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 簡體 傳統 |
发表日期 : 1994.07
这个月我为你介绍两本适合初学者的入门好书,
以及一本艰深得可以的
Windows VxD 程式设计书籍。
不告而别两个月,很抱歉,谢谢读者来信关心。没有与你见面的原因当然是因为忙碌,虽然想学习拿破仑一天睡四小时,无奈人力渺渺,没那个天份。看书仍持续在进行,没有提笔的压力,到底是轻松快乐了许多。写作令人痛苦也令人快乐,痛苦愈大快乐愈多。无责任书评是所有我的作品中最锺爱的一个单元,当然你也就可以想像我为了它蒙受多大的痛苦。
陆陆续续不少读者问怎麽能在短时间内看那麽多书又那麽详尽。一来我的兴趣是吸收新知 (这也算是我的工作),二来我从没说过看这些书是轻轻松松的。头悬梁锥刺骨,我也是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学习,内子常笑我比考大专联考还用功。有位读者很细心,还记得我说过战备存粮的话,唉,战备存粮早用完了。侯捷何尝不想每个月与你见面,但毕竟营生辛苦。不过,再忙碌我永远惦记着这个园地。
能够短时间内吸收许多知识,主因是我常强调的,基础扎的愈深学习速度愈快,「宁繁勿略 宁拙勿巧」是我对求知的一个原则。另一个因素是写书评的我不必像真刀真枪的的你必须那麽完完全全地了解书上的每一个技术细节,只要我对书中的技术懂到一个相当程度,我的技术学养能够判断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我的阅读经验能够判断文字好不好、章节安排妥当否,然後就可以向你做报告了。侯捷并没有你想像中的厉害,真的。至於英文能力,眼耳手口 (看听写说) 四大招数中侯捷只能耍第一招的半式。是我的技术基础以及我的勤快 (翻字典) 弥补了我的英文能力,这方面真要感谢电子字典的发明。如果我们有见面的一天 (我在幻想侯捷朋友会什麽的,哈哈),别对我说太多英文名词,我不想在你面前出糗。
读者们最常提的另一个问题是关於资料的整理。看的东西太多,对记性是一大考验。年纪愈来愈大忘性愈来愈好,所以如果你问了一个并不是我眼下正专注的技术问题,即使是我自己发表过的,侯捷可能支支唔唔想个半天,甚至一时答不上来。别误会我在打马虎眼儿,这很尴尬的。基本上我对做学问的态度是,专业学门的垂直深度要够,而相辅领域的水平宽度要广。欲广而不浮不滥,你必须有自己一套整理资料的功夫。资料看过容易忘 ? 没关系,我们又不是随时要上台接受考验的学生或老师,需要资料时知道到哪里去找就行了。并不是所有资料都必须放在脑子里,让它们躺在架上而你拥有 index,也不错。还有,买书钱省不得,书似乎不便宜,其实不贵。只要把一本书和一客牛排比较一下,相信你会心甘情愿舍肉体食粮而就精神食粮。我自己需要的技术资料通常不舍己外求,因为书房里有一个小型图书库,想要什麽资料转过椅子垂手取得的那种滋味,棒透了。
买书的钱似乎是浪费掉了,但它就像种子一样。
看看今天的菜单吧。我们有两本图文并茂的电脑常识彩色书籍,以及一本主题相当稀罕的 Windows VxD (Virtual x Device) 程式设计书籍。曾经说过不介绍国内没有引进的书,避免读者望洋兴叹,今天又破例的原因是 How xxx Works 系列早已说过要介绍的。许多读者对於二月份介绍的 How Computers Work 极感兴趣,来函询问如何购买。我自己是看了 PC-Magazine 英文版的广告後请美国友人寄来的。空运太贵,寄的是海运,飘了足足两个月。据悉此书代理权已被香港书商取得。(编按:目前在国内已能够买到这些书籍)。
背景资料 :
书名 How Software Works
作者 Ron White (插图设计 Pamela Drury Wattenmaker
出版 Ziff Davis Press
页数 22 章,198 页
售价 US$ 24.95
磁片 无
Part 1 : How Hardware and Software Work Together
1. How the Microprocessor Runs Software
2. How the BIOS Works with Software
3. How the Operating System Interacts with the BIOS
4. How Memory Managers Work
Part 2 : How Programming Languages Work
5. How Machine Language Works
6. How Programming Languages Translate Ideas into Software
7. How Language Interpreters and Compilers Work
Part 3 : How Databases Work
8. How Databases Store Information
9. How Database Indexes Work
10. How Relational Databases Work
Part 4 : How Spreadsheet Software Works
11. How Spreadsheets Store Data
12. How Spreadsheet Formulas Work
Part 5 : How Word Processors Work
13. How Word-Processing Documents Are Formatted
14. How Fonts Work
Part 6 : How Graphics Software Works
15. How Bitmapped Graphics Work
16. How Vector Graphics Work
Part 7 : How Communications Software Works
17. How How Communications Software Operates a Modem
18. How How Data Transfer Protocols Work
Part 8 : How Windows Works
19. How Windows Graphic Interface Works
20. How Windows Runs Multiple Sessions
21. How Windows Shares Progarm Code
22. How Windows Shares Data
Index
今年二月份介绍 How Computers Work 时,我曾说希望看到一本介绍「作业系统观念、强制性多工、虚拟机器、虚拟记忆体、动态联结、记忆体破碎、磁碟空间离断、病毒、档案压缩原理,乃至於编译器联结器的功用、OBJ 档 EXE 档的格式与设计着眼」的 How Software Works 。现在你看到的这一本倒没有那麽重金属的味道,它比较法国香颂一些。
本书所谓的软体集中於 DOS/Windows 环境上。基本上 Mac 软体的工作原理与DOS PC-based 软体是相同的。作者说为了避免在 DOS 和 Mac 之间无止尽的比较,他选择了他最熟悉的一个作业环境。只有一小部份篇幅花在应用领域上,大部份探讨的是更基础的 CPU 与作业系统之间的关系,因为它们合作的方式正是应用软体工作的基础。
本书第一部份偏重在作业系统与硬体间的搭配合作关系。最重要的几个领域都介绍到了,包括定址、386 架构、BIOS 的工作原理、记忆体管理 (含 UMB、HMA、EMB,可见所讨论的是 DOS 5.0 之後的版本)、中断向量表格以及中断服务常式。第二部份介绍电脑语言,包括机器语言与高阶语言的工作原理,解译器与编译器的差别 (这一章颇为精采)。第三部份以降是五大应用软体的工作原理,包括资料库软体、电子试算表、文书处理、绘图软体、通讯软体:
○ 资料库软体如何处理固定长度和可变长度的资料栏位、索引;什麽是关联式资料库;
○ 试算表软体如何处理资料和计算式 (Formula);
○ 文书软体如何格式化一份文件,如何处理点阵字形与缩放字形;
○ 绘图软体如何处理 Bitmap 图形与向量图形;
○ 通讯软体如何操作数据机 (Modem),如何传输档案;
第八部份介绍作业系统中的图形介面 (GUI)、多工、程式码共享 (利用动态联结函式库 DLL)、以及资料共享 (Clipboard、DDE、OLE 1、
OLE 2)。DOS 完全没有这些能力,这一部份是以 Windows 为解释对象。
喜欢这样的书吗 ? 我喜欢极了。对工程师而言,它抒解我们长久以来在单调的文字和硬梆梆的图表之间疲惫的两眼。目光放远的话,说不定这书还启发出我们的 Bill Gates 呢。以一套 How xxx Works 作为电脑基础概论 (BCC) 课程教材,保证大家兴致勃勃。可惜的是这种培养兴趣启迪知识的书,可能因蟹行文的关系,而使其功效对於最需要这种书「转骨」的青少年打了大大的折扣,毕竟能读蟹行文的青少年恐怕很少。什麽时候我们有自己一套这样的书呢 ?!
背景资料 :
书名 How Networks Work
作者 Frank J.Derfler, Jr., and Les Freed
插图设计 Michael Troller
出版 Ziff Davis Press
页数 27 章,216 页
售价 US$ 24.95
磁片 无
Part 1 : Communication by Wire
1. The Telegraph
2. The Telephone
3. Printing Telegraphs
4. The Early Networks
Part 2 : Computers and Telephones Together
5. From Keypunches to Terminals
6. The Carterfone
7. Alphabet Soup:Morse, Baudot, ASCII, and EBCDIC
8. The RS232 Serial Interface
9. The Bell 103 Modem
10. Mainframes, Time-sharing, and Terminals
11. The Personal Computer as a Terminal
12. Smart Modems
13. The Fax Modem
Part 3 : Local Area Networks (LANs)
14. A Network Model
15. Network Operating Systems
16. The Network Interface Card
17. Network Cabling
18. Server-Based LANs
19. Peer-to-Peer Networks
20. Network Management
Part 4 : links between LANs
21. Repeaters, Bridges, and Routers
22.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MANs)
23. Circuit-Switched Digital Services
24. Packet-Switched Networks
Part 5 : Workgroup Applications
25. On-line Information Services
26. Electronic-Mail Systems
27. Client/Server Computing
Index
How Networks Work 也已到我手上。我不是网路专家,不敢多说什麽。但难得有机会以一个菜鸟的身份看一本书,我要说它对我的帮助很大,满足了我对网路浅尝即止的需求。
电脑网路并不是一门单一而独立的技术,它依赖许多事物,而这些事物可能是你曾经看过或熟悉的。事实上现代网路根源於早期的电报系统和电话系统,本书最难能可贵的也就在於对早期的网路 (电报、电话、电传打字) 有许多介绍。经过这些历史的阐释之後,本书才进入现代电脑网路的领域,介绍网路硬体和软体的关系,其中包括 packets、网路介面卡、server、routers、管理软体,以及其他的网路观念。书中并不针对什麽特定的产品作说明,不论你用的是 IBM PC、DEC VAX、Apple Macintosh,也不论你用的是 NetWare、LANtastic 或 Unix,不论你的通讯线路是铜缆或是光纤,所有基础知识与原理都适用。
若提到电脑网路的先驱,不能不提到三大发明和它们的发明者:电报 (摩斯,Samuel F.B.Morse),电话 (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以及电传打字机(Emile Baudot)。虽然摩斯不知道什麽是电脑,他发明的摩斯密码却是 ASCII 码的祖先。现代资料通讯系统仍然沿用一连串 on-and-off 电流来搬运资讯,这和1884年5月24日摩斯从华盛顿 D.C. 成功送出 "What hath God wrought" (注) 讯息到 37 哩之遥的巴尔第摩所使用的技术原理是相同的,只是今天的技术远比摩斯所能想像的更快速而已。(注:有机会完成人类历史性创举的人,一定要谨慎想好历史性一刻你的用词。譬如说「我的一小步是人类的一大步」啦,或是「紫色的草原广阔的天空果实累累的平原」啦等等)。
一如摩斯之不知有电脑,贝尔也不知道数据机为何物,虽然遍及全球的电话系统有了快速的改变 (主要是由於电脑的使用),但连接你家和办公室和电话公司机房之间的电缆线基本上与贝尔那个时代没有什麽差异。这些电缆线内是老形式的类比语音资讯,新的发明只不过是把数位化的电脑连接上类比的电话线而已。容我补充一句,贝尔的历史性一刻的名言是 "Mr. Watson, come here!",因为他发明的液体电话机的酸液泼到他的裤子了。什麽是液体电话机 ? 书上有说明。
比起摩斯和贝尔,电传打字机的发明人 Baudot 就不那麽家喻户晓了,但他的心血却是印表机和终端机的先驱。电传打字机组成了遍及全球的 TELEX 网路,相信十五年前有过商务公司任职经验的人都知道 TELEX。(你想据此猜测侯捷的年龄 ? 错了,只因为我的死党的爸爸开了一家小贸易公司,我常好奇看着那台电动打字机 chun chun chun 地打出来自地球彼端的讯息,心中充满敬畏)。
这三项发明聚合起来点着了电脑纪元的火花。本书第一部份四章讲的就是这个。其中关於贝尔的电话专利权之争 (只比另一位竞争者早数个小时获得) 以及 AT&T 崛起成为世界最大公司 (比某些国家的政府还大) 的过程,读来倍觉趣味。
虽然是来自两个不同世纪的不同技术制作出来的不同产品,电脑和电话似乎已经融合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电话交换中心不可没有电脑来为它处理复杂的呼叫、线路分配、乃至於账单处理,电脑则利用既有之电话线路达到资料交换的目的。本书第二部份介绍这两条线在达到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我们可以回忆早期的电脑卡片与打卡机,看到 ASCII 码的演化,了解 RS-232C 的由来与目的,数据机和传真机的原理 (数据机的发明是电脑数位世界搭上电话类比世界的重要依据;传真机的原理则只不过是把线路上传输的 0s 和 1s 不再视为 ASCII 码而视之为黑与白)。你也将从这里知道美国生产之 (几乎) 任何电话或数据机底部贴着「符合 FCC Part 68 规则」到底是什麽意义,以及为什麽序列 (serial) 埠的接头有 25 针和 9 针两种。
本书第三部份介绍的才是一般人心目中的网路:现代电脑网路。网路的目的是为了共享,每一个共享活动 (从汽车联营到银行联线) 都有它们自己的规则,在网路术语中我们称这些规则为 Standards (通讯标准) 和 Protocols (通讯协定),它们使得联合使用过程中没有遗失或滥用档案 (或设备) 的情况发生。了解网路的关键其实就在了解这些标准和协定。你将从这数章中了解网路三大技术:Ethernet (来自 PARC 研究中心)、ARCnet (来自 Datapoint 公司)、Token-Ring (来自 IBM)。你也将了解什麽是网路作业系统,什麽是网路介面卡,以及网路电缆线的内部构造、伺服器网路、点对点 (无伺服器) 网路、网管系统。对於所谓结构化布线作业和无线网路也会有些认识。
前述网路的缺点在於传不远 (所以叫作区域网路,Local Area Network,LAN),即使电脑中微弱的数位讯号被网路介面卡加强,仍只能够在大约 1000 英尺的电缆线中传输。为了无远弗届,必须克服电子杂讯和讯号衰减两大问题。本书第四部份介绍广域网路 (WAN) 和大都会网路 (MAN),你可以学到什麽是 Repeater、Bridge、Router,什麽是Circuit-Switched 数位网路,什麽是 Packet Switching 网路。本书最後一部份介绍的是高阶应用,包括线上资讯服务 (例如 CompuServe、MCI)、电子邮件系统、电子布告栏 (BBS) 以及主从式 (Client/Server) 电算环境。
难得以一个菜鸟的身份为你介绍好书,如果你觉得我的用词也颇有内行气,没什麽,只不过一整天的时间,我的脑袋就结结棍棍塞得满满的。对於我这样的网路盲人,能够轻松接受这麽多资讯的原因,我想是因为本书把网路过去与现在的来龙去脉都交待清楚了。换言之本书的前两个部份对我的吸收有决定性的影响。
其实鉴往知来是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对历史一点兴趣都没有的人我是替他们感到悲哀的。恐怕许多人不清楚到底是贝多芬还是莫扎特的时代比较早,知道刘关张三结义却从不知道故事的时空背景,甚至连诺曼第是人名还是地名,西班牙在北还是法兰西在北都不清楚,那怎麽能够条理分明地了解事物呢 ? 如果我们的音乐课程曾经把从巴洛克到古典到浪漫到国民到现代乐派的完整脉络带给我们国家未来的主人翁,也不至於大家对音乐有着不可名喻的陌生以至於视之为尊贵无上不可亲炙。如果我们的历史课程够精采到吸引小朋友有听故事的心而不是视之为没有任何干系的老古董,也不至在听说张飞战岳飞时还不知道大家在笑什麽。
课程的时机至为重要,我记得当我在资策会的半年课程结训时,我很想很想再上一次电脑基础概论 (BCC),那时候的我一定能问出许多心中的迷惑而达到彻底的了解,可是时机不再,哪有人在学期初与学期末都排 BCC 课程呢 ! How Networks Work (以及其他的 How xxx Work) 对我们这些对电脑不算陌生的人而言,实在是太好了,你可以得知许多操作上原已熟稔之事物的根本,真正享受「原来如此」的喜悦。
我建议学校比照艺术史开一门电脑史,也许与 BCC 合并,作为所有电算科系的选修。好好地设计这门课程以及师资,启迪之功或许非始料能及。
背景资料 :
书名 Writing Windows Virtual Device Drivers
作者 David Thielen & Bryan Woodruff
出版 Addison Wesley
页数 13 章,647 页
售价 US$ 39.95
磁片 Yes
Section I : An Introduction to Virtual Device Drivers
1. The Anatomy of a VxD
2. The Virtual Machine Manager
3. Memory Management
4. V86/PM VxD API
Section II : Advacned Topics
5. Nested Execution
6. I/O Trapping
7. IRQ Virtualization
8. Virtualized DMA
9. VKD and Keyboard Processing
10. Writing VxDs in C
11. Using the Debugging Services
Section III : Putting it All Together
12. VCOMMD Design Notes
13. Win-Link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Notes
Section IV : VMM and VxD Service Reference
Appendix A : API Reference
Appendix B : Int 2Fh Reference
以 VxD (虚拟装置) 程式技术为唯一主题的书籍,本书或许是全球唯一,别无分号。对於想学习 VxD 的人,等待一本「完整的书」而不是「断简残篇」已经很久了。由於主题之稀少性,作者甚至在 Acknowledgements (致谢) 中提到他感谢Addison-Wseley (本书出版社) 的主事者有足够的远见,愿意相信 VxD 是一个值得写书的主题。作者 David Thielen 在台湾工作过一段时间,1992 年八月他为了 Windows 3.1 远东版先後在东京、汉城、台北待过。对於这段经历他的描述是:「这是我生命中最有趣也最值得享受的一段。台湾、韩国的开发人员和管理工作,以及日本的开发人员非常有才干并且胜任其职。我背负了一肩难以偿还的债,因为他们让我探索并经验他们工作的一部份。一一列举实在是太多,我要谢谢所有因此与我成为好朋友的这些人」。真难得在外文书上看到 Taipei、Taiwan 两个字,我的视线被深深吸引,并且因此倍感亲切。
本书并不企图解决我们在 VxD 程式设计上的每一个问题,而是企图给我们一份如何撰写 VxD 的指引。书中提供两个完整的 VxDs 范例程式原始码。作者的主要目的是帮助程式员不要再害怕 VxD,因为它只是新,并不难。VxD 之所以重要,在於 Windows 程式与硬体间的所有沟通都应该透过它,虽然一个动态联结函式库 (DLL) 或一个Windows 程式也一样可以处理 IRQs 和 DMA,与 ports 交谈,但即使你把每一件事都做到一百分,它们还是太慢;只有透过 VxDs 才能最快最安全地与硬体打交道。VxD 才是你在 Windows 环境中与硬体共舞的最佳选择,是 DOS 与 Windows 混沌交杂中唯一的出路。VxD 让我们做许多 Windows 原不打算让我们做的事,突破重重严密的束缚。你可以乘着 VxD 这部拥有最高特权 (Ring0) 的黑头车直闯戒护深严的博爱特区 (作业系统内部)。有了 VxD,你可以看到系统上所有的记忆体、拦截或产生任何你希望的中断、让硬体消失、或让根本不存在於你的电脑中的硬体出现。权力带来责任,虽然你可以透过 VxD 直接玩弄作业系统的资料 (如 GDT、IDT) 於股掌之间,但你不该这麽做。真需要这些资料,VMM 提供了一些程式介面,又安全又便捷,何苦自己从轮子造起 ?
VxD 的确令绝大多数人感觉陌生,但要进入它真的不困难。不过,本书并不是你进入 VxD 的大门,大门应该是去年六月我介绍过的 Windows 3.1 Developer's Workshop 一书中的第五章 Developing Virtual Device Drivers。有了 VxD 程式长什麽模样的概念後,还得学习虚拟机器 (Virtual Machine) 的观念才能彻底了解 VxD。去年六月我介绍的另一本书 Writing Windows Device Drivers 以及现在这本书都对虚拟机器有所介绍,但一致的缺点是示意图太少太少。大家都知道一张图胜过千言万语,为什麽却少有书籍有足够多令人满意的图 ? 我指的是显示观念的那种图,不是程式执行结果的硬拷图。後来我想通了,一张可以胜过千言万语的好图的诞生可比千言万语难太多了。出版社或杂志社以每张图NT$ 50 元计算,真是一种开倒车的行为。基本上技术书籍以字数或以篇幅计算酬劳,就是一种最糟糕的平头平等。DOS 使用层面的书怎麽可以跟 VxD 的书享有相同的报酬呢 ? 平头平等阻碍进步人尽皆知,也就难怪作家们尽挑软柿子吃了。
我是一个软体人员,对於 Comm、DMA、I/O Trapping、IRQ 等技术不在行,不敢在这里夸夸而言,这些主题是本书的 Advacned Topics 部份。根据我的阅书经验,我知道这几个主题很难得。
由於忙碌以及不住台北两个因素,并不常上杂志社,我也是透过「读者回响」这个单元才得知读者们的看法。四月份去了一趟社里,有机会把读者对这个专栏以及对我个人的意见与建议好好完整地看了一遍。除了针对部份读者亲自回函(可是你们都没有回我的信),这里重点整理我的回覆:
1. 书评难为,我的负荷已到极限。所以朋友们希望扩充版面多写一些, 我实在无能为力,减产的可能性远远大过增产的可能性。要我保重身体又要我 多写一点的读者最没良心了 (smile),但是谢谢你们的托负,对我而言 这是个甜蜜的托负。
2. 爱屋及乌关心我的健康的朋友们,侯捷感铭五内,点滴心中。
3. 说这个专栏为你们寻找资讯的过程中带来帮助的人,我真的非常非常安慰。
4. 说这个专栏带给你们阅读乐趣的朋友们,因着这句话我愿意 为求一句好词,捻断数茎长须。
5. 中文书评 ?! 不不,吾力足以举千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专栏不是我一个人的,讲过好几次了,你们不能把中文书评、应用软体书籍介绍、学术性书籍介绍、各种技术领域平台环境的书籍介绍...都算在我的责任区,我又不是三个头六只手的怪物 (倒真希望自己是)。这麽多爱书的朋友,每个月看那麽多书,怎麽没有人投稿到这个专栏来 ? 书评两个字吓死人,但是想它是读书心得报告好了,写的时候忘了我是谁,心中就不会有压力。我只 求一点,态度要谨慎,视野要开阔,要知道登在这个专栏里的文字的责任。说到责任,有位朋友说这专栏名称太投机,哪有赚稿费又不需负责任的。除了鼓励这位朋友多培养一点幽默感,并翻看去年一月无责任书评的名称典故之外,我想读者也可以从这个专栏持续以来的文字中检查侯捷关於「责任」的态度。
也有朋友在信中提到谈笑书声纵横书海,提到生活提到观点,你们真的不是我想像中整天 co co co 的工程师而已,我真的好欢喜。做学问要深,过生活要广,不可以一朝风月昧却万古长空,不可以万古长空不明一朝风月。读者中最小的是台南一中高一学生,真教我感动又高兴。当别的同龄小孩还在玩 game 时,他已经沉迷於 C++ 的世界。这个年纪的读者不只一人,透露我们资讯前景的一丝光明。
有一位朋友希望谈谈国外的出版社,以下仅就我所知向各位做个报告。由於我的视野在个人电脑上,而且从没有比较过各出版社的特性,所以这只是个人的印象以及粗浅的了解,挂一漏万尚请原谅:
○ Microsoft Press - 占「地利」之便,此出版社的技术性书籍自然是掷地有声。 我介绍过的 Programming Windows 3.1、Inside Visual C++、Inside OLE2、 都是皇皇巨构。如果想对 DOS、Windows、软体开发工具 (当然我是指 Microsoft 公司的工具) 作深入了解,这个出版社的书应该列入你的最佳名单之中。 市场味不那麽浓的书,Microsoft Press 也出过三本:Writing Solid Code 和 Code Complete,以及 Debugg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算是软体工程这一领域, 由 Microsoft 工程师现身说法,谈他们设计大软体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情,满有趣的。
○ Addison Wesley - 同样是品质的代名词。C++ 书籍是它的强项,贝尔实验室 许多 C++ 高手 (包括 C++ 原创者 Bjarne Stroustrup) 的作品多在此发表。 Andrew Schulman 的程式设计系列崛起後,更对工程师有绝大吸引力,这一系列 书籍包括 Undocumented 和 Internals 两条主线,另外也有比较特别的 Windows++、Networking 等等题目。另外它也有许多 Mac 上的书籍,国内较少见。不单只为工程师着想,它也出版不少教科书 (多为精装)。 (编按:Andrew Schulman 业已跳槽至 IDG 出版社)
○ SAMS - 此出版社常为某个特殊技术领域出专书。以 Windows 程式设计而言, 它就分别有记忆体、通讯、IPC、Resource 等等书籍。
○ M&T Books - 电脑图学算是它比较突出的项目 (因为出了许多相关书籍)。 Windows 3.1 : A Developer's Guide 也是它出的程式设计名书。
○ WILEY - 国内较少看到。如果你记得,我在去年三月引述 Ray Duncan 说的, Windows 程式设计第一代书籍的代表作中有 Heller 的作品,而 Martin Heller 的 Advanced Windows Programming 正是此公司出品。(编按:Martin 後来又出了 一本 Advanced Win32 Programming,也是此家出版社负责)
○ Waite Group Press - 这家公司常常喜欢以夹带软体的方式出书,书籍目标 因此变成是以介绍软体为主,并给你一大堆原始码,讲解不多。不过它出版 「Windows API Bible」对 Windows 程式员是一大贡献。
○ Ziff Davis Press - 书籍以制作精致闻名,在我看来内容并没有什麽石破天惊 的特色。但因它在杂志界的超级强势,旗下有许多专栏作家,因此出了一些专栏 作家的单行本,颇具吸引力。这家公司的书单价都高,而且常用 塑胶膜包装 (保鲜 ?)。
○ McGraw Hill 和 Prentice Hall - 自从开始工程师生涯之後,我对这两家 出版社的书已经愈来愈陌生了。它在教科书市场上有很大的发行量。
○ Que - 大部份是软体使用层面的书。这一类书我看的不多,没有什麽可以报告。
○ IDG - 最有名的是「笨蛋系列」(xxx for Dummies),国外热销程度让你咋舌。 这种书名放到缺乏幽默感的中国人眼里,只怕引不起什麽兴趣。
这一篇肯定又要被说废话过多了,我心甘情愿让你们说。
侯捷 2010-07-15 08:32:58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