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电视美学研究概述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对于电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西欧与北美的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这个新的媒体形式。由于电视在当时是一种新的传播媒体与技术,人们对于它的了解尚在摸索之中,这样一般的学者时常把它同电影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或者更为简单的就是以现成的电影理论来套用在电视研究上面。这种态度和方法就是在当时也引起了一些争论,因为在60年代中期,电影作为艺术已经进入它的完美阶段:电影艺术更成熟、更完美、更富有表现能力,特别是由于众多的优秀电影艺术家的努力,电影的风格、类型、内容等等也更为丰富与复杂。人们称这个时期为电影艺术的黄金时代,同时电影理论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电影理论研究更成熟、更完美、也更系统。电影理论研究出现了繁荣阶段,学者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与领域来研究电影,于是就出现了“电影美学”、“电影社会学”、“电影符号学”、“结构主义电影理论”、“电影史学”、“女权主义电影批评”等一系列新的概念、观念与理论。一时之间在美国的大专院校内,电影理论或电影研究成为最时髦的课程,当时选修这样的课程不仅是电影专业的学生,还有文学、历史社会学、心理学、艺术乃至很多理工科的学生们。电影研究的兴旺也促进了其他人文学科的发展,出现了不少跨学科的比较研究。由于电视相比来讲是比较新鲜的事物,也由于人们对于它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对社会的影响能力了解尚不很多,所以很多学者一般把它列为电影的衍生物或发展而进行观察和研究。也有一些学者把它列到大众传播媒体之中,作为传播学的分支进行研究。这就造成了美国大学内部对于电视专业划分的混乱:有的大学把电视(特别是电视制作)划分到电影系,同属于艺术院系;有的把电视专业划分到大众传播学之内,属于新闻学院领导。还有一些小的院校由于没有电视专业,所以把电视和电视研究划分在英语系或文学系,作为文学研究的一个部分。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80年代初期。
  1983年美国语言传播学会(The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的一些学者们决定创建一个名为《大众传播的批评研究》 (Critical/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的专业学术刊物;同年还出版了《大众传播的研究新动向》(New Trend and ldeas in Mass Communication Studies)专集。在这个专集中首先提出,应该把电视作为新的研究对象而进行综合性的全面研究,文章还提出了有关电视研究的几个可能性和课题。这个专集出版后得到了很多传播学研究工作者的欢迎,但是也引起一些争论。电视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熟而且越来越重要——无论是作为宣传、教育、传播还是作为文化、娱乐。特别是在卫星传播已经建立起来之后,电视更是成为了国际性的传播媒体。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发展、新的视觉媒体比如Video、DVD、VCD、以及后来居上的计算机网络传播等已经形成一种对于大众与社会有着强大影响力的视觉媒体群;这些新的东西加上已经存在的传统的视觉艺术形式,比如美术、电影(有人认为还要加上戏剧、舞蹈音乐等表演艺术)等相互影响、互相渗入,形成了被一些学者称之为视觉文化艺术娱乐业(Visual Culture-Art-Entertainment Industry)的产物。
  电影艺术也在发展,进入了后现代主义时期(Post-modernist age)所谓的那些“现代/当代电影理论”已经落后于电影创作实践;一些电影理论存在着概念不明、繁琐、空泛、过于抽象等问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电影理论研究范围越来越小,最后某些理论研究或讨论成了少数“专家、学者或理论家”咬文嚼字的小范围争斗。从80年代中期开始,选修电影理论课程的大学生越来越少,有些学校甚至取消了这些课程,代之而起的是文化研究课程。
  电视自身的发展也成为一个重要的事实,电视已经成为每个家庭的必需品。因此,不仅仅是电视工作者,包括电视艺术家、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电视商人、学者,就是普通的观众都迫切需要对电视这个媒体进行深入的或专门化的研究。
  值得提出的是在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新的时髦词汇即“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t)。人们虽然对这个词的具体内涵知道得不够清楚——实际上就是在理论界内部对这个概念也是争论不休或解释不清,但它毕竟涉及到了当今社会中文化的窘迫境地。因为它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在当今这个高科技时代的商品社会中特殊的文化现象。虽然,作为一种专门化的理论或具体的研究方法,“后现代主义”理论显得似乎太空泛、太松懈、太模糊了,但还是有些学者把一些“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引入到当代电视与视觉文化研究之中。我们下面将介绍一些这种研究与概念。
  由于电视以及后来出现的新的视觉媒体,比如Video、DVD等现代高科技的产物自身也是高科学技术,所以对它们的研究也包括科学技术的研究。我们可以从近年来一些大学所提出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来看这种研究的重要性。目前时髦的课题,比如《高精度高速度的网络传播电视技术》、《数码电视的色彩与高清晰度分析》、《DVD的光盘新材料与解码能力》、《网络电视与软件设计》等等,都吸引很多科技工作者进行研究。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种研究过于集中在科学技术上面,而忽略了“人”。“人”是作为传播媒体的电视的服务对象,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电视研究开始把中心集中在“人”的身上,而且越来越多的学者以新的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电视研究。更可贵的是这种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开始把人文学科同科技学科结合在一起,而且有一些科技人员也参与其中,这样就使得这种研究具有了更大程度的科学性。有些学者以“文化批评理论”(The Critical/Culture Theory or Approach)来命名这种研究。
  美国联邦政府人文学科国家基金会前主任、一位保守主义学者威廉·班尼特(William J Bennett)曾经批评美国当代的文化。他指出:
  如果我们相信好的艺术、好的音乐和好的文学书籍能够提高我们的口味并能改善年轻一代的接受能力的话——我们知道会这样的——那么我们必须相信坏的艺术、坏的音乐和坏的文学书籍也能损害他们的接受能力!作为一个社会、社区以及政策制定人,我们必须站起来申诉真理!
  现在我们进行的这场文化战争已经超越了艺术、音乐、诗歌、摄影、文学、电影、电视与戏剧的范围了。这样广泛的问题要求我们向美国人说明在过去的20多年间,我们美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念正在冒着枪炮的攻击——在我们当今世界中,美国人正在受到侮辱和骚扰而变得没有能力去向我们的孩子们解释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希望与什么是破坏、什么是积极向上与什么是消极消沉等等。我们传统的支持美国人前进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家庭观念——如今正在被腐蚀、污染与破坏!
  班尼特先生站在美国政府的立场上批评美国的左翼、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们,应该对当前美国文化的问题负责。而“左派”的激进的学者们则批评美国政府无能,比如阿伯特就批评说: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在经济利益、通俗的口味与广大公众的受益之间总是存在着不协调的关系。那些制定政治上自由言论的人们——是他们制定出第一部宪法——未必会预见到由于电视机的发明而引来的一系列问题。电视正在把他们精心制定的平衡秩序打得混乱不堪。现在尽管有一些电视批评学者讨论了这个媒介所能引起的危险,但是还没有人提出美国的民主、商业电视、自由经济与大众文化等之间的关系。电视在美国社会的统治地位正在强化。每天24小时,每周7天,通过电视网络每天把一切“裁决”播放给美国公民,现在还发展到国际大众。实际上,最近发展的电视传播技术已经有可能使更大范围的观众在观看电视中不由自主地失掉自己的判断信心与能力而盲目服从电视的意图。——这样的技术也使政治家们有能力在几分钟之间根据电视观众的反馈而不断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多拉到选票。我们广大的电视观众成了被他人掌控的玩具。电视使我们迷信于短暂的表面上的感情,而忽略了认真的学习与探讨。
  从这样的角度来讲,电视成了破坏传统的美国道德观念、信仰、知识和文化的罪魁祸首!
  有趣的是,无论左派和右派、激进派和保守派,现在都提出了当代美国文化的问题,而且都在批评包括当代美国电视在内的美国文化的“堕落”!而更有一些学者对于美国电视在国际上的影响表示担心和批评。这就说明了美国当代电视的问题已经够严重的了!
  1999年,在美国全美美学协会(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Aesthetics)召开的年会上,美学研究者对于自己的研究首先提出了疑问:“当代美学研究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什么是当代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实际上,这些问题已经不知道提出过多少次了,而且尽管学者们争论不休,但是从来都得不到什么明确的答案。这次年会的讨论似乎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次会议将决定这个协会——在美国学术界被认为是一个很保守的学术团体——在21世纪的命运。
  美学家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且对于当前的文化艺术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大家发现所谓当代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很简单,对于当前高科技时代中的文化艺术的现状的认识!而基本的问题就是对待现代科学技术的态度和认识,我们又发现这依然是一个“老问题”。
  早在1827年面对西方社会的工业革命,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就提出了科技革命会对文化艺术带来一些重大影响。此后,每一次科技进步或出现新的成就时,学者们——特别是哲学家与美学家们——都会重复黑格尔的老调。现在,我们不过又一次重新认识一下他老人家的观点,只不过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高科技时代。
  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虽然我们讨论的是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认识,实际上还是在哲学研究上争论已久的两种世界观的对立。只不过现在我们在竭力把这两种对立的看法融合在一起,以便从这种融汇中得到一些折衷的或公允的理论——起码在我们看来是一些客观的、公允的观点。
  让我们先从分歧入手,看看一些基本上对立的认识。对待当前的高新科技进步,以及这个革命对当代社会的贡献,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积极的称赞与鼓吹的态度,批评的消极的态度。
  科学技术工作者们特别是在新型科学技术例如计算机工程、网络通讯、生物化学、人工智能、传播技术等进行研究的科学家们,坚信自己的努力是为了人类的前进,而新的科技不断地丰富着人类的知识并且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于文化艺术的发展更是一个促进,不断提供很多新的媒体,增加更多的创作可能,而且使得人们对于艺术的本质有了更清楚或更新的观念。
  一些持保守主义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学者们包括一些文化批评学者们提出:目前出现的盲目崇拜高新技术的趋势,已经在人们中间形成了“拜物主义与拜金主义”——特别是所谓的“科技就是金钱”的口号的影响。人们逐渐忘记了在宇宙之中,人类得以生存的关键是人的自身的价值 (The Value of Human being),而这个自身的价值只有靠人类不断加深对自己、对宇宙的深入认识才能得以完善。科学技术的进步虽然会促进人类与社会的发展,但是代替不了人对自身价值的探索和认识。而这一探索和认识必须要由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发展才能完成。目前出现的“高新科技热”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商业化” (Commercialization),已经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现在是让这个“热”冷却的时候,人们应该冷静地思索了。
  很多艺术家们特别是一些使用新的媒体进行工作的艺术家与以后现代主义自居的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们竭力采取一种“和稀泥”的态度,努力把上述不同的观点融合起来。他们保持着一种基本上积极的态度,认为新的科学技术是可贵的而且提供了全新的创作工具与技术,关键是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来建设一个新型的文化形式。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他们坚持从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盛行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New-Aristotelism),认为通过新的工具与技术,他们就可以更好地获得新的知识,从而更全面地把握世界。对于艺术家来讲就有可能使用这些新的媒体、技术、工具、途径、知识来进行新形式的创作——去做一些他们过去从未做过、也不可能去做的事情。而一些新型的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更认为,当代社会是一个全新的社会,以往的有关艺术与美学的理论已经不能解释当前的文化艺术现象,因此不但艺术创作,就是艺术的根本原理与概念都应该有所改变。
  以上三种不同的态度表现在当代美学研究上面就出现了不同的美学观点。美国哲学美学家吉恩·布洛克(Gene Blocker)提出,目前美学理论起码有三种观点,即“反美学理论”(The Anti-Aesthetics)、“泛美学理论”(The Pan-Aesthetics)、“衍美学理论”(The ransaesthetics)。反美学理论:这一派学者主要是一些传统的或者保守主义的哲学家美学家们,他们对当代的、所谓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艺术现象基本上是采取一种批评的态度。在对一些当代文化艺术界讨论的热门题目:比如“科学技术与文艺创作的关系”、“后现代主义与艺术的商业化”“大众传统与艺术的关系”等,这派学者的态度十分鲜明,即回归到康德(Return to Kant)。目前在美国知识界中的“新文艺复兴运动”(The Rerenaissance Movement)就是这派学者们所提倡的。
  泛美学理论:这一派学者大多是所谓的新派人物,包括一些新潮的文化批评者,他们一般是后现代主义的拥护者。这一派人的基本观点是传统的美学研究日益趋向于“学院式的研究” (a kind of academic study)而成为少数学究咬文嚼字的“自我陶醉”(self indulgence)。当代美学研究只有广泛地扩展才能继续存在,而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当代美学存在的基础。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目前学院式的美学专业化的研究发展为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这样就可以把妇女问题、文化问题、大众传播、当代艺术、全球化理论、多元文化理论等等都引进到美学研究之中。
  衍美学理论:实际上这一派学者同前一派是一伙人,都是新派或新潮人物,而且基本观点与态度也是一致。只不过这派学者使用了一个新词即“衍美学”(The Transaesthetics),更强调要超越传统的美学(在英语中trans有“超越”、“跨越”“衍生”等意思)。按照这一派的论点,科学技术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就艺术创作而言,所有的新媒体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因此它们是科技化的媒体。我们必须要超越传统的美学研究与理论,建立新的美学观,即在新的科学技术下的美学与文学艺术理论。目前我们时常看到的一些热门文章,比如《数码技术时代中的电影与电视艺术》等就是这派学者所关注的研究课题。
  虽然,目前在美国学术界的当代美学研究中大概有上面三种不同的学派和理论,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一些基本的争论来讨论一些当代美国电视与美学研究。
  艺术的定义与艺术的未来:电视作为艺术的新确定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从工业革命以后,每一次重大的历史阶段特别是涉及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时刻,总会有人提出“文学艺术面临死亡”这一悲观的看法。然而,人类历史也证明文学艺术不但没有死亡,反而跟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前进。我们还看到对于什么是“文学艺术”这个问题被不断地提出,而且不断地获得新的、不同的答案与定义。实际上有关什么是文学艺术的定义是不断随着历史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改变的。艺术与时代是紧密相联系的:艺术是在每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因此艺术是历史现实的一面镜子;而另外一方面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有不同的“时代精神”或“主流的世界观”,艺术从某方面讲在一定程度上会反映这个“时代精神”或“起主导作用的世界观”。在当代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力量与新的科学技术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这种力量同时也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变化。美国学者迈克尔·纽曼(Michael Newman)在其《修正现代主义,描绘后现代主义:视觉艺术的批评论坛》(Revising Modernism, Representing Postmodernism: Critical Discourse of the Visual Arts)论文中说:
  “在现代性这个口号下有可能分离出两个不同的趋势来回答‘什么是艺术’这个问题。一个回答是:‘艺术就是艺术’。这个回答趋向于艺术的独立自主性(The autonomy),‘艺术为艺术自己’(Art for Art's Sake)。另外一个回答是:‘艺术是非艺术’(Art is Not-Art),”这种回答即把艺术归类于社会与政治学科的理论与实践中。如果,我们把任何事物都列入在后现代主义的范畴内,那么上面的这两种答案都不适合,因为在当今,艺术只有在与其他东西共存的条件下才能获得自己的独立自主,而且只有这样,艺术才能有别于其他的东西。另外艺术家们反复地摧残艺术,竭力使之脱离艺术圈子、条约规章等限制,而在与其他东西的共存中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即“以求同来存异”。
  纽曼的解释正说明当前艺术要发展,首先就要处理好同其他东西的关系。在一个社会中,艺术自身的独立性不会变化,但是要变化的是对于艺术的认识与规则。在当今社会中,高新精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坚定的事实,也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新的科学技术不但为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提供了新的技术、工具、器械,而且产生出了新的艺术媒体与形式。在这种条件下,对于“什么是艺术”这个原始问题就会产生新的回答。我们需要从多方面来讨论艺术的价值问题,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环境中艺术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例如艺术的使用价值、艺术的交换价值、艺术品作为商品的商业价值、艺术品的展示价值、艺术的美学价值、艺术品的原料与材料价值、艺术品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中所花费的劳动价值、艺术品在国际拍卖市场上的价值、艺术品作为宣传品的价值等等。我们会看到有些“价值”观念是我们从来没有讨论过的。这些价值观念实际上是属于“后现代主义”这个范畴之内的。以当代电视为例:当我们讨论一个电视节目作为一个艺术品时,我们不仅要涉及到它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作品内容的社会批评意义、这个节目与现实的联系或是如何反映现实的、节目的风格与艺术表现手段等一系列传统的文化批评理论;而且会更为集中地讨论拍摄这个电视节目所花费的成本、在电视台播放时所花费的资金、该节目播放后的收视率是多少,究竟赚了多少钱、是否有可能租到别的电视台去播放、谁是导演与由谁参加演出、使用了什么新的拍摄技术、是否有希望再拍续集等等。但是谁又能够说这些问题与“艺术问题”毫不相干呢?
  当前任何人企图为艺术作出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都是很困难的。所以一些新潮的美学理论家或艺术家就提出没有必要对什么是艺术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关键问题不是艺术的定义,而是如何解决艺术同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问题,因为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促进了当代艺术的发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现代化科学技术还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
  艺术家应该同科学技术人才一样,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服务。
  科学技术与艺术:电视作为媒体与工具的理代科技与技术美学
  在任何的艺术创作中,都要涉及到“艺术媒体”(The Medium)与“艺术形式”(The Art Form)。艺术媒体(The Medium or Media)就是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所使用的物质材料,比如油画的媒体就是油画颜料、画布与油画笔等等。艺术形式(The Art Form)简言之就是完整的组织(The Whole Organization)或结构系统(The Structural System)。在传统的视觉艺术中,每种艺术,例如油画、雕塑等作为一种形式都需要把基本要素,比如线条、色彩、光影等按照一定的原则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我们把这种完整的组织称为形式。这就对艺术家提出了一些要求:首先他要了解每个艺术形式的成分与要素是些什么;其次,他要有一些对于艺术设计原则的知识;第三,他要有一定技术而且会使用一定的工具来进行组织即进行艺术创作。
  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特别是使用新媒体进行创作时,我们发现尽管上述的定义依然适用,但是“媒体”自身的意义已经改变了。那么有一些什么突出的变化呢?
  首先,这些新媒体(The New Media)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例如电视、录像、电脑图像等,这样新媒体有着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紧密联系。第二,新媒体本身的工作方式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媒体,所有的新媒体都需要依赖机器或仪器——绝大部分是电器——来进行工作。没有电视机就不可能接受电视图像,没有电脑更不可能上网络去接收网站发出的影像。第三,新媒体自身就是新型工具(New Tools),比如电视既是媒体又是工具,计算机也如此。这样新媒体就起到了身兼两职的作用。第四,新媒体自身又可以被理解为新技术(The New Technology)。也就是讲,艺术家在使用这些新媒体进行创作时必须把握住一定的技术,否则就不能把握新的媒体。第五,我们还要强调的是所有这些新媒体都是大众传播媒体(The Mass Media),这样在大众传播交流中媒体起到的作用有时会远远超过它的艺术功能。
  当代科学技术的另一个贡献就是把媒体与形式合二为一。在传统的视觉艺术中,媒体与形式是被严格区分的。在传统的美学理论中这又是两个不同的艺术概念。在过去很长时间内似乎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当新媒体接连不断地出现之后,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这些新出现的媒体自身就是新的形式。比如电视——它既是新的艺术媒体与大众传播媒体,又是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
  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当代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新型的技术与更多的机会。比如在文学创作中,计算机技术不但使作家不再用笔去书写书稿,而且改变了修改稿件的程序与方法——作家可以使用电脑随时随地地修改自己的稿件。更为了不起的是,计算机网络通讯为作家提供了“一个新型的出版机会”,于是就形成了“网络文学”这个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化科学技术又使得媒体、形式、技术等综合在一起而形成了当前这种新的文化艺术现象。
  由于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与贡献,当代艺术家在创作时就可以把传统用于手工进行的创作方式同使用电器仪器进行创作的方式结合在一起。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特别是年轻一代——认识到了这些电器比如计算机、电视摄像机、数码摄影机等在艺术创作中的巨大威力或潜力。这就改变了传统的艺术作品的生产方式,艺术作品不再是单一的、独一无二的了(the only, indibidual unit one),而可以是一批或很多的了,因为现代科学技术足可以大批地成批地生产作品。
  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还改变了艺术家的角色以及艺术创作观念。现在有不少艺术家不但考虑自己的艺术创作风格、内容,还要考虑使用什么媒体以及如何使用,考虑新的技术、新的视觉效果、要投入多大的成本、要雇用多少工人——因为现代艺术创作不再是单一的,而是需要一批人一起进行工作。更有一批年轻的艺术家早已经进入了“数码时代”的艺术创作阶段,他们寻求的是如何使用计算机作为媒体,以及如何选择或设计新型的软件,来创造出更为神奇的、截然不同于传统艺术的、新型的“虚拟现实”(The Virtual Reality)。当代艺术家的创作,特别是使用新型媒体进行创作和在特定的圈子内进行工作——比如影视圈等——越来越需要把握新的技术,这就需要至少学习一些基本的技术与科学理论。在未来的创作中,艺术家的较量不但表现在他的艺术创作思想上,而且——甚至在更多程度上——表现在他对于新技术的把握与开发上。
  此外,由于这些媒介又是大众传播媒介而被广泛地普及,特别是现在类似电视机、电视摄像机、录像机、电脑、DVD放像机、复印机、数码电传机等等设备不断出现而且被广泛使用,现在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家。这样原先存在于“高等艺术”与“流行艺术”、“精英文化”或“高雅文艺”与“低俗文化”或“流行文化”之间的区别,就会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没有什么区别。作为大众传播媒体,这些新的形式又使得“视觉形象传播” (The Graphic Communication)更为普及和便于理解,于是又进一步推动了大众传播的国际化潮流,同时形成了一个新的、被某些学者与艺术家称为“视觉文化”(The lmage-Culture or the Visual Culture)的文化环境。在这种新型的文化环境中,视觉形象——包括各类形式的图像、图形、影像、画面、图像符号等东西铺天盖地而来,从而形成了“视觉潮流”(The Visual Current)或“图像潮流”(The stream of Images),超过过去的以文字符号为主的大众传播规律与模式。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讲:大众传播媒体=艺术!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马戈特·洛夫乔伊(Margot Lovejoy)在她的《后现代主义潮流:电子媒体时代的艺术与艺术家》(Postmodern Currents: Art and Artists in the Age of Electronic Media)一书中就指出:
  新东西“因为它们有能力作为新型的精巧的图像设计并且在通常的文化圈子内外广泛地流传,一个新潮的、流行的以图像为主的循环就得以无视传统的‘高雅文化’而形成。这种流行图像影像的循环式的流通可以依靠邮政和电传通讯、电视、计算机网络、电子信箱以及其他的新的技术途径。这种文化的‘大白话现象’(The Vernacular Phenomenon)被一些学者称为由‘硅谷’诞生出来的技术类型化的民间的艺术形式,用以区别于传统的造型与再现型的艺术形式。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时代中,科技被越来越灵便地、平常地、更为深入地运用在文化创作中,从而形成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艺术制作。现在,所谓的数码‘玩意儿’或‘程控软件’成为时髦的辅助设备,而且创作出大量的作品且不断地提出新的挑战。它们(这里指新技术——笔者注)的新美学观念是建立于简单的视觉图像的应用以及平民化的想象能力上面的。这正如在新一代人中间所流行的通俗杂志和流行歌曲一样;‘硅谷’所创作的科学技术产品也如此有能力去触及到大众的神经。”[1]
  洛夫乔伊教授的这段话正好说明了在当前社会形势下,科学技术对于艺术创作的重大影响,而且正是科学技术使得传播得以同艺术融合而对大众产生极大的影响。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目前在美国美学界中的“泛美学”与“衍美学”观点,洛夫乔伊教授的这番话正是代表了这种新的美学观念。
  新时期的艺术家:电视艺术家的角色,地位与作用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高科技时代,而且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使得人类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以及精神文化活动都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变化。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丰富的物质产品、灵活轻便的通讯和交通设施、更为舒适的居住与生活条件、甚至新型的食品,从衣食住行几个方面彻底地使人类得以“享受自己”(to enjoy yourself)。现代科技也渗入到文化艺术领域之中,而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前面已经讨论到这种影响,在讨论中人们不禁要问:在这样的新时期内艺术家的角色与作用又是什么呢?
  这又涉及到传统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当我们讨论艺术与艺术世界时,我们首先把艺术家作为中心以及艺术世界的主人。我们确信艺术家是有创作能力的、有才华的个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与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现实、人类与宇宙世界的认识和感情。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当代艺术家依然坚持这个地位与角色,但是在本质上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上:
  艺术创作受到科技的影响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早在20世纪初期,“达达主义”(The Dada)流派的现代艺术家已经使用科技为自己的创作服务。但是,现代派艺术家们并没有丧失自己的独立性或个性。达达主义艺术家们特别强调自己的个人风格与独特技巧,对于他们,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根本即“个人主义”(The Individualism)依然是其意识形态的基础。但是,现在的情况发生变化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使得传统的艺术形式彻底地改变,同时使得大众传播与文化艺术相融合,从而扩大了艺术传播的范围、加快了艺术流传的速度、丰富了艺术的表现能力,使文化艺术更为趋向于大众性的消费与商业化。在这种形势下,科学技术不仅仅是技术手段,它是媒体、是内容、是文化艺术!而艺术家则在这种形势下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包括“个人风格”、“艺术特色”。在很大程度上艺术家已经不是在进行个人创作,而是有一组人、一批人共同制作一个作品。艺术家已经不再是“具有创作力的个人或个体”,他已经淹没在一个群体之中,成为受制于这个群体的一个分子和成员。有的时候,一位艺术家要担任领导者,比如电影导演,但是这并不意味一部电影作品就是一位导演独自创作的作品,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影作品成为了集体的共同创作物。
  新型的科技设备,例如电视摄像机、计算机等把传统美术作品的创作与现在文化艺术品的成批生产融合在一起。这样我们所提到的“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开始减少。当然还有一些艺术家坚守在传统美术创作的阵地——依然使用旧的艺术形式,例如绘画、雕塑等进行创作,而且不顾当代文化新潮的冲击。但是更多的艺术家们则希望使用这些新型的媒体,例如电影、电视、计算机等进行创作,而且会得到更多观众的欣赏。
  进入数码时代之后,图像影像更为数码化了。这种图像影像不再是存在于现实之中,而是存在于计算机的“世界环境”中或“虚拟空间” (The Cyberspace)之中。这就使一些保守美学家提出疑问:当艺术家们不再使用传统的工具,例如画笔、雕塑刀等进行手工形式的艺术创作,而是在电脑面前按照一个已经根据数码程序设计好的软件规则,去编写(to compose)一个虚拟的同样由数码组成的图像影像时,他和一般的电脑观众有多少区别?当一个图像影像不再是有实际的线条、色彩、光影等在画布或纸张上显示出来,而是依靠软件语言程序根据操纵者的键盘与鼠标的控制在电脑的屏幕上出现的虚幻的“光影”时,这又能算是“视觉艺术”吗?视觉艺术是需要欣赏的,而现在由这种新的CD-ROM数码技术制造的、在计算机世界环境中运动的图像影像是仅供阅读的(to read),这能算作“艺术作品特别是美术作品”吗(The Works of Fine Arts)?
  还有一些保守派学者对计算机网络提出怀疑,沃特·斯图华特(Worter Stewart)就一针见血地批评:
  “我们还需要提一下所谓计算机网络作为艺术媒体的作用。无疑计算机网络是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体,人们可以通过它来达到交流与通讯目的。但是当观众不仅作为观赏者而作为参与者和交流者,而且还有能力去改变计算机屏幕上出现的图像或影像,这样艺术的作用就彻底地改变了。最可怕的是艺术家的创作行活动的丢失!记得当年沃尔特·本杰明(Walter Benjamin)在电影出现时,提出当媒体与技术融合时会对于传统艺术的再现方式进行摧残。直到现在,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之后,我们才真正明白了他老人家的担心。现在在新的科技发展特别是数码技术发展时刻,我们已经淹没在一个彻底改变过去的、传统的对于现实再现的方式与方法,崇拜技术的洪流之中。”[2]
  “虚拟现实主义”理论及其批判
  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的电影研究者们就提出了电影影像的照相本性的概念,尽管从电影理论来讲有过蒙太奇学派强调电影的表现能力的形式主义美学,与长镜头流派强调电影再现能力的现实主义美学之间的争论,但是有一点是共识的,即电影是一种“照相现实主义”的艺术形式。从电影的创作过程来看,摄影机需要对被摄物进行记录性的拍摄,将影像记录在胶片上。但是,现在由于出现新型的技术特别是数码技术,人们不需要使用摄影机去拍摄记录,而是使用计算机按照一定的数码程序去“制造”图像或影像。合成摄影技术——数码摄影技术——不需要艺术家们去反复地调动摄影机的角度与方位去寻找更合适或风格化的影像。你只需要端坐在计算机面前,按照软件的规定与语言程序,就可以编造一个“影像”。
  很多新潮派的艺术家们认为:这种新型的合成——数码技术摄影使得创作者有更大的“空间活动自由”、自由选择速度、光影的能力以及创作任何希望看到的或只能在脑子中如幻象一般出现的图像影像,因此艺术家可以有能力去创作出他们希望的、想象中的人和图像或影像,甚至于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物体的影像。他们举出很多优秀的电影作品,比如《泰坦尼克号》、《阿甘正传》、《玩具总动员》等作为计算机——数码合成技术的成功实例,来说明这种新型技术的伟大。
  而保守的学者们则批评这种潮流的危险性:现实这个社会本质上就是推崇虚假的社会,在其中真实与虚拟的关系被颠倒成本末倒置。
  人们相信虚拟的要远远超过对真实的信任。艺术创作也造成混乱:原始的美学即艺术就是模仿——对于现实的模仿(The Imitation),变成了艺术创作对‘幻象’的模仿,甚至反过来人们偏偏要模仿虚拟的幻象。电影、电视、网络上面出现的就是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虚拟的幻象。在新型的模拟作用下,原始并不存在,产生的只是新的虚拟图像。这样现实也就缺乏了真实性与原始存在,因此符号的意义就失去了实际的意义。 MTV就是一个证明:虚拟现实(The Hyperreal)比现实(The Reality)更为真实!
  对“虚拟现实主义”提出的批评还包括这种虚拟影像在大众中间产生的认知错误。英国学者约翰·伯格就批评:在传统文化中是人去接近图像;而在当代文化环境中是图像在逼近人。[3]这就造成面对着泛滥的图像流,观众成为一个个傻瓜。
  观众的认知谬误还在于对这些虚拟影像的轻信上面。电视荧屏上充斥着胡说八道、歪曲历史的电视剧,而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宁可相信这些“戏说”也不相信老师的讲课以及经典的着作。人们懒惰了!
  传统的学习方式即阅读与思考不再流行了,替代的是被动式地观看:看看有多少人坐在电视机面前,手握着遥控器不停地调换频道去观看自己喜欢的影像,来不及思考,来不及理解,一个个陷入了迷狂状态。
  结果,人们对电视上的种种虚拟信以为真,把自己的生活反而贬得一文不值。
  正如不少学者指出那样:目前有关电视与大中型传播的研究已经出版的理论着作实在不少:但是理论研究上也出现了前面在所讲的虚拟现象——就是你抄我,我抄你,出现了很多的模拟本。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众多的理论着作中,对于大众媒体的“罪恶与错误,批评的居多,但很少有涉及到西方大众媒体所造成的危害的根本原因。着名的学者温别尔托艾柯早在1986年就指出:”
  大众传播的邪恶,很久以前就无人不晓了,但是操纵它的后面的黑手却一直逍遥法外。此后,正义之声风起云涌,开始有人对于这些始作俑者口诛笔伐;同时,当艺术还没有被披戴上大众传播的枷锁时,有些劫后余生的人找到了另外的出路。现在,一切都仿佛云消雾散。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从头开始,把事情调查一个水落石出。
  实际上目前西方不少有理性的学者已经开始批评西方大众传播的危害的祸根;即后期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系的。近年来,不少严肃的学者就指出:美国和西方大众传播的问题的根源与究竟就在于美国现在的政治制度,以及由这样的政治制度所保护的后期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美国的大众传播特别是但是实际上就受控于这些政治和经济的“大款和大腕”。
电影评介贵阳77~80J8影视艺术王甫/鲍玉珩/孙柏楠20082008
后现代主义/科技与人文/新媒体/虚拟现实
电视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体,在当代社会具有特殊的影响和美学意义。自上世纪60年代起,西方开始对电视进行专业性的学术研究,随着后现代理论的发展,在当代的电视美学研究范畴内,逐渐形成了“反美学理论”、“泛美学理论”和“衍美学理论”等几大流派,他们针对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并且对当代电视对人类的文化影响以及电视的美学意义等进行了多方面的阐释。
作者:电影评介贵阳77~80J8影视艺术王甫/鲍玉珩/孙柏楠20082008
后现代主义/科技与人文/新媒体/虚拟现实

网载 2013-09-10 20:59:02

[新一篇] 當代電視劇批評模式的斷想

[舊一篇] 當代知識分子的宿命與選擇  ——從人文精神說開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