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更新与朱熹在儒学发展中的贡献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儒学自产生以来,不断地发展、丰富、充实、提高,故能与时偕行,历劫常新。从孔子到朱熹约1700多年,这其中,儒学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五个阶段:1.先秦儒学时期;2.两汉经学鼎盛,儒学独尊时期;3.魏晋援道入儒的玄儒时期;4.南北朝隋唐儒学与佛道激荡,酝酿发展时期;5.以儒学为主,融摄佛道,提炼升华形成理学,而朱熹则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下面略述各阶段的特点并着重阐述朱子在儒学发展中的贡献。
  先秦儒学有孟荀两大派。孟子对孔学的发展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政治思想,其二是哲学思想。在政治思想方面,孟子对孔子提出的施政纲领原则加以具体化,在哲学上则把孔子思想深化。
  (一)在政治思想上孟子主张王道、德治。严格区分王道和霸道,王者“以德服人”,霸者“以力服人”。他主张“制民之产”、“保民而王”。提出“民贵君轻”,“得民心”,重教化的思想,是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爱人”思想的具体深化,发展了孔子思想。
  (二)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是对人性朴素的实际的描述。孟子提出“性善说”,认为人生来都具“善端”,应该加以扩充,使其充分发展。这种“善端”就是仁义道德的基础。“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所以孟子的性善论,又是他的“仁政”“王道”等政治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
  (三)孔子讲“修己安人”,又讲“知天命”。孟子则提出“尽心、知命、知天”一整套内省修养的程序。孟子认为人性本于“天”,而人心与天心是相通的,因之“反身而诚”、“尽其心”就能知人性本善,扩充发挥此“善端”,就能知天道之实,所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正因“天人一贯”、“天人同体”,故人可以“知天”、“同天”,而其修养之道则在“强恕而行”,“集义所生”,最后达到“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这种“气”不是物质性的气体,而是指人的精神状态。孟子讲的这方面也是孔子“修己”思想的具体深化和发展。
  荀子是战国末的儒家大师。他与孟子不同,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孟子法先王,荀子法后王。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春秋》,荀子通五经,尤长于《礼》,主张“隆礼义而杀诗书”(《荀子·儒效》)。孟子辟杨墨,发展了孔子的王道思想。荀子《非十二子》,扬弃百家,批判综合,吸取了法家、道家、名家之长,大大丰富、发展了儒学,使儒学以一个新的风貌出现。其特点是:
  (一)荀子扬弃儒道,综合创新。他把儒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与道家的自然之天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取孔孟“畏天命”的思想,又摒弃了道家因循消极的态度,严于天人之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骋能而化之”。(《荀子·天论》)主张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服务于人类。显示了新兴地主阶级奋发有为的精神。
  (二)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王霸结合,礼法并用。孔子提倡仁道,以德礼为治,但他并不反对“政”“刑”的统治。孔子对管仲相桓公,“一匡天下”的评价是很高的。孟子则把“义利”“王霸”完全对立起来,重义而轻利,尊王而贱霸。他卑视管仲,不齿为伍。荀子则说:“隆礼尊贵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天论》)他认为王和霸是治理方法上的不同,是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的区别。因之主张礼法兼施,德刑并用。所以说:“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罚慎德,国家既治四海平。”(《荀子·成相》)实为汉代“霸王道杂”统治术的先声。
  (三)在哲学上荀子也有突出的贡献。在认识论上,他提出“缘天官”和“心有征知”(《荀子·正名》)两者结合起来,认为只有通过感官对外物的感觉才能获得感性知识,但感觉是分散的,表层的,必须把这些感知通过“心”加以综合整理、辨析,才能构成概念、判断,对事物达到较全面的深层次的认识,这就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只看见事物的某一点或矛盾的一个方面,就会造成认识的片面性,荀子把这种片面性叫做“蔽”。为了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荀子提出“解蔽”。他还提出“形具而神生”(《荀子·天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对物质同精神的关系,第一次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他继承孔子,强调了学与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和行为实践才能获得知识,而对是否是正确的认识,是否掌握了真理,最后还得通过行为实践来检验。他说:“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无者必有征于人。”(《荀子·性恶》)贵在“有符验”。又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最后落实到“行”上。行为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荀子总结了先秦唯物主义认识论,对中国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突出贡献。
  孟子和荀子的取向不同,但都宗师孔子,祖述六经。孟子说:“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荀子说:“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也。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荀子·解蔽》)认为孔子是全面而无蔽,是他最佩服的人。因之孟荀同属儒家大师。
  汉代儒学可分为义理之学及训诂章句之学两大派。董仲舒既是理论家又是传《公羊春秋》的大师,他二者兼备,所以成为大儒,最具代表性,为“群儒首”。
  (一)董仲舒与荀卿的哲学路线不同,但两人有共通之处。其共通点就是董仲舒继承了荀子,扬弃百家,综合创新。董仲舒以儒学为核心,又广泛吸收了阴阳、法、道、名、墨各家,建立了一套天人感应的庞大体系。为汉代正宗神学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其取向虽异于荀子,但融铸百家、发展儒学则相同,董仲舒曾作书赞美荀卿,大概就是这个缘故。
  (二)董仲舒的政治思想是儒法合流,主张德刑并用,以德为主。他的“君神”之说,实际上讲的是法家以权术驭臣下的统治方法。他讲君权神授,屈臣民而申君,高扬君主权力,这正适合封建的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其受到汉武帝的重视和尊崇不是偶然的。
  (三)董仲舒为公羊学大师,强调“大一统”的重要性。为了巩固“大一统”的天下,董仲舒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上提出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政治上独尊君权,德刑并用已如上述。经济上反对兼并,“轻徭薄赋”,提出“调均”的理论和“重民”的思想。防止两极分化,“大富、大贫”的出现,以缓和社会矛盾。在意识形态上主张统一思想,“罢黜百家”,定儒术于一尊。董仲舒这一套理论和办法对巩固封建社会秩序,维护“大一统”是有积极作用的。
  (四)董仲舒的哲学思想里大量吸收了阴阳家的思想,在《春秋繁露》中讲阴阳五行的有21篇,居全书的四分之一强。他以阴阳五行为骨架,炮制出一套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作为其政治论的哲学理论基础。在伦理上他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又说:“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王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亨鬼神之灵。”(《贤良对策一》)把“三纲五常”都说成是天意,天经地义。这种理论当然会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极大欢迎,奉为金科玉律。
  魏晋以来,何晏王弼祖述《老》《庄》而玄学兴起。《老》《庄》《周易》号为“三玄”。玄学的特征是:
  (一)儒道结合,援道入儒,以道家《老子》的哲学思想来解释儒家经典。何晏注《论语》,王弼注《周易》及《论语释疑》都是如此。何晏作《论语集解》释“为政以德”,引包感曰:“德者无为。”王弼解《论语·述而》“志于道”云:“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为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论语》邢疏引)以“道”为“无”,“寂然无体,不可为象。”以“德”为无为,完全是以老释儒。阮籍的《通老论》说:“道者法自然而为化,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易》谓之太极,《春秋》谓之元,《老子》谓之道。”(《太平御览》一引)更是典型地会通儒道,认为孔老所讲的道理只不过是名词不同,实际上完全一致。儒道结合,以道释儒是玄儒的一大特征。
  (二)玄学讨论的主题是有无、本末、体用、一多、动静、名教自然等。玄学以无为本,“崇本息末”,“名教本于自然”。认为孔子老子庄子所讲的道理,并不是互相对立而是互相补充,儒家讲的名教与道家讲的自然,并不是互相违背,也是互相补充的。儒家本是重实际和社会伦理的,其思维方式也是具象思维,例如汉代大儒董仲舒所讲的“天”就是有喜怒哀乐,俨然是一尊“上帝”。玄学则用抽象思维,“辨名析理”的方法。把《老》《庄》的思辨哲学与儒学结合,综合儒道,使儒学更富于思辨性的理论,从抽象思维的高度,深化了儒家哲学,这是玄儒的贡献,也是玄学的一大特征。
  东晋以来玄佛结合,南北朝形成儒、佛、道三教鼎立,互相激荡,互相渗透。由于佛教的发展和影响越来越大,到了唐代古文家韩愈力主排佛。古文运动就思想说,实际是从义理上发挥经学。韩愈作《原道》以孔孟的道统传人自居。其弟子李翱阐发《中庸》之义着《复性书》。他们特别提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治心不外天下国家的《大学》《中庸》之道是儒学的核心和优秀传统。他们上承儒家经术,下开宋代理学。
  宋代理学融摄三教,以儒学为主体而又消化吸收了佛道思想,形成既能维护儒学传统,又富于思辨的理论性,理学可以说是三教思想的升华和结晶。
  理学以《四书》为基本经典,既具有思辨哲学的性质又有实用价值,成为中国封建时代后期的统治思想,并不是偶然的。朱子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四书》的编纂和注释者。研究朱子思想及其贡献,可以概见宋代新儒学的风貌和特征。
  (一)经学自汉以来定于一尊,由汉迄清一直居于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汉以后的儒者都是依傍经学,通过注解诠释来发展儒学。这里面大体可分为诠释及义理两派。前者偏重于章句训诂考订的工作,一般称为经学家;后者则着重微言大义的阐发,即现代所谓哲学家。朱子既是经学家,也是哲学家。在经学方面,他遍注群经:于《易》有《周易本义》,于《书》有《书经集传》(朱子与其弟子蔡沈共撰),于《诗》有《诗集传》,于《礼》着有《仪礼经传通解》,于《春秋》有仿照《春秋》笔法的《资治通鉴纲目》,于《孝经》有《孝经刊说》。朱子博贯群经,不愧为一位经学大师。
  (二)自六朝隋唐以来,思想界为儒佛道三教互相激荡。儒家应帝王之道在政治上常居于优势,但与讲心性修养的佛道相比较,在哲学上却显得贫乏。唐韩愈排佛主要是指斥其出世思想违背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未能从理论上驳倒佛道。随着儒学的发展,这一问题到宋代理学的出现基本上得到解决。朱子说:“今日释氏,其盛极矣。但程先生所谓‘攻之者,执理反出其下’。”(《朱子语类》卷126 )表明二程察觉到儒家理论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因之,他们都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钻研佛道。程明道(颢)出入佛道数十年,最后乃反求诸六经然后得之。儒家自有一套心性之学,修养工夫,其程序井然,功夫踏实。但在隋唐以前很少为学者所注意。随着儒学的发展,为了适应时代和现实的需要,儒家的经典范围也不断有所扩展。二程以《学》《庸》《论》《孟》教人,加以重视,这是一个大的发现。所谓“得不传之mì@①于遗经。”到了朱子才正式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为《四书》,并以毕生精力着成《四书章句集注》。由于朱子的推崇和注释,《四书》不仅成为经典,其地位甚至超过《五经》。朱子既是遍注群经的经学家又是哲学家,成为孔孟之后最大的儒者。
  (三)宋代理学以周敦颐为先驱。周子的《太极图》受自穆修,其渊源本出自华山道士陈抟。周敦颐对自己受道教的影响也供认不讳。他说:“始读丹诀信希夷,盖得阴阳造化机,子自母生能致主,精神合处更知微。”(《读阴真君丹诀(注:阴真君丹诀指《阴真君还丹歌诀》陈抟为之作注,此书今存《道藏》。主要讲内丹修炼。阴真君,《周敦颐集》旧本并误作“英”,音近而讹,今订正。)》)可见周子并不回避他读道教丹书,同时表现了他对陈抟的崇信。周子亲手执《太极图》以授二程,可见他对此图的重视。二程大概了解《太极图》的来源,知道这是出自道家,所以有意回避这一问题。在二程的着作中既不谈《太极图》,也绝口不言“无极”。朱子则与二程迥异,他既为周子《太极图说》作注,又撰《太极图说辨》以解诸家之疑难。朱子对于《太极图》推崇备至。他说@②溪之学“其妙见在《太极》一图。”(《周子太极图通书后序》)又说@②溪“之学之奥,莫备于《太极》之一图。”(《再定太极图通书后序》)周子说:“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太极图说》)朱子注云:“真以理言,精以气言。”朱子认为“太极”具理气之全,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恐怕人们误会,以“太极”为一物,故周子说:“无极而太极。”表明“太极”乃终极之理,为理之大全,太极即是无极,非谓“太极”之上还有无极。所以“无极之真”是言其理。“二五之精”,则指阴阳五行之气,这是形而下者。“妙合而凝”,指理气结合,遂有宇宙万物。可见周子的《太极图说》实际上为朱子哲学理气说作了有力的论据。二程朱子均出入佛老。朱子自十五六岁至二十六七岁出入佛老凡十余年,深受禅宗华严宗影响。朱子说:“释氏云:‘一月普照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这是那释氏也窥见得这一道理。”(《朱子语类》卷18)这是吸取禅宗之说来阐明“理一分殊”,“一物一太极”之理。朱子说:“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这也是佛教中“真如”“佛性”说在理学中的翻版。朱子知识博大,识见高远,气度宏伟。他以儒学为主体,大胆地吸取佛道,融摄三教,建构了一个庞大的系统完整的理学体系,这是朱子超越二程之处。从文化学术史来看,理学是三教思想的升华和结晶。从儒学的发展史来看,朱子集北宋五子(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之大成,建构了系统完整的理学体系,理学的出现更增加了儒家哲学的思辨性。融摄三教,集理学之大成,是朱子在儒学上的最大贡献。
  (四)朱子兼综内圣外王之学。朱子一生以讲学着书为主,平生作官加起来不过九年。但每到一地均有所建树。在知南康军任内,减免租税,救活饥民二十余万。在浙东常平盐茶公事期间,则调丰储仓米救济饥民,对于役法、榷酤等“有不便于民者悉厘革之。”(《宋史》本传)在知漳州任内,清丈土地,核实田亩,以杜绝豪强偷税漏税。每到一地还提倡兴修水利,奖励农桑。在五夫家居时创建社仓来互助互济,虽遇凶荒灾害,民不缺食。可见他不仅是坐而言,又能起而行。朱子曾说:“经济夙所尚,隐沦非素期。”(《感怀》)可见他退而着书教学是不得已的。朱子尝说:“孟子以后人物,只有子房与孔明。”(《朱子语类》卷136)朱子推重张良、诸葛亮是从政治上着眼, 推崇其外王之业。但又说他们“粗疏”,粗疏是从义理上着眼,言其见道不精细,只是大体框架上看来不错,是对其外王之业事功上的肯定。这也表明朱子是内圣外王之道并重的。
  从孔子到朱子经历千七百余年,儒学的发展变化经历五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儒学均以新的面貌出现。从儒学的不断更新发展,可以看出:
  (1)每一阶段儒学的发展都是吸收了一些新的东西来充实、 丰富了儒学的内容。如先秦荀子吸取了法家、名家、道家的思想,丰富发展了儒学。汉代的董仲舒吸取了阴阳家、法家、道家、名家的思想来发展儒学。魏晋玄学援道入儒,宋明理学的出现更是融摄三教思想。可见每一阶段的发展总是批判地吸取新的东西来充实儒学,才会有新的内容,新的面貌出现。近世西学东渐,新的儒学将是会通中西,吸取西方的学术思想,来丰富发展儒学,这是必然的。
  (2)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学无常师,择善而从,不善则改,尊贤容众的博大宽容的性格为后世儒者树立了不保守,不固步自封,善于抉择,博采众长来充实、丰富、发展自己的榜样。儒学好似大的海洋,不择细流,汇聚百川。这表明儒学具有开放性,不是保守的,自我封闭的。儒学有很强的生命力,故能与时偕行,不断发展,不断更新。
  (3)随着儒学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 各阶段所侧重的经典有所不同。在先秦孟子长于《诗》《书》《春秋》,荀子隆《礼》。汉代董仲舒则张大《公羊春秋》。玄学阐发《周易》《论语》。宋明理学则以《四书》为主要经典。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代儒学所侧重的经典也不同,并且经的范围也逐渐有所扩展。
  (4)不管儒学怎样发展,千变万化,但祖述五经,宗师孔子, 这一线索是贯彻始终的,变之中有不变,不然就不能称为儒学。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视的左部分加必
    @②原字为三点水右加产里加兼
  
  
  
孔子研究曲阜32~37B5中国哲学钟肇鹏19981998从孔子到朱子,儒学的发展变化可大致分为五个阶段。从孔子开始,儒学即表现了善于抉择、博采众长的开放性特征,虽然儒家历来祖述五经,宗师仲尼,但每一阶段的儒学都吸收了一些新的东西。而且对儒经的侧重点也有不同。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兼综内圣外王之学。他博贯群经,集注《四书》,又以儒学为主体,吸取佛道,融摄三教,建构了一个庞大的系统完整的理学体系。钟肇鹏,男,1925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孔子研究曲阜32~37B5中国哲学钟肇鹏19981998从孔子到朱子,儒学的发展变化可大致分为五个阶段。从孔子开始,儒学即表现了善于抉择、博采众长的开放性特征,虽然儒家历来祖述五经,宗师仲尼,但每一阶段的儒学都吸收了一些新的东西。而且对儒经的侧重点也有不同。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兼综内圣外王之学。他博贯群经,集注《四书》,又以儒学为主体,吸取佛道,融摄三教,建构了一个庞大的系统完整的理学体系。

网载 2013-09-10 20:45:54

[新一篇] 儒學的當代透視與未來展望

[舊一篇] 儒學觀:也談當代新儒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