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李西建 陕西师大中文系)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是9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深入发展的一种体现。这一问题的出现向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及美学、文艺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分析90年代以来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整体状态,其基本内容大致有如下方面。
      一、关于大众审美文化问题的探讨
  把大众审美文化作为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充分体现了该课题介入现实和对当下文化状态的积极关注。其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对该现象的分析与估价方面。主要有以下不同评估:(1 )大众审美文化的崛起,一是消解正统意识形态,二是引导大众文化走向一个健康的方向〔1〕;(2)此间所形成的以感官享受、现实利益和初级关怀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无论对于国家的以群体、客体、秩序为要义的观念体系,还是对于知识分子以个体、主体、自由为旨归的价值标准都有一定的消解作用〔2〕;(3)从美学的角度看,大众审美文化现象的出现,则意味着从时间角度对传统美学的解构。它提出了一个虽不完善但值得反省的命题——“审美与生活的同一”,这与传统美学固执的“审美对于生活的超越”显然对立〔3〕;(4)从文化品格上分析,大众审美文化以其广泛的社会覆盖面和生动直观的特色,为高层文化以至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民间气息,注入新鲜活泼的生命和活力〔4〕;(5)大众审美文化是欲望与科技结合的产物,其文本是高度模式化、雷同化、一体化的,其消费价值是短暂的、一次性的,是没有深度意义的空洞能指,其消费方式是速食主义的〔5〕;(6)它消解了传统美学的话语权力,以充满现实感的存在使传统美学理论显得苍白和乏力,从而带来传统美学存在的危机,导致现实中之双重失落。它一方面俯就非理性之感性文化,另方面陷入空洞的逻辑游戏〔6〕;(7)作为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语境,它对传统人文语境构成递进式消解或渗透,使传统意义上的纯文学向畅销书靠拢,暴露出对大众流行的需要、市场与文学的互动〔7〕;(8)大众审美文化的状况令人担忧,表现为意义的丧失,感官文化的泛滥,还有一个重要标志便是与传统审美文化精神的断裂〔8 〕;(9)还有学者指出,大众审美文化作为消费性文化, 有强调包装效果的唯美主义倾向和注意娱乐性、消遣性与刺激性的感性化取向,它日益失去深度性而变成一种平面性的视觉文化和“用完即扔”的快餐文化〔9〕。总之,面对当前大众审美文化发展的活跃景观, 如何科学而历史地估价其存在与发展的意义,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使其进一步完善,仍是当前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
  由于审视角度不同,大致有如下论点:(1 )从文化属性及品格上分析,强调当代审美文化的当代性、批判性和反美学性特征。所谓当代性,即在与传统的永恒理想的对立中,审美文化追求的是突破时间链条的瞬时存在,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参与和对文化整体的直接构成,它超越传统,面向未来,突破中西对立,面向整个世界,它不仅是现代化的文化,而且是世界性的文化。对当代性的自觉追求,把审美—艺术活动转换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技术化操作和商业主义意识的联合,便成为审美文化“当代性”的核心所在〔10〕;所谓批判性,即当代审美文化问题与我们现实生存活动相联系的性质,决定了它必然超出单纯审美经验范围而直接关涉当代文化的全部现实。以一种文化批评、建设意识来审慎把握其中的问题——这是一种较之美学研究本身更具价值特性的理论活动,它所操持的是文化批判的精神〔11〕;所谓反美学性,是指当代审美文化无论在内容、形式风格的变化上都是同传统美学完全对立的全新美学,它正是通过反美学的特定方式来展示自己的美的新性质。这就是,终结:传统美学的终结、传统艺术的终结、传统“元叙述”的终结〔12〕。(2)从当代文化转型的背景分析, 有学者强调当代审美文化的精神特性。指出第一,审美文化是艺术向生活退落的表现;第二,审美文化是当代社会生活日益表面化、感性化和当下化的总体情态;第三,在当代文化的自我丧失的普遍性沉沦语境中,审美的感性形式成为对个体存在的确证。它表明审美文化的实质是:在无信仰时代,美学代替宗教和道德而成为生活的唯一证明。在当代生活中,审美意识的泛化,就是文化的审美化,即当代文化在泛审美意识的追求中,经过意义整体的消解和价值尺度的削平,而片面发展为以形象为主体的文化,平面化、形象化、表演化是其基本特征〔13〕。(3 )以后现代文化的视点分析,当代审美文化表现出复杂的内容特征。如体现在社会和意识分层的特征有:精英文化零散化、大众文化肉身化、意识形态话语后殖民化、文化消费正式化、乌托邦话语失真化〔14〕;体现在文艺层面的特征有:创作态度的游戏化、作品的平面化、传播的商业化以及人文意义的消解化〔15〕;还有从工业文化角度指出当代审美文化技术本体化的特征,从文化接受角度指出当代审美文化的“媚俗性”和“享乐的合理性”特征等等。(4)从形态学的角度分析,有论者认为,审美文化是在学科细分基础上的综合理论,其综合手段就是各领域所共有的形式法则。审美文化之所以强调文化,是需要从审美的外观形式中揭示其与整个文化变动的关联。所以,审美文化的操作方式主要是一种形式分析〔16〕。
      三、当代审美文化的功能及研究意义
  (1)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术界强调审美文化的批判、 挑战和转型功能。一种观点认为审美文化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所提出的问题,在于它是传统美学的一剂最好的解毒剂,它的唯一作用就是让我们认清美学的古典性质〔17〕;还有论者认为审美文化研究对美学提出了挑战,首先是对审美与非审美的对立构成挑战。传统美学排斥审美和文化的联系,美学应当进行自我反思,以便美学向文化开放〔18〕;审美文化在美学话语中的大量出现暗示了美学学科转型的一种动向,即从哲学基点转向文化基点,从绝对普遍性美学转向具体历史性美学,从思辨性转向可操作性的美学〔19〕。(2)在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 有学者指出,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与迎接新世纪应有的文化建设的使命感有必然联系。从国内来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必将从科技振兴、经济振兴引出文化振兴和精神振兴。从国际看,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东方哲学和东方文化也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和繁荣。因而,审美文化研究亦可谓是一种积极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准备〔20〕;另外,学术界普遍强调审美文化的人文导向功能,与科技文化融合、互补的功能以及促进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有学者指出,审美文化与社会现实、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开展审美文化研究,将使美学研究与客观实际及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克服过去那种偏于纯理论研究,忽视联系实际的倾向,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21〕;(3)从社会审美心理的发展史着眼,有论者指出, 审美文化这一转变带来了中国百年来审美风尚的一次根本性的变化。大众消费的世俗趣味第一次成为审美文化的主导趣味。〔22〕
      四、当代审美文化理论问题探讨
  当代审美文化理论问题的探讨是该课题研究趋于学理化和规范化的标志。(1)关于学科性质, 有论者认为审美文化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个体经验的心灵、精神现象,它超出经典美学“审美的”判断的抽象范围,超出一般经验中的学科边界,进入并展开在普遍的人类历史、文化进程之中,成为“审美的文化活动”,或曰“文化中的审美实践”,成为对当代历史、文化进程,当代人生存现实的特定视角的选择〔23〕;(2)关于当代审美文化的理论结构,有学者提出三层次说, 一是元理论层次,重在本体上思考和建构,梳理人类文明的传统、历史和逻辑进展,从美学的文化学价值和人的审美方式、文化行为衍化中,思考和创立审美文化的本体理论框架。二是应用理论层次,即对具体的文化活动作审美价值的评判和建设。三是批评理论层次,即对整个社会的文化生产——消费进行审美价值上的批评和指导〔24〕;(3)关于审美文化的概念内涵,有学者认为,审美文化概念反映了审美活动的重大变化。审美从传统的纯审美圣地被播散到广泛而普通的文化过程中,更趋于生活化、实用、通俗化和商品化。从纯粹的“审美”不断向普通“文化”领域渗透弥漫,普通“文化”也日益向“审美”靠近的新情势看,审美文化是指人们的文化生活与“审美”相连的那些方面〔25〕。或者说,它表现为审美—艺术活动向日常生活的泛化,即突破社会学进入到文化学层次〔26〕。
  综观以上四方面内容,其研究视角已逐渐发生两大转化:即由对当代审美文化现实状态的审视和关注,向理论和学科建构的层面转化;由当代审美文化的批判意识向建设意识的转化。
      五、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展望
  有学者从宏观角度提出审美文化的未来走向,即当代审美文化建设应该积极地致力于从一般的大众文化、感性文化向审美文化的转化,并按照符合时代精神的审美理想去完善和建构文化;审美文化实践应该努力致力于当代人类所希望、所追求的生活秩序,使人们以审美的态度从事现实文化实践,从根本上改变和提高社会文化的质量,最终达成全社会与全民族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具体来说,其未来走向表现于四方面:即着力于人的现代审美意识的培养,着力于现代审美人格的塑造,着力于自然环境的人文导向,着力于科学技术的审美规范〔27〕。
  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应当从碎片走向建设,即克服当代审美文化批评中的游戏态度及时尚化、包装化和复制化的批评倾向,认真清理审美文化(包括作品与批评)的话语系统,建立、健全、完善文化批评,从价值重构和文化使命方面建设具有丰厚基础的当代审美文化〔28〕;也有学者从科技文化中的人文价值重构,企业的审美文化建设和审美文化的应用前景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发展思路。
  笔者认为,就当代审美文化的研究趋向来看,建立和完善当代审美文化的理论体系与文化实践机制,仍是该课题未来研究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审美文化与美学学科的当代转型;探讨审美文化与当代美学史的演变与发展;探讨中西审美文化的差异、互补与融合;探讨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人文智慧及现代意义,将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      *      *
      主要参考文献:
  〔1〕〔4〕宁逸:《“大众文化”研究概述》,1995年3月25 日《文艺报》。
  〔2〕〔3〕〔6〕〔7〕罗筠筠:《“大众文化与当代美学话语系统”学术讨论会综述》,《哲学动态》1994年第8期。
  〔5〕〔8〕吴琼:《“大众审美文化问题与对策”研讨会综述》,《学习》1994年第3期。
  〔9〕〔10〕〔14〕〔16〕〔23〕〔24〕〔25〕〔26 〕王德胜等:《当代审美文化理论建构(笔谈)》,《学术季刊》1994年第4期。
  〔11〕王德胜:《审美文化批评与美学话语转型》,《求是学刊》1994年第5期。
  〔12〕潘知常:《反美学的美学意义》,《哲学动态》1995年第12期。
  〔13〕肖鹰:《泛审美意识与伪审美精神》,《哲学研究》1995年第7期。
  〔15〕夏之放等:《93“当代审美文化研讨会”(笔谈)》,《文艺研究》1994年第1期。
  〔18〕〔20〕〔21〕宋生贵:《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前瞻研讨会综述》,《哲学动态》1994年第12期。
  〔19〕王一川、张洁:《从纯美学到文化修辞学》,《求是学刊》1994年第3期。
  〔22〕〔28〕陶东风、 金元蒲:《从碎片走向建设——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二人谈》,《文艺研究》1994年第5期。
  〔27〕邹广文:《审美文化的未来走向》,《哲学动态》1994年第8期。
                  (责任编辑  干春松)
                (《哲学动态》1996年第 6 期)*
  
  
  
哲学动态京19-22B7美学李西建19961996 作者:哲学动态京19-22B7美学李西建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0:58:51

[新一篇] 當代大學生榮辱觀教育研究

[舊一篇] 當代小說中的“鞋”    ——當代文學的意象研究之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