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吸收本土文化滋养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滋养一方人的本土文化同样滋养着当地的语文教学,自古及今概莫能外。本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既有自然的物质的,又有社会的精神的;既有不同地方的土地山川和文学艺术,又有特定地域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
  文化因其独特性而产生生命力,文化在人类历史进程中起着凝聚人心的作用,文化对人来说,具有一种亲切感,认同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道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传统文化,很难想象一个民族如何能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稳定,一个国家如何能巩固。”(庞朴《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苏教版语文教科书必修四)
  本土文化却又是形成于一定地域和历代生活,根植于传统的土壤,浸染于时代的精神生活和反复实践。所以本土文化具体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就像开平碉楼、客家围屋、南京云锦,苏州刺绣,安徽黄梅戏,北京大碗茶这样带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文化。文化是具体的,看得见听得着,而不是抽象的。
  文化的交往可以全球化,但是文化本身不可以也不应该“全球化”。即使在欧洲共同体的内部,货币已经慢慢地统一,但是每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化、艺术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比如说希腊的雕刻、法国的绘画、奥地利的音乐等等,他们并没有在经济的一体化过程中失去自己的特性,反而在交往的过程中突显越来越鲜明的特色。所以鲁迅先生当年所说的“越具有民族性,也就越具有世界性”,今天看来这一论断更加正确。
  语文教学,承担着传承文明、建造人的精神家园的作用,所以,语文教育一刻也不能离开本土文化的滋养,语文教育应深深根植于本土文化之中。
  南京市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终考试有这样一道古诗鉴赏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第20-21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本诗情寓景中,请从诗的前两句中选择最能凝聚诗人情感的一个字做简要分析。
  2.诗中飞燕意象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本以为作为一名高中生,凭借自己近十年的语文积累,简要分析这样一首非常有名的唐诗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更何况又是本南京市的学生阅读吟咏古金陵的诗歌。但遗憾的是学生的分析五花八门,不得要领。有的学生同答:“斜”字表现了欢快美丽的情绪,或美好和谐的意境,或无忧无虑的生活。“野”字表现了无家可归的悲伤,或无人赏识的烦恼,或不畏强权的顽强生命力。“飞燕”表现了和平宁静美好的生活,或象征谢安爱民如子的美德。当然也有不少学生能准确感悟,分析出“野”字修饰“草花”,增添了景色的荒僻之感,蕴涵了诗人浓厚的伤感之情;“斜”字修饰“夕阳”,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蕴涵了诗人深深的感喟之意;通过“飞燕”的今昔对比.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
  对学生各种各样不恰当的理解,我们不能责怪学生。因为学生的学习够苦够累的了,他们也许没有时间和兴趣去阅读课本上不曾出现过的《乌衣巷》,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实地踏访朱雀桥和乌衣巷了。但作为从小就生活在南京的学生不知道乌衣巷在哪里,“王谢”指的是谁,这确实让我们当语文教师的汗颜。
  现今的语文教学太过依赖现行的教材,忽略了当地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实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丰富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的资源,都与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血脉相连。作家柯灵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辽阔的空间,幽眇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觉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老师应当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由认识家乡的田野和树林而逐渐扩大到祖国以至全世界的自然界和生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一、拓展阅读,激发自主学习热情
  语文教育的本质特征应该是充满诗意的,是应该笼罩着创造灵性的光环的。语文教材,语文课堂、语文考试和分数决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甚至如果只有这些就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内容完成以后,要让学生从大量机械重复的训练中解脱出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更能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诗词文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爱家乡的热情。以南京为例,南京的魅力真是“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山在城中,城在山中,山水城林,融为一体,襟江带湖,天下独绝。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由衷赞美道:“南京其位置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中,诚难觅此佳境也。”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秦淮河、金川河蜿蜒城中;玄武湖、莫愁湖静若处子。春游“牛首烟岚”,夏赏“钟阜晴云”,秋登“栖霞胜境”,冬观“石城霁雪”。
  这里的山山水水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朝代的兴盛和衰亡,见证了太多英雄人物的风流与失意。所以有众多的文人吟咏她,于是就留下了众多的美文名诗,动人故事。“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李白曾在这里高吟:“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州。”刘禹锡曾在这里慨叹:“人事几回伤往事,山行依旧枕寒流。”杜牧曾在这里疾书:“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本人有计划地让学生多读一些抒写当地景色和独特情怀的诗句,将语文与政治、历史和地理有机结合起来,感受确实更加真切,更能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文学的审美能力。
  二、实地考察,培养思考感悟能力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一贯倡导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就是要求学生不要死读书,读死书,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古代众多的学生在学到一定程度就要走出家门,外出考察,游历天下。孔子作为老师,经常带领自己的弟子到户外去观光游览;张衡在年轻时即“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李白17岁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苏轼深夜泛舟实地考察鄱阳湖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写出了千古流芳的考察报告《石钟山记》。王安石在上任的途中挤出时间考察安徽含山县境内的褒禅山,写出了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这种注重实地考察,抓住一切机会游览山川的实践精神肯定是在学生时代就培养出来的。古人把这种行为叫做“游学”,毛泽东把这种学习方式叫做读“无字书”,所以他在湖南长沙读书时考察了很多地方。这种关注本土文化,注重考察实践的学习方式,这种综合的语文学习活动,既激活了课内所学,又增加了课外知识;既锻炼了体能,又磨炼了意志。这是天天封闭在课堂内只知道做试卷的语文学习所达不到的。如我在家乡安徽霍邱县任教时,带领学生实地查看城西湖和城东湖。东西二湖烟波浩渺,郁郁苍苍,淮河流域洪涝时它张开博大的胸怀蓄洪行洪,每逢干旱季节时它又倾水灌溉,无私奉献。让学生全方位阅读二湖,吟咏二湖,抒写二湖。在合肥任教时,带领学生游览离学校不远的徽园,不出园门尽览江淮大地秀美山川;品评半日,尽情领略徽派文化的神奇魅力。在南京任教时,引导学生吟咏她的诗词歌赋,寻防她的名胜古迹,感悟她的园林文化,领略她的多彩艺术。语文教学通过与本土文化的对接,大大丰富了内容,培养了思考感悟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探究实践,提高鉴别应用水平
  任何地方的本土文化都有积极的先进的一面,也有消极的落后的一面,也还有需要发掘整理开发应用的一面。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切实注重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导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分析辨别,学习继承,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故土,热爱本土文化的感情。“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多方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我们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到处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就像一首诗吟咏的那样:“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急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蔷薇色的海浪爱抚着砂粒//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又像长江一泻千里/挂着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刘湛秋《中国的土地》)如今电视媒体里对传统节日的发扬,魅力城市的展示,城市名片的打造等活动都可以让语文教学课内向课外延伸,课本向生活延伸。我带领学生到校园旁边的南京绿化博览园参观,一个学生写道:“绿色是南京的象征与骄傲,绿色的南京给我们奉献了一个绿色的盛会,绿色的盛会有着多种展现绿色的形式与丰富的绿色内容。那儿有美丽的对接白蜡,火色般的火枫,还有高大挺拔的纱椤,外形很好的龙船,最值得欣赏的是亿年硅化树,还有我们从未见过的沙生植物,最值得惊奇的是超巨大的榴莲造型。听别人介绍,园中有花300多种呢,园内的花球,花柱,花墙等立体花卉造景缤纷美丽……后来去了江滩湿地,有一种农村的乡土气息,好像回到童年和爸爸去农村的情景,也让我充分感受了‘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真是让人难以忘怀。”
  近年高考命题开始体现或关注地域本土文化的考查,这确实是一个好的导向。
  四、积累整合,不断丰富思想感情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首先了解本土文化,研究本土文化,向本土文化学习,用本土文化不断浸染自己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本土文化的滋养中提高人文素养。这是一个语文教师成长的基础。正如摇橹的把式,纵马的骑手,其一招一式无不显示出地域血性,表现出文化风骨。记得一位诗人说过:
  哪一位名人的人生底版上,不涂满了家乡水土的本色?
  哪一位名人的气质血液里,不洋溢着家乡水土的神韵?
  哪一位名人的情感灵魂中,不激荡着家乡水土的风骨?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吸纳传统文化精髓,具有丰厚的本土文化底蕴,这是语文教学所担负的责任所决定。传承优秀文化成果,濡养民族精神,是语文教学民族性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这种传承是对学生民族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潜移默化。用文化精髓来熏陶浸染,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比起任何说教手段都更具感染力。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武汉20~21G31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胡云信20072007
作者: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武汉20~21G31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胡云信20072007

网载 2013-09-10 20:53:41

[新一篇] 語文教學要充分運用課堂教學資源

[舊一篇] 語文教學要強化交際能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