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那时我定要把弯弓拉成满月,射向那西北来犯的豺狼。
[出典] 北宋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注:
1、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注释:
①狂:豪情。左牵黄:左手牵黄狗。右擎苍:右臂举着苍鹰。古人打猎时用狗和鹰来捕捉猎物。
②锦帽:头戴锦蒙帽。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③卷平岗:从平坦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④为报:为了报答。倾城:全城人。
⑤亲射虎,看孙郎:为“看孙郎,亲射虎”的倒句。孙郎:孙权。《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以孙权喻太守。
⑥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尚:更。
⑦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说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郎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欺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节: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⑧会:定将。挽:拉。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满月:圆月。
⑨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主侵掠。《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比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3、译文1: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向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眺望,奋勇射杀西夏来犯敌军。
译文2:
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回少年狂,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大衣,带领随从千余膘马席卷过小山冈,威武雄壮。为了报答全城的人都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亲自搭弓射虎,看!咱多像当年的孙权,英姿勃发,意气豪放。
译文3: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4、苏轼 生平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作者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象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6、这首《江城子》从表面看是记出猎之事,实为抒豪情寄壮志之作,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诗人保卫边疆,为国杀敌的强烈愿望。
7、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序:
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的;他的诗词文章,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他之写作,除去自得其乐外,别无理由,而今日吾人读其诗文,别无理由,只因为他写得那么美,那么遒健朴茂,那么字字自真纯的心肺间流出。
没有一个文人象苏东坡这样更有人情味了,他不但活在诗词歌赋案几尺牍中,还活在一个个普通的百姓的生活里。他毫无疑问是阳春白雪,但他却在下里巴人中也能找到知音。
以东坡为名的什件都可以在古文中找到记载,也可以在百姓中到传说,何故?苏东坡太聪明了,他是一个生命的哲人,生活的智者,而他高可凌云的才华偏偏又是我们这个受到多少年文化浸没的民族的一种期盼。中国人评论一个文人,喜欢用的一个词语就是才华。才华二字寄托了中国人的向往,寄托了中国人的浪漫,寄托了中国人的敬佩。中国人喜欢苏东坡,而他的才华、他的道德、他的功绩,也足以让我们可以喜欢。于是,我们就会把所有的向往都寄托在这个人身上,所以才出现了“东坡肉”、“东坡鱼”、“东坡饼”……不仅如此,我们还编造出了一个“苏小妹”,编造出这个才女洞房夜难倒秦少游,津津乐道。而事实上,“苏小妹”在历史中是不存在的,而我们说“苏小妹”的才华,不就是为了衬托苏东坡的才华吗?
中国古代文人中,受到后世喜欢的,苏东坡绝对排第一。陶渊明太清泊了,他的心境不是一般人能体验到的;李白太飘逸了,可望不可及;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而立,生怕自己的命途也会沾染舛运;欧阳修太高贵了,连苏舜卿、梅尧臣、王安石、苏东坡都是他的后生学生,还能有几个人敢忝列其中?
所以我们喜欢苏东坡,他让人能看得见,摸的着,感觉得到。儒家修炼他的“苏学”,道家渲染他的“炼丹术”,佛家颂扬他和佛印的友谊,你喜欢诗歌可以吟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如果喜欢词曲就低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豪放派说他开“一代词风”,婉约派说他是“一代词宗”,画家欣赏他的《潇湘竹石图卷》,书法家临摹他的《黄州寒食诗帖》,而他官居高位让人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屡遭谪贬征示人生坎坷,人生坎坷却依然乐观豁达又能给多少人希望和力量?
李清照评价苏东坡的文章:“东坡每事俱不十分用力。古文、书、画皆尔,词亦尔。”这是说他的文章?难道不是说他的人吗?“不十分用力”而成大家,除了说苏东坡聪明还能说他什么?而事实上,“不十分用力”正是苏东坡的性情,也是他成为大家的必然,试想,如果苏东坡事事斤斤计较,时时处心积虑,那还是轻旷神逸洒脱不群的苏东坡吗?
最后一个问题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我回答:苏东坡。她又问:“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欢哪几篇?”我回答:在黄州写赤壁的那几篇。记者小姐几乎没有停顿就接口道:“您是说《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我说对,心里立即为苏东坡高兴,他的作品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一点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峡阻隔、素昧平生。(余秋雨)
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林语堂)
8、 从小喜欢苏轼的文章诗词,小学四年级字尚识不得几个,便已莫名的喜欢那些充满了神奇魅力且令人酣畅淋漓的字句。这其中少不得历史老师和语文老师在课程中偶尔提及或者朗诵的名段,以及吟咏时他们脸上那充满崇拜神情的面色及悠远朦胧的目光;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的深情,比如“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中的悲情,比如“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中的达情,比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的豪情。钟爱诗中李白,词中苏轼,尤其喜欢他们诗词中的那种疏旷豪放的人生情怀。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说:“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清代乾隆年间着名诗人、史学家、学者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南宋庐陵刘辰翁着《辛稼轩词序》,其中说到:“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我尤其喜爱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作于熙宁八年(1075)冬,苏轼时年不足四十,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熙宁七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其时苏轼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
此词堪称词中第一豪放之作,苏轼本人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也颇为自得,作者在《与鲜于子骏书》中曾说:“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指的就是这首词。 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喻指辽和西夏。“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在一次出行中,孙权的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打死了老虎。作者借此次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又特别突出地表现了“老夫”的少年“狂”气。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9、初品苏轼,心里装的是他“西北望,射天狼”地豪情壮志,又品苏轼,心头沉淀是他“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无限凄凉,再品苏轼,眼中印出的是他“敲门试问野人家”的闲清雅致,三次品读,三味不同的苏轼,让我清清地翻开封尘的历史与他“把酒问青天”―。 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挚苍……”,读过《江城子》之后,我的心里装的是无尽的豪放与炽热,遥想着当年“千骑卷平冈”的场面,黄沙飞扬,马蹄声震如雷鸣,他,一个四十出头却有了白发的男人,容光焕发地飞奔在大队的前端,眼里射出的目光,是他的奔放洒脱,是他的豪情万丈,是他的壮志雄心,是他的胸怀天下!
可有谁知道,他,是一个被贬到密州的杭州通判。才华横溢的他怎甘如此的耻辱,但是他没有放弃,他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壮志,所以,他要“老夫聊发少年狂”,他要给百姓一个答复,给朝廷一个答复,给自己一个答复,“我并未老!我有雄心壮志,我有真才实学,我有无限的精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只有马蹄过后飘落的黄沙默默地诠释着一切。
初品苏轼,心中多了份豪迈……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再品苏轼,才知道豪情万丈的苏轼,也有痴情者的那一般柔情与凄婉,读过《江城子》,无尽的心痛与酸楚之后,让我的泪是真真切切地流下来了……
他依在床头,默默地思念着自己故去的女人,十年辛酸苦雨漂泊了半生,昨夜仿佛还在眼前,但她,一个默默地守护等待着他的好,却被时间的流失无情地冲刷走了,留下的,只有那一张张时时浮现的笑脸,那一声声如在耳边的轻唤,他不由得老泪横纵了,对月大叹一声“我对不起你啊!”这是怎样地一种发自内心地深深自责呦!
柔和的月光照在他身上,“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等待,让他疲惫不堪,沉沉睡去了。梦中,他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代,身着锦衣,轻轻地走在她窗前,“小纤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是怎样的一种思念呦。“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官场的失利,处世的凄凉,命运的坎坷……但只千言万语,却化作了多少温热,划过脸颊,话到唇边唇又止,泪上心头悲难释,这是怎样地一种悲痛呦!
再品苏轼,心里多了丝凄楚……
浣溪沙
又品苏轼,心中装的是他“敲门试问野人家”的闲情,那时他被贬到惠州、儋州,那里人烟稀少,瘟疫遍布,已经年近花甲的他,手持一酒瓢,边走边饮,“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他走在田埂上,风吹过了他的面颊,他挥一挥手抛开了一切无奈与烦恼,留下一袖清风,酒喝着喝着,头顶昏昏欲睡,让他“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流放到离故乡如此遥远的地方,他并未抱怨,却只是东升西落地打发日子,一片酒瓢装下了他的整个天空。
再读苏轼,心里多了份清闲与坦然……
合上书,回味着那一段段泛黄的岁月,心里又多了些什么?很多很多……
10、发展中的中国有太多的问题,关上门看看自家的院子,农民问题,教育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打开门看看周围的邻居,那些冲着我们点头微笑的,有多少能在中国“马高蹬短”时候,伸出手来呢?一亿日本人有危机感,在想怎么让自己的国家走出困境,十五亿中国人有危机感吗?在作什么?
不要指望一次两次的愤怒能让日本转性。它是条生存能力极强的蛇,蛇之所以是蛇在于它每时每刻都伺机用最阴险的方式进行报复。我不反对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只是,不要让这浮躁的行动淡化了仇恨,动摇了决心。
真正有用的拳头还不够有力,那就低下头来狠狠地积蓄力量吧。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1、他曾老夫聊发少年狂,壮志凌云,对天嚎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笑看“鬓微霜”,只道“又何妨”;他亦曾夜饮东坡醒复醉,悲愤谴,对江沉吟:“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苦叹“多情应笑我”,只因“早生华发”。当在苏轼的词海中徜徉,总看到他在颠簸的宦海守丧漂泊沉浮,看到他满腔热血,却报园无门,当韶华已逝,却壮志难酬,我仿佛听见这来自一千年前的声声叹息,心中竟无语凝噎。
眼中的苏轼,是豪迈的,可是却并不潇洒。
读苏轼的词,总感到他徘徊在“出世”和“入世”的激烈斗争中。丙辰中秋,他对月长叹“我欲乘风归去”,大舒出世之辞,可瞬间情感又徒然逆转,还道“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在权衡再三时,他又重新选择了入世。他的词是矛盾的,摇摆不定地徘徊在功名和隐退之间。我想,苏轼一生最大的矛盾莫过于欲仕不能、欲隐不忍。他终究难以摆脱功名和牵绊,他终究不能拥有像李白般真正从心灵到行动上的洒脱。苏轼只能称作是豪迈,可绝不是潇洒,否则,他就能如李白般“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又或像陶渊明般悠悠唱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不是“把盏凄然北望”;否则,豪笔挥洒写到的会是“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或是“安能为五斗米折腰”,而非“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志却营营”。他们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苏轼,终为功名所累,为外物所困,当行动上无法洒脱时,他只能留给自己的心灵一条活路,在不断的自我开脱、自我慰藉中煎熬在进退两难的处境;庄子,这一度曾影响苏轼的另一位政治失意者,他虽然浮离宦海,获得自由,可惜的是,他洒脱在行为,却困惑在心灵;而只有李白,真正地做到行为上的洒脱,心灵上的豪迈,彻底地放下功名利禄的羁绊,因此,他比苏轼、比庄子都活得滋润。这样的人,是“仙”,而苏轼,却是“彻底而实在的人”。
人世间芸芸众生中能成仙的,毕竟又是少数,大多数的我们也只不过是为利禄功名奔波忙碌的人,生活在矛盾中,煎熬在进退两难之间,苦恼着现实和理想的巨大差异,为物喜,为己悲。当我们这群茫茫的苍生在苍天的眼皮底下痛苦地蠕动着时,此时的苏轼却又成了引领我们爬向痛苦线上幸福的点的神;此时的苏轼,却又是人神化的仙。他毕竟是豪迈的,有谁能在华年不再而功名未就的颓丧中依然呼叹“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有谁能在屡遭挫折,失意困顿红依然高唱“天涯何处无芳草”?他伤感,可在伤感中又看破人生的旷达情怀;他愁闻,可在愁闻中他又有坦然处之的豪迈情怀。官场上的挫折,并不能让他为此放弃对人生的探索,超越宠辱得失,任凭风雨肆虐,却始终坚持自己的人生信仰,只由“一衰烟雨任平生”,在逆境中匍匐向前,坦然自若,才会履险如夷,无视一切艰难险阻,才会感到“也无风雨也无晴”。当蹉跎的命运牵扯着我们,当痛绝的遭遇扑袭着我们时,我们又能否有苏轼的旷达和慷慨,看大江东去、浪淘鼓垒、惊涛拍岸、挥手一樽、还酹江月?他苦闷,可却是在一己的哀愁中将美好祝愿推往人世,轻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也忧伤,可却在一己的失意中将怜爱及至自然,柔言“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不局限于自己的个人得失,不沉湎于一己的苦闷哀愁,无论身在朝廷或身处江湖,总心系世人,无论处于顺境或身陷逆境,总推己及人,关怀人世。
坎坷中不灭豪情,蹉跎中不遗世人,能有这样的胸襟,只有圣人能为。
每一个人都是半个苏轼,我们食人间烟火,为矛盾所困,更或多或少地如苏轼一般遭受厄运挫折,困顿绝境。
然而,我们却又在努力地成为完整的苏轼,徐行在人生萧瑟处,高唱“一衰烟雨任平生”。
12、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不要悄然隐去你的笑容,悲伤难过进,为何不挥一挥衣袖“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为何不试着体会“应是绿肥红瘦”的风韵?人总是在为许多事烦恼,甚至有了千丈秀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悲凉。若是眼界能开阔些,或者换个角度去观察,身边还是有生机与美丽,带刺的玫瑰娇艳欲滴,芳香四溢……王安石仕途受挫,可以用“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来自勉;苏轼被贬黄州,豪迈不改,期盼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李白饮酒舞剑,可以发出“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感叹。
不要因为错过太阳而悔恨,那样连满天星光也要失去,生活提供万种快乐的理由,不要轻易置之不理。在人生的路上开满了花朵,不要吝啬你匆匆的一瞥。为了开在你必经的路旁边,它们在佛前郑重许愿,朵朵都是期盼,在稳秘的外表下期盼你快乐,所以即使为了这样的虔诚,你也应该有个好心情,珍惜每一朵花,和它们装点的生命风景。
13、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敢于争雄世界的民族。昨天是,今天也应是。这才是我们应有的国家战略定位!夫天下社稷,乃公器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个人以为,中华民族生性过于稳善,是到了国人深思的时候,至少为了子孙后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才是中国!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3:3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