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和理论建设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诞生在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在我国成为热门的新兴学科,在应用研究上已成果累累,而在理论建设上仍处在“萌芽和混沌状态”。我国城市化、城市经济市场化和城市建设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强烈呼唤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城市发展路向的中国城市经济学及早定型。探讨和界定以下三个命题,有利于这一学科的准确定位和规范化建设。
      一、界定“城市经济”的内涵和外延, 进一步明确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什么是“城市经济”?它同农村经济、区域经济、国民经济及其微观与中观构成的企业经济和部门经济有何区别与联系?中国大百科全书1988年版经济学卷把它定义为:“由工商业等非农业经济部门聚集而成的地区经济”,具有“人口、财富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性”,“非农业经济占支配地位”和“经济活动的对外开放性”等三个特点。这一定义很空泛,未能概括现代城市经济的主要内涵和本质特征。我认为: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载体,以高度聚集、高度社会化和市场化为特征的非农业性产业经济、公共经济和消费经济的有机结合。这种有机结合的聚集经济的本质特征是:
  1.空间分布的高度聚集性——人口、产业和各种设施在城市的密集,使城市成为资源配置的最佳区位、一定地域的经济中心、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枢纽;
  2.经济运行的开放性——城市是跨行政区划和国界的生产流通中心,具有沟通城乡和国内外的广泛经济联系,其市场规模和开放程度决定城市经济的规模和发展水平;
  3.投入产出的高效性——城市经济的聚集性和开放性衍生以企业和行业分工协作和经营规模合理化为基础的高投资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
  4.经济社会结构的系统性——城市不单是资源配置的空间地域系统,又是经济运行、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和政府管理紧密结合的综合系统,经济、社会、环境和行政管理的协调程度决定城市经济发展的效益、速度和稳定度;
  5.宏观环境的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人口、产业、设施和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高度聚集既给城市的个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带来种种“好处”(使单位收益大于单位成本的外部经济性,或“外在效益”),也给他们带来种种“坏处”(使单位收益受到外部环境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在损失”)。
  把握住城市经济的这些特征,可以进一步认识:决定城市经济综合效益的是它的产业经济结构与规模,及其企业的效益水平;决定城市经济外在性水平(即其外在经济性大于外在不经济性的程度)的是它的公共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运行质量;决定城市经济繁荣程序的重要因素是它的消费经济规模和结构。因此,可以把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设定在以下三个层面:
  其一,城市经济学是一门既不是研究城市里的企业和产业经济、也不是研究城市里的国民经济的独立学科,应以其公共经济、产业经济和消费经济的三大构成的相互制约关系、结构与空间分布、运行机制和效益水平为研究重点。
  其二,城市经济学既区别于产业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等专门经济学科,又不同于城市规划学、市政建设学、城市环境学和城市管理学等非经济专门学科,但又要善于运用这些同城市经济发展密切关联的学科来深化和丰富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其三,城市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现代经济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研究城市的经济结构、经济功能和经济发展机制,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城市政府、经济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决策,提供经济理论依据和对策选择。
      二、界定城市经济学的定义, 进一步探讨城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大百科全书经济卷把这门学科定义为“研究城市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规律的经济学科”。这一定义在表述上偏重于城市化过程的经济研究,在内涵上又没有离开传统政治经济学定义的框架,显然是对同书中经济学定义的沿袭:“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科学”。而西方城市经济学着述中众说纷纭的定义则具体得多,诸如:
  ● 1970年(美)H ·诺斯:“城市经济学集中研究城市内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的空间分布,而把城市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一个点来研究,则应属于区域经济学的范围。”
  ● 1973年(美)N ·麦坚:“城市经济学是把经济分析用于发展同城市问题有关的知识。”
  ● 1976年(英)K·巴顿:“在这门学科发展的现阶段, 最现实的做法是把任何系统地运用经济学原理去解决城市问题的企图都当做城市经济学。”
  ● 1977年(日)山田浩之则强调这门学科是“从经济学角度对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探讨理想的公共政策方案。”
  ……归纳西方经济学不同流派的理论形成与特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延伸,经济布局空间结构理论的应用;二是强调运用经济理论与经济分析方法研究城市的经济社会问题;三是用经济分析方法研究城市区位与布局,提供城市建设和投资项目选址的模型和效果比较。因而可以把西方城市经济学的不同定义概括为三派:一是空间结构分析派——侧重城市经济的空间布局、投资项目选址、土地等资源的合理利用的经济分析;二是“宽”派——把城市经济的起源、发展、结构、布局和运行机制,以及城市化和大城市派生的种种经济社会问题都列入研究范围;三是“窄”派——只研究城市的经济社会问题。但不同的流派都把聚焦点对准现代大都市共有的概称为“城市病”的经济社会问题,为有效和公平地解决城市问题提供经济分析、对策方案和数学模型,充分显示多数流派具有的实用价值和现实针对性。
  城市经济学在我国的兴起,已为城市改革和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应承认其理论建设仍处在学科建设的“初级阶段”。就面向城市党政干部的教学需要而言,亟需比较规范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把“科普”性理论建设和应用性研究结合起来,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学科理论体系:
  一、城市与城市经济概论——城市的本质特征、科学定义和行政建制;城市的功能、性质、类型与规模;城市经济的构成和特征……;
  二、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城市的起源与历史发展,经济市场化与产业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世界城市化进程和不同类型,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和方针;城市现代化的内涵、前提条件和衡量标准;我国若干大都市的“国际性城市”建设问题;
  三、城市的经济结构、经济增长与发展战略研究;
  四、城市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研究——城市基础设施的内涵和功能、运行特征与产业属性,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现代化问题;
  五、城市土地与住房研究;
  六、城市交通研究;
  七、城市生态环境经济研究;
  八、城市财政研究;
  还有城市人口与就业问题、城市治安与犯罪问题、城市社会保障与公共福利问题等等城市的“老大难”和社会敏感问题的经济研究,都需要从专题研究入手逐步上升为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三、界定城市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进一步明确其学科定位
  从前两个界定可以判断西方的城市经济学具有四个特点:一是以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理论为基础,把城市当作市场经济中心来进行研究;二是以人口、资本、商品和货币的自由流动和市政自治管理为重要前提;三是以应用研究为主;四是把研究重点放在分析“城市病”的经济根源和治理对策上,强调公平和效率的统一。这四个特点正是西方城市经济学的优势和生命力所在。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渐进性转型,对于西方城市经济学也是从全盘否定到全面引进,其中也有不少曲折。在小平同志明确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前,不少城市经济着述未能把握经济市场化大趋势,面对城市化和城市经济市场化的深层次问题,在理论范畴和学科定位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混沌和传统政治经济学的束缚。
  因此,需要从界定以下四个学科关系和学科性质入手,进一步明确城市经济学的学科定位:
  其一,它是一门理论科学,还是一门应用科学?如按大百科全书定义,它只能是前者;如强调上述特点则是后者;比较中外这一学科的许多着述,则应肯定它兼有这两种学科属性,这就要求本学科的理论建设既要讲“规律性”,更要有“实践性”。
  其二,它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什么关系?众所周知,微观经济学以企业和个人的单个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运用价格理论、生产与消费选择理论、市场理论和分配理论进行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总过程为研究对象,运用国民收入理论、经济周期理论、货币理论和宏观调控理论进行总量分析。城市经济既不是企业经济的算术集合,也不是国民经济的简单切块,而是企业、行业、区域和全国四个经济层次的结合部。所以城市经济学是一门应把城市的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结合起来进行专门研究的“中观经济学”。
  其三,它应该如何对待“效率”和“公平”这两种不同的价值标准?众所周知,西方经济学以“效率”为唯一价值标准,而把“公平”甩给社会学和政治哲学,认定经济学的聚焦点在于寻求最佳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最好的生产经营效率;而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又是在全盘否定市场配置的基础上以所有制变革为主线研究计划配置规律的,因而把按劳“公平”分配定为唯一的价值标准。城市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既要顺应市场配置一般原理,以城市综合经济效率为评价准则,又要着力于理顺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谋求公平解决各种城市问题的经济对策。显然,城市经济学应把效率和公平这两重标准结合起来,顺应城市经济结构和制度特征,寻求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解决城市经济社会问题的对策。
  其四,它同计量经济学是什么关系?西方现代经济学十分注重计量分析,对于浅显的基本原理也要在教科书中化为数学模型,但有不少西方学者认为许多非线性、多变量的经济现象是不能用数学模型求解的;我国经济学历来偏重定性分析和逻辑推论,而疏于计量化实证分析。城市经济研究是否需要计量分析,不能绝对肯定或否定,但正如巴顿所说:“影响城市经济的许多因素是不能数量化的,难以捉摸的,因而对城市经济负责的决策者来说,有些数学模型是不会有帮助的。”
长江论坛武汉55~57C8新兴学科汤正刚19981998作者单位:武汉市行政学院 作者:长江论坛武汉55~57C8新兴学科汤正刚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1:34:50

[新一篇] 城市與人口的環境尷尬  ——世界環境綠皮書之七

[舊一篇] 城鎮化的效應分析與發展思路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