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呼唤  ——从香港地区的语文教育谈起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文教育研究室教授 香港浸会大学持续进修学院访问学人 张锐)
  中国正在大踏步地迈向2000年。是的,还有四年光景,我们就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这新时代让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要求学生具有什么样的语文能力?我们的语文教育又面临怎样的挑战?应当采取怎样的教育战略和策略?作为在世纪之交回归祖国怀抱的香港,又要怎样在发挥特区教育特色的同时,逐步融入祖国语文教育大家庭的怀抱?等等,对这些富有前瞻性问题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
      一 2000年,呼唤中国语文学科培养新型人才
  不同时代对人的素质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平日讲的素质是“品学兼优”,“其中对“品”的理解,说的是“品德”,实际指的是“听话”、“老实”;“学”指的是学习,即主要看学习成绩。但新时代的要求可不那么简单。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这点在香港体会得尤其明显。有人讲: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激烈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也有人讲21世纪其实是“创造教育世纪”。这就给我们要培养的人才规格定了位——富有创造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要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其素质必须具备以下要素:一是品德素质。即有高尚的理想和道德、良好的情操及顽强的意志。热爱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有民族自豪感;热爱生活,具有为公众服务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二是才能素质。即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有较强的语文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和适应能力。此外还应有强健的体魄,以适应工作的重担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三是心理素质。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品格和毅力。特别是这样几种意识尤为重要,即:竞争意识、超前意识、风险意识、自制意识、法制意识、创造意识等。
  如果我们以未来人才素质的要求来审视我们今日的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那差距不是明摆着的吗?
  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必然期待我们的语文教育树立一种整体观念,即努力克服语文教育中那种:重政治说教,轻感情渗透;重书本知识,轻能力训练;重课内灌输,轻语文活动等偏向。整体观念还意味着:语文教育的对象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只是少数拔尖人才。由于社会的复杂分工,对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素质要求,我们应当使每个学生的语文水平达到一定的目标水平,都能适应未来工作的挑战。
      二 2000年,呼唤中国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思想的科学化
  新时代要求我们的语文学科尽快结束蛮干、乱干、费力不讨好的历史,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改革的实践。首先要抓好语文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更新、改造,破除一些陈腐的、僵化的教学观念。近年来,人们对下述语文教学的规律逐步取得了共识:
  (一)语文教育和思想品德、情感修养教育统一的规律
  基于文因道存、道以文显、文道结合的语文客观规律,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文悟道,因道学文,充分发挥语文教材本身的熏陶感染作用。既防止把语文课教成说教课,又注意克服纯知识课、纯语言分析课的倾向。
  (二)听说读写相辅相成的规律
  在听说读写方面,内地和香港两地的教改经验相当丰富,但大家都注意到了这四种能力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于是在听读训练过程中,注意以章法为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语言规律、思维规律、表达技巧,促进其说写能力的提高。在说写训练中,尽量利用、借鉴、模仿听读训练所提供的范例,注意读写的有机结合。并且设法安排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使四者相互配合,全面发展。
  (三)语言训练和思维活动的紧密联系,是语文学科的一大特征
  许多教改实验(比如香港的“目标为本”课程),都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把思维训练当作基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其语言能力。
  (四)课内课外语文训练相结合的规律
  注意到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课内重在举一,而课外贵在反三;做到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前不久颁布的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正式(也是首次)把语文活动纳入语文科的基本内容,可见其重要性。
  遵循上述语文教学的规律,我们必定在培养新时代人才方面少走弯路,语文教学改革得以健康发展,才能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素。
      三 2000年,呼唤中国语文课程和教材要更加贴近社会、
    贴近学生
  语文课程的单一性,语文教材的陈旧性、静止性,不可能培养出新型的人才。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地在语文课程改革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在北京,许多小学和初中开设了社会课,增设了语文选修课和职业指导课。在上海,设立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三个板块的课程结构。语文必修课程重在基础知识教学,基本能力培养,通过文质兼美的语文基本篇目的熏陶与感染,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选修课程重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设了“古代汉语”、“古文选读”、“影视剧评论”、“外国文学作品选”等,供学生选修。语文活动课程如演讲、论辩、采访、电脑中文打字等,意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表现能力和组织能力。力求使三个板块相互配合,以期产生合力效应。香港的一些中小学,特别是几所国际学校,也在选修课,活动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上述这种使课程更加贴近社会需求、贴近学生旨趣的趋向,正是未来时代所期待的。
  尽管内地推行“一纲多本”(一个大纲、多种教材版本)的体制之后,各具特色的语文实验教材纷纷涌现,呈现出百花竞放的繁荣景象,但始终有两个问题未能很好解决,难以适应新时代对培养语文能力的迫切需要。一是语文教材的内在序列不够科学,那种以文选为主,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的安排无章可循、消极循环的毛病,使教材的素质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步。新时代呼唤着这样的语文课本:语文知识线、语文能力线和智力开发线,三条线都可以在各册书里,结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心理特征(例如:初中学生大都喜形象,厌抽象;喜情理,厌纯理;喜参与,厌被动等),予以有机的安排,做到:有理、有序,螺旋上升。各年级将读写听说思维能力的总目标,分解成子目标,再分解成若干训练点,并据此来编写或选编课文和知识短文(而目前多数则是反之,即先指定了课文,再从中找训练点,碰到什么算什么)。在这方面,香港近斯提出的“目标为本课程——中国语文科学习目标”,尽管有人提出质疑(有些问题不容忽视),但其大方向还是好的,为教材编写提供了更切实的依据;为教师提供了较明确的施教、学习及评估方向;亦为政府和家长用以监察和评估语文教育的水平和学生语文的等级,提供了某种定性、定量的办法。我所见到的香港启思出版社编写的小学、中学语文教材,在语文训练的系统性、力度、多样化、趣味性等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内地出版部门认真借鉴。二是语文教材的内容没有贴近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和学生视野的变化。课本中的选文倒是“精”了,可时代气息却是“老”了。今后从选文的总量来说,脍炙人口的古文和近代大家的作品以40%左右为宜,反映当今世界和当代社会生活的佳作以60%左右为宜。特别是作为国际大都市、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在语文教材内容的现代化方面,理所应当走在全国的前列。换句话说,即目前香港多数语文课本中选文的陈旧性(并非一点儿不要文质兼美的古文和二三十年代的优秀作品)和严重脱离当代社会生活的现状,是与香港这个世界性大都会地位不够相称的。
      四 2000年,呼唤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当今世界在培养人的问题上,许多国家的教育界经历了由“知识型”向“智能型”,再向“个性和谐发展型”的转变。反映到语文教育上,就是提供“乐学”的态度,“爱学”的心态,“会学”的技巧和“自学”的能力。语文教育界在展望未来时,之所以重视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乃是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观念的集中体现,即应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个积极主动、独立自尊的能动的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就是教会学生学会自学语文,自如地运用语文。在语文自学能力的大讨论中,人们逐渐在下述认识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共识:语文自学能力是个综合性的、较宽泛的概念。它大致包括四要素:(1)自学的心理素质——自学的态度与动机;自律力、自制力、自我调节能力、自我反馈能力,这些是自学的内在动力与前提。(2)自学的基础学力——语文“双基”掌握的准确度、流畅度、运用的熟练度与灵活语言应变力等,这些是构成语文自学能力的基础。(3)自学的智力品质——包括观察力、思考力、联想力、想象力、记忆力等,这些既是自学能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发展自学能力的潜在要素。(4)自学的方法与技巧——对语文学习特点与规律的把握,对语文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诸如字典检索法、课文分析法、单元自学法、读议自学法、尝试自学法、探究自学法、语文背诵法、语文速记法、语文复习法等等,以及听说读写的各种知识与技巧,语文自学习惯的养成,这些是构成语文自学能力的技能要素。上述四要素缺一不可,互为制约,并构成语文自学能力这一整体。为落实自学能力培养的目标;近年来内地和香港两地研究、实验侧重训练语文自学能力的课程,十分活跃。主要的有:(1)开设语文自学方法指导课。一是学法指导课。引导学生练习制定语文学习计划、掌握几十项学法的技巧。二是学法研究课。带领学生研究语文自学心理,语文认知的规律与特点,怎样搞好单元学习等。三是学法实践课。让学生独立地分析文章,写评论,写调查报告等。许多教师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训练:铺垫阅读法——整理评价法——结构摸进法——变化移植法——科学探索法——综合沟通法(注[1]),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开设思路训练课。引导学生学会开启思路,发现思路,调整思路,优化思路,注意克服思路闭塞、思路狭窄、思路粘连、思路误区等毛病。(3)开设智力开发课。着重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联想力、想象力、记忆力等,以增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后劲。展望未来年代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理论研究与教改实验,可以看出这样一些趋势:教学民主化的趋势,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培养学生的教学参与意识。教法与学法并重的趋势,在不断改进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做到:教法要考虑学法,学法要纳入教法。
      五 2000年,呼唤语文单元教学的更新与改造
  语文单元教学的兴起,揭开了我国语文教学新的一页,也是未来年代语文教改的又一重点与趋势。
  首先,对语文单元教学的理论构建取得了较明确的认识。在走出单元教学认识上的模糊性、随意性、片面性的误区之后,人们对单元教学的本质特征,做了较深入的探索。比如:(1)单元的组合性。单元教学是将一组文章或某个语文训练点,按特定的训练目标要求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学习的单位(单元)。按记叙、议论、说明三大文体组元的老模式,遇到了社会的挑战。时代要求人们不断开拓组元的眼界与新思路。比如还可以按学生的生活场景组元,按课文的题材组元,按听说读写各自的训练点组元,按思维训练点组元,按培养语文习惯组元,等等。(2)单元的整体性。在教学中注意别把单元教学又变成单篇教学,而应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各篇教材的共性与个性,把单篇文章放在单元里去分析;从整体出发,大胆取舍,突出单元训练重点,不追求面面俱到。在单元教学中,把教读与自读结合起来,把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思想教育统一起来,重在发挥单元教学的整体效应。(3)点面结合。在单元内,要确立教学的点和面,“点”是指本单元的知识点、能力训练点、教材特色点和学习困难点。教学过程中做到:点上导读,面上自读;点上求突破,面上求活用。(4)重在比较。运用比较法施教,是单元教学的一大优势。教师要善于把教材单元内的几篇课文由“并列”关系变为“比较”关系。如单元内课文的对比、同类型单元的对比、不同类型的单元对比;体裁对比、题材对比、立意对比、结构对比、人物对比、情节对比、风格对比、表达方式对比,等等。在这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诸如求同对比、求异对比、纵比与横比、正比与反比等等。而这些本领,无疑正是新时代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5)单元的阶段性。单元教学是由若干教学步骤组成的相对完整的教学阶段。包括:单元说明,单元学习目标,单元教材,单元学习步骤,单元练习,单元学习检测等。这个小小的单元,应当视为一个小系统,注意发挥其系统的功能。但目前,像这种有新意的典型的语文教材,在内地和香港两地还不多。
  其次,对单元教学的课堂结构还应作许多探索。目前影响较大的有:知识结构单元教学模式,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模式,四环节智能定型单元教学模式等。它们各有特点,各有所长,都以“预习——教读——自读——检测”的教学程序为主,体现了单元教学重在举一反三、强化训练效果的特点。从未来单元教学发展趋势看,将会呈现一种综合化(听说读写并重,综合发展)、多层面(智力层面的单元、语文知识层面的单元、语文能力层面的单元、语文兴趣与习惯培养层面的单元等)、多环节组合(预读——教读——自读——自结——自测以及其他样式)、多种水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水平)的发展趋势。单元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必将在培养学生较扎实的语文能力,适应新时代需求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
      六 2000年,呼唤语文教学手段的现代代
  富有创造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还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培养,以收“利于自学、强化认知、节省课时、灵活运用”之效。比起物理、化学、生物、英语等来说,我们语文课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恐怕是最落后了。对中国内地广大农村学校来讲,“一支粉笔走天下”还相当普遍,但责任不在老师,谁让教育资源太穷呢。而内地大城市的多数语文老师,主动把幻灯、录音、录影等电化教具引用到课堂上来也不太多。其客观原因之一,就是研制这种现代化教学资料的部门太少、经费太少、利用太少。我曾在1990年与我校现代化教育研究所合作,研制出一套电脑软件——初中文言文复习系统。这种在简易PC机上运作的软件,学生可自行操作将初中三年内学过的二百多实词、十几个虚词的用法、例句,自学一遍。软件不断提供测试题来考查,如果答错了,软件能自动辨别其错误类型,并提供相应的辅导及练习;如答对了,则自动给分,以资鼓励。这套带有一定智能型的文言文复习软件,虽然获得了国家教委颁发的一等奖,但在今天看来其实并不先进。如果我们考虑到当今世界,特别是香港和内地一些大城市电脑逐步走入家庭的大趋势,考虑到电脑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的语文教育再不急起直追的话,恐怕要犯“时代的错误”(姑且说得重一些)。由此我产生了一个动议:利用香港地区电脑科技人才和技术资源的优势,研制多套适合幼稚园、小学、中学使用的语文自学软件和教学用软件,不仅提供香港使用,而且面向内地的大市场,为内地一亿两千万中小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优质的软件,这可是香港的一大贡献啊!如果香港的几所大学以及民间的语文教学研究团体与内地的同行们联手合作,成立一个中国“语文电脑软件开发中心”,在香港财界人士和香港语文基金的资助之下,再借鉴台湾开发中小学语文多媒体软件的经验,那么这项跨世纪的大工程,是可以做得有声有色的。
  综上所述,2000年,呼唤着语文教育的春天,呼唤着我们的语文教育要从指导思想、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材编写、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逐步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革。就香港地区来说,还有一个教学语言(使用普通话讲课)的改革问题,否则学生难以走出“言文脱节”、语文水平相对低下的困境。但我们相信,随着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进程,两地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联合起来,共同创造21世纪语文教育的美好蓝图,是一定可以实现的。
                 1995年10月于香港浸会大学
  注释:
  [1]:参见张锐、郝嘉杰、程荣华《90年代对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探索》,载《语文学习》1992年第3期。
  
  
  
语文教学通讯临汾6-8G31中学语文教学张锐19961996 作者:语文教学通讯临汾6-8G31中学语文教学张锐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0:59:55

[新一篇] 20世紀鋼琴音樂的力度結構特征

[舊一篇] 21世紀中國出版業戰略性前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