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独生子女教育的困惑及对策研究[*]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关键词 独生子女 教育 困惑 对策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G40—01
  *           *          *
  从70年代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独生子女能否健康地成长,关系到下个世纪中华民族的兴衰与存亡。因此,伴随“独生子女新生代”的出现,关于独生子女“现象”及其教育的问题,正越来越引起家长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拟主要就独生子女儿童教育的困惑及对策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提出
  独生子女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同样要受遗传、环境和教育三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是,由于独生子女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独生”,因此,在他们的身心成长和发展方面,便又不可避免地会面临种种特殊条件。比如,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有其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如可得到父母的更多爱抚和关怀,有比较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及丰富多样的智力投资等等,这些都有利于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但是,由于社会交往与实践是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独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可能形成某些不良的性格特点,如孤僻、任性、自负、唯我至尊等等。因此,教育工作怎样针对独生子女的这种特异性,而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便日益成为我国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正确看待独生子女的特异性
  在独生子女究竟有无特异性及如何看待这种“特异性”的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历来不一致。如19世纪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斯坦列·霍尔认为“是独生子女,仅这一客观事实本身就是一种弊病”。[1]而且,从霍尔以来的许多西方教育学家与心理学家,都几乎一致把独生子女当“问题儿”看待。又如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称独生子女是最困难的教育对象,“是社会的危险物。”[2]但与此相反,另一些学者又根本否认独生子女存在特异性。因此,要摆脱独生子女教育的困惑,首先必须对独生子女的特异性问题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
  (一)对独生子女是否存在特异性的问题应作科学的分析
  关于独生子女儿童是否属于“社会危险物”或“问题儿”,以及是否具有“特异性”的问题,都不可仅从其是“独生”这一方面来判定。实践证明:独生子女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品学都不好,而非独生子女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品学都好。尽管许多人觉得似乎独生子女都可能因父母宠爱而变得孤独、任性,但实际并不尽然。正如美国研究独生子女问题专家戴迪摩尔在告诫那些忧心忡忡的父母们时所说:独生子女同其他孩子比较,虽然可能性格内向的多,但却往往表现得更有修养、更加成熟、更富有进取心,在才干、成就、兴趣等方面往往高人一筹。许多研究表明:由于独生子女的父母对他们的期望一般很高,再加上因没有兄弟姐妹的争宠而使他们与父母的关系比较密切,因此独生子女一般都乐意接受大人指导,而便于对其施以高标准、严要求的教育,因而成才率较高。如在1980年前参加美国太空计划的16名宇航员中,有14人都是独生子女或长子(长子在一段时期内亦是独子)。这表明绝不可笼统地认为所有独生子女都是“问题儿”或“社会危险物。”
  与此同时,如果绝对否定独生子女的特异性,也同样是不妥的。教育科学研究表明,家庭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个性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每个家庭的环境因素和教养态度总是千差万别的,尤其独生子女更容易受到家长的宠爱。特别是在我国,由于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和现实社会生活条件的限制(主要指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就更易如此。因此,这就意味着在独生子女生长的环境中,至少可能存在某些产生独生子女特异性的潜在因素。
  总起来讲,独生子女是否存在特异性并不在于独生子女的本身,而是在于他们生活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由于独生子女易受家庭和父母的特别宠爱,因此,如果教育不得法的话,则其产生特异性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二)独生子女特异性“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
  以上分析的如何看待独生子女的特异性,还仅属于一般性命题;人们通常所最关心的是关于独生子女的特异性中的“问题行为”及其形成原因。就当前我国独生子女较易产生的“问题行为”方面而言,从整体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任性。简括一个字,可谓“犟”。虽然并不能说凡是独生子女都会任性,但是独生子女形成“任性”个性心理特征的可能性的确是存在的。那些任性、固执、脾气犟的孩子常常表现为放任自己,而使家长几乎对其失去必要的控制。造成任性原因,一是由于家长的溺爱;二是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乏相互教育的重要因素——儿童伙伴。
  2.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比较严重的甚至好吃、懒做。如一些独生子女长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奋斗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意志。随着孩子的身体健康发育及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就会表现出一些独立行动的倾向,而乐意独立地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动。然而,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总是对孩子干什么都不放心,而不准孩子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无端地剥夺孩子在活动中得到实际锻炼的机会。试想,这样怎能不使孩子遇到困难就只得依赖父母呢?
  3.娇气,即骄横、撒野。这与艰苦朴素、吃苦耐劳、有礼貌,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个性心理品质。娇气重的孩子,适应能力差,意志脆弱,在困难面前往往畏难而退、半途而废。独生子女娇气重,主要是由于家长娇生惯养的结果。许多独生子女的家长往往是非不分地袒护孩子,对待孩子的要求和行为表现往往唯命是从,过分迁就,怎能不养成独生子女的娇气呢?
  4.不合群。简括一个字,可谓“孤”。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没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环境中,很容易形成不会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不善于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而只关心自己等孤僻性格。形成独生子女孤僻、自私的原因,往往主要是由于一些家长在怕这怕那心理的驱使下,过多地干涉、限制孩子的交往活动,而导致独生幼儿陷入交往低能的困境。
  心理学家指出:儿童同伴在指导或训练孩子掌握社会交往的技能方面,具有为成人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作为家长,应该放手地让孩子出门去找“兄弟姐妹”,让孩子把“独”溶进“群”中,这样可使孩子身上的“孤”克服许多。
      三、产生独生子女教育困惑的基本原因
  如前所述,在独生子女教育方面所存在的一些缺点及不健康的因素,并不是独生子女先天就带来的,而是他们生长的环境和所受教育等方面存在弊端所影响的结果。
  (一)“独门独户”的生活环境对独生子女造成的不利影响
  我们知道,1978年我国开始执行独生子女政策之际,正是粉碎“四人帮”后城市居民住房开始大规模建造之时。这种独门、独户的新楼房,客观上容易造成独生子女在三口之家中的中心地位。这虽仅是一种客观巧合,与独生子女并无必然联系;但却不可否认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造成(主要指城市地区)教育困惑的原因之一。
  1.关于“独门”。随着城市住宅越来越向高层化、单元化的方向发展,遂使儿童处于一种与原来的开放型平房、大杂院等很不相同的封闭型居住环境中,客观上限制了独生子女同龄伙伴之间在社区范围内的接触与交往空间,而使其大多数活动只能被局限在家庭范围内进行。
  2.关于“独户”。近年来我国家庭中的成员数越来越少,除一部分核心家庭还赡养着老人(指住在一起)以外,大部分都是只有双亲加孩子的小家庭。这种“独门”加“独户”的生活环境,不仅限制了独生子女与家庭其他成员及邻居之间的联系,使生活空间大为缩小,而且还容易确立其在两个大人之间的中心地位,这样很不利于独生子女在个性、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健康成长,使独生子女教育困惑接踵而至。
  (二)畸形的家庭教育对独生子女的不利影响
  畸形的家庭教育观念、教养态度及教育方法,对于孩子尤其是对独生子女的人格和个性等的形成,都会造成很不良的影响。例如:
  1.在溺爱型的家庭中,独生子女处于家庭生活的中心地位,父母往往对孩子过分放纵、迁就,这样久而久之遂使得孩子走上邪路。有关资料表明,近几年来少年违法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与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和教育不当直接相关。
  2.在与上述溺爱型相反的专制型家庭中,家长往往用体罚和心灵施暴的专制方式对待孩子,儿童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父母的严格控制,家长的权威主要是靠强制树立起来的。在这种传统管教方式影响下,一些孩子从小就形成了一种憎恨心理乃至越轨行为。此外,还有一种“看不见灾难”的心灵施暴方式,也严重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全发展。如有些家庭不顾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及个性爱好,强求孩子要绝对服从大人的意愿,对孩子的一举一动往往不问情由地严加训斥,致使这些自尊心遭受严重伤害的孩子,在智力和心理发展等方面,比经常遭受体罚的孩子更为低下。
  3.放任型。在这种类型的家庭中,父母或是由于缺乏管教孩子的兴趣和条件,或是由于信奉“自然成材”、“教还不如不教”的教子观,而往往以为教是对于孩子天性的一种残酷扭曲或拔苗助长。这种教子观虽然有利于儿童的天性在不受压抑的情况下自然地发展。但是,这种放任自流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一旦走向极端就会适得其反。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总是会充斥着一些各种各样的污秽语言和不良行为,而潜移默化地使其纯洁的心灵遭到污染,父母若不及时加以正确指导和纠正,时间长了就将积重难返,使儿童的人格受损,甚至养成我行我素、肆无忌惮的不良行为。
  以上三种畸形的家庭教育,显然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唯有在民主和谐的家庭中,孩子的身心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因为在这种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家长的权威是靠对孩子的爱和尊重为基础,而通过经常向孩子耐心地解释有关要求和期望建立起来的;家长对孩子严、爱相济,言传身教,既做老师又做朋友,不摆出“家道尊严”的面孔训斥孩子,很容易得到孩子的真正理解和接受。
  因此,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把民主科学的精神,自主竞争的意识,以及良好的应变能力与合作精神等融为一体,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和睦舒适、热情温暖、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的成长环境。
  (三)传统文化和社会变革对独生子女教育产生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大家长既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又面临着不少新的挑战。在这种新旧交替的形势之下,便铸就了部分家长在对待独生子女教育方面的如下一些特有心态和价值观念冲突。
  1.特有的心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许多作父母的望子成龙心切;而当前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一系列剧变,又使得众多家长惊喜地意识到,只有具备真才实学和一技之长的人,才能立足于社会。在这种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部分家长便往往忽视对子女的个性品德培养而重智轻德,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方面陷入迷惘、困顿之中。
  2.价值观念的冲突。开放与封闭、竞争与中庸、独立与依赖、创造与保守、民主与特权等等方面的价值观念冲突,在当前社会变革时期反映在独生子女教育方面的困惑也十分突出。如在道德观方面的诚实、正直与投机取巧;先人后己与先己后人;既希望孩子光明磊落,但又怕孩子吃亏;以及既渴望孩子上大学,但又怕毕业分配不在父母身边等等矛盾冲突,严重地困扰着不少家长。
  3.新旧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的冲突。这主要表现在旧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而新的教育观念还似是而非。如既要孩子循规蹈距,而又希望孩子敢想敢干;既认为“三岁看老”,而又认为需要从小抓紧培养等等矛盾的家教观念,目前还严重地影响着对独生子女的教育。
  此外,还有被扭曲了的“早期教育”思想也对独生子女教育有一定的影响。有关研究证明应当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但是,当中国父母“望子成龙”的旧观念与这种刚从西方传入国门的儿童“早期教育”思想相结合以后,便形成了许多家长对独生子女教育偏重于智力培养的畸形格局,即许多父母把“早期教育”片面地理解为一种单纯的知识灌输或机械的技能、技巧训练,从而更加重了独生子女教育的困惑状况。
      四、解决独生子女教育困惑的对策
  (一)重视塑造儿童的健康人格
  儿童的人格可塑性很强,应十分重视引导他们从小就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如果没有健康的人格,即使有了聪慧的头脑和丰富的知识,将来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一旦遭受挫折,也仍会由于承受不了心理和精神上的重负而丧失对生活的信心,无所作为的。
  父母的育儿观与孩子的人格塑造有着直接关系。作父母的应当遵循教育规律,对孩子的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协调发展全面负责,这样才能培养出孩子的健康人格。还要注意正确引导儿童的童心、童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的许多想法,往往在成人看来似乎不合情理甚至近乎“荒唐”,但它却是儿童健康人格形成的沃土,应当加以扶持、爱护和正确引导。
  (二)加强独生子女“自立”、“自主”能力的培养
  加强独生子女自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孩子们在家可以靠父母,出门可以靠组织、靠单位,有“铁饭碗”端;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越来越重视人的独立自强能力。因此,必须注意培养儿童少年能够自己照料自己,自己选定人生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勇于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以及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等等。
  此外,独生子女能否健康地成长,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这三方面应通力合作、协调一致,共同努力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独生子女教育困惑的一个必要条件
  社会保障制度,不但对于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条件和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是很必要的,而且也是能否解决独生子女教育困惑的一个关键。我国目前控制人口增长的难度较大,尽管其中有多方面原因,但最主要的是由于占总人口80%的农村人口还基本没有社会保障,特别是还缺乏老年社会保险的原因所致。
  注:
  [1][2]黄人颂主编:《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月版。
  [3]转引自《吉林师院学报》,1988年第2期,第92页。
  [4]《人才开发》,1994年第3期,第35页。
  [5]转引自《教育时报》,1992年第11期,第10页。
                      责任编辑 曹莉
  [*]本文是作者在导师谢麟先生指导下撰写的硕士毕业论文,受篇幅所限,作了大量删节。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重庆35~38G52家庭教育熊鹰19961996 作者: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重庆35~38G52家庭教育熊鹰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0:51:36

[新一篇] 我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發展歷程的回顧與前瞻

[舊一篇] 我國的語文課為什么幾乎沒有寫作教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