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浩云:为梦想献身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我对董浩云心仪已久、景仰已久,觉得他在宁波帮中是个非常非常特殊的人物。在我有幸读到了三大册《董浩云日记》和《董浩云的世界》、《董浩云:理想与成就》等数百万言煌煌巨着后,我从董浩云自己亲笔写下的人生记录和他的同事、朋友们的回忆录中,更为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因为董浩云和包玉刚都是宁波人,又都是“世界船王”,有人就把他们做一个比较:论曾经拥有的船只和吨位看,一个是210艘、2100万吨,另一个拥有巨轮150艘、1200万吨,包玉刚胜出一头;论从事航运的年头看,虽然董浩云比包玉刚早逝10年,但他不仅比包年长6岁,从业的时间也长出老大一截;包玉刚初初涉足航运的时候,董浩云早已是从业28年的航业老大了。

 

虽然同是船王,但也有人认为他们根本就是不同的人,不具有可比性。曾任香港船业公会主席的程余斋先生,与董浩云同事多年,可谓相知甚深,他说包是一个典型的生意人,先做银行,后转营航业,他懂得与银行打交道,所以与“汇丰”合作买船。在他看来,董浩云与包玉刚最大的不同在于:“对包玉刚而言,航运是一门生意。反之,董浩云对航运却是将之视作为探险、奋斗的人生旅程。”

 

当然,董浩云也是一个生意人,航运对他来说也就一门生意。但当有人问:“与其他同样成功、同样名扬四海的大企业家相比,董浩云先生的特别之处是什么呢?”的时候,在董浩云身边工作多年的楼子琼先生回答:“他不仅是企业家,更是一位事业家。”那么,“企业家”和“事业家”的不同在哪里?窃以为,这两者的区别正像国学大师王国维之论词的高下,在于“有境界”与“无境界”。因为,一个人,为赚钱和为事业的格调不同,为“一己”和为“天下”的境界也当然迥然而异。

 

着名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这样回忆他的老朋友:“每有一种想法,都会想法付诸实施,这就是C.Y.(董浩云英文简名)。他的思绪永不停息,每分每秒都在筹谋。他身上所拥有的那份坚定的决心、献身的精神和坚韧的毅力,让他可以获取他所渴望的一切。他这种持之以恒的个性,我总是铭记在心。他是完美主义者,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最好,这确是他成功的秘诀。”

 

对于这一点,澳大利亚驻日本的记者Michael Conners说得更透彻,他称董浩云是“缔造历史”的人,是一个“为梦想而献身的人,他生性浪漫,爱船只,爱海洋,并等待它们的呼唤……”

 

于是,在我们面前似乎有两个董浩云,正如贝聿铭所说,“C.Y.的身上好像是存在着两个人的生命”。一个是企业家董浩云,一个是事业家董浩云;一个是航海家董浩云,一个是诗人兼艺术家董浩云,这就是我们之所以会感觉到他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宁波帮代表人物。

 

董浩云在经营他的船队的时候,他把它当成是在大海上写一篇前无古人的大文章;而当每一艘新船下水的时候,仿佛是在谱写一首诗歌。绝不会有人想到,他的每一艘新船的下水典礼都像是一场盛大的演出,而导演就是他本人;也不会有人会想到,他请人为他的每一艘新船谱写一首船歌,而他自己常常就是歌词的作者。1959年,在他的7万吨超级油轮“东方(亚)巨人”号的下水典礼上,演唱了两首颂歌,分中英两个版本,那首中文版的《“东亚巨人”号下水颂》就是他自己作词、赵元任谱曲,起首一句就是“今晨,今晨,宁馨儿诞生…”,这些曲谱现在都完好无损地保存在“董浩云航运博物馆”里。

 

同包玉刚的“激战九龙仓”和“收购会德丰”的辉煌战绩不同,董浩云在世界的航运史上,既留下了雄伟壮观的正剧,也留下了令人一咏三叹的悲喜剧,而这些悲喜剧更富有浪漫的味道。董浩云最浪漫的悲喜剧就发生在“伊丽莎白皇后”号上。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情况下,董浩云花费巨资买下了他心仪已久的这艘着名的邮轮。洞悉世界航运史的董浩云非常了解“伊丽莎白皇后”号,该轮重8.36万吨,长1031英尺,于1938年在苏格兰建造。在当年的下水典礼上,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临仪式并剪彩,引起举世轰动。“伊丽莎白皇后”号一共航行347万海里,907次横越大西洋,被尊为“大西洋第一夫人”。作为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巨型邮轮,“伊丽莎白皇后”号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其本身便是一部历史教科书。然而董浩云却并没有用它来赚钱,而是出乎任何人的意外地宣布把它办成举世无双的“海上大学”。开办这个“海上大学”,船白白用,董浩云不但赚不到一分钱,还专门从“董氏航海基金会”拨出款项设立亚洲学生和南美学生的奖学金,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奖学金。按照董浩云的设想,海上大学一年举办两期,每期招收在读的500大学生,登船环航地球一周,实践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边学习,边考察,让整个世界成为海上大学的实习园地,使学生能学到任何学校、任何课程所学不到的丰富知识。“伊丽莎白皇后”号航行了半个地球的航程后,到达了香港,在那里按计划改装成一所海洋巡回大学,并重新命名为“海上学府”号。可是命运与董浩云开了一个悲惨的大玩笑,正当装修竣工前夕,1972年1月9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从从船头烧到船尾,扑救无效,终于折戢沉沙于香港海面。但董浩云并不气馁,据说在大哭一场后,当即买下2万吨的“大西洋”号,经改装后重新命名为“宇宙学府”号。这样的事情,换成任何一个生意人都不会这样做的,董浩云完全表现出他的诗人气质,同时也表现出绝不向命运和困难低头的气概,你不是烧了我的“海上学府”吗,我偏要办一个更大的“宇宙学府”!所以贝聿铭说“这是多么奇妙的念头,它深深震撼了我”,“在他众多的成就当中,我想海上学府是他最具创意之举”。

 

然而事情并未到此结束。几年后,董浩云策划并自己担任编剧、导演,把“伊丽莎白皇后”号的不平凡经历搬上了银幕,拍成了电影《超级邮轮史诗》,影片在1974年获得了两项国际奖:第七届亚特兰大国际电影节“最佳历史文献奖”和纽约电影节银牌奖。这就把一曲悲剧又变成了戏剧,这样的“生意人”全世界都找不出第二个!

 

董浩云的一生充满大海一样的雄奇和云霞一样绮丽的色彩,是故乡宁波与诞生地上海的海洋文化和大海的波涛养育出来的。董浩云说过:“我本人自幼即对海洋发生兴趣,以船为第二生命。”有中外记者问他成功的诀窍,董浩云笑言:“十个字,以郑和为雄心,以劳碌为乐趣!”他一生最崇拜的人便是郑和,在他无数次讲到世界航运史时,总要极其自豪地提到郑和,如数家珍,津津乐道。在纽约董浩云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陈列着一艘15世纪的船舶模型,这便是仿照伟大的中国航海家郑和所乘坐的旗舰“郑和”号,它陪伴着一个立志要做“郑和第二”的中国人度过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着名教授,也是董浩云的老朋友顾毓锈呼吁世人,“为这个独特的创业者写传记”,把他的事迹留下来。是的,中国1000年,世界1000年只出了一个郑和,“过了500年-1000年后,还只有董浩云一个人。他是一个独特的创业者!”

 

考察宁波帮的成功奥秘,极其重视“人才方略”是一个很大原因,包括知人、识人、用人。而作为家族企业来说,首屈一指的是如何培养教育子女。在这个方面,董浩云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

 

    香港回归后,有媒体称董浩云去世后不但“留给世界一个最大的商船联合体,也留给香港一位最高领导人——他的长子董建华”。更有人打了一个比喻,说:“董建华是董浩云精心雕琢的一颗明珠。”

 

    这当然只是一句戏言,但董浩云的深谋远虑,他的教子有方,在长子董建华的培养上的确可见一斑。换言之,在董建华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董浩云的影子,一曰“目光远大”,二曰“充满理想”。其次,董浩云从小就刻意培养他吃苦耐劳、坚韧执着、忍辱负重,在日后应对家族企业的倾覆颠危,及担任特首后处理香港繁复困难的局面中,那种自强不息的品格都表现得十分明显。当有人称赞董建华“笑骂由人”,他的太太赵洪娉立时泪流满面,因为夫君这个特首当得有多辛苦、有多委屈,惟有她“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啊!

 

    董建华是家中长子,董浩云一直对他寄予莫大希望。在洋洋百万言的《董浩云日记》中,提到董建华达千余次之多。顾国敏在《我的姐夫董浩云》中写道:“长子建华1937年在上海克美医院出世,那时中日之战刚刚爆发,局势动荡,而顾丽真在生育过程中,因为难产的关系,要进行手术,为时一日一夜,但浩云留在天津工作,海陆交通都不通,未能回上海陪伴妻子左右。”董浩云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上帝赐予他生命,希望他发扬光大”。董建华2岁时,董浩云在儿子的黑白照上题字:“笑迎着大时代来临。”一个“笑”字,一个“大时代”,说得是那么传神,那么到位!正如日后董建华留给人的深刻印象,那样一副银发平头,温良敦厚的笑脸,在各种场合总是显得那么精神焕发。董浩云大概也预计到,他这个满脸福相的儿子日后免不了要吃苦,所以如长女董建平所说:“父亲很早的时候便栽培董建华接管家族生意,所以对他特别严格。在我们5个兄妹中,除董建华外,其余都在香港的贵族学校读书,惟独大哥要入读中文中学,为的是学好中文。”

 

    董家1947年从上海移居香港,董浩云立即把年仅10岁、一句广东话也听不懂的董建华送进寄宿学校。这段岁月,董建华每一忆及,仍不免感慨系之。第一天早上醒来,与睡在邻铺的同学打招呼“早,侬好”,对方却是一通叽里咕噜。董建华就从那一天开始学广东话,尽管很难,用广东话背书时常遭同学嘲笑。董建华在这里还学到一个特殊的本事,“当时吃饭一桌10个人,四菜一汤,只有快你才能吃得饱。我到今日,吃东西仍吃得很快”。

 

    到了董建华17岁,董浩云又做出了一个不近情理的决定:把董建华送到英国读书。并且严命:“不考上大学不准回家”。1954年7月31日董建华搭英国轮船公司“广州”轮赴英伦求学,同行者有他的中学同学、同乡李惠利先生之子李厚富。董浩云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建华儿初次出门,远涉重洋,前往求学,希望勿如一般‘少爷出洋’而不求上进也。”送别之日,正好董浩云自己撰写的《中国远洋航业与中国航运公司》及《二十五年来中国航运事业之回顾》脱稿印就,于是在书上写上卷头语“从父亲旧的回忆里能给您多少新的启示?”送给他,并“勉其好自为之”,足见其对儿子寄望之殷。

 

    董建华回忆说:“我那时英文不是太好,只会说‘Yes’、‘No’还有一句‘How are you’。不过人是逼出来的,一到那边寄宿学校,很快就学会了。”

     董建华19岁考入英国利物浦大学机械系,此时正值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董浩云的船队得到了迅猛扩张,成为拥有亿万资产的世界级船王,在旁人的眼里董建华也随之成为一名世界级的富家子弟。当时在欧美留学的富家子弟常常比高级轿车、比出手阔绰、比穿着时髦,而董浩云则要求董建华过简朴的生活,把心思用在学习上。董浩云虽然贵为“世界船王”,但对子女一直坚持平民化教育。“父亲教育我们做人应该吃苦耐劳。小时候家中虽有私家车,但父亲不让坐,要我们乘巴士。”董建华在英国留学6年间,父亲虽然每个月汇钱来,但数量不多,还要自己打工挣钱。比如去煤气公司、发电厂铲煤,也找些对自己学工程有帮助的工作,既能赚点钱,也有助于自己的学业。对当时的情景,董建华终生不忘:“我念大学时住宿费每周3镑10先令;中午我在外面吃一餐半克朗,两块六左右,当时已是很节俭。”董建华自言自己十多岁时开始迷上香港足球,最爱南华;到英国利物浦读书后,自然迷上利物浦足球队。“不过,那时入场看球赛价钱颇贵,因此很少入场”???原来,船王之子竟然也会缺钱看球赛!

 

    董浩云对子女要求之严,对其他子女也一样。在1953年5月26日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晚,往沈家桢兄家晚餐……沈家数孩顽皮极矣,父母不加干涉。忆我女建平曾告其母,沈家父母之爱其子女,怪我管理与待子女太严,观乎沈兄之态度,信然。但我不敢勾(苟)同。感而志此,愿他日我妻与建平等儿女读此节后,有所讨论也。”难怪日后董建平在出版父亲的日记时,每读到这一段,总不免“强忍眼泪”。

 

    1960年董建华大学毕业,旁人都认为董浩云肯定会安排儿子去美国继续深造,或回香港在董家的海运王国执掌要职。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董浩云却要董建华到美国去打工到通用汽车公司最基层去当一名普通职员。董浩云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据说当时父子之间有过这样一段谈话,可以看出董浩云教子成材的良苦用心。

 

    董浩云:“小华,你能明白我为什么要让你进‘通用’吗?”

 

    董建华回答:“我明白,因为‘通用’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其总裁阿尔弗德雷?斯隆创立的现代企业管理原则,我想也肯定适用于我们这个国际型的航运企业。我相信,我在‘通用’可以学许多东西。”

 

    董浩云满意地点点头,但又说:“小华,我并不怀疑你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但我担心你的刻苦精神不够。你不要想到自己有依靠,你必须自己主动去找苦吃,磨练自己的意志,接受生活的挑战,所以你必须全面锻炼自己,从最底层做起。只有先当一名普通的职员,你才会明白日后应该怎样对待你下面的职员,你才能充分考虑学习别人的经验,为将来开创新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董建华听从父亲的安排,在美国勤勤恳恳干了4年后,于1965年方始进入董氏家族设在纽约的分公司工作。在此期间,为了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他挤时间攻读了工商管理硕士课程。1969年返港,致力于帮助父亲拓展航运业务。1977年,董建华出任“东方海外”和金山轮船公司主席和行政总裁;1978年父亲退休后,董建华正式执掌父业。

 

    1982年4月15日,董浩云因心脏病遽然去世,随之一场灭顶之灾袭向董氏航运集团。但见董建华沉着应对,“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1991年东方海外终于转亏为盈,2005年截至3月3日董氏家族持有股份市值约134.6亿港元。

 

    董浩云地下有知,当欣欣然抚掌而笑。因为这一切都像是他生前一步步安排下的大棋局!


网载 2012-08-14 23:31:37

[新一篇] 董浩雲的東方海外

[舊一篇] 藥業先驅項松茂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