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小学语文教育座谈会纪要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纪要
  由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语文出版社和语文音像出版社三家联合主办的“21世纪中小学语文教育座谈会”于 1999年12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香山召开。出席座谈会的有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教科所、全国中语会、人民教育社等单位的有关领导和专家,部分有影响的中小学特级教师、教研员、作家、大学教授,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员代表等80余人。中央教育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二十多家新闻单位到会采访。刘吉、于漪、钱梦龙、张鸿苓、钱理群、陶本一、欧阳代娜、陶伯英、章熊、宁鸿彬、赵大鹏、陈建功、刘心武、吴若增、王丽等同志因事或因病未能到会。座谈会自始至终发言踊跃,气氛热烈。现将座谈会的发言纪要如下。
  一
  1997年11月,《北京文学》刊登三篇署名文章,对中小学语文教育提出尖锐批评,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大讨论。应该如何看待这次大讨论呢?这自然成为香山座谈会敏感的话题。
  李行健(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长) 前不久,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员令。它必将对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党中央和国务院这个伟大而及时的“决定”,给我们开好这次座谈会增加了信心,为我们讨论、研究解决语文教学问题,探索新世纪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思想指导,指明了正确道路。
  在我们行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纪的转折关头,人们对搞好语文教学抱有更殷切的期望。因此,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自然地引起了包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并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即使有的意见言辞激烈,或有偏激之处,但对我们搞好语文教学改革总还是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的。在经过一场大规模的表述式的分散讨论后,目前已转入理性思考阶段,因而在这个时期,举行一次学术性的讨论会,邀请各方面的有识之士,为语文教学切切实实做一些“诊断”,以适应新世纪信息社会对语文教学的要求,适应培养创造性人才工程中对语文学科发挥基础作用的要求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李建国(语文出版社副总编)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历史任务刻不容缓地提上议事日程。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普通教育基础的基础,语文教育的改革理所当然地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从中小学到大学,从教育界到文化界、新闻出版界乃至其他行业,参与讨论的人数之多,时间之久,范围之广,气氛之热烈,都堪称空前。这次讨论涉及到语文的界定,语文教育的宗旨、功能和方法,语文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以及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和改革方向等等,可以说是对语文教育的全面观照。但是由于参与讨论者缺乏应有的沟通和理解,遂致壁垒分明,各执一词,言各有当而不相容合。这种情况不利于学术争鸣,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有鉴于此,我们觉得有必要提供一个当面锣,对面鼓,互相切磋交流的机会,让持有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坐到一起,通过平心静气、实事求是的分析讨论,共同探求语文教育改革的途径和方法。我们的这个想法得到有关部门领导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热情赞同和大力支持,于是就有了今天的盛会。我们希望这次座谈会,在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引下,与会者能出以公心,惟真理是求,对语文教育的现状作出比较客观实际的分析,找出影响语文教育的关键所在,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为21世纪的中国语文教育探索出一条正确的坦途。
  许嘉璐(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书面发言〕 严格地说,按照人才成长的周期看,现在来研究21世纪的中小学语文教育问题,已经滞后了。因此,尽快地拿出成果并付诸实践,刻不容缓。亡羊补牢,犹为未晚。
  这次座谈会,必将对今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探究和实践起到积极的作用。〔他还就当前研究中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提高和评判学生语文水平的任务不是语文教学一家所能独自承担得了的,应该由多学科共同承担起培养学生语文水平的职责,并以社会的需求为衡量学生水平的标准。今天,只就教育谈教育,只就语文教育谈语文教育,已经不行了。我希望今后研究中小学语文教育时,能有非语文专业的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进来,贡献意见。第二,语文教学研究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年来,语文改革实践已经有许多家,各有千秋。现在需要的是各家都以中国的和世界的未来要求为准绳进行自我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家的优点加以整合,形成一套或几套比现在任何一家都更好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大家心平气和,精诚合作,取长补短。第三,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尽快地做起来,不能老停留在研究室、会议室里或报刊上。我们只能在语文教育实践中逐步接近绝对真理。要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第四,要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一问题提到十分显着的地位,语文教育工作者们需要尽力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向信息技术专家请教,以保证这一领域的研究具备应有的前瞻性。
  孟吉平(教育部语文司司长)〔贺信〕 这次座谈会主题确定得好,立意很高。第一,非常明确,要全面贯彻全教会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使语文教学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中发挥作用。第二,世纪之交,看到21世纪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向语文提出挑战,中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战略行动计划中做出应有的贡献。会议开得好。
  陈建功(中国作协副主席)〔书面发言〕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不少社会人士其中也包括文学界人士就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展开了讨论,其目的是为了使语文教学更加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适应新世纪全民素质提高的需要。个中固然不无偏颇之论,我个人对某些观点也不敢苟同。但我认为,正和文学界的工作需要加以改革、加以推进一样,教育界包括语文教育,无论是教材方面还是教学方面,都的确面临着深化改革的大课题。因此,通过百家争鸣,展开坦诚的探讨、认真的切磋,将有助于语文教育界思想的活跃,有助于语文教育改革的推进。我相信,在新世纪即将开始之际召开的这一次语文教育座谈会,将在教育界产生重大的影响,收到可喜的成果。
  尹世霖(儿童文学作家) 这次座谈会召开之前,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在北京召开1999年年会,我在会上介绍我准备在座谈会的发言内容,引起与会儿童文学作家和作协领导(张锲、陈昌本、高洪波)的重视和热烈讨论,决定我的发言代表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并且善意地表示,全国作协的500多名儿童文学作家正面支持语文教育的改革。
  柳斌(教育部总督学) 这次座谈会是一次备受关注的会议,这不仅因为中小学语文历来就是备受关注的学科,也不仅因为参加这次会议的人员广泛,还因为在最近一段时间的讨论中对语文教育褒贬不一,歧见纷呈,大家希望求得更多的共识。所以,这次会议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也将产生广泛的影响。为了把这次会议开好,我们应当提倡:第一,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要力求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作出比较客观实际的分析。50年来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不是一切都好,也不是一切都坏。一切都好,不符合客观实际,一切都坏,也不符合客观实际。既要充分肯定成绩,也要认真找出存在的问题。不肯定成绩,把语文教育说成一无是处,会使大家无所适从,失去前进的信心和勇气;不找出不足之处,会使大家安于现状,看不清语文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的方向。第二,要有良好的学风。提出问题要有调查研究。问题应当是客观存在的,不要无的放矢,更不能无中生有;开展批评要有善意,要与人为善,治病救人,扶正救失,而不是图个人情绪的发泄,更不能恶意中伤;解决问题要有诚意,找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那种离开语文教育现实的空洞指责是没有多少价值的,我们应当提倡实事求是地找出语文教育改革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毛泽东在50多年前指出的“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那些东西,现在也还不少。见诸文字的就有什么“误尽苍生是语文”,什么语文“祸国殃民”,什么“中学语文教育承担的重要功能,就是培养听任流氓语言支配的奴隶和奴才”等等。从这些咬牙切齿的恨恨之声中,我们看不到严肃的科学态度,更看不到丝毫对语文教育甚至是自己言论的负责精神。第三,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讨论中,提倡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允许发表各种不同的意见,即使有些意见是相互对立的,也要心平气和,坐而论道,争取在讨论切磋的深化过程中,各自都求得更加全面的认识。摆事实,讲道理,是最重要的讨论方法;尊重事实,服从真理,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让人心悦诚服的态度。
  刘国正(人教社编审) 语文界历来是多事的地方。建国以后,已经有过几次大的讨论、大的变革。50年代的大讨论,产生了文学、汉语的分科;60年代的大讨论,产生了分科以后的语文课本;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大讨论产生了现行的高中教材。现在是第四次大讨论。这次讨论一开始,我就抱着很大希望。一是国势增强,呼唤语文教改;二是20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和进步,在这个基础上往前走,就有了基础;第三是国家提倡学术自由,真正可以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讨论一开始并不顺利,有些意见欲以语文为突破口,醉翁之意不在酒。但是,我们是搞语文的,我们要“在酒”,要把酒酿好,要搞出“茅台酒”,够21世纪喝他几十年的。这是我们的责任。真理的发展是在辩论争鸣、说长道短、你来我往的过程中实现的。这次座谈会提供了这种机会,讨论者要本着“费厄泼赖”的精神,尊重不同意见,也尊重各自的人格。
  张定远(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 全面否定不可取,醉翁之意不在酒更不可取。
  阎立钦(中央教科所所长) 在语文教育的大讨论中,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也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于某些明显超出语文教改范围的错误观点应加以抵制。要珍惜改革以来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使语文教学沿着正确、健康的轨道前进。
  申士昌(北京西城区教研室特级教师) 对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要做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不能抓住个别问题就全盘否定,更不能以“误尽苍生”“祸国殃民”等过激的言词下结论。欢迎拿出一些新的建设性意见,反对不负责任的空发议论。
  吴心田(山东教研室特级教师) 我不同意对语文教学全盘否定的观点。“误尽苍生”“贻误青春”“中学生是悲惨的中学生,中学教师是可怜的中学教师”等类似观点,我是不同意的。语文教学有没有问题?有,有的还相当严重。但20年来语文教育是发展的、进步的,这个成绩不能抹杀。
  顾之川(人教社中语室副主任) 大讨论涉及对教材的批评。有的我们不能接受。比如说《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扇动民族之间的仇恨心理”,从《纪念白求恩》推导出“毫不利已是做不到的”等等,这些观点超出了语文教学范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窦桂梅(吉林第一实验小学特级教师) 《语文教学忧思录》我也看了,我们应该宠辱不惊,沉得住气,不要跟人家打架。有的话确实过分,太吓人了,我们青年语文教师都不知道该怎么做了。讨论归讨论,不要在政治上扣大帽子。
  何宝民(河南教育报刊社编审) 我想就两本书谈点读后感。一本是《语文教学忧思录》,一本是《审视中学语文教学》。两本书把1997年《北京文学》开始讨论语文教学的文章大体搜集在内。开始讨论没有出现太大的震动,因为语文教学作为讨论的对象好像不是奇怪的事情,谁都能给语文提意见,但这次批评有点不同一般。1978年3月16日吕叔湘先生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批评,使我们心悦诚服,确实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时隔20年以后的批评,好像醉翁之意不在酒,对语文教学的批评迅速升级为大批判、谩骂。我们希望心平气和,不要危言耸听。可《审视》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说教师“黑手高悬黑教材”,对语文教育的总体评价是:“陈旧的内容,极左的观念,荒谬的肢解,专制的答案”,“处处和改革开放的大气候不协调,处处和科教兴国的总目标唱反调”等等,这是典型的谩骂,想通过语文教学在政治体制上提出自己的意见。
  齐峰(山西师大副校长) 现在社会都在关注语文教学,从来没有提出过这么多批评意见,一方面说明语文重要,一方面说明语文确确实实存在许多问题,有些是致命的问题。我们应该欢迎批评,批评是正常的,没有批评反而不正常。批评能帮助我们进行更深刻的反思,使我们看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有利于语文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其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相对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改革来讲,教育体制的改革相对滞后,这就必然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改革。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语文最具时代特征,其发展总是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常常折射出时代风云的变幻。于是,面对世纪之交,面对中国的更加改革开放,人们把对教育改革的不满和希望全部集中到语文教学上。人们希望教育改革能够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同步,更希望语文教学能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少一些传统,多一些创新;少一些共性,多一些个性;少一些强迫,多一些主动;少一些花拳绣腿,多一些实事求是;少一些应试,多一些素质;少一些自满,多一些反思。
  陈钟梁(上海教研室特级教师) 当前对语文教育的批评,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要和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教育现状还不尽如人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反映。
  刘锡庆(北师大中文系教授) 这次语文讨论是建国以后的几次讨论所不能比的,比那几次要深刻得多,其意义相当于“五四”那次动荡。社科院文学所所长杨义先生说,百年来中国文化走了一个“正—反—合”的过程。“正”即指“五四”前的中国传统文化;“五四”是“反”,反传统;现在是“合”,即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革命文化、民间文化这四种文化优质内容的重铸和整合。21世纪将是新文化复兴的世纪。
  孟吉平 针对问题,关注语文教学的人,提出了各种批评,我认为凡是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各种意见都可以讲,好话、坏话都要听,正确意见、善意意见、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终究是主流,以偏概全、全盘否定是非主流。言词过激,确实不好,我也不同意,感情上也不能接受,但它是非主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非要划清界限,我们可以不同意,态度上,我们要宽容。一个历史变革时期,有各种观点、不同的思维方式,是正常的。只要你提得有根据,从反向思维,我们也采纳。
  饶杰腾(首师大中文系教授) 这次讨论的文章,我几乎都看过了,把文章提到的所有事实都摘出来,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等怎么看,我不管,反映的问题基本是属实的。问题的产生是进步的征兆。这次大争论虽然语言有点刺耳,但孕育着21世纪语文的突破。
  李行健 对有些偏激的言论,要采取宽容态度,我们没有必要采取他们那种态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摆事实,讲道理,不能凭感想、极端的事例。
  吴继章(《语文周报》主编) 讨论要有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讨论当中有情绪化的东西,有的是说过头活,有的是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就上升到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最好是冷静些,人家情绪化,我们不要情绪化。说人家“别有用心”,人家如果不是别有用心,就冤枉人家了;如果真是别有用心,你急了,正中他的圈套。
  韩石山(山西作协副主席) 我不认为那些真提了什么意见的是“别有用心”,这些话是文化大革命的语言,别人一说什么,就说“别有用心”。说不定人家是满腔热血。应该有这样的态度:我可以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用生命扞卫你说话的权利。任何人都可以发言。说人家“别有用心”,就把自己放在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别人就不配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这不太好。
  孟广智(《提前读写报》主编) 现在有“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说法,有老先生说“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管“在”什么,问题存在,我们就得承认。
  潘继平(《中学语文》主编) 《审视》里面有些文章、有些观点还是比较好的,我们要辩证地看、客观地看,要有容纳百川的气概。要平心静气地讨论。中学语文确确实实存在着许多问题,这是不容置疑的。
  张文海(湖北宜昌教研室特级教师) 这场讨论似乎是圈外热,圈内冷;上面热,下面冷,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反应很冷淡。专家们的意见众说纷坛,从各自的不同的角度看,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各种意见不统一,甚至各执一端,僵持不下,弄得下面不知所云,莫衷一是。希望讨论能实事求是,各派意见互相包容,拿出一个21世纪振兴语文教育的行动计划。
  伊广文(黑龙江佳木斯教育学院教授) 对中学的讨论比较热烈,对小学的讨论冷冷清清。中学、大学存在的问题与小学息息相关,有许多问题是由于小学基础不牢造成的。建议讨论关注小学语文教学。
  二
  如何评价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成绩和问题?语文教育的现状如何?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座谈会上,与会者各抒己见。
  张定远 应当用辩证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20年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用这样的观点看待语文教学,改革开放20年来,语文教学的成绩是重要的,第一位的,不能低估,不能抹杀。但是,语文教学存在的缺点、错误,甚至失误也不可小视,不可低估,有些问题还是相当严重的,值得高度重视,要下决心逐步加以解决。
  语文教学的成绩应该从六个方面加以肯定:语文教育科学研究与实践硕果累累;教材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教师素质、学生水平有较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正逐步提高;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指引语文教学不断前进;建立了语文教育研究机构。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观念问题。一些同志还没有或没有完全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习惯势力、传统的落后的东西还在束缚着我们。2.教学内容与信息时代要求比差距很大。不从实际出发,把语文的工具性简单化、程式化,把生动的语文能力训练变成枯燥的纯技术训练,教学活动呈现固定的僵化的模式,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3.教学方法陈旧、呆板。满堂灌、注入式,先生讲学生被动地听在不少学校仍然普遍存在。4.基本观念问题。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基本规律没有统一的认识,至今争论不休。5.应试教育,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的影响太大。6.教师素质不平衡,需要进一步提高。
  申士昌 应该肯定成绩。新中国成立50年来,经过几次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特别是近20年来的改革,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第一,对于学科性质的研究逐步深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第二,在“一纲多本”方针的指引下,教材改革成绩显着。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初中语文教材,已有12套之多,高中语文教材光是人教社就有两套课本。第三,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各具特色的语文教师。在他们身上体现着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精美的教学艺术。第四,全国各级语文教学研究会、各级教研部门、各种语文报刊在推广教育理论的学习、总结推广语文教改经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应该“找准问题”。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着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突出的表现是语文教育质量还不够高。教学方法陈旧,是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具体表现是:1.把生动的课文肢解为若干知识点的拼盘,抽出一段话,甚至几个词,零敲碎打,死记硬背,翻来覆去地分析所谓的深刻含义。2.公式化,概念化,老一套,语文课天天一个样,学生厌学语文。经调查,学生不喜欢语文的占50%。3.为了应付各级各类考试,老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而是以练代讲,以练代学。大量地做社会上流行的五花八门的练习题,光练不讲,只对答案。临考前还有大量的冲刺练习、模拟练习,急功近利,舍本逐末。4.加班加点,疲劳战术。许多学校的毕业班每天排8至9节课,双休日还要办补习班。5.只管课内,不管课外。学生的课外阅读面很窄,缺乏必要的组织和指导。6.只管教,不管学,只研究教法,不研究学法。许多学生不会浏览、跳读、速读、精读、略读,不会从文章中筛选有效信息,阅读的速度、效率不高。语文教学的弊端集中表现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应试练习,轻智力开发;重课内学习,轻课外学习;重教法研究,轻学法指导。其根源是教学观念陈旧。
  柳斌 50年来,语文教育的成绩是巨大的。由于推行简化汉字,推行汉语拼音,推广普通话,大大加快了扫盲和各项文化普及工作的进程。我国人口数量由50年代的4.7亿增至目前的12亿多,而文盲、半文盲率却由85%下降到15%,即做到了让10亿人口能够识字。同期,图书出版由每年7.9亿册发展到每年70多亿册,期刊由每年2亿份发展到每年25亿份,报纸由每年16亿份发展到240亿份,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9%。目前我国这种文化教育的大普及,科技和经济事业的大发展,就有着国民识字、阅读、写作能力所发挥的效益在内,就有着语文教育基础难以估量的作用在内。语文教育对受教育者在接受祖国优秀文化影响,培养良好品格、情操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更是从众多普通劳动者和许多先进模范人物的言行、修养中可以找出明显的例证。
  教学改革试验最早、试验最多,改革思路最活跃、最有成效的,还是语文学科,首先是小学语文。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情境教学”“愉快教育”“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大量阅读,快速作文”“韵语识字”“字理识字”“集中识字”“分散识字”等教改试验的涌现就是例证。
  语文教育的问题主要出在应试倾向上,出在考试思想、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上。由于考试指挥棒,尤其是所谓标准化试题的导向作用,导致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令人忧虑、不满乃至严词责难的问题,使得语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文化传统教育、情感熏陶、审美鉴赏等作用被淡化了,语文知识也被搞得支离破碎,语文课潜移默化的升华思想感情、激励创造思维的作用和提高口语、书面语表达能力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死记硬背的努力和选择现成答案的侥幸心情所淹没了。
  孟吉平 20年来,语文教学是各个学科最活跃的,是群众参与最广泛的改革,涉及的范围广,程度深刻。20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比20年前有很大提高。我们要满腔热情地肯定成绩,对老师呕心沥血的改革要充分肯定。还要清醒地冷静地看到中小学语文教学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语文自身的老大难问题,不是毕其功于一役就能解决的。比如,口语教学,过去薄弱,在信息时代,自然就显露出来。一是时代发展对全民族国民语文素质的要求高了,目前的现状很不适应。
  李行健 基础教育中的语文学科是最早进行教学改革的学科之一;应该说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构建,教材的编写,特别是教学方法的探讨方面,都有很好的业绩。但是,毋容讳言,语文教学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有些还是比较严重的。
  饶杰腾 20多年的语文教育是主体精神的张扬和主体精神的失落并存,是科学化的丰富多彩的尝试和科学主义的严重干扰同在。我不承认整体失落。张扬有三个方面:认识到语文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是每个学生生命所必需的,是构成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认识到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这个主体是发展的;认识到不能把主导和主体割裂开来。但这种张扬并不能掩盖主体精神的失落。不要混淆科学化和科学主义、人文性和人文主义,而造成理论的混乱。现在的讨论是忌讳谈科学、知识。没有科学,还有知识吗?现在要研究哪些知识对于培养学生是有用的,应该在实践和知识的结合点上找出路。未来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是什么?现在的学生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多读多背多写?要让学生多快好省地学习,语文教学的现代化要提高效率,不只准确,还要迅速。
  陈钟梁 中学语文教学是成绩与问题并存。中语会成立20年来,结束了“左”的思想对语文的干扰,使语文回归到自身。正确处理了基础、能力和资历三者的关系,特别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人教社不断改变教材;出现了那么多的语文期刊报纸,是其他学科少有的;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教师。成绩有目共睹。现在正面临一次更深层次的改革。机遇与挑战共在。
  吴心田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学语文课堂确实有了一些改革和发展,不容否认。然而,就大面积来说,改革和发展是缓慢的,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这也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举几个本人亲身经历的例子:山东省在一次评选高中语文优秀教师的活动中,在有600多位老师听课的特定环境中,执教老师自始至终讲析课文,听课的学生竟然昏昏欲睡。全省100多位教师到一所着名中学听课,反映是在90年代全省着名学府听了一节60年代的课。在一次学生座谈会上,学生直言不讳地说:对语文课没有兴趣,不喜欢上语文课。类似事例说明,语文课堂教学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语文课的弊端至少有四个方面:1.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模式几十年来一直禁锢着课堂教学,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的发挥。2.课堂教学一直处在封闭的状态,是以封闭的形式上着封闭的课。3.课堂毫无生气,教学平淡无味。4.单篇式的教学束缚着师生的手脚,使教学陷入局限。
  许嘉璐 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多年来一直是基础教育中的难题。无数语文教育家和语文教师进行了大量教学改革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至今效果仍不理想。现在,又面临新世纪的挑战,可以说是旧账未了,又添新账。
  刘锡庆 现在的语文阅读是反对文言,反对文学。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没有完成阅读的任务,割断和传统文化的联系,这是失误。从低幼儿童就应该接触传统文化,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要记住好的东西。我们是到了初中、高中,都远离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大的偏向。阅读能力到底怎么培养?现代文为主的方式,能不能有效地培养阅读能力?阅读总的目标是吸收,吸收为了提高、升华,阅读就是理解和发现。文学没有统一答案,是读不尽的莎士比亚,读不尽的曹雪芹,读不尽的老舍……现在我们把它僵化了,非要说出个子丑寅卯,这办法不对。读得多了,有了比较,在感悟中才能获得这种能力。我们太急功近利。阅读的内在规律是:“观千剑而后识器,授千曲而后知音。”我们没有按规律办事,觉得讲一篇,能力就获得了,立竿见影,这是实用主义。现在教材的编法我很怀疑。我认为选经典的300篇古诗词、200篇古文、100篇现代文,让学生背,熟读成诵,他的阅读能力要比现在高得多。现在还是以讲读为中心。阅读应该由主体来完成。让他读,不是你教,阅读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是感悟出来的。
  汤吉夫(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 教中学语文17年,1975年离开中学课堂,有一种脱离苦海的感觉。在中学十多年,感到深深痛苦的是语文老师不可能有独立思想和独立创造,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像一个工具似的传达教材、参考资料,应付考试,戴着锁链跳舞,精神上很痛苦。可过了若干年,面对今天的现实,没有太大的变化,有的还变本加厉。今年的高考题就令人怵目惊心。粉碎“四人帮”后,语文教学的状况没有得到什么改变,而是更加恶化,变本加厉。我不同意对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认为主要问题是一种“应试倾向”,这概括不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应试只是一种现实,这种概括过轻了,这种概括的背后,包含着语文教育界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主要问题是中学语文教育主体性的失落。对教师来说应该是能创造的人,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师能创造吗?只是一种工具,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定性,一本教材,一本参考书,还有各种模式,你能真正独立地工作吗?最好的状态就是戴着锁链跳舞。学生普遍厌学,语文课成了纯技术化的分析。学生用公式化、套话写文章,得了“失语症”。
  张巨龄(《光明日报》高级编辑) 首先,语文的界定是什么?概念要先统一。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结论。过去太讲究工具性,强调知识性,忽视了某些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有些人说的“人文性”,教学就要出问题了。再一个是枯燥性,不管什么文章,哪怕是小说,都要分段,归纳段意、中心思想,不归纳不行,因为考试考这个。再一个是支离性,分析孔乙己的外貌也大卸八块,没了生动性。这不是教师本身的事,不这样讲不行。第二,语文的干扰太多,卡得太死。不能自己编教材,教法也规定好了,有的还用行政命令贯彻什么,“目标教学”,照什么教,教参也编好了。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第三,教材的内容有的是陈旧了,需要更新。
  窦桂梅 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太低。没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没有主体地位,领导定调子,大家跟步子。中小学各搞一套,沟通衔接不够,小学语文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过程,中学语文出现的许多问题,很大责任在小学。没有持续发展的观点。
  韩石山 中小学语文教学我觉得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赋予语文课的任务太多,责任太多,对语文压的东西太多,不是它能承载得了的。比如说,思想教育压上了,政治教育压上了。其实语文顶多能解决的是情操教育的问题,可以使人具备一些最基本的品质,如善良、博爱、民主。第二个是语文本身的问题,把简单的东西复杂了,把复杂的又简单化了。比如说,把汉字简化了,实际增加了识字量,每简化一个汉字,等于一个汉字变成了两个汉字,过去识3000个,现在至少得识4500个。因为繁体字,小学不用,高中要用,高中不用,街上要用,街上没有,故宫也得有。语法也是把简单的复杂化了,现在的语法着作至少得30万字,其实真正的语法,顶多5万字就可以说清。
  韩军(清华附中特级教师) 我对语文教学做了整体的思考,一共十个方面,因时间关系,简单谈四点。1.偏了例子,应该重视数量。自“五四”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总体思路,就是四个字——举一反三。每学期以课本中的二三十篇文章为例子,不厌其深,不厌其细,不厌其透,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例子”看看怎么运用语言。这实际是一种完全科学化、理科化的路子。其实,语言的学习规律,恰恰是举三反一,数量的巨大,例子的极大丰富,才是形成语言能力的最首要的前提条件。2.偏了分析,应该重视吟悟。本世纪以来,现代中国语文教育出现了区别于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奇观,就是出现了“讲深讲透”、“析细析微”的现象,西方化的语法学、写作学、阅读学等等知识,大量地进入到中小学语文课本之中,而且整个西方化的、所谓科学的教材“编写体例”和“教材讲授方式”也进来了。重分析,轻吟悟的状况愈演愈烈。3.偏了理解,应该重视背诵。中国语文教育的课堂上讲“理法”(如语法、写作法、文章学等)过多,以“理”来解语言、来学语言的方法,代替了以背诵为主的方法。从偏于分析、轻视吟悟,到偏于例子、轻视数量,再到偏于理法、轻视背诵,走向了“科学主义”的歧路。烦琐哲学,玄虚之学,形而上学的纯技术化的习题,板滞的操作课型与步法等,在语文教材和课堂上,泛滥成灾。从小学到中学用2700课时学自己的母语竟过不了关,其原因就在这里。这是过于祟信所谓西方科学主义理性的结果。要大大提高中国语文教育的实效,在不丢弃适当分析、例子、理法的前提下,非重视吟悟、数量、背诵不可。4.偏了峻厉,应该重视雍容。现代中国语文教育太庄重,太沉重,太峻严。一直以一副峻急严厉的面孔出现在我们面前。
  齐峰 社会上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严厉批评有些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问题,但有些问题已经超出了语文教学本身的范畴,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是体制方面的原因,是在严重的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形成的。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是影响语文教育的最根本原因。只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才会逐步得到解决。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全国学生统一课本,统一管理,甚至是统一思维,统一说话。就是现在,这一无形的力量还在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这种传统的思维定势,过极的共性要求和极端的形式主义像一个磁场,形成了一个怪圈,严重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变革。
  阎立钦 影响语文教学效率的是怎样给学科定位,与对学科性质没有统一看法有关系。语文的特征、本质在哪里?语文教育指的是有关自己祖国语言的教育活动,在学校以学科的形式出现,不同于一般的单纯的学习某一种语言的活动。祖国的语言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它必然和政治经济的变迁有一定关系。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发展的条件和相应的要求。语文教育是国家、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培养人,传播文化,作用于社会,对社会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对社会存在、传播文化起重要作用。
  三
  座谈会上,与会者针对语言教学的弊端和时代的要求,对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做了展望,就素质教育、语文学科的定位,对教学标准、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队伍、考试制度、体制改革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讨。
  孟吉平 问题反映出来了,语文确实太难了。我们要知难而上,要尊重规律,扎扎实实深化改革。第一,从大语文观点看,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语言发展是个渐进过程,只能尊重规律来推进它,不能超越,这是慢功、苦功。跟自然学科不同,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要有一个过程。第二,语文本身有它的丰富性、复杂性。从教学内容看,语言文字、文学,现在扩大为文化,三方面内容在教材里怎么编排?按什么体例、什么比例,多少量?从能力看,听说读写,不是和教材一对一地自然结合,而是综合性的,递进的,初中、高中螺旋上升。没有定量定性的尺子衡量。是综合训练,又要和教材结合,又要螺旋上升,很难。还要培养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这些智力又怎样和语文教学结合?这是更高层次。从方法上看,教无定法,究竟哪种方法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下结论,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比别的学科要活跃得多。第三,有的不是自身能解决的,受到语文学科以外的因素制约。比如,读得多,才能写得好,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要开发课外阅读,可老师不能替他读;写文章,认识水平不高,写不好文章,但认识水平的提高,道德水准的提高,也不可能只是语文自家能包揽的;语文领域小,整个世界很大,必须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对自然、社会的观察,学语文有帮助,但也不是语文一科所能包揽的。如果简单地批评、指责,这不实事求是,但也不是开脱,要辩证地看。从教育行政领导的角度看,要看到语文教学的难度。要从宏观上、从方向上指导,基础设施要舍得投入,放手让老师搞实验、改革,具体的方法,行与不行,不要简单干预。语文教师、语文工作者,要知难而进,尊重规律,驾驭规律,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要做冷静的促进派,不能浅尝辄止、一得自矜,一定要开辟出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面对21世纪,对语文教学有什么思考?第一,在20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对语文教学现状要有全面深刻的分析,做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问题是什么,要有论证。第二,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到底提出哪些更高的要求,要有一二三,然后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看如何服务,而不是简单靠拢。第三,要跳出来,从宏观上,全面思考问题。诸如培养创新精神方面,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方面,汉语对世界的影响和作用方面等。
  许序修(广东汕头教育学院科研处教师) 21世纪语文教育要关注两个问题:文化积淀的问题,生活体验的问题。如果离开这两个问题,什么科学精神、人文精神都休想谈。语文是工具,但通过语文学习不仅是掌握这个工具,而是获得运用这个工具积淀文化的内涵、民族的感情。离开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语文教学的规律性、可行性都是值得推敲的。现在有的语文课扼杀了学生的灵气和对生活的体验。
  阎立钦 语文教育改革应该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己任。思考语文教育改革,要从党中央提出的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和大局出发,从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出发,不能仅仅从专业的角度、从个人的情感角度考虑问题,要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己任,这是语文教育特殊的本质决定的。在这方面有自己的特有优势和有利条件。语文教改的关键是教育观念的更新。第一,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第二,对语文教育的内涵理解得不要过于片面狭隘,在培养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要将各种教育因素统一结合起来,发挥综合教育作用。第三,不能采取封闭教学,而应强调实际应用,密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搞开放教学。
  柳斌 出路在于深化改革。要进一步改革教材,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和评价制度,但最重要的是要改革语文教育思想。必须清醒地确认这样一个道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扮演组织者、引导者、主持人的角色,而不应扮演我讲你听、我呼你应、我考你答的说教者,甚至木偶操作者的角色。时刻注意培养兴趣,激发情感,启迪思维,增益智慧,变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主力军是中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育工作者、教育理论工作者应与在教改第一线的教师紧密结合起来,把丰富的教改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又用科学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来进一步指导教改实践。
  申士昌 要对症下药。在语文学科教育中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语文教育要为培养“六种能力”服务,培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语文课责无旁贷的任务。广大教师要主动关心积极参与课程体系改革,随时研究教材的优点和不足,使教材不断完善、充实。学习着名特级教师和本地区优秀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实验。还要在研究学生的心理上下功夫。
  姚建庭(上海中语会秘书长) 加强素质教育,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而不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对中小学生来说,培养自学能力是最重要的,“自”包含个性因素,可持续发展因素,以人为本的精神等。怎样抓住“自”?培养学生自己做学问,自己做人,要抓住正确习惯的养成。这样,一头可以牵动知识,一头可以牵动技能技巧。语文教学应该教学生自学自读,给学生读书、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规范的指导。
  齐峰 就语文教学谈语文教学,就方法改革谈方法改革,跳不出来,对语文教学改革要进行综合治理。
  张定远 改革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通力合作。
  陈钟梁 谈语文教改要同时研究改革、稳定、发展三方面,这是综合的。哪里必须稳定?语文教育的层次特别多,要研究大面积教育,不然会失去基础。五个方面需要稳定:1.定位。关于语文是交际工具、文化载体的定位。2.以选文组成单元的教材编写体例。3.以阅读为本体的教学策略。4.语言、思维、审美三者同步发展的训练体系。5.以作文为主要项目的考试方法。有了上述五方面的稳定,然后才有资格谈改革。我觉得语文教学的过程不行,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课文的分析上,简单的一问一答,小学三年级以后就分段,概括段意、中心思想,到底有多大意义和必要?要改变语文教学的模式,变单向灌输知识为学习指导。首先是工具指导。教学生学会使用各种工具书,电脑的文字处理。第二,阅读指导。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指导读其他科的教材,课外读报纸、杂志、名着。第三,活动指导。儿童的智慧来源于活动,到高中可进入摸索性学习。语文教学的改革要注重大面积语文过程的改革。发展方面,对工具性的认识应该发展。面临新的世纪,是否应该深化?语言应该成为民族团结和凝聚的工具,是促进自身发展的工具。在特殊的条件下,语言可以成为一种资本、产业。学习工具的改变,科技的发展使传统的语文教育受到冲击,文绉绉、慢腾腾的语文教学模式要改变,要教会学生获取网络信息,这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学的使命。
  顾德希(北京四中特级教师) 时代提出的新问题要思考,要消化。比如,准确获取新鲜信息,是信息时代的需要,是学习、工作、生存的需要,语文教学要训练学生这种阅读能力,使学生适应时代的要求。
  刘国正 语文问题有的很难一下解决,难度很大。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几个问题是:第一解脱,第二减肥,第三展翅。先谈第一个问题。要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狂热中解脱出来。应试教育是20多年来出现的新问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压力都很大。于是出现了许多违反规律的事。无休止地做练习题,答案只能是惟一的。老师不得不这样做。必须解脱这条绳索。这条绳索不解下来,我们在讨论中提的好意见都成空谈。怎么解脱呢?有两个方面:一是改革高考制度,改革考试内容。既然是指挥棒,就要指挥得好一些。大量的标准化试题,指挥得就不一定正确。一定要加大改革力度。改革体制,是不是一定搞统一考试,要研究一下。二是教师要自我解放。有的老师就硬是不理那一套,按正常规律办事,升学率反而相当高。老跟着高考题跑,永远被动,不如返回来抓基础东西,以不变应万变。当前,应试的狂热能不能降降温?第二个问题是减肥。语文课背的东西太多了。要轻装上阵。语文有那么多“性”,语修逻文、字词句篇,各种训练一大堆,再加上听读说写,编织出一个网,把语文教学框在里边。要删繁就简,给老师创造的余地、主动研究工作的余地。要给一个总的要求。“性”让理论家去研究。先做好两件事:快一些、好一些地使学生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充分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再给一个考查的标准。看效益怎样,提高能力没有,素质提高到什么程度;看学生是不是感兴趣;看负载,是不是增加了负担。有了一个总要求,有了一个衡量标准,中间这一块,教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体系等,让大家去做,编教材才能编出不同风格。都规定死了,怎么能有什么不同呢?老师也就有了广阔的余地,发挥创造性。过去强调教材全国统一,这个观点应抛弃,用《三国演义》《孟子》当教材,完全可以。教材要灵活一些,可以有教育部主持的一套,还可以有不同风格的几套,让大家选用。教学方法更不用说了。要给学校、老师、学生都留有余地,让他们多发挥主动性。总之,不减肥,就迈不开步子。附带说一点,要遵循教育方针,大纲是必要的,这跟作家的个人行为不同。第三展翅。谈21世纪的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教学和生活的联系。语文产生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既要实,又要活,“活”就在于和生活结合。宜昌的经验很好,学生对语文很感兴趣,大大增大了阅读量和写作量,大大提高了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两翼”,一个是课堂教学,一个是课外活动,两者要结合起来。
  张文海 宜昌把语文教学引向课外生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阅读,课外练笔,课外收视,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教学异彩纷呈,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吴心田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链条的中心环节,怎么改呢?提出以下四点:1.彻底改革长期以来只满足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模式,实施“让学生动起来”的“以训练为主”的基本教学模式。2.打破封闭式,实行开放式。3.改变教得死、学得死的局面,切实改变语文课平淡无味的状态,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有滋有味。4.由单篇教学向单元教学发展。
  饶杰腾 建议召开语文教学会议,一定要经过充分准备,把问题提出来。语文学科定位在哪里?有人说是培养素质,哪一学科不是培养素质?语文学科在培养素质方面的独特的功能是什么?有个性任务和共性任务,培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个性任务,发展智力、提高觉悟是共性任务。夏丐尊说过两句话:不要只把国文当国文学(指阅读),不要只从国文学国文(指写作)。陶行知说,语文教学的根本错误有两条:只把语文当工具,只从读写学读书。写出好诗“功夫在诗外”,要研究“外”是什么,要拿出知识体系来。
  黄岳洲(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 1.语文是什么?小学是文字,主要是识字,中学主要是文章、文学、文言、文化。不知道语文是什么,怎么研究语文的问题?定了位,内容就好办了。2.语文的特性是什么?语文有它的社会性,二有它的工具性,三是综合性。说到底是一个哲学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语文是具有丰富的文化、文学、语言等内涵的特殊的工具课。3.教材怎么编?要跟教师进修结合,跟学法指导结合,以学生为主体。要抓个性、特性,抓重点,抓难点。
  董晓平(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 中学语文是国民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不能承受它无法完成的、不属于它的事情。谈21世纪的语文教育,前提条件是正确认识中学语文教学在国民基础教育中的位置和职能。有几件事情需要做:要拿出一个好的大纲或课程标准。中学语文应该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算达标,由什么机构实施对达标的评估,广大教师才有遵循,才有规范。社会各界评判中学语文教学也就有了法定的依据,使那些随心所欲的无法无天的说三道四不至于堂而皇之地招摇过市。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东西,语文老师怎么办?出了问题,板子打到语文老师的屁股上,太不公平。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要拿出一套好的教材,体现21世纪发展的新的教育观念,能引导师生改进教与学的方法。政府主管部门要抓紧培训、配备懂教育的,对语文教育比较宽容理解的领导,好的教育局长、好的校长。有了好大纲、好教材、好领导,然后才该说有一批好教师。这是四件急于要做的事。
  改革要顾及两头:一头是对大多数学生是不是有好处,一头是能否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事实证明,大多数学生支持语文教改,多数老师也愿意搞改革。
  顾德希 语文教学要从烦琐的语文知识中挣脱出来,字词知识、文体知识,有的没必要。你讲得越多,学生越没兴趣。语文教学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以新鲜的知识打开学生的视野,启迪思维;结合学生实际的能力训练,要有很多落实的训练;要使学生学到落实的知识。这就要跳出分析的许多模式,跳过烦琐的知识的一道道坎儿。
  语文教改要进行实验,百花齐放,但要有一个标准。语文教学要达到一个什么程度,我们还不清楚。叶老说,要调查研究。语文能力到底要达到什么标准,要研究出一把尺子。应试教育确实很讨厌,但你要拿出标准,不然就只能是高考一把尺子。要实验,不要进行无休止的争论。语文教学需要加强学科建设。
  刘锡庆 说起改革、建设是很困难的,希望在座的同志思考三个问题。1.汉语自身的特点是什么?2.阅读的规律是什么?3.写作的规律是什么?
  郑浩(语文出版社编辑) 语文教学要结合汉民族语言来谈,它受语言学研究的制约。过去是静态的研究,现在是动态的研究,研究使用语言的规律。语言研究的变革带来语文教学的变革。现在一谈训练、知识、科学,就好像谈虎色变,总是强调多读、多背、多写。进入信息时代,学生哪有那么多时间?还是应该多教给学生一些使用语言,也就是交际方面的规律,才能大面积地解决少慢差费的问题。
  吴心田 定位问题。给语文课定位,不应该去掉“小学”或“中学”两个字,有的是从大学角度考虑的,脱离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应该从“语文”定位,而不是“文学”“汉语”。应虚实并举。不希望把问题看得玄而又玄,脱离实际。虚,比如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创造能力培养、智力开发等;实,比如教材问题、考试问题、课堂教学问题、对语文教育的评价问题等。二者应结合,不能脱离实际。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谈文学文化修养,切不可忘记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
  张春林(浙江大学编审) 讨论完了,要研究,要整改,要有到位的措施。20年来的成绩的估价可以不讨论是三七开、四六开,那是领导的事情;语言派、文学派,也不要纠缠。能否就以下两个问题采取一些措施?语文教育要有一个全面的领导部门,到底谁在管语文教学?人教社毕竟是个出版单位,教育部基教司事多人少,管起来也困难。既然是基础教育,那么重要,从领导体制上究竟采取什么措施?语文改革的会最多,关键在于领导要采纳大家的意见,采取有力的措施,不然谈了半天,大家还是没有信心。研究工作要深入。中小学科研队伍很庞大,但学术水准比较低。现在是“性”骚扰,“化”泛滥,各种计划满天飞。说起语文特性大约有三十几种,工具性、思想性、文化性……总要有本质属性吧?规格化、标准化、程序化……哪有那么多“化”。计算机是进步,但把人变成计算机,那是倒退。哲学、语言学、文学都在进展,我们连基本的学术进展情况都不知道。我们还在讨论什么科学化、标准化,所谓科学化、标准化,全是胡扯。语文老师、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多读点书。语言的本质是什么?汉语的特点是什么?这些基础知识我们很欠缺。要扎扎实实搞点调查研究,中学到底识哪些字,掌握哪些句式,要有基本量的判断。
  潘继平 有些问题还不能完全解决,免不了清谈。有的问题涉及到教育部对问题的认识,比如归口问题、基础教育的问题,这样大的问题处理不好,光讨论也起不了多大作用。有关领导应该下来多听一听,有些问题需要他们来解决。我感到有关领导对问题重视不够,对有些事情处理得比较草率。
  史绍典(湖北教研室副主任) 第一,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要做认真的调查研究。开会要么云山雾罩,要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从具体的实际出发。中小学语文教育到底是什么状况?这是根本所在。要认真调查研究,请全国中语会做做这个工作。第二,要认认真真提高教师的素质。语文教学说一千,道一万,就是个教师素质问题。有的老教师不管用什么教材,都教得很好。对教师的现状也要认真调查研究,对教师的思想、工作、生活都要了解。有的地方,教师开不出工资;叫学生多读书,学校没有钱买书;叫学生读,老师都没读过,没有精力读。第三,要尽快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有准确定位。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要达到什么目标,要拿出研究成果。附带说一点,要求多读多写,与现有课时有矛盾。用什么时间去多读多写?学生不是只一科语文。应该培养学生快读快写。
  柳斌 教材建设应当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多样化,入选课文题材应更加宽广,风格应更加多样,内容应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学生,要进一步做到求实、求精、求新。
  张春林 现在的教材大同小异,谈不到系统、理念。可以招标,真正百花齐放。
  张巨龄 教材要改,要不编或少编“教参”,要建立一种机制,激发教师的实验性。师范院校中文系要加强学生右脑的开发,提高他们的素质。
  周正逵(人教社编审) 语文教改是全方位的改革,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教材的改革。教材体现一定的教育思想,任何教育思想都要渗透到教材中。先进的教学思想要开花结果,必须渗透到教材当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有赖于教材的改革。对考试也起着作用。老师讲课也要有依据,那就是教材。语文教学发展所以不快,教材改革的广度、力度不够。语文教材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教材的体系。明年使用的实验教材针对旧教材的弱点,有三个“变”:变文选系统为训练系统,变文体序列为能级递进,变讲读中心为自学指导。
  顾之川 语文的改革包括教材的改革。要求更新教材的心情我们跟大家是一样的。大讨论涉及对教材的批评,时代感不强的篇目都已经有大的调整,新的研究成果也吸收进来。明年使用的新教材在以下几方面有突破:更新教学理念,有意淡化技术操练,重于语文素质培养和听说能力的提高。注入新教学内容,保留名家名篇,选入时代气息强的篇目;外国文学选文,也不只限于批判现实主义的;呼唤教法的改革。新教材有这样的特点:注重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淡化以反映阶级斗争和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选文意识;加大文学教育分量;增加古代文学作品比例;注重培养自学能力;结构体系作了改革;教师用书,以提高有用的参考资料为主,淡化教材内容的分析。
  王福河(《读写月报》主编) 人教社新的高中教材在编写上有很多突破,超过解放后的各套教材,是语文建设的里程碑。但在教材人文内涵的开发上还存在着一定问题,首先是教材存在哪些人文内涵没有揭示;其次,在微观方面,哪篇课文具体结合哪些文化熏陶没有揭示。课文应承载哪些人文精神呢?1.以人为中心的文化观点。2.中国文化的综合精神。3.辩证观点。4.作者的人格理念、个体活动、创作思想。
  尹世霖 现用小学、初中、高中课本中的诗歌,尤其是新诗篇目实在太少,贴近儿童少年生活和情感的诗歌更少,对新诗是不是过于冷落了?我有个建议,当编写语文类教材时,可不可以特邀诗歌作家加盟,或多听一听他们的意见,以把韵文编得更好,诗选得更合适。作为语文教育的门外汉,我和我们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恳请语文教育专家、领导、政策制定的机关,除了在今后的语文教育中增加韵文和诗歌篇目外,还建议:1.增加新作品,强调文学性,注重可用性。2.编写权威性新诗阅读推广与鉴赏读物。3.与权威机关联合举办非赢利性中小学诗歌朗诵会和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4.在全国的师范院校中增设“儿童文学课”。5.支持教师、学生中的文学苗子,培养我们自己的儿童文学作家。
  高万祥(江苏张家港一中特级教师) 语文教改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养。这个问题不解决,语文教改是一句空话。科技兴国,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教师兴国。诚如有关专家指出的,语文教育的最大问题是主体的失落。应试教育害人不浅,受害的不仅是学生,更主要的是教师,一天到晚编题、做题、批考卷,越教水平越低,越失去了自己的价值。作为知识分子,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作为人文教育工作者,没有独立的自由人格;作为一个传播思想的人,恰恰没有独立的思想。从实际情况看,语文教师素养的提高主要有三方面内容:第一,提高理论素养,具有和时代相通的教育理念。第二,提高情感素养,要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学生。第三,提高人格素养,具有善于思考、敢说真话、追求真理、勇于怀疑、不断超越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21世纪的语文教改要从打假开始。形式主义、公式主义、利益的驱动再也不能延续下去了。把全中国的语文练习册,特别是小学的统统烧掉。真正解放了语文教师,语文教育才有希望。
  窦桂梅 搞好语文教学关键在小学,打好基础,提高教师的素质。我自己的做法是超越教材,不迷信教材。
  张光璎(北京宣武区实验一小特级教师) 第一,老师要提高素质。主要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作文就一个题目,连内容都规定了,用什么词,也用小黑板写好了,作文千篇一律,这是老师造成的。越到高年级,框得越死。教育观念要新,要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开发个性。素质教育首先是提高教师的素质。第二,基础教育还是要打基础,高瞻远瞩是对的,但要脚踏实地。在小学如果不注重基础知识,总写错别字、病句,贻误终身。
  程翔(北大附中特级教师) 从整体上在北大附中看不到座谈会提到的那些弊端,总体是健康的,学生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劲头比较足,相当多的学生说喜欢语文。这是由于教师的语文素质高,把语文的魁力表现出来了。我上语文课就全身心投入,注意方法的灵活运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感受,多讲是不好的,但不能一律反对讲。讲析有它的作用,关键是怎么讲,要讲到点子上、火候上,不是贴标签似的讲、封闭学生思维闸门的讲。讲也能提高能力,该讲的时候要畅讲。当然,从整个时间分配上,多数时间要留给学生。老师要专门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
  饶杰腾 高师的改革迫在眉睫,要重视师范教育。现在有的师范学校恨不得去掉“师范”两字,把师范性等同于落后,认为师范性没有学术性。高师课程要改变。有的课云山雾罩,学生越不懂,觉得越有学问。有的陈旧,有的跟中学内容严重脱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适应中学教学?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观念,课程,方法,三方面必须改变,不然,未来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可堪忧。
  顾德希 要从师范院校的中文系改起。中学语文教学是把大学中文系的不少东西下放了,语文教学不能成为大学中文系一些专业的附属品。不仅要有文学专业、语言专业,还要设置语文教育专业,要有它的位置。基础语文教育到底要学什么,研究得很不够,这其实是很重要的,比研究一个作家重要得多。无论如何要给予充分重视,从体制上要能有这样一个变革,语文教学幸甚。大学中文系只有教教学法的与中学教学有点联系,可还在坐冷板凳。
  伊广文 小学入学以后阅读应尽量早一点,尽量多读一些,写作训练也应早一些。早一点,学生的思想比较解放,不存在障碍,勾通很快就能形成。早一点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好奇心,求知欲,可以更好地发展思维。学汉语拼音,入学一两个月,就可以达到直呼的程度,使早一点进行阅读和写作成为可行的。“注提”实验17年,取得了很大成绩。过去给汉语拼音功能的定位,就是注音,帮助学普通话,这是不够的。人们的认识应该发展,它可以帮助提前阅读、写作、学电脑,双拼双打输入,对汉语拼音功能的定位应灵活一些。
  孟广智 美国教育学家研究的一个人一生智力发展分布阶段的比例学说表明,小学二年级时,在语言和思维的两方面已完成了80%,这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期,由此看出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要利用儿童的口语优势,以应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而不是压高就低。传统的先读书,后识字,再作文的做法远远落后于学生的智力水平。汉语拼音大有用武之地,要发挥其多功能作用,使入学儿童不至于在智力开发最佳期浪费时间。“注提”实验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发展,这个教学实验是有生命力的。在小学阶段还应加强口语表达的训练。小学阶段识哪些字,要有规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验。科研人员要吸收搞幼儿教育的。要改革中小学教育教学教材审查工作的队伍结构,吸收改革流派的代表人物。
《21世纪语文对话》江西教育出版社G39小学各科教与学隆林20012001 作者:《21世纪语文对话》江西教育出版社G39小学各科教与学隆林20012001

网载 2013-09-10 20:58:03

[新一篇] 21世紀中國文學前瞻筆談

[舊一篇] 21世紀初初中語文教材(人教版)的改革    ——人教版課標《語文》(7~9年級)介紹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