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族心理素质与现代化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对民族心理素质与现代化的探讨,有助于激发大家对民族的科学、政治、经济发展的关心,有助于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促进民族的团结,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同时,对于今天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现就民族心理素质与现代化的关系做一点探讨,以求教于各位学者。                 
  一、民族心理素质的涵义与特点
  心理素质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是指本来的、固有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进程、社会形态、居住地域(地理环境),也都创造出各自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各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互不相同,但各有其特点。例如,东方的信仰和西方的信仰不一样;我国的传统建筑与欧洲、拉美等民族也不一样;至于各个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差别,文学艺术风格的不同,那就更显着了。每个民族所有成员,都免不了要经常看到、听到、接触这些客观存在的特点。因此,这些特点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感情中去,从而逐渐形成全民族对这些特点的共同心理。民族心理素质通过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各种形式,可以表现出来,被人们感受到。特别是在某些情况下,例如节日庆典,民族存亡关头,全民族共同进行某项全民族的事业等,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往往会更明显,更充分地表现出来。        
  民族心理素质具有稳定性和全民性的特点。
  1.民族心理素质的稳定性。历史上和现实中有这样的事实:有的民族,已经长期散居在不同的地区,与其他民族杂居共处,经济生活与其他民族结为一体,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发生不少变化,本民族的语言已不再使用或者已经逐渐衰亡,但其民族心理素质却顽强地保留下来,并且有时表现得非常明显,对民族同化表现极大的抗拒力。                       
  2.民族心理素质的全民性。与民族的其它某些意识形态不同,民族心理素质是全民族具有的,而不是民族中某一阶级或阶层所专有的。一般说来,同一民族的不同阶级或阶层,不会有各自的心理素质。当然,历史上许多民族内部,由于物质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也往往是精神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此,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不可避免地与其特定的统治阶级的活动有密切联系。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地认定,一个民族内部由于存在着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其民族心理素质就不具有全民性。正因为民族心理素质具有稳定性和全民性的特点,因此,它常常成为维系民族存在的一根最主要的精神纽带。           
  由此可见,民族心理素质就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历史发展、生产与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特点在该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精神状态。它通过社会文化、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来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爱好、兴趣、传统、气质、性格和能力等特征。                   
  二、现代社会对民族心理素质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有的民族心理素质作为民族特色的体现,经过改造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依然继续存在并得到发展;另一些则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消失;还有一些在时代精神冲击下正在或必将丧失其存在的合理性。历史证明,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只有把民族心理素质提高到当代先进的心理素质的水平,才能使民族的优秀特性得以保存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
  由于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由于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日趋复杂与导致社会实践规模的超大型化,使人们相互之间合作的需求日益密切,而交通、通讯、信息、传播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这种密切合作的需求得以实现。这种发展变化使人的社会性的演进与传统社会有着明显的不同。第一,愿意接受并推动社会的变革。现代社会的经济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社会里形成的热衷贪旧,易于满足,创新冲动微弱的心态,养成了人们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心理特征。因此,对于任何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新事物,新变革,总是抱着积极进取的态度,以自己的努力推动社会变革前进。第二,担任社会角色增多。同传统社会相比较,现代社会里的人,社会交往范围扩大,承担的社会事务更多,因而他们往往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既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既是体力劳动者,又是脑力劳动者;既是具有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的地区性成员,又是能融东西文明精华于一体的世界性成员。第三,社会依赖感与相互合作感空前增强。在这种密切的社会关系中,人日益社会化,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依赖于社会,依赖于他人。无论是在经济、政治生活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其相互依赖性表现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强烈。相互依赖的强化,反过来又要求与社会,与他人进行多方面的合作,以及由此而必需的广泛交往。第四,社会责任感的提高。既然人对社会的依赖和合作的日趋密切,人在从事任何一项活动的时候,都要考虑到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如果没有这种对社会的责任感,那么相互之间就失去依赖和合作的基础,最终将被社会所抛弃。
  三、改变开放时代,我国民族心理素质的变化
  当前,改革不断深化,开放不断扩大;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各种利益正在重新分配,各种关系也在重新协调,出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冲突。改革实践,使传统的价值体系受到冲击,以致价值参照系的迷乱和价值选择的复杂化。这一切,影响着思想观念的变革和心理素质的嬗变:一方面新的思想观念萌生,却又一时无法摆脱旧的心理素质的作用,相互矛盾而并存;一方面在剧烈的变动面前,不能顺应外界的变化而积极地调整心理结构导致心态失衡,在对人生的实践和自我完善及前途求索中,感到失望、焦灼和无所适从。具体表现在:
  1.开拓创新意识萌发,而理性选择欠缺。
  改革开放充满着开拓创新行为;同时,社会变革正在朝着焕发人们创造精神方面前进。因循守旧,求稳怕变的传统心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随之而来的敢于竞争,积极进取的心理特征逐渐萌发。但是,开拓创新意识的萌发,并没有摆脱历史的重负,在一些所谓的创新行为中还可以看到传统的从众心理在作祟。这就决定了开拓创新不可能完全是建立在自主和独立基础上的理性行为,不能不带有相当的盲目性。                      
  2.主体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却淡薄。
  在改革过程中,人们参与社会公共事业的要求日益强烈,具有了更多的参与意识。这标志着主体意识的强化,主体意识强化也就意味着社会责任感的增强。然而,由于在当前个体自由发展尚缺乏足够的社会条件,更由于对于传统的崇权依附心理的否定仅仅是理论上的推论,尚未剪断感情上的脐带,无法调适主体的发展与社会现实制约关系。所以,过份强调自我的权利、自由和独立性,而忽视了他人的权利和社会义务的客观必然性,以及自己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或者重新受崇权依附心理的支配,把追求权力和攀附更高的权力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捷径;或者以“看破红尘”、玩世不恭的面目掩盖本意、回避现实,转而寻觅另外一些自我实现方式。由此,对改革之成败,民族的前途命运等重大问题持漠然处之态度。
  3.效能意识的生成,伴随着奉献精神的衰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讲求务实,要求机会均等下的公平竞争,通过竞争展现自己的才能,以取得社会的承认和报酬。因而,更强调时间、效率和生活的计划性,更加尊重知识和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本来,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个人的效能和对社会的奉献是一致的,一般来说,个人的效能愈大,对社会的奉献也就愈大。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只能通过自己劳动所表现出来的效能,也就是对社会的贡献获得相应的物质报酬。但是,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分配不公的现象,从而扩大了金钱价值的市场,导致许多人感到个人效能同对社会的奉献难以平衡。同时,人们的求同实用心理扩大了这种金钱价值观的效应。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人们在社会活动里充满权宜性和算计心,求同不是出于对理想的追求,而是为了造成人多势众的态势,并在这种态势掩盖下追求金钱。这样,既没有出头吃亏的危险,也可以从中捞到一份好处。效能与奉献的矛盾,传统心理的困扰,旧的思想偶然被否定,新的奉献行为选择尚在寻觅,物质上虽然得了实惠,精神上却感到失落。于是,西方享乐主义文化乘虚而入,金钱崇拜、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在心中悄然建立,而奉献精神,理想追求被束之高阁。
  四、提高民族心理素质的途径
  民族心理素质是由非普遍性形式,尚不稳固的思想观念的凝结沉淀而形成  的,然后它才具有普遍性形式,相对稳定的特性。民族心理素质的提高,是一  个复杂的、多面的,长期社会教化和自我内化的过程。第一,充分发挥社会意  识形态的作用。第二,必须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第三,积极参与改革开放的实践。           (作者单位: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
   
  
  
  
哲学动态京017-019A849民族研究卜鼎焕19951995 作者:哲学动态京017-019A849民族研究卜鼎焕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0:44:09

[新一篇] 試論當代腦研究中的哲學和心理學方法論問題

[舊一篇] 試論現代性與知識分子的命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