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67(2001)02-0036-09
  20世纪80年代社会心理学在中国恢复重建,至今已过了20个春秋。在这段对于一门学科的发展来说不算太长的历程中,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正从最初以翻译介绍国外社会心理学为主的阶段,向着在检验国外有关研究的同时逐步开展自己的研究的阶段迈进。在这一过渡性和开创性时期,中国社会心理学者除进行了大量的具体领域研究外,对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有过较多的探讨,尤其是关于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道路的讨论格外引人注目[1](序言)。在步入21世纪的时候,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对我们规划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20年来中国学者对社会心理学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及其成果概括为五个方面论述如下。
  一、关于社会心理的涵义与特征
  什么是社会心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关系到整个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中国学者在此方面的探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社会心理的涵义与构成 关于社会心理的涵义,程光泉认为,社会心理是特定的历史时代,民族、阶级中普遍流行的、没有经过职业思想家加工制作的精神状态。它是对社会存在的直接反映,直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表现为感情、习惯、成见、倾向和信念等,具有自发性、不系统性、不定型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2]。在陈纪方看来,社会心理的实质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把握;第一,社会心理是人脑的机能。社会意识是人所特有的高级反映形式,由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构成,因此,通常把社会心理理解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第二,社会心理是社会现实的反映。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政治关系、阶级地位和利益,决定了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心理性质,制约着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心理发展[3]。沙莲香主张,所谓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互有影响的主体反应。在社会心理的概念规定中,有三个基本点:第一,社会心理是主体反应,是一种心理,是内在过程;这样就把社会心理同超个体的“社会性”精神实体区别开来。第二,社会心理在社会成员中互有影响;这样,又把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区别开来,社会心理的相互影响作用,使它成为一种社会精神现象。第三,社会心理是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的社会精神现象;这样,不仅进一步把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区别开来,而且又把社会心理同意识形态这种精神现象相区别[4]。
  关于社会心理的构成,邓福庆认为,理论界曾有把社会心理划分为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的“二层结构说”,以及划分为民族心理、阶级心理、职业(阶层)心理、家庭心理的“多层结构说”。这两种划分虽然不乏注重社会心理主体性的优点,但却只是一种平面的划分,没有深入揭示社会心理的内容和联系。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意识现象,社会心理是具有立体交叉结构的复杂系统。从纵向层次结构看,社会心理由社会知觉、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情趣等要素构成,诸要素又依附于不同类型的社会群体。由于群体的性质、特点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类型的群体社会心理,如民族心理、阶级心理、职业(阶层)心理等,从而构成社会心理的横向类型结构。群体社会心理之间相互渗透、交互影响,又与时代心理相交叉,使其具有时代特色。这种社会心理的立体结构具有鲜明的系统特性,表现为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5]。
  (二)社会心理的特征与作用 沙莲香认为,社会心理的特点是由社会心理的本质规定所决定、区别于个体心理和意识形态的那些存在属性。从结构方面看,社会心理具有内在性和外观性;从社会作用看,社会心理具有互动性和冲击性;从主体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上看,社会心理具有实用性和迎合性。社会心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自发形成的社会力量,它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预告作用,二是中介作用。就前者而言,社会心理能够比较客观、准确地反应出社会生活变化的基本倾向和可能出现的发展趋势,如可以预告社会气候、个性发展倾向、价值观念变化趋势以及社会消费趋势等。就后者而言,社会心理是从社会规范到社会行为必须经过的中间环节。社会规范如果不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内化转变为内在行为准则,那么再好的社会规范也不能在实际上起作用。社会心理的中介作用有两个基本方向:顺向和逆向。顺向是顺从和有利于社会控制的心理方向,逆向是抵触和不利于社会控制的心理方向[4]。
  关于社会心理对社会意识和对社会存在的作用问题,周积泉认为,社会意识形态并不是社会心理的自然凝结物,社会意识的高一级层次并不是在低一级层次的基础上的自然引伸或自发堆积而成。若把社会心理视为思想体系之源,就势必导致对社会意识形态理解的简单化,就无法对社会意识形态与民族意识(即社会心理)有时出现的矛盾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6]。谷文康也指出,把社会心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来源的观点,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其实,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是两个不同学科的概念,而不是同一学科中水平高低、层次不同的概念[7]。李明华则认为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不是直接的、简单的,而是有中介的、复杂的,其中介就是社会心理。思想体系是思想家们根据本阶级利益将零碎的社会心理系统化,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人们社会心理以及思想体系的复杂性。因此,把社会心理视为思想体系之源,不会导致对社会意识形态理解的简单化;相反,却有助于我们深入地、多方面地把握社会意识的特点[8]。
  二、关于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它与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何?对这些最基本的学科问题的回答,将关系到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规定、研究方法的选择以及理论发展策略的制定等学科建设的基本前提。在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上,中国学者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如下:
  潘菽指出,“社会心理学也是一门跨界学科,是心理学和社会科学交错领域的分支学科”。在社会科学方面“主要是社会学的研究”。“从心理学上讲,社会心理学应该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不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由于心理学是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有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因此社会心理学具有社会科学性质和自然科学性质这种二重性[9](pp.367~369)。
  吴江霖把社会心理学与生理心理学视为心理学的两大支柱。他把普通心理学中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社会基础这一侧面独立出来,称为社会心理学。他认为,生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同时发展,携手前进,必能为中国心理学开创新局面,使它真正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10]。
  李沂认为,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客体处于心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错地带,所以它和这两个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由于这种交错、边缘的性质,在其发展史上,曾出现过两种倾向的社会心理学,而且在现阶段还依然存在。尽管如此,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毕竟还是心理现象(虽然它们确是较多地受到社会方面的影响),而不是一般的社会现象,所以,它属于心理科学[11]。
  时蓉华则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与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的基础上产生的,尽管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今后还要继续从社会学与普通心理学中吸取养料,但现代社会心理学已经从社会学和普通心理学两门学科的孕育中脱胎而出,成为一门具有独特观点及体系的独立学科,而且在社会生活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无可怀疑的[12]。周振明和孙松屏也表述了与此非常相似的看法[13]。
  孔令智、汪新建、周晓虹通过对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细致分析后指出,比较合适的观点应是将社会心理学看成是介于社会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14]。
  陈鲁鸣认为,无论是从社会心理学的传统还是从其当代理论和研究活动来看,社会心理学都在社会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15]。
  从中国学者的探讨来看,对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这一问题的观点表现出这样一些主要特点:就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来源而言,绝大多数人都倾向于把社会心理学看作是处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之间的一门中介或跨界学科。因此就其性质而言,社会心理学既带有社会学的性质,又带有心理学的性质,然而它自身却是独立的学科。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必须借鉴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成分,同时又应该防止将社会心理学的问题社会学化或者是心理学化。但就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归属而言,呈现出几种情况:其一,认为社会心理学属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其二,认为社会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三,认为社会心理学属于社会学的一个分支。
  三、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对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实际上是以对于社会心理的涵义与特征、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等问题的思考为基础的,因此,可以说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必然成为中国社会心理学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前提性工作和展开社会心理学整个学科体系的基本逻辑起点。由于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时间还不长,并且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两大“母体”学科基础上形成的边缘学科,因此,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至今还是众说纷纭,而且带有社会学取向与心理学取向的特征。在西方社会心理学中,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偏重以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作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学家则注重以群体和社会互动作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前者一直居优势地位,只是到了晚近,鉴于以心理学为主导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上面临困境,有的学者才提出,应该加强对大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16]。自社会心理学在中国重建以来,许多学者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也进行了探讨。总的看来,表现出这样一种趋势:从强调个体层面到强调个体和群体层面,进而到强调个体、互动、群体甚至更多的层面。如果要加以总结的话,从关注的对象层面上可以划分为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看法。此外,还有一些较为独特的见解。
  (一)强调对个体层面的关注 属于这一方面的学者尽管在总的取向上有相似性,但在具体观点的表述上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主要代表有:潘菽指出,社会心理学要研究的主要应该是人的一生的全部心理的发展变化及其一般表现与他所受社会环境影响的关系。这一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另一方面,个人对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的不同反应方式,也应该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7]。吴江霖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而由若干个体组成的集体及其行为也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0]。在时蓉华看来,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人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及其变化的规律的学科。社会心理学既要研究个体心理活动如何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受其他人或团体的影响,同时也要研究个体心理活动如何影响社会中的其他人或团体[12]。
  (二)强调对个体和群体层面的关注 较多的学者表达了这一倾向,但具体观点仍存在一些差异。汪青指出,比较正确、全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应当包括四个要点:第一,应该以社会心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而不仅只是行为。第二,这种社会心理活动包括不同大小范围的群体社会心理现象,而不能局限于个体研究。第三,应该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中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社会现象的研究。第四,应该研究社会心理活动和社会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因此,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人们的社会相互作用中,个体和群体社会心理活动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的科学[18]。
  龚浩然认为,社会心理学既要研究个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也要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其研究范围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大群体社会心理现象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2.小群体的社会心理特征及其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3.集体的社会心理特征及集体形成的心理规律。4.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基于上述认识,社会心理学可以表述为一门研究各种群体的共同心理现象与心理特征及其对群体成员个体社会化过程产生影响的规律的科学[19]。
  孔令智、汪新建、周晓虹提出了如下看法:1.虽然社会交互作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不能作为社会心理学本身的研究对象,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不能离开它们,因为它们是社会心理现象得以产生的源泉。2.社会心理学不但要研究人们外显的行为,而且也要研究人们内隐的心理活动。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社会心理现象,既包括个体的心理,也包括各种群体心理。4.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社会心理活动和各种社会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因此,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人和群体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的科学[14]。
  一些学者还指出不仅在载体上应强调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而且在内容上应强调心理与行为两种维度。李沂在讨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时,简明扼要地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学科[11]。沈德灿认为,社会心理学既要研究社会行为,更要研究社会心理,尤其是当把社会心理学看作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时,不能光是研究人的外部的社会行为而不注意研究它的中介、它的内部过程即人的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心理学既应该把个体理解为自己研究对象的主体,也应该把群体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主体。归纳起来: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20]。
  (三)强调对个体、互动和群体甚至更多层面的关注 一些学者表现出了强调更加具有综合性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倾向。孙非作了这样的阐述: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群体、制度之间以各种方式相互影响的规律,以及在相互影响时个体的内在心理过程的学科。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研究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过程,如社会知觉、动机、态度等,二是研究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机制,其中包括人际沟通、人际影响、人际关系的内容,如吸引、爱情、合作、竞争、社会促进等。三是研究群体心理,主要是小群体心理,以及大众心理现象[21]。
  乐国安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或范围划分为四个层面:1.个体社会心理与行为。这一层面的研究内容包括:社会化和自我意识、社会动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这一层面的研究内容包括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3.群体心理和行为。这一层面的研究内容包括群体心理气氛对成员行为的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形成,群体领导人的风格与作用等。此外,还要研究大群体的心理,如民族心理、阶级或阶层心理等。4.应用社会心理学。这类研究一方面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另一方面又可以丰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22]。
  中国学者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和问题:1.绝大部分人都把社会心理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视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但对于什么是社会心理,看法不尽一致,而且有的人未曾就此作出界定。2.较具普遍性的观点是,强调不仅应把外显的行为表现,而且也需把内在的心理过程作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这一点表明,克服在西方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只强调研究外显行为的片面倾向,进而避免其带来的弊端,已成为中国社会心理学界的一种共识。3.在对社会心理主体的认识上,中国不同学者之间强调的着重点有所差异。其中少数学者认为,个体的社会心理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表现出了明显的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特征。较多数人主张把个体和群体(包括小群体和大群体)的社会心理共同作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的学者在所提出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中,除包括个体与群体的社会心理这两个方面之外,还把交往心理与互动心理也明确列入。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中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站在对国外尤其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问题进行历史经验总结的基点上,试图从整合心理学取向与社会学取向的角度来规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总的看,中国学者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不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还有待继续研究,特别是在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作出具体规定时,如何能更全面地考虑,既使之与宏观理论对社会心理的界说相一致,又使之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得以精确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怎样以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规定作为逻辑起点来严密地展开和建构整个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还需要中国社会心理学界进一步努力。
  四、关于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
  对于方法论一词涵义的界定不同,必然导致对其作用的认识不尽相同。美国社会心理学者倾向于从具体研究方法层面即操作性技术和程序方面来理解方法论,前苏联社会心理学者则赋予方法论更丰富的内涵[23](p.45)。中国社会心理学者一般将方法论视为由指导思想、方法原则和具体方法三个层面所构成的体系,并较一致地强调方法论尤其是指导思想对社会心理学的健康发展具有根本保证作用。中国学者对方法论的探讨及其有关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体系 乐国安对中国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体系作出了较全面的探讨。他指出,中国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体系包括三个不同层次的内容,即哲学方法论、专门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1.哲学方法论。指导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在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同时,还应该着重研究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心理的基本观点,如社会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社会心理的类型,社会心理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社会心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社会心理对社会实践的作用等方面的基本观点。(2)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本质、结构、发展规律的观点,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活动、人的发展的观点,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观点等等。(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领袖的地位与作用、领袖与群众的关系等方面的观点。2.专门方法论。这是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方法论与具体研究方法之间承上启下的中介环节,一般体现为以下几个主要原则:(1)发展性原则,(2)联系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有机统一的原则,(5)批判与继承辩证统一的原则。3.具体研究方法。这是社会心理学具体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专门技术,尽管这些技术的功能表现为获取和处理有关的研究资料,但是对它们的选择和运用,无疑将受到哲学方法论和专门方法论的指导和制约。鉴于每一种具体研究方法都各有其优势与缺陷,因此,在研究工作中我们应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研究课题的要求和实践操作的可能性来选用适当的方法。有时为了弥补各种方法的不足,可以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不应仅局限于某一种。总之,正确的方法论及其体系对于中国社会心理学健康、迅速地发展具有根本性的保证作用。关于这一点,美国社会心理学所出现的危机已经从反面作出了最有力的说明[22][24]。
  (二)对社会心理学实验法的基本评价 对于实验法尤其是实验室实验法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或者说贡献与局限)的问题以及运用的可行性(即有效性与现实性)问题,一直是社会心理学中争议最大的焦点之一。特别是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社会心理学出现危机以来,西方社会心理学界也一改以往对实验法一味推崇的倾向,批评的声音日渐增大。这种情况表明:一方面,实验法在社会心理学研究和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一种不同寻常的角色;另一方面由于实验法本身具有极为复杂的性质,对它的考察既涉及它的指导思想层面,又涉及它在社会实践中的效用。因此,实验法的运用无疑成为最能检验社会心理学方法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一个独特领域。
  1.实验法的贡献与局限。潘菽在论及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时强调指出:“有一种意见认为,社会心理学也要采用实验法才能成为科学。笔者认为,这个意见,必须予以批驳。近代心理学就以采用实验法而起家,也是以实验心理学面貌而开始出现的。10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说明,实验法对心理学的发展是功过各半的,也许过还大于功。它一方面推进了而另一方面也阻碍了近代心理学的发展,这是由于它常被一些人所误用。心理学如此,在社会心理学上它被误用的机会将会更多,所以更值得予以注意。把实验法引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已有50多年的历史,虽然也有过一点成效,但总的说来,它的采用结果并不令人感到怎样鼓舞而是感到怀疑和十分别扭。”[17]
  吴江霖认为,实验室实验因其一些实验情境与现实生活情境相去较远,不能用来研究全部社会心理现象。这一点不仅是由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家所指出的,而且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家也早已看到。但是,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并没有完全否定它。这是因为有些较简单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实验室里布置起来与现实生活情境有较高的相似性,因此在实验室里加以研究是可行的。不仅如此,在极端的情况下,有些社会心理现象的研究还非得采用实验室实验不可。至于现场实验的采用,在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中仍是一件新鲜事,因其对一些社会心理现象的研究,既能保持实验情境与现实生活情境一致,又能控制实验因子,而显出优于实验室实验。这种研究技术虽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唯一技术,但它不失为重要技术之一。这种技术在今天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中正被广泛采用,要作出最后的定论尚为时过早[25]。
  乐国安、沈杰指出,对于实验法在社会心理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我们必须采取辩证的分析态度。首先应肯定实验法具有的历史性功绩。20世纪20年代,伴随行为主义的兴起而产生的实验社会心理学,强调对外显行为进行严格控制的实验研究,一方面解救了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由于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的社会本能论日益受到责难所遭遇到的困境;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它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心理学学科彻底摆脱思辨式的研究,实现了从经验描述阶段进入量化分析阶段的历史性转变。其次还应该看到,实验法具有其他方法不可取代的优点。由于它对社会行为研究的严格控制性和精确的量化特征,所以较便于提出假设、付诸实施、检验假设,从而概括出精细的理论,但关键的问题在于它以什么样的方法论为指导。当西方社会心理学在新实证主义的可操作性或可证明性原则的绝对指导下,把实验法(尤其是实验室实验法)上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即视之为检验社会心理学是否具有科学性的唯一标准的时候,实验法就变成了社会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真正面向社会的科学的障碍。因为实验法存在着其固有局限性:实施的范围只能限于小型群体,考察社会行为的社会情境往往带有人为的性质,对研究结果的总结和概括多半只能产生“小理论”等等,因此,以实验法为根本方法进行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涉及领域狭小、远离真实社会关系、成果干预现实生活的能力微弱等缺陷。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社会心理学出现危机的一个直接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实验研究传统在西方社会心理学发展中长期占优势地位。诚然,其根本性的问题并不是实验法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完全不适用,而在于指导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如何看待和选择实验法的运用。有鉴于此,中国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必须在正确的哲学方法论和专门方法论原则指导下来运用实验法,既不能盲目独尊,也不能一概排斥[24]。马广海对“实验法的功与过”也作出了十分公允的评价[26]。
  2.实验法的有效性与现实性。社会心理学实验法之所以引起争议,根源之一也在于其具体操作的可行性问题,即实验法是否具有有效性和现实性问题。杨倩在进行具体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社会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同心理学其他领域中的实验方法一样具有科学方法的特点:第一,实验者通过制造一种社会情境对其发生的社会心理现象做细致准确的了解。他对诸种实验条件进行控制和改变,使自变量被置于实验背景之下加以考察,以理解它的作用特点及其引起的现象的变化情况,确定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二,在实验室中,实验者随机安排被试,使实验中非自变量因素在各个方向上作用大致相等,以互相抵消,避免它们造成实验结果误差。实验方法的可用性涉及实验的有效性与现实性特点。实验有效性有两层含义:其一,实验设计中自变量的改变能通过作用于被试,确实引起实验应变量的效果;其二,实验设计使得被试的意识和行为真正参与到实验情境之中,自然地显现出实验者所需要的心理活动。实验现实性的意义在于:采用实验方法所研究的社会心理现象应具有社会现实意义,是那种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身上确实发生的现实。实验的有效性和现实性二者相辅相承,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实验的现实性也是提高有效性的最佳途径。实验的现实性特点不仅为有效性提供直接的检测标准,并且成为获得有效性的基本条件之一。为了了解实验有效性,实验者设计不同实验情境,以对同一对象在几种差别的实验情境下进行观察,若得到的结果大体一致,便可以以此作为支持实验具有有效性的间接证据[27]。陈晓萍则通过对实验室实验的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分析,辩证地说明了实验室实验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28]。
  总的说,中国学者对于实验法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普遍采取了辩证的分析态度,既充分肯定其优长方面及其对社会心理学发展的贡献,同时也指出它的缺陷及其对于社会心理学发展的限制,但在具体估价上观点有所不同。对于实验法的可行性问题,有关的讨论还有待进一步展开,如实验法用于研究社会心理和行为的范围有多广,实验研究的结果推论到现实生活中去的可能性,即实验的生态效度有多大等等。实验法是社会心理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领域之一,因此,对于目前仍存在争议的诸多重大问题与具体方面,需要在正确的方法论指导下,通过实际研究不断积累经验和反复验证,并经由社会实践这一根本标准的最终检验,才能得以彻底澄清。
  (三)辩证建构论的主张与纲领 成伯清在专门论述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的专文中首先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西方主流社会心理学,即实质上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在方法论上存在着四个根本性问题:意识形态的偏见、研究策略的局限、理论效度的不足和实验方法的误区。他进而提出了具有超越性质的社会心理学方法论的辩证建构论的基本主张及其研究纲领。辩证建构论首先是一种以行动者的实践观为核心的社会观,这种观点拒绝任何有关人和社会的固定不变的本质的说法,但这并不是否认人和社会的本体论上的存在,而是认为人和社会都处于不断建构之中,亦即辩证发展之中。在阐述了辩证建构论的基本主张之后,成伯清进一步提出了辩证建构论的研究纲领。他指出,辩证建构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提出了崭新的研究纲领或方法论。这一纲领就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应当包括四个方面,即经验分析、历史理解、价值批判和实践设计。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融为一体,离开了其他方面而单独强调一面,就会违背辩证建构论的宗旨。但是,辩证建构论不是为了建筑一个庞大的体系,而仅是指出了研究的基本实质[29]。
  (四)发展具有整合性的学科理论 徐敏毅在对社会心理学中各种理论取向及其在学科体系中已经形成的格局进行了考察之后指出,社会心理学单一理论的局限性就在于它只考察了人的社会行为的某一侧面,而不能顾及人的多重特性。如学习理论只强调有机体对外部刺激作出反应的意义,却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动机理论只强调人的内部状态对其行为的影响;交互作用理论主要着眼于人对符号的操纵;而生物学理论则过分关注人的先天生物特性的作用。因此,社会心理学发展到今天,其理论出现一种整合的趋势是毫不奇怪的。但这一趋势并不意味着将出现某个统一理论,而是各个基本理论力图完善自身体系,不得不对其他理论作全面分析以弥补自身不足的结果。这一趋势将会使理论之间的差别显得不那么重要。理论的繁荣是社会心理学取得进步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学科成熟的标志。但是,如何建构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仍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社会心理学的大厦不能仅仅依靠众多理论堆砌而成。何况,社会心理学也不是一门大杂烩的学科。如果针对每一种特定的社会情境,都需要一种独特的假设或理论,这只会使社会心理学陷入一种认识论的困境之中[30]。
  五、关于社会心理学建设的基本途径
  对于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建设来说,与提出一种具体的努力目标同样重要的是,寻找达成这种目标的途径。然而对于途径的探讨,则往往是以对于目标的认识为基点的。许多社会心理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关于如何建设中国的社会心理学的见解[4][31][32][33][34][35]。
  综观许多社会心理学者的探讨,关于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建设途径的主要见解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理论研究。这一工作大致包括下列三点:其一,加强作为中国社会心理学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即社会心理学宏观理论(或大理论)的研究;其二,加强社会心理学学科的性质、对象、方法、体系等方面问题即社会心理学学科基本理论的探讨;其三,加强各种社会心理现象的理论,即社会心理学中观理论(或中程理论)和微观理论(或小理论)的建设。第二,联系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这一方面有待从两个层次上着手:一是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研究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和问题;二是联系中国文化传统的实际,探讨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社会心理现象和问题。第三,借鉴一切外来的有益养分。这不仅需要借鉴国外社会心理学的优秀成果及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而且更有必要借鉴香港和台湾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经验与成果。第四,总结整理中国已有的社会心理学素材。其主要内容:一是挖掘、整理自古以来中国思想宝藏中与社会心理学有关的思想;二是总结、提炼现时代中国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工作、管理工作等领域中对社会心理学有益的经验材料。第五,辩证地处理好研究工作中的重大关系。在进行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具体建设中,必须辩证地处理好以下一些关系: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基础研究与运用研究之间的关系,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的关系,学科主干研究与学科分支研究之间的关系,学术合作与学术竞争之间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表明,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健康发展及其整个学科体系的合理建构,必须以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为前提。重视社会心理学具体问题的研究是必要的,但是对这种研究的成果的分析要上升到理论层次,而不能停留在用西方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解释中国人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水平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是要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正是中国社会心理学工作者所要达到的目标。中国社会心理学重建以来,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在整个学科发展进程中已经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我们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仍须努力不懈。当前正在不断深入的社会转型无疑为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外在机遇,然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其内在机制的不断完善,而建立一种对其发展进程经常进行反思的良好传统,则是这种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南开学报》:哲社版津36~44B4心理学乐国安/沈杰2001200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可以概括为社会心理的涵义与特征、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以及社会心理学建设的基本途径五个方面。通过对这几个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与存在问题的考察,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健康发展及其整个学科体系的合理建构,必须以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为前提。重视社会心理学具体问题的研究是必要的,但是对这种研究成果的分析要上升到理论层次,不能停留在用西方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解释中国人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水平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是要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正是中国社会心理学工作者所要达到的目标。社会心理学/中国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方法论Social Psychology/Chinese Social Psychology/Scientific Nature of social psychology/MethodologyStudies of Basic Theory of Social Psychology in China Since the 1980sYue Guo'an(Center for Psychological Studies,Nankai University,Tianjin,300071)Shen Jie(Institute of Soci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732)The problems of basic theory of social psychology which the relevant scholars have taken to probe since the resumption of studying this branch of learning from the early 1980s up to the present days may be sorted out into five topics of category:Ⅰ.the impl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Psychology;Ⅱ.The nature of Social Psychology;Ⅲ.research object of Social Psychology;Ⅳ.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Methodology;and Ⅴ.the basic ways for building the science of social psychology.Studying the basic theory of Social Psychology should be the prerequisite in constructing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Social Psychology.To study the specific problems is no doubt necessary,but it should be on the alert in avoiding the use of western psychological theory to explain Chinese social psychology.We are aiming at constructing a new social psych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乐国安(1946- ),男,江西东乡人,南开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南开大学 心理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071 沈杰(1963- ),男,云南昆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作者:《南开学报》:哲社版津36~44B4心理学乐国安/沈杰2001200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可以概括为社会心理的涵义与特征、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以及社会心理学建设的基本途径五个方面。通过对这几个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与存在问题的考察,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健康发展及其整个学科体系的合理建构,必须以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为前提。重视社会心理学具体问题的研究是必要的,但是对这种研究成果的分析要上升到理论层次,不能停留在用西方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解释中国人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水平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是要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正是中国社会心理学工作者所要达到的目标。社会心理学/中国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方法论Social Psychology/Chinese Social Psychology/Scientific Nature of social psychology/Methodology

网载 2013-09-10 20:57:48

[新一篇] 20世紀30年代兩種中國近代史話語之比較

[舊一篇]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社區圖書館研究述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