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育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人们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观察研究历史的,中学历史教育也不例外。近年来,文明史观逐渐兴起,在中学历史教育界受到普遍关注。笔者仅就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什么是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也被人们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文学研究不断深入,先后出现过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至今发挥着重大影响。文明史观在国际上早已出现,代表性的着作有施本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和布罗代尔的《文明史纲》等。它在我国大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如何把握文明史?文明史观与以往的史观有哪些不同?学者们就这些问题作过一些论述。笔者认为,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包括两个层次,即整个人类的文明和不同类型的文明。文明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史观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
  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省略那些与现代文明关系不太密切的历史事物;
  从长时段考察历史,重点考察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例如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等,这其中也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
  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
  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总结人类文明的成果,在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取得的进步的同时,揭示存在的问题;
  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同时文明史观还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工业社会以来的相互关系,考察国际社会中和全球化过程中人类文明的演进。
  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当中进行综合全面地考察研究,由此确定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在和其他文明的比较中探讨中华文明的特点,同时丰富世界文明的内涵。
  显然,由于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化史观,因而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
  二、新课程改革与文明史观
  近年来,我国中学历史教育和其他学科一起,进行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其深度和广度超过了以往历次改革。从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出文明史观已经开始进入到课程改革之中。
  例如,《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的历史部分明确使用了“文明”这一概念,该部分的标题是“我们传承的文明”,规定:“本主题以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以中国社会发展为主线,认识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传承。”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虽然没有突出“文明”的概念,但是认真加以分析,可以看出课标已经渗透了文明史观的理念。
  课程标准规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性质,更强调“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要“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所涵盖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以前的“教学大纲”,包括“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与基本理念相对应,课程标准还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它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个方面是“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第二个方面是“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第三个方面是“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体现了文明史观的精髓,也是在以往的历史观指导下的历史教学所无法实现的,因此课程标准在教学的内容标准部分中对历史事物进行了筛选,重新编排了教学体系,以符合课程目标的需要。
  以必修课为例,内容标准选择的专题比较侧重人类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成果,尤其是制度层面的成果。在政治部分主要设置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近代的政治制度和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等专题,在经济部分主要设置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等专题。专题的具体内容也向文明史倾斜,例如在“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专题中,内容标准也只选择了与现代民主和法制起源密切相关的希腊雅典的民主制和罗马法,舍去了以前教学中极为重视的奴隶制和奴隶起义等内容。在文化部分,内容标准主要选择了人类思想文化方面影响巨大的优秀成果。
  显然,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从文明史的角度解读课程标准,可以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更好地掌握中学历史教学的主题和主线知识。
  三、文明史观如何进入中学历史教育
  虽然文明史观日益受到重视,但要真正进入中学历史教育,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是提高对文明史观的认识。文明史观的兴起反映了时代对历史学的要求。众所周知,历史是客观的,历史学是主观的,是人们对历史真实的认识。人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化的,历史学也在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从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现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时代任务,都需要我们突破以往的局限和束缚,从时代的高度去重新认识历史、去挖掘历史的真实,去根据历史的真实重构历史。换言之,时代呼唤新的历史观。在这个意义上,文明史观能够较好地回应时代的要求。
  中学的课程改革同样是时代的需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应当体现时代要求。”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也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因此,“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育的结合不是偶然的,而是时代的发展促成文明史观进入改革中的中学历史教育。
  当然,我们说文明史观比较适合实现中学历史教育的目标,但它只是一种历史观,并不排斥其他能够正确认识历史、能够实现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历史观。例如,以往的中学历史教育比较强调阶级斗争,因此有些人对文明史观很不适应,以至于觉得文明史观没有强调阶级斗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文明史观并没有排斥阶级斗争,只是在历史认识中把阶级斗争置于恰当的位置,由此得以大大扩展了历史学涵盖的范围。再如,文明史观没有把五种社会形态演变作为普世性的规律,但是本着尊重历史真实的原则,在确实存在奴隶制或者封建制的地区仍然使用这些概念。
  其次,文明史观进入中学历史教育,还需要重构中学历史教育的文明史体系。文明史的研究在我国起步时间不长,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对于中学历史教育尤其如此。在包罗万象的历史现象中,哪些能够最有代表性地反映人类文明的演进?哪些最适合纳入到中学历史教育中?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认真研究探讨的。当前,课程标准和各种版本的教材都对历史现象进行了一定的筛选,但是这仅仅是初步的,还需要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继续进行下去,以期逐渐完善。
  在文明史的学科和教学体系正在摸索确立时期,中学历史教学并不是等待或者简单地照本宣科,目前可以直接着手进行的是,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对课程标准与教材涉及的历史现象重新审视,摆脱以往的一些理论思维模式,按照文明史观去理解教材,由此把握学科的主干知识,同时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重新给予评价和认识。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西安13~14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杨宁一/程昱20072007
杨宁一,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100875;程昱,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实验学校,361000。
作者: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西安13~14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杨宁一/程昱20072007

网载 2013-09-10 20:52:04

[新一篇] 文學是生命的呼吸  --與大學生對話錄“節選”

[舊一篇] 新世紀小學作文教學研究述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