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译文] 在这亲人团聚的中秋佳节的夜晚,有谁个能与我共赏这孤独的月光呢?我只有端起酒杯凄凉地向北方望去!

 [出典]  苏轼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注:

 1、 《西江月》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2、注释:

    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风叶已鸣廊:《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鸣廊: 在回廊上发出声响. 

    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贱: 质量低劣。   

    妨: 遮蔽。 

    孤光: 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琖 : 同盏, 酒杯。

 

   3、译文1:

     世事犹如一场大梦,人生在世能有几个新的秋天到来?在这萧瑟清秋的夜里,秋风吹打着庭院里的树叶,在空旷的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取过镜子,看见自己两鬓己经爬满了如霜的白发。
  可能是酒质低劣的缘故吧,自己常常忧愁来看望自己的客人太稀少了;因此,本想在这中秋月明之夜,望月抒怀思念远方的亲人,但明月又被乌云遮挡。在这亲人团聚的中秋佳节的夜晚,有谁个能与我共赏这孤独的月光呢?我只有端起酒杯凄凉地向北方望去!

    译文2:

    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晚上风吹动树叶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怕少有人陪,就像月亮一般,被云遮住了月光。中秋节里,谁能够和我共同度过这孤独寂寥的时光啊?无人回答,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4、苏轼 生平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以词为书信,是宋词传播的一道风景线。此词即是苏轼兄弟的唱和之作,观其词察其人,无论文势文辞,我们都可发现一个视成规为草芥的缚不住的苏东坡。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具体写作年代,大概是元丰三年(1080)。

    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苏轼的几首中秋词中,本篇自有其特色。

    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发端便以悲剧气氛笼罩全词。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整个人生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一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人生风度新凉”,有对于逝水年华的无限惋惜和悲叹。“新凉”二字照应中秋,句中数量词兼疑问词“几度”的运用,低回唱叹,更显示出人生的倏忽之感。三、四句“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紧承起句,进一步唱出了因时令风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怅。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惋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下片写独自一人于异乡把盏赏月的孤寂处境和伤时感事的思绪。“酒贱常愁客少”,委婉地点出作者遭贬斥后势力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以上两句,流露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这一结拍,是一个天涯沦落人带着血泪的人生呐喊与渲泄。它巨大的悲剧力量,确乎令人荡气回肠。

    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是这首中秋词的艺术特色。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6、东坡词中最悲情的一首,我认为当属在儋州时所作的《西江月》。又值中秋,子由被贬雷州,兄弟俩心事重重,隔海相望而不能相见。“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这时东坡已是二度被迫害,流放地一路南迁,曾经官高三品的苏翰林,虽然豁达历练,也难掩郁愤凄凉之情,天真乐观坚强如他,在中秋一地如银的月色下,也感到了无限的凄清和孤独,发出了被小人谗言所害的“月明多被云妨”、怀念兄弟的“中秋谁与共孤光”、报国无门的“把盏凄然北望”,这一连串的怅叹和感慨,让人读着不觉心酸。

   7、难怪苏轼发牢骚说“月明多被云妨”,并感慨“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人生恍如大梦一场,纵使我们有心与明月“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但世事无常,今年人共此月,明年月照何人?

    醉了吗?我问我自己。醉了又何妨?倘若长能沈醉此夜,与月与酒相伴,倒也胜却人间烦恼无数!

    不,不只是月亮,还有那颗始终亦步亦趋地跟随在月亮身后的星星。他是那么的耀眼,又是那么的执着,想必他就是落九个太阳的后羿吧?传说中自嫦娥奔月起他便一直在后面追赶,只可惜的是他进三步月亮也前行三步,他退三步月亮也后退三步,自古至今始终都在原地徘徊,纠结着他们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未了情。

   这是一种生生世世无法割舍的情怀,互相牵挂,互相遥望,互相感伤。

   若世人皆能如此,那么花前月下,还会有谁黯然神伤: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呢?

   云破月来花弄影,世事如梦,难怪苏轼也不免悲从中来: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8、秋天,更是一个离别的季节:叶子离别树梢,学子离别母校,游子离别父母,情侣也依依惜别。从客观上来说,秋天身上所背负的浓重的离别色彩,与秋天的气候适宜人们出行有关,而这种客观现象又反过来加深了人们对秋天的主观印象。有时候我常常想:是否就是因为秋天是一个充满离愁别绪的季节,所以先民们才会将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定为期盼、庆贺亲友团圆的“中秋节”,要不每年都有十二个月圆之夜,为何就偏偏挑选秋月圆满之夜定为节日呢?就连以洒脱豁达着称的苏东坡面对秋月也发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千古慨叹。似乎是唯恐后人无法体会他在中秋之夜内心的郁闷,苏东坡还有“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的词句。无独有偶,宋词豪放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辛弃疾也叹道:“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悲、愁、深沉内敛、怅然若失、心海钩沉、黯然惜别……难道我们眼前的醉人秋色,千百年来真的在国人心中沉重如斯?!

    在西方人眼里,相对来说一年四季就不像我们眼中的四季那样带有那么浓重的主观感情的色彩。在美国人的意识里,六十岁才是人生的开始,英国人则保守一点,他们认为五十岁才是人生的开始,对于乐天开朗的西方人来说,享受人生还唯恐来不及,他们可没有什么闲工夫“悲秋”。一个民族的整体性格往往跟这个民族的发展史密切相关,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像是一部战争史、磨难史,这就使得我们在民族性格上带有明显的悲天悯人的特质,以致国人相对于崇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西方人来说活得较为沉重。反映在文艺作品上,同样是以秋天为题材,西方人的文艺作品就相对地显得轻快多了。流风所及,就连曾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也深受影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现代诗人泰戈尔在其《飞鸟集》中有“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着名诗句,诗句直接触碰到人所讳言的死亡话题,却又能够使这个话题带上静谧神秘的美感。

    按照中国玄学的说法,秋天在五行中属金,因而秋天常被称为金秋。春耕秋收,春华秋实,秋天,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在落英飞舞的同时,人们却可收获金灿灿的稻穗和黄澄澄的果实;此外,秋天的代表方位为西,春风,常被称为东风,与之相对应,秋风,则被称为西风。君不见西风在吹落一树枯叶的同时不也染红了万山霜叶吗?

  秋天,正是这么一个充满矛盾的季节,人的情绪也容易在两个极端之间游走。悲、愁、深沉内敛、怅然若失、心海钩沉、黯然惜别……,这些使人沉重的感觉说到底其实都与人们在秋天担心失去自己在乎的人或物、或者为失去了自己在乎的人或物而伤心、失落密切相关。从这个角度来看,失去与收获其实是秋天的一体两面,关键就是你要懂得取舍,“花自飘零水自流”,这都是自然法则,由不得我们情愿与否,所谓“舍得”,就是有所舍弃,方能有所获得;同时还得看你的人生态度,究竟是积极进取的,还是消极避世的。正如同样是描写秋色的诗词,雄才大略的曹操东临碣石俯观沧海之际发出的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由衷赞叹;抱负非凡的刘禹锡写的那首七绝“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则可视为对秋天的礼赞;苏东坡在秋冬交替之际尚有“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豁达胸怀,其他咏秋名句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等等,无一不是赞美秋天的华章!在秋意渐浓的时节,我们大可好好继承老祖宗敏锐的感受力,以一颗赤子之心好好收藏生活中值得收藏的点点滴滴;同时“移植”西方人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活在当下,珍惜此际,热爱生命,把握人生……

 

    9、话中秋 道不完的中国心,诉不完的传统情,说不尽的节日话。于无声处,美丽的传统文化伴我走过了懵懂的孩提时代,陪我度过了无喜亦无忧的花季雨季。我在节日中成长,在成长中度节。蓦然回首,才发现生命中因此多了些文化的气息。贞观之年,赏月玩月之气颇为盛行。北宋南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少,焚香祭月。南宋以饼相赠,以示团圆。明清以来,人们树中秋,点灯塔,走月亮。 而今,人们寄情于月,把酒问天,共祝美好人生,太平盛世。静静徘徊于历史的天空,美丽的神话故事总湮没不了文人骚客对中秋的寄语。  

   “露从今夜起,月是故乡明。”是对故乡的思念。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对亲人朋友的思念。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是孤独的写照。 “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是对未来的迷茫。 “明月易近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是离愁别绪的真实表现。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对羁旅生活的无奈。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是愁的化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团圆的祝福。 “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是愁与思的结合。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是寂寞的叹息。

    我无法改变嫦娥的思念,但我可以将祝福寄寓人间;我无法给予少女如花似月的脸庞,但我可以将美德洒向心灵;我无法满足人们团圆的愿望,但我可以凭月寄思;我感动并理解文人的一片苦心,但我只能让他们留传百世。千年的情节,万年的思恋,都只化作一轮高挂苍穹的圆月,把幸福与团圆抛向人间,真心祝福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健康快乐!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2:32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