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因为语 言、专业及文化差异,主要是因为桥水奉行创意择优,在工作中有一套独创的工具、软件、行为准则和词义,有时连美国人也很费解。
将最初的一大堆毫无头绪的原则搜罗、转换为一本精彩的着作,不啻一项史诗般的工程。
我和鲍勃、格雷格用了大半生的成年时光努力探究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经济和市场规律。在此过程中,回顾我们每天交流互动的日子,时常引人深思,偶尔遍体鳞伤,也间或兴奋异常。我们在一起开会,主要是讨论经济和市场,这让我们发现了非常宝贵的经济原则和投资原则,也教会我们更加认清自己以及人与人之间如何交往。我们从教训中吸取力量,形成了生活原则和工作原则,其意义更加非比寻常。
在验证量化指标的有效性时,主要看这些指标能否告诉你谁在哪些领域的表现好坏,一定要具体到个人。
通过度量机器的运转状况,尤其是如果能通过某种算法帮助你完成大量思考和工作的话,你抓管理就会更容易。
将关于政策和程序的文件汇编以备员工查询,功能就像操作手册。这些文件是公司把学习经验升华为制度的结果,内容都是动态更新的。
就好比工程师利用流程图了解设计的作业流程,管理者也需要流程图把公司当成机器一样设计。它需要参考公司内部报告路线的组织架构图,或让组织架构图为流程图提供补充信息。理想的情况是,流程图的设计既能让你轻易俯瞰全貌,又能让你在必要时循报告路线向下了解各层级的细节(例如,看到流程图上某个人的名字后,点击进去可了解他的棒球卡信息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契约工具就是一个简单的App,记录员工相互之间的承诺并监督承诺的履行。它能为下达指令的管理者提供
帮助,也能为接受指令的操作人员提供指导,相关信息掌握起来易如反掌。
在过去几年里,我基于这个做法开发了一个App,将每日更新内容编入一个指示板,与过去逐一翻阅数十封电邮相比,它更易于跟踪、记录指标变化和做出反馈。这也有助于大家更多方面地提供有用的数据——比如他们的士气高低、工作负荷大不大、有没有需要提交高层讨论的问题——而且是每天都这样做。
分歧解决器为在创意择优下解决分歧提供了路径。该工具的一个特点在于,它能找到具有可信度的人帮助确定,某项分歧是否有必要提交给更高层管理者去研究解决。这个App也很明确地告诉每个人,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就有责
任表达出来并与他人求取共识,而非私下固执己见、拒绝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
当某个人在经历痛苦,那就是让他把经历什么样的痛苦记录下来的最佳时机,但还不是反思的合适时机,因为当时很难保持头脑清醒。因此,这个App是让员工把他们的感受(气愤、失望、沮丧等)记录下来,以后再利用反思所用的问题进行回顾反思。这个工具可以促使经历痛苦的人们具体说明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以便减轻未来的痛苦。
问题日志是一个很好用的工具,能够改变人的行为和观念。通常人们首先面对的一个挑战就是公开指出错误,因为有些人本能地认为,指出别人的错误会让犯错的人很难受。一旦他们习惯公开指出其他人的错误,他们就会认识到这样做的好处,也就成为一种很好的惯例了。如今,很多人都认为这个工具是不可或缺的。
问题日志也有助于指明诊断问题的路径以及相关的信息,还能形成有效的绩效指标,因为在此基础上能够对相关数据和发生问题的类型进行估量(并识别出是谁导致了问题以及由谁来解决问题)。
问题日志是我们用来记录错误、吸取教训的主要工具。通过它,我们把所有问题公之于众,将其交由问题处置能手处理,进行系统化的改进完善。
除了搜集员工在会议上发言的“点数”外,我们还搜集员工其他各个方面的数据(检查、测试、员工做出的选择等)。所有这些数据都通过计算机算法,基于压力测试的逻辑形成关于员工特征的画像。
如果你针对某个问题的观点与可信度高的大多数人不一致,这个工具将自动对你做出报警提示,并告诉你该采取哪些步骤,以基于证据的方式来解决分歧。
与会者可以针对几十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赋予点数来记录对彼此发言的评价,可以给出好评,也可以给出差评。这些点数体现在一张表格中,并进行动态更新,随着会议进行,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别人的观点。这可以帮助人们转换思维,纵览他人意见,防止囿于自己的观点而不能自拔。通过别人的眼睛看问题,自然会使大多数人拥有大局观,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不过是其中一个视角。
集点器作为一个应用于会议的App,便于人们实时表达自己和了解别人的观点,帮助大家在创意择优下形成决策。这个工具能把众人的想法展示出来,进行分析,有助于大家根据相关信息实时做出决策。
教练汇聚了各种(或很多种)情况(例如,不认同别人的评估意见,有人说谎或从事了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等),形成了一个案例库,并与可适用的相关原则一一挂钩,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应对。
别担心记不住我在书里提到的这么多具体的原则,你只需建立一个创意择优,权衡利弊,想明白怎样用你自己的原则、自己的方式来操作。
了解每个人的观点及能力的高下,知道如何确保最好的观点胜出,是做决策的最佳方法。不管在什么情形下,基于创意择优的决策几乎都要好于传统的独裁或民主决策。
与他人合作可得三大益处(1)共同努力比单打独斗能更强、更好地完成既定使命;(2)出色的人际关系会造
就优秀的团队;(3)积累财富以实现和满足我们及他人生活所需。
原则、规矩、制衡等组成的治理体系不能取代出色的伙伴关系如果你公司缺乏那种身居高位而出于本能地按照既定原则为整个公司谋取利益的能人,那么所谓的原则、规矩、制衡等就没有多大作用。公司的领导层必须有智慧、有能力,善于维持密切关系、开展合作和进行有效的工作交往,具体体现在,能够理性地表达分歧,坚定地执行创
意择优下所做出的决定。
对一个人过度依赖会产生很大的关键人物风险,造成管理技能的局限性(因为没有人什么都会),也无法实施充分的制衡。由于要做的事情太多,这也给个人增添了负担。
决策权归属要清晰。确保每个人的投票权重有多大,以便在分歧犹存而又必须要做决定的情况下,能毫不迟疑地推进解决。
要确保公司里没有任何人比体系更强大,也没有任何人重要到不可替代。在运用创意择优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其管理体系要比任何个人都要强大,要用体系来指导和约束公司的领导层,而不是相反。
既然创意择优的目的是获得最佳结果,而所有者既有权利也有权力去加以评估,他们当然也会做出自己的决定——我的建议是,他们最好能明智决策。
关于制约,我认为是指一些人对其他人的监督,确保其行为正常。关于平衡,我指的是做好权力的平衡。即便是最仁慈的领导者,也存在独裁的倾向。如果没有其他原因,也是因为他们管理着大量的员工,时间又有限,这就需要他们迅速做出大量艰难的选择。他们有时会对辩论失去耐心,而直接下达指令。还有大多数领导者并非那么与人为善,不能指望他们肯定能把机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
治理是一套监督系统,能够把表现不佳的员工、运行不利的流程清除掉。这是一个制衡的程序,能够确保公司的原则和总体的利益总是置于个人或少部分人的利益之上。因为权力能产生统治力量,所以权力必须被交到身处关键岗位、能力强的人手中,他们必须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擅长本职工作,能够对别人的权力进行合理制衡。
怎样使用工具和行为准则由你自己决定。我在这里想表达的主要意思就是说它们很重要。
例如,设计一张表格或一个模板,指导公司员工按所要求的步骤来管理工作或执行程序,产生的效果就会优于靠员工自己硬记或推算出的效果。
我们运用基于实证的方法对员工进行了解、指导、筛选的系统,尽管并不完美,但比很多机构那些随意、主观的管理系统要有效得多。我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演进,很多机构都会被迫转向把人的思想和计算机智能很好结合的系统,以便把工作原则形成算法,大幅提升决策的质量。
尽管系统不可能做到完美,但与大权在握的个人用强权进行不甚具体、不太公开的决策相比,它毕竟降低了判断的随意性,也更容易检验出判断是否存在偏见。
把原则阐述清楚,运用各种工具和行为准则来推进实施,形成信任、公平的氛围,使任何结论都可以通过跟踪其背后的逻辑和数据来加以评估。
因为每个人都了解算法背后的思想,大家就能对其逻辑性、公平性进行评估,并参与其中,共同行动。
设想一下公司里几乎所有重要的事情都能以数据形式记录下来,你可以设计一些算法引导计算机运行,就像指导别人工作一样,对数据进行分析,并按照你的方式加以运用。
搜集关于所有人的客观数据至关重要。而你还需要适宜的工具把数据转换成大家都认同的决策。进一步讲,通过这些工具,人和系统作为一种共生关系可以相互促进。
花一分钟想想,这个道理对你阅读本书或者任何书有何帮助。你读过多少本关于奉劝你改变行为的书,而你也希望改变但最终未能改变?如果没有工具和计划的帮助,你觉得通过阅读本书你能改变多少?我猜的是几乎没什么改变。正如你不可能通过读读书就能学到很多本领(如何骑自行车、讲一种外语等),如果不实践,就基本不可能把行为改过来。
但希望做和实际能够做到之间有很大区别。假定人们能够做到他们想要做的事,就相当于假定认识到减肥有益于健康的人一下子就能把他的体重减下去了。除非建立好的习惯,否则成功不会降临。
鸣钟庆祝,当你和你的团队经过艰苦的努力成功地达成目标,庆祝吧!
如果不停地工作,你会过度消耗自己导致逐渐熄火。在你的日程表里留出停工检修期,就像你会为其他事务留出时间处理。
在给人员分配任务时,最好把各项任务记在检查清单上。把已完成的任务从清单上划掉,既可以作为任务的提醒,也可以作为完成任务的确认。
没有理由灰心丧气,因为你有那么多事情可以做,生活有那么多美好的瞬间可尽情品味。你应对各种问题的路径都体现在本书列举的原则当中,你自己还可以总结发现其他原则。如果你能进行创造性思考,具备应对困难的素质,就没有什么你做不到的事情。
丘吉尔说得一针见血:“成功就是从失败到失败,也依然热情不改。”你将会享受在成功与失败之间穿梭往复的过程,因为这将决定你的运行轨迹。
不要灰心丧气。如果现在尚未遇到坏事,那就再等等,坏事迟早要上门,这就是现实。
有些人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而另一些人却在同样时间里做了很多事。导致差别的,主要在于创造力、品性和智慧。创造力较强的人会发明出更高效的新方法(例如找能力强的人来做,采用好的技术或好的设计)。品性较好的人更善于应对所遇到的挑战和需求。更有智慧的人则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站到更高的层次上审视自己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合理地进行优先排序,做出符合现实的设计和理性的选择。
怎样尽可能做更多的事,这一直是个难解之谜。除了更努力、工作更长时间以外,还有三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1)通过优先排序或直接拒绝来减少工作量;(2)授权给合适的人去做;(3)提高工作效率。
寻找有创意、聪颖的解决方案。当人们面对棘手的问题或者任务过重时,通常会觉得应该更努力工作。然而,如果遇到有些事很难办、耗时过长、令人沮丧,还不如暂退一步,与大家讨论一下是否还有更好的应对方法。当然,很多需要完成的任务都要历经艰难跋涉的过程,但通常都还有一些你没有注意到的更好的解决方案。
别冲动,磨刀不误砍柴工。花足够的时间来设计一个行动计划。与将来执行计划所花费的时间相比,用于思考的时间微不足道,而且这些思考会使将来的执行更加有效。
优势主要体现在团队协作上,组建一个具备各种获得成功所需素质的团队要比招聘一个全能素质的人才容易得多。
协调一致激励大家前行。管理层推动大家勇往直前追求成功,方式上可以更热烈一些,也可以更理智一些,可以用胡萝卜,也可以用大棒。尽管我们每个人为了各自的原因工作,激励整个团队向前还是有一些不同一般的挑战和优势。
朝着令你和你的机构振奋的目标去奋斗……要考虑怎样把任务与那些目标挂钩。如果你专注于目标,为达成目标感到兴奋不已,意识到为了达成目标而从事艰难的工作是不得已的,你就有了端正的态度和适当的动力。如果你对需要奋斗的目标根本提不起兴趣,就不要勉强。从我个人角度看,我喜欢策划一些令人激动和美好的事情,愿意把它们变成现实。策划这些事情带来的愉悦感和将其变为现实的渴求,让我得以度过生命中的艰难时刻,使梦想成真。
我还偶然发现了当初写的一部800页的手稿,后来因为太忙没来得及出版,还发现了其他数不清的致客户的备忘录、信件、研究报告以及本书的旧版本。我为什么做这些事?为什么大家为了达成目标如此努力工作?根据我的所见所闻,我们这样做有不同的理由。对我个人来说,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能想象出勇往直前所得到的回报,即使我还处于努力挣扎去获取成功的过程中,我就已感觉到成功带来的激动心情。同样,我也能想象出如果不勇往直前会有什么样的悲凉结局。我也被一种责任感推动着往前走。我经历过一段艰难的日子,辜负了我关心的那些人的期待,但那恰恰是我真实的一面。其他人的动力还包括对团队及其价值观的依恋。有人是希望得到承认,有人是希望得到金钱上的回报。所有这些都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动力来源,都应该与文化相和谐并适应。
要知道几乎做每件事所花费的时间和资金都比你预期的要多几乎没有一件事能够完全按计划进行,这是因为先前的计划并未考虑过失败的情况。我个人假定,每件事与计划相比实际都要花费1倍半的时间和1倍半的金钱,因为这是我所经历的典型情形。你的预期将取决于你及你管理的人员表现如何。
概念思维和管理所需的时间只有其实施过程时间的大约10%,因此,如果你拥有优秀的助手,你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到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去。
雇用少数聪明人才并赋予他们最好的技术手段,要远胜于雇用大量普通人并配给一般的技术。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二者都能提高效率。在一部设计优良的机器中把二者结合起来将对机器有极大的改进作用。
原则本身也是一种杠杆形式——可以提升对形势的理解和认识,这样你就不必每次遇到问题时都花费同样的精力。
科技是实现杠杆效果的另一个了不起的工具。为了让培训事半功倍,要把最常见的问题和答案通过音频、视频或书面形式记录下来,指定专人整理装订成手册,并定期更新完善。
不要根据头衔,而要根据工作流程设计和人员的能力分配职责。这是因为某人负责人力资源、招聘、法务、编程等工作,并不一定意味着他适合做与这些岗位相关的一切工作。例如,虽然人力资源部门员工帮助招聘、解聘和安排薪酬福利,但是让他们决定招聘谁、解聘谁、给员工什么福利却是错误的。
不管你设计的监控多么小心,执行起来多么严格,有些恶人和非常粗心大意之辈还会弄出事端。所以,当你抓住那些违反规定和监控要求的人时,一定要让每个人都明了处理的结果。
不要假定员工都是在为了你而非其自身的利益奔忙。有的人一有机会就会欺骗,这种人的比例高得超出你的想象。很多人如果有机会选择公平待人和为自己谋取更多利益的话,都会选择为自己谋取更多利益。即使有一丝欺骗都是不可容忍的,因此你的快乐和成功取决于你能否实施适当的监控。在这方面我有过多次惨痛的教训。
尽管他们可能无法马上给出答案,也无法单凭一己之力得出结论,但通过创造力和意志力的结合,他们最终会回归到达成目标所需的向上轨迹。
为了强化这种认识,最好继续强调传统和理性的作用,并确保让接班的领导者和整个公司的员工都受到价值观和战略目标的感化。
当你试图为一个工作找到优秀的责任人(这是最好的情况)而无法达成时,要任命2—3位可信度高、肯努力取得工作佳绩、不惧相互争辩并愿意在必要时把分歧向上提交的责任人。然后设计一种制度,让他们之间相互制衡。
我经常发现人们形成错误的观点、做出不好的决策,尽管他们此前曾经犯过同样的错误,甚至他们都已经知道这样做不合逻辑而且有害无益。
有时候,为了更好地进行设计,你需要雇请外部顾问,你可以由此获得所需的大量专业技能来解决某个问题。当你把任务外包时,你就不必担心管理的问题,这是个实实在在的优势。如果某个职位不是全职的,且需要高度专业化的知识,我宁愿交给顾问或外部人。 但同时,你需要当心不要太过频繁地雇用顾问来完成本该由员工承担的工作。这会使你迟早付出代价,也不利于维护你公司的文化。
这方面我见到的最好的办法来自通用电气、3G资本,它们构建了一种金字塔式的“接班通道”,在其中,下一代领导人与当前的领导人一起思考、一起做决策,在学习锻炼的过程中接受考验。
这不仅仅涉及你自己的退休安排,也涉及怎样遴选、培训和管理接班的新管理层,最重要的是,要把文化和价值观传承下去。
随着人员数量增加和/或复杂程度的提升,机构的效率会有所降低,所以要尽量保持架构简单。
你总是可以从外部找到适合特定岗位的最优秀的员工。先要设计出最好的工作流程,然后画出组织架构草图,并设想各部分如何协作,明确每个岗位的人员资格要求。只有在这些事情做好后,才能去招聘适合的人员。
每个人都必须由一位具有可信度的、奉行高标准的人来监督。缺乏严格的监督,就可能导致质量控制不到位、培训不足、对优异业绩缺乏认可。不要盲目地相信人们自然地能把工作做好。
在设计组织结构时,要围绕目标而不是围绕任务给每个部门赋予一个清晰的工作重点,并配置必要的资源以利于实
现目标,这使得针对资源配置所做的诊断变得简单直接,还能够避免角色错位。
清洗风暴是罕见的自然奇观,能荡涤所有在正常情况下过度生长的生物。这类风暴对森林的健康成长有好处,如果没有这种风暴,就会长出很多弱小的树木,其过度生长会扼杀其他生物的生长空间。对公司而言,此类风暴也是有益的。经历一些困难时期能够使公司瘦身,让能力最强、最重要的员工(或公司)存留下来,这个过程不可避免也很有帮助,即便在当时看上去有些可怕。
人们经常对此类重复过程有所抱怨,因为现实情况是,人往往享受无所事事的快乐,而不愿意有不完美的感觉,即便接受不完美事物更符合逻辑事实。这类想法是不对的,不要被其转移注意力。
即使你心中对未来设计有很好的愿景,但实现美好的“未来”必然要经历犯错误和学习提高的过程。
只关注第一轮的后果——人们都有此倾向——可能导致不好的后果。举个例子,如果你问我想不想取消雨天,我可能会说好的,如果我不考虑第二、第三轮后果的话。
让自己一段时间置身于“痛苦的位置”,更深入地理解你为了什么而设计。通过字面或亲身体验(借助阅读报告、职位描述等),暂时把自己放进工作流程中,以更好了解你将要处理的事务,你就能够把学习和经历应用到设计上,并对机器进行合理的改进。
你对于场景的设计想象越生动丰富,演出效果就越能符合你的计划要求。要考虑好,谁在何时做什么能产生什么结果。这就是你在头脑中为机器设计的蓝图。
系统化的、有证据支撑的决策将会大大提升管理的质量。如果管理者在处理信息时往往使用未经过深思熟虑的标准,并被个人情绪喜好所左右,这就难以产生最优的决策。
如果你仅仅集中精力于手头的每件任务或案例,就会受困于逐一应对的局面。相反,你应该更多考虑自己在做什么样的事情及其原因,从手头的事例中提炼出相关的原则,把流程系统化,从而相当于建造出一部机器。
如果你有一些好的原则,能够指导你把价值观落实到日常经营决策之中,但如果你没能把它们系统化从而无法有规律地实施,其作用就微乎其微。一定要把你认为最重要的原则变成行为习惯,并帮助别人也这样做。
我认识的最有天分的设计者,是那些在思考规划方面能做到与时俱进的人,他们广泛搜集关于各个小团队和整个公司员工的表现,准确地预测各种结果。他们非常擅长设计和系统化分析。因此,我在本条提出一个高于一切的原则:设计你的机器并使之系统化。在此过程中,创意和个性仍十分重要,因为要想通过改进设计来规避最严重的问题是件很难的事,你需要从解决问题的最初想法入手,并有意愿采取艰难的抉择(尤其是涉及人事,以及安排谁来做什么工作)。
执行经各方同意的计划,以公开透明的方式跟踪计划的进展。至少按月报告迄今为止的计划进展和实际进展,以及
未来一段时期的预计进展。要让员工对成功、及时完成任务负有责任,并予以公开。可根据现实需要对计划做必要的调整。
如果让同样的人做同样的事,会产生同样的结果。按照爱因斯坦的说法,疯狂就是重复做同一件事却期待不同的结果。别落入这种陷阱,因为你很难走出来。
这对于诊断人和责任人都不容易,常常会导致人们提出各种各样不相干的细节。人们通常会故意把局面搅乱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对此你要保持警惕。
“打开瓶塞”。你有责任确保员工无拘无束地交流意见,要为他们提供足够多的机会来发言。不要期待他们能定期提供给你诚实的反馈,应明确要求他们这样做。
最熟悉工作的人最有发言权。至少他们能向你提供理解问题的角度,因此要确保你能通过他们的眼睛去看问题。
无论你什么时候发现了一些不好的事物,一定要向相关责任人指出来,让他们负责改正。要明白无误地说“这顿饭馊了”,不要吃下去。
人们都有慢慢习惯于不可接受事物的强烈倾向,而这些不可接受的事物明眼人一看就会非常吃惊。
他们变成了橡皮图章,而非能工巧匠,那些应该“尝尝汤的味道”而保证出品质量的高管却在忙于其他事情。
这种因担心事情发展不理想而感到的紧张是非常有好处的。正因如此,我们才有动力去开发系统和指标,监测机器的运行结果,并激励那些管理得力、经常开展系统测试、寻找机器上各类问题的人继续前行。
如果你没有明确表达你的预期,你就不能让下属为没有达到预期而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要假定有些事情虽不明说也能理解,常识在实际中并非都那么常见,如果有具体要求,就要明示出来。如果责任总是因为规定不具体而落空,则应想想是不是需要修改设计。
一个真正伟大的领导者难免会对一些事情拿不准,但随时准备通过 开明的探索来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在其他方面不变的情况下,如果领导 者在外形和行为方面更像技艺超群的忍者,就总是能战胜动作片里孔武有力的英雄。
套用一句托尔斯泰的话,不孝的孩子,各有各自的不孝,而孝顺的孩子,多半有一个和睦有爱心的家庭。我一向不喜欢谈孝和孝道,因为传统的孝道,里面有些残忍的东西。
活在中国这个社会,每一秒钟都是煎熬,不倒台,我只想躺在床上不动,对周围的任何事物没有任何动力不纠缠过去,别奢望未来,活在当下!
对事物的看法和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的人,相互间的沟通通常不畅。假想一下你要对没有嗅觉的人描述玫瑰花的香味会怎么样。不管你的描述有多准确,都不会产生效果。思维方面的差异也是如此。这就像是盲点,如果你有一个盲点(我们每个人都有),你就很难发现那里有什么。解决这些差异需要很大的耐心和开放心态,还要与其他人互动验证,以便形成完整的图景。
如果你把自己限于细节,你要么存在管理或培训方面的问题,要么手下人能力不济。出色管理者的标志是他不必亲自做任何事。管理者应视自己陷入细枝末节为不良信号。
量化工具能够通过提供数字、在仪表盘上显示报警灯等方式说明机器运转的结果,是进行效果评价的客观途径,
并对提高生产率往往有良好功效。
拉近镜头,你还可以看到更多的细节,可以近距离看到你的国家、你的城市,再到你的街区,最后到你身边的环境。从这个宏观的视角,你对事物有了比仅围着你自己的房子打转更深刻的洞悉。
不管你设计得有多好,你的机器总会出问题。你自己或其他能力强的技术人员需要发现这些问题,打开机器盖子来诊断其根源。你及任何负责诊断的人必须了解机器的每组部件——设计和人,也必须清楚他们是如何协同运作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几乎包括设计在内的所有问题都与人有关。
在运作公司的过程中,你和你的同事必须清楚地知道,如何从你公司总体的目标和价值观中,推导出具体的目标——节约成本,让客户更加满意,对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等。
在你了解怎样建造并操作你的机器以后,你的下一步目标是如何对其进行改进。我们运用五步流程来实现:(1)树立目标;(2)发现问题;(3)诊断并发现问题根源;(4)设计改进方案并解决问题;(5)完成任务。对任何机构而言,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当今世界充斥着诸多昙花一现的公司,是因为其最初的优秀品质已经丧失,而领导层又未能充分适应新情况对员工和设计进行改变。也有一些公司能不断改造自己,持续攀上新的高度。
你现在已经了解怎样对待你这部机器的两组关键零部件——文化和员工,我现在谈一谈对机器进行管理和改善的原则。
这属于那些困难但必要的事。最好的办法是“关爱被你辞退的人”——要考虑周到,并能真正帮到他们。
价值观不适当、能力不足的员工会给机构带来严重损害,他们应被辞退。如果尝试修复,最好由专业人士进行较长时间的指导。
有个现象令我迷惑,面试官并不太了解应聘者,却总是肆无忌惮和自信满满地批评他们,而不会批评有类似缺点的员工,尽管面试官掌握更多员工表现的证据。这是因为,他们认为批评同事是有问题的,而批评外人却不那么严重。如果你认为事实对任何人都是最好的,那你就该认为上面那种想法是错误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坦率而持续的评估如此重要。
技能可测试,所以很容易判断。而能力,尤其是右脑能力,则很难评估。当思考某人为何业绩糟糕时,要以开放心态考虑这是否源于他们的能力不足。
由于结果好坏可能与环境有关,而与个人处理问题的方式不相关,因此评估员工绩效时最好既看逻辑过程,也看最终结果。我很坦率地检查他们的思维方式,不让他们摆脱责任。
多数时候人们意见不同时,情绪就会升温,尤其是涉及某人的缺点时。沟通时要保持镇定、语速缓慢、有理有据。要正确处理问题,提醒他们,他们的痛苦属于学习和个人成长之痛——明白了真相会让他们未来表现得更好。可以考虑让他们离开,在情绪平静时再反省,几天后再跟进与他们谈一次话。
指出员工的缺点并与他们沟通,是管理者最棘手的事之一。对接受反馈的人要有同情心,因为这并不容易,让双方都认识到真实情况需要双方都具备好的品格。
作为平等的伙伴,要靠你们双方来找到真相。当每一方都是平等的参与者,就不会有人觉得不受重视了。
你给人的最大礼物是获得成功的力量。要给人奋斗机会,而不是给他们所渴求的东西,这会使他们变得更强。
多数人做过的事和他们正在做的事,并不像他们认为的那么重要。如果你让机构里的每个人说说自己对机构成功所做贡献的占比,加起来你会得到300%。
即使你在推动别人发展,你也要不断评估他们是否出色地履行了他们的职责。这并不容易做到客观,因为你通常与下属的关系很好,可能不愿意在他们表现不达标时精确地评价他们。同样地,你可能会给在某个方面触怒你的员工,给他本不该得的差评。创意择优需要客观,我们开发的很多管理工具就是出于这个目的,给我们不带偏见地提供了员工情况,而非只考虑管理者对他们的绩效评价。
综合 2022-01-09 11: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