的逝去,在《蝶恋花》中咏道“ 泪融残粉花钿重”感受到,似杜鹃啼血般的哀痛。那细腻的描写,温婉的心思,清丽高雅的格调和浓烈真挚的情感,使我们记住了“易安体”的词句,记住了这样一位“花中第一流”的传奇女子。

 

   9、清照命运如花

    李清照的写花词可分三阶段: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嫠妇时期,这正与花的开谢荣枯暗合。

  少女的天真浪漫若花蕊之初绽,鲜丽娇妍,便有“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的天真浪漫,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的惜花之情,有“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绦唇》)的娇怯活泼。

  少妇的情肠辗转若花开正艳时节,热烈缠绵,便有“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的自信,有“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娇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殢东君”(《庆清朝慢》)的自爱,有“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渔家傲》)的自珍,而明诚远游时期也有“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尤剪灯花弄”(《蝶恋花》)的愁思,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的自怜,有“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念奴娇》)“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蝶恋花》)的无奈。

  晚年寡居的孤苦伶仃若花凋香残,凄清冷戚,则有“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诉衷情》)的茫然,有“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捋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清平乐》)的苦闷,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的自悲。可见,易安写花词中,花人命运与共,“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就是清照“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知己,就是清照的自我化身。

 

    10、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题记
  
  题记借用易安的《鹧鸪天》中赞美桂花的词句,而在我看来,易安更似一株桂花,一株静静的桂花。易安的词更是如此,直而不俗,香而不腻,美而不艳。
  易安的词是细腻,细致的,
  易安的词是淡雅,淡然的,
  易安的词是清新,清疏的……

    易安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她以女性的身份真挚大胆地表现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丰富生动地抒写自我的情感世界,不仅比“男子作闺音‘更为真切自然,而且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在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正如李调元所说“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
  易安词仅四十首,不足3000字,却能取得“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和古今女子第一的地位,不仅因为其词作内容的充实感人,更因为其过人的艺术魅力。

 

    11、有人借李清照在《鹧鸪天·桂花》一词赠予陈玉莲版的小龙女:“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无论经过多少年,多少美人前赴后继地诠释着属于自己那个年代的小龙女,都无法动摇的是,“莲妹”才是观众心目中“永远的小龙女”。一袭白衣,冰清玉洁,烟火不食,真水无香。陈玉莲最让人折服的是,她本身性格中的小龙女气质,外冷内热、淡泊明志。恍如从书上、画中走下来的仙子,遍寻演艺圈难觅这样的古典佳人。

   一部83版的《神雕侠侣》,将陈玉莲身上的夺人气质表露无遗:骨子里的高贵,玉洁冰清,不可方物,弱不禁风之下深藏着柔韧,淡泊冷漠中涌动着深情。这一版小龙女,被金庸迷奉为经典,无论此后多少版本的“小龙女”出世,总难以与她的飘逸和脱俗神韵所比拟,至今影迷仍习惯称玉莲为“姑姑”或“莲妹”,而原着作者金庸也罕有地赞叹:“到现在为止,我喜欢刘德华和陈玉莲演的《神雕侠侣》,这一版的杨过和小龙女非常符合我小说的味道。”

  且看刘德华在自传中如何写陈玉莲——“漂亮,绝对漂亮,但那种漂亮不属于城市和这个大都会,她的漂亮是一种泥土气息的清新,宁静舒服,毫无侵略性。

  ……要在几年后,我才明白原来她根本就像小龙女,看淡世事,不争不问,但求有自己的一个小世界。拍《神雕侠侣》的时期,我觉得她真像姑姑,不可侵犯,又怕接近她,怕她冷冷地看你一眼,自讨没趣。其实我一直都没有跟她有太多的话题,她的世界不是外人可随便走进的。好几次我都想告诉她:为什么你不多笑一点呢?你笑起来很好看。可是我没有说出口,因为她大多时候都是抿着嘴唇的……”

    时代在变,人心在变,没有了那份80年代的情怀,可会暗暗地看出许多岁月留下的瑕疵?惟有莲妹,隔了岁月的苍茫看来,依然纤尘不染。

 

   12、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人生只是大梦一场,青丝皓首,不过转瞬。我们在词中看到的她,天真烂漫,浅笑依然。春天,是一把斑斓的色彩,而她就像是那个风中自在奔跑的小女孩,丝毫还不知道忧伤。或许,我们只是不忍去惊扰这份恬美的幸福。因为那嫣红的花,那清凉的露,那轻轻绽放的笑容,是我们每一个人心底的梦。

  她是悠长的时光隧道深处,款款走来的优雅而安然的女子,从平静与淡然中,提取了无数肉眼看不到的细小美感。

  本是梅定妒,菊应羞,花中第一流,如今飞花逐水,花自飘零水自流。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不知道那风中的飞花是否明白,她的愁、她的爱、她的情都被它们一并带了去,最后零落成泥碾作了尘。原来,需要等到风住尘香花已尽,才可以看到悠悠岁月留下的斑斑痕迹。

  曾经烂漫,皎皎兮如繁华;一度坎坷,飘飘兮似浮萍;结局凄凉,瑟瑟兮如若秋风。

  雨声潇潇依旧,我的思绪却已穿越千年。乱世中,易安在风雨飘零中黯然消逝,却成为人们记忆中的永恒。千年之后,暮雨潇潇中,倚窗思易安的我,看见夜雨中一朵不染的寂寞清莲。

 

   14、“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语》)。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从李清照对桂花的描写中, 我们是否对人生有一种新的感悟呢?从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苏东坡“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的佳句中,你是否找到了对“度月”的诠释呢?观山石“悠悠乎与颢气俱,余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这种天人合一的融洽,你又是否有所体察呢?以芭蕉感悟一念清净,“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书斋读”(《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参禅悟道之心境,此时此刻,你能否灵犀一点,印证一二呢?以黄杨觉悟君子所为,一年长一寸,四年退一寸之秉性,不就蕴含着大丈夫能屈能伸之修身境界吗? 

 

   15、提及桂花,首先想到的是李清照的词: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待繁华落尽,一身憔悴在风里,回头看,过往的经历,或晴或雨,或好或坏,到最后才明白,终归是空,魂牵梦绕,终归心碎。眼见得风打桂落,花飞如雨满城飘香,唯有泪千行。感情,也如这落花一样,情在梦断,人去楼空,现如今也只能,泪如泉涌!一瓣花香,一抹轻黄,似若一个人影,旧伤心痕难平。也只好,一个人,独守着一座空城。各花入各眼,值不值得,还是留人评说吧!

 

   16、中国人的心灵能在园林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中体味出无限永恒的天地与人生之道。在他全身心投入于体验的刹那,任何一个景象都可以成为体悟无限永恒之道的所在。在对一块奇石或是一丛兰草的感受中,他就可以超然物外,与天道合一。落花、归燕,在诗人晏殊的感受中是与时光流逝中的永恒之道直契为一的,因而咏出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佳句。平凡的自然景象在诗人的心中常化为非同寻常的存在,包含着至为深刻的意蕴。“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作者从容写来,流露出对生命存在的深刻感受和回味。我们再看李清照感觉中的桂花,岂是无情的树木?“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一在桂花中感悟到了人的品格和精神情操。

 

    17、逗留静谧的大自然之间,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天,那里的宁静,那里的与世隔绝,让人轻松,让人思考,让人向往。人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得已平静。

    一个人静静地在阳台上,依偎着木椅,泡一杯茶,捧一卷书,花一个半晴不阴的下午,细细品读。“一杯香茗,一卷书,偷得半日闲散。”正是如此意境。馨风拂过,掺杂着微微桂花的气息,已成为空气中淡淡的旧香。虽已散,还未淡。它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难怪诗人称赞它:“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一个人躺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摊开双臂,享受着天与云的完美结合。它们是那么亲近,好像一举手就可以摸到。天是蓝的,蓝得那么舒服;云是白的,白得那么纯洁。风筝在天上飞扬,飞得令人迷恋,飞得轻如白云,飞得与心相融!让风筝载着美好的心情,将内心的喜悦洒向天际的远方。 

    一个人漫步竹林,一片片翠绿环抱着,千枝揽万叶,一节高一节,苍翠翠,碧绿绿,只觉清风徐来,恍然如梦。坐在石凳上,细细聆听着大自然的声响:“沙沙沙”竹叶舞动着;“哗哗哗”小溪奔跑着;“知了知了”蝉附和着;“啾啾啾”鸟儿高歌着,这真是大自然中动听的交响乐。

    一个人站在田野,聆听土地的轻声呢喃。黎明的风,带着泥土的芳香,轻轻地从麦梢上滑过,麦杆柔和地摇动起来,沉甸甸地麦穗便一齐无声地摇曳着。太阳出来了,它以最初的赤金色覆盖在麦田上,麦田像海一样,涌起无边无际的金色麦浪。田边伫立着一个稻草人,守望自己的田野,向前世与麦粒订下契约——相守相望。

    生命之美是用心灵感悟的。当清风掠过你的脸颊时,你会心生一丝惬意;当小雨洒落你的心田,你会感到一点儿滋润;当树枝吐出嫩芽,你会滋长一线希望;当阳光照在身上,温馨可以爬上你的心头……

   万物生灵中蕴涵着无尽微小的真谛,每一个瞬间,它都会不停地闪动。当它们经过我们的眼睛,你是否用心来聆听和感悟那“隐藏”的生命?

 

    18、穿过历史的河,透过岁月的窗,用心聆听花儿的诉说,看它“纷纷开又落”的淡然,品它“皭然泥而不滓”的高洁,叹它“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的无奈,赞它“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自信。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3:52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