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大学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一次大跨越,清华和北大是这次跨越中领军的学校,因此我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前来参加会议,听听清华大学的办学理念,并与兄弟院校交流。下面我对当前我国建设一流大学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谈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一流大学需要一套好的机制和校风
  我本人曾在一些国外大学学习工作过,如MIT、哈佛、英国剑桥、牛津和法国巴黎大学等。1998年我当校长以后,回访了这些学校,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它的校长巴尔的摩,是38岁时获得诺贝尔生物奖的着名科学家。他只给我们一个小时的会见时间。我们问他加州理工学院是如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他说很简单,只有两句话:一是把世界最一流的人请来;二是给他们充分的支持和条件。然后自然而然,这个学校就成为一流了。他觉得这个问题不复杂,用不着成套的理论。但是我在考察中发现,加州理工有一个东西他可能没有意识到,那就是他们大学的运转已经制度化了,有一个好的校风、传统和共同的理念,谁当校长都关系不大。就像美国现在小布什当总统,虽然他在学校成绩较差,但美国经济照样发展,这是因为美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制度化了,领导人的更替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事实上,巴尔的摩是个一流的科学家,他做校务工作的时间很少,一个礼拜只去校长办公室几次。因此建设一流大学最关键的是学校的运行机制。这个机制好了,无论校长是谁,学校都会正常运转。当然校长不要干蠢事,但校长干蠢事也有人制约他,这就是机制。校长的权力也很有限,每个教授都知道学校是教授治校,每个教授到加州理工学院来,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权利是什么,前景是什么。
  我国的大学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够,甚至相反。我们科大目前正在换届,几乎所有领导都强调,选好领导班子是办好一所大学的关键中的关键。这符合中国国情,在中国是对的,但恰好跟加州理工学院等美国的一流大学不一样。一定意义上说,我国的大学文化还是“官本位”的,领导班子一换,过去的很多做法就会变。教授的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支持,因此,教授到这个学校来就有很多不可预测的东西。他知道现在的领导班子很爱才、很支持他,但不知道下届会怎样,一旦下届领导不支持了,他的事业就要受到挫折。这是我这几年当校长想吸引好的人才时发现他们最担心的。真正好的人才并不只重视待遇。当然待遇要好,但超过一个阈值后待遇就不重要了,他们更重视的是他们的学术生涯有没有制度保证,保证他只要干得好就能够得到支持,不管谁当校长都一样。我觉得这一点是一个学校要建设一流学校,吸引人才回来的一个关键因素。要让人才意识到这个学校有好的传统、文化、机制,无论领导人如何更迭,学校都会正常运转,干得好的人才都会有前途。
  正因为有一个好的运转机制,美国的大学校长不大管具体事务,主要做两件大事,一个是拉赞助筹经费,另一个就是说服各种人才来学校工作。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校长告诉我,学者当校长不要清高,要多结交企业界朋友,他们能够在关键时刻给钱、帮助学校发展。比如他想挖日本一个搞发光二极管的专家——世界上真正一流的人到学校来,那个专家要几百万美元起步,学校没有这个预算,政府拨款也不可能,后来还是几个企业界朋友帮了他。这个科学家到他们学校后,报纸上就说,“世界上发光二极管的中心转到圣巴巴拉去了”。在美国每个学校的校长都要集中精力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尽量筹钱。他们不能陷进日常事务中。
  我们国内要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要重视从运转机制和学校文化开始,这个文化不是空洞口号,而是把整个风气改变过来,改成以教授为本,以人才为本,而不是领导说了算。要有一套制度约束各级领导,使得不管谁当领导,学校都能按照同一个方向运转。这样可以避免选错领导带来的风险。历史已经证明,要看清楚一个人很不容易,要选对一个领导更不容易。我国有首古诗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讲的就是看清一个人要几十年的时间。因此,建设好一个学校的机制和文化,比选好领导、实行“人治”更好。清华、北大有一百多年历史,有校风,有沉淀,在这方面可以做得更好。中科大的历史不长,只有45年,但是也有一个好的校风和传统,我希望有机会和能力在科大把运行机制建设好,使之制度化。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全体干部接受这种理念,他们要把自己的地位摆正,不要认为是自己说了算,而要真正觉得我们都是为第一线服务的。要改变学校文化和建立新的运转机制不是很容易,但是要这样做,才有可能变成一流大学。
    二、质量和内涵的发展是关键
  我国过去五年在教育上实现了一次大跨越,这个跨越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少见的。但这个跨越还没有完成,只是把左脚迈出去了,右脚要跟上才能站稳。右脚就是质量和内涵。前半步的跨越是比较容易做的,主要是规模、资金,包括学校的名称、学科种类等等。这个跨越是必要的,是“三个代表”的需要,代表人民的需要,代表国家的需要。但是这种跨越需要质量和内涵紧跟上去,否则一二十年之后回头来看,可能就象58年那次大跃进,主观愿望很好,但质量没有跟上。如何在短期内提高大学教学,特别是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呢?我觉得要赶快做好一件事情。就是把专业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关系理顺。我国的专业科研机构,包括中科院、国防科工委、工业部门等,有几十万人的队伍。这些队伍目前都希望自成体系,自己招研究生,自己授学位。但是国际上成功的做法是,专业科研机构不能招研究生,不给他们这个权利,否则他们就没有内在动力跟大学合作了,要逼着他们到大学去招研究生,这样他们的设施就能够充分使用,可以把大学的教学科研水平提高上去。另一方面,大学的多元文化也可以把研究机构招的研究生的素质全面提高上去。现在我国的状况是,研究机构自己招研究生,专业面很单一,也没有校园气氛和多元文化的环境,研究生全面成长很困难。此外,专业研究人员比较适合讲专业课而不一定适合讲基础课,因为他们的兴趣高度集中在他们所从事的研究领域。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改革很难推进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几千年形成的我国的传统文化是自给自足的农业文化。每个村寨都希望自给自足,否则就没有安全感。西方流行的是海洋型经济,是商业文化,他们强调的是优势互补。自给自足和“小而全”、“大而全”的思想阻碍了我们科教界的发展,如果在今后五年内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大学扩招的学生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条件,至少是研究生的水平能够大幅度提高。这样做并不是要把专业科研机构并入大学,只需要他们跟大学紧密结合。德国马普学会、法国CNRS作的很好,可以参考。研究所仍然还是独立运转,独立报成果和分配经费,但培养研究生必须跟大学合作。在培养人才上研究所和大学要有分工,研究所主要培养博士后人才,博士之前的学生需要大学多元文化的培养。大学与专业科研机构的关系理顺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内涵就会大大提高,这不只是1+1=2的问题,而一定是1+1>2。
    三、多层次、多种类办学
  国际上的一流大学是多种多样的,有像哈佛那样综合的,也有专业极少的,像加州理工学院只有六个系,还有法国高师、光学学院等都是很小的,但照样办成一流。不管一个学校办成什么类型,都有长处和弱点。人类已经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现在我们国家还没有很多人意识到高等学校多样性的重要性,所以大家都往一个模式上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会要开了,各级院校都在活动,给我们评委打电话、拜访,都想自己学校得到博士点。不管什么层次的学校都想变成大学,变成大学后都想能授博士学位,这样就都挤到一个独木桥上去了。
  这个独木桥很窄,因为要能授博士学位,需要很多钱来建研究基地,还需要很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做老师,这只有很少学校能做到,而且国家也只需要很少学校能做到。因为一个国家需要的人才结构中,博士只能是少数。现在大家都去挤,第一,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我记得第一次世界银行贷款,各个学校突去买设备,结果后来检查时发现很多设备买来后从来没用过,因为它们还没有那么高水平的研究人才。现在好多学位为了办博士点,买好多设备,也会造成同样的资源浪费。第二,其实国家不需要所有学校都办成研究型大学。国家最需要的是大量学校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做贡献。我相信,过一段时间后,我国博士会贬值了,许多博士可能难找工作。什么样的人大家会抢呢?高级技工、熟练工人和技术员将特别稀缺。这种人才的需求量最大,但培养这种人的渠道现在越来越少。中专、大专纷纷升级变成大学,大学都想变成研究型大学,这样浪费极大,而且培养出来的人找不到工作是必然的,因为国家不需要那么多那样的人才。国家培养的人才结构失衡,很多事情都会受到阻碍。试想一下,如果许多人都是博士毕业,都想当学科带头人,底下没有兵,就像一个军队人人都是将军,没有连排长,这样的军队肯定打不了仗。然而,我们国家最需要的高级技工和技术员不能靠过去的那种中专、大专培养,因为它们的专业面太窄了,无法应付工作调整。过去的中专和大专不断消亡也有这个原因。我们国家应该赶快办像美国的社区学院那样的学校,学生进校后不分专业,而是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社区学院开的课有数、理、化、天、地、生这种基础课,也有如何打高尔夫球、修汽车、弹钢琴等技能性课程,什么内容都有,学生可以任选。上这些学院最大的好处是学期两年,学费很低。学得好的,两年毕业以后,法律规定,正规大学(如加州大学这样的大学)不能拒绝他们直接进入三年级。美国有大量的学生在中学毕业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比较穷,就先进入社区学院,学完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选择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学业,或者就业当工人或技术员。
  今后几年,中国的大学还要继续扩招,这一点没有错,但这个任务不要全部压到研究型大学身上来。像清华、北大,包括科大这样的研究型大学,应该根据教育规律自主地决定该招收多少。盲目地招收过多的学生会出事的。东南大学发生的院士的研究生剽窃事件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个人相信这位院士是不知情的,他的责任只是带的学生太多了,自己行政事务又多,管不过来,发现不了学生的论文中有无抄袭,出了问题就说不清楚了。扩招这件事,不能用行政手段让大学来做,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客观办学条件决定能够招收多少学生,包括教授决定能够招多少学生,这样才能保证质量,确保把学校办成精品,提高水平,千万别把学校名声搞坏了。搞坏一个学校的名声几年就可以,但名声坏了几十年都补不回来。
  为了推进多层次、多类型办学,建议大家不要再说“一流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这类话。因为谁都想争一流,这样说就误导大家都去争办研究型大学。事实上,不同类型的大学都各有长处,都可以办成一流。彼此之间是不可比的。例如,美国有所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是宋庆龄三姐妹的母校,这所学校就不是研究型大学,但在社会上有很高声誉,没有人否认它在它自己的类型中是一流的。现在美国已有几所分散在不同地方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也毕业于其中的一所。中国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建设这类不是研究型大学的一流大学,它们的目标不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是培养可以胜任许多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京45~47G4高等教育朱清时20032003朱清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26 作者: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京45~47G4高等教育朱清时20032003

网载 2013-09-10 20:51:23

[新一篇] 建立新型語文教學模式的嘗試

[舊一篇] 建設基礎教育一條龍的語文教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