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与灵峰寺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每到农历四月初十(即葛洪的诞生日)前后,来自慈溪、余姚、奉化、象山、宁海、镇海和北仑本地的许多信众纷纷来到灵峰寺,怀着一颗祈虔的心向葛洪问卜求签、拜神求药,或想有病治病,无病健身,或想避虫免灾、祈求福祉。三跪九叩之余,带着戒牒、丹井水、草根和树叶回到家里,企盼新的一年有个好的收成。这样的习俗已延续了千百年,一些人把葛洪说得神乎其神、视作神仙。
  
  其实葛洪并不是天上的神灵,而是地上的一个凡人,他和北宋庆历年间到鄞县当过知县的王安石一样,为当地老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情,百姓为纪念他们树碑立传、修寺立庙。
  
  据清道光《镇海县志》记载,葛洪,字稚子,自号抱朴子,江苏丹阳句容县人。生于西晋太康四年(公元284年),卒于东晋兴宁元年(公元364年)。官宦世家出身的他13岁丧父,从此家道中落,家境贫寒,常上山砍柴以换纸笔,用来抄书。他聪明好学、苦读不辍,成年后博通经史和百家学说,尤以儒学知名于世。他性情沉静,不求名利,喜爱神仙导养之法,并拜师苦学炼丹秘术,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医学家、道学家、炼丹家和药物学家。
  
  据有关资料记载,葛洪一生医学成果累累,学术着作等身,他一生共写了600多卷着作,现存的尚有《抱朴子》70卷、《金匮药方》100卷、《神仙服食方》10卷、《玉函煎方》5卷,根据《金匮药方》缩编成的《肘后备急方》3卷。尤其在《金匮药方》一书中,集中了他对各种疾病的长期观察结果,其中有许多都是医学文献中最早的记录。如他对沙虱病的记载:“山水间多沙虱,甚细,略不可见。人入水澡,及以水澡浴,此虫在水中着人身,及阴天雨行草中,亦着人,便钻皮里。其诊法:初得之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米粟粒,以手摩赤上,痛如刺。三日后,疼痛热,赤上发疮。此虫渐入至骨,则杀人。”这种危及生命的疾病是由一种形似小红蜘蛛的恙虫的幼虫(恙螨)做媒介而散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流行于东南亚和我国的台湾及东南沿各省。到20世纪20年代,国外才逐渐发现恙虫病的病原是一种比细菌还小得多的“立克次氏体”病菌。而葛洪则早在1600年前,在没有显微镜的情况下,就把它的病原、病状、发病地点、感染途径及防治办法详细地提出来,与今天临床所见毫无二致,这不能不说是件了不起的医学创新。又如对狂犬病的医治方法也是葛洪最早提出的。大家都知道被狂犬咬过的病人是十分痛苦的,只要受到一点刺激,如近到一点声音,就会抽搐痉挛,甚至听到倒水的响声也会抽风。因此,有人把此病叫做“恐水病”。葛洪首创用狂犬的大脑敷贴在被咬的创口上,能治好狂犬病,因为狂犬的大脑中含有抗狂犬病的物质。此方法直到十九世纪法国的医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才证实这比打狂犬疫苗更有效,更快捷。此外,葛洪对“天花”和“结核”的危险性和传染性的提出也都是世界医学文献中最早的。即使进入到21世纪初的我国“非典”时期,根据国家公布的6项防治“非典”预案,其中有2项也来自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医书中。一千余年前的医学发明,至今仍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确令人惊叹不已。
  
  而葛洪在炼丹过程中,通过把汞和硫加热反应,合成为红色的硫化汞,成了人类最早的用化学合成法制成的产品之一。他在多次的炼丹中所发现的多种有医疗价值的化合物和矿物药,又成了他炼丹术中的一大成就。至今,中医外科普遍在使用的“升丹”、“降丹”的药膏正是葛洪在化学实验中得来的药物。葛洪的炼丹术传到了阿拉伯和欧洲之后,就成为他们医药化学发展的基石。葛洪确确实实是个了不起的大发明家和大科学家,他对我国中医药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葛洪的一生,淡泊名利、厌弃仕途,坚持治病救人,为老百姓服务的民本思想十分突出。据史料记载,西晋惠帝时,葛洪因功被封为伏波将军,他不愿去做,隐归山林;东晋时又被晋咸帝赐爵关心侯,食名容二百邑,后又被推荐为散骑常侍,这些都是高官厚禄的职位,葛洪却坚拒不就。相反于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葛洪到当时的鄞东(现在北仑一带),看到那里瘟疫流行,百姓因传染而死者甚众,为拯救百姓的生命,他就决定留下来,一边上山采药、制药(至今还留着一口当年洗药的丹井),一边为百姓治病,对贫苦人家则分文不收。百姓为报答他救命之恩,主动提出以卖“葛牒”方法,帮助葛洪维护生计,因“葛”与“戒”同音就成了戒牒。有了戒牒的收入,葛洪就开始把中草药治病的方法推广到民间去,他从100多卷的《金匮药方》中,挑选出一些百姓急需,而又行之有效,采药容易,价格便宜的药方,简明扼要的缩编成一本《肘后方》供人随身携带备用。他还经常深入田间村口向老百姓介绍中草药治病知识,如中药常山能治疟疾,麻黄能治哮喘,松节油能治关节酸痛,雄黄能治毒蛇咬伤等丹方。葛洪热心教老百姓识别中草药、自采自治,一些聪明好学的农民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和向葛洪求教,逐渐地成了土郎中。据相关资料介绍北京“同仁堂”药铺创始人乐尊育的始祖就是宁波北仑大碶湖塘村人,而湖塘村就在灵峰山附近,说不定在东晋咸和年间乐家的远祖在葛洪影响和指教下在那时已成了一名土郎中,到明永乐年间从湖塘移居到北京时已发展成了几代行医卖药的世家。至清康熙十四年,乐尊育乡试落第,于是继承父业在北京大栅栏办起了一家声名远播的“同仁堂”药铺。这虽是后话,但却反映了葛洪的中医药文化在他的民本思想的推动下,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葛洪的孝道在浙东一带也广为流传。葛洪初到鄞东,开始住在海边。一次,东海因地震而引发海啸,排山倒海的恶浪从海上咆啸而来。葛洪见势不妙就背起母亲拔腿逃离。路上,葛洪汗流浃背,气喘如牛。母亲见状对葛洪说:“儿啊,你背着娘跑不快,连累了你,娘已这般年纪,不要管我了,你独自逃生吧!”葛洪说:“娘,快别这样说了,不管是死是活,儿和娘总在一起,我决不会丢下娘不管的。”后来母子俩到一处山上,叫大瓶壶山(即现在的灵峰),在那里一个普定禅师主持的精舍里住下来,母亲住在后一个山岙的茅蓬里吃斋念经。每天晚上葛洪总要跑不少路去看望母亲。有时忙于替百姓看病,实在没有时间就跑到山巅上朝母亲住的山头上了望,磕个头,以表示自己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一年365天,天天如此。后来当地老百姓把葛洪母亲住的地方茅洋岗改为望娘岗,并在那里建了个茅洋寺,民间有所谓“灵峰转茅洋、银子一千两”的说法。葛洪也因此被我国民间列为“二十四孝子”之一。
  
    最后一点可以称道的是葛洪的“儒道调合,互相补充”的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的思想理念。
  
    葛洪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他融儒、墨、名、法诸家为一体,着书立说,宣扬道家思想。他所着的《抱朴子》外篇,对战国以来神仙方术的应用作了全面的整理和阐述。尤其在养生之道上,推行内服金丹、外攘邪恶、形神相卫,这对道家思想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完善作用。但另一方面,他又坚持儒家的礼教纲常思想,在道教徒自身修炼上他要求以忠、孝、仁、义、信为本。葛洪还主张在论文立言上必有助于教化,同时提倡文章与德行并重,反对贵古贱今。由于葛洪在对待教派上具有兼蓄并收、海涵包容的思想,反对以门庭之别,互相排斥、互相对立,所以他能在佛家的禅寺中安身立命,和谐相处。而后人也根据葛洪的“儒道调合,互相补充”的理念,建成了一个佛道合一的奇特的寺院:前面为天王殿、大雄宝殿的佛寺,后面为葛仙殿和圣母殿的道观。这种非道非佛的寺院,在过去道教不承认它,佛教也不承认它,成为宗教界中的孤家寡人。也正是这种宗教史上罕见的现象,现在倒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了,加上它历史悠久———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当时被命名为佛国道场。宋治平元年(1064年)敕改为灵峰寺,迄今已900多年历史。而道家文化在该寺又源远流长,始有葛洪之重祖葛玄(三国时被人尊称为葛仙翁)在那里传道讲学,后又有葛洪炼丹着书十余年,学科门类涉及医学、化学、道学、文学、军事学等,道家文化底蕴深厚。从浙东葛洪遗迹调查来看,被称为灵峰的遗迹竟达36处之多,但它们均属祭祀葛洪的小灵峰,唯独北仑的灵峰寺才被称为大灵峰,那里才是葛洪真正传道炼丹的大本营,故而成千上万的人都去朝觐拜谒他。从上述这些条件来看,灵峰寺或许已具备了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条件。

 远处便是灵峰寺

 


网载 2012-08-14 19:41:45

[新一篇] 拳拳濟蒼生 依依百草情

[舊一篇] 靈峰轉茅洋,白銀一千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