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心也办好事,走向共和袁世凯功不可没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封建帝王专政,走向民主共和,袁世凯参与其中,袁的介入是推动历史前进,还是阻碍历史前进(暂不谈洪宪83天复辟)。笔者查阅很多史料,认为走向共和,袁世凯功不可没;袁世凯如不决定放弃清廷,心不想共和,以他的北洋军实力、及清廷新军,加上袁世凯的手段,由各国列强支持,攻下武昌,平定独立的各省都军府,拿下南京孙中山的临时政府,是没有问题的(袁一个多月平定孙中山的二次革命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样中国何日结束帝王专政,不可而知,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清楚知道没有袁世凯的力量,清廷当时是不可能逊位,心甘情愿的将民国大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使中国从封建帝王专政的社会进入民主共和,袁世凯功不可没,这种变革是"非暴力的"、"不流血的",是人性化的,因此有些史学家,把袁世凯视为走向共和第一人,是实事求是的,请读如下史料:

一、清廷请出袁世凯,妄图扑灭辛亥火种。

公元189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新军工程八营打响了第一枪,辛亥革命暴发,很快漫延武汉三镇。在湖北省咨议局议长汤化龙和议员参与下,成立了湖北省军政府。武昌暴动也引起十七省革命党人与咨议局人员联手组成军政府宣布独立脱离清廷,震撼清廷。清廷派陆军大臣荫昌统领北洋六镇中的两镇人马星夜南下,但袁世凯对其心腹冯国璋下密令:"慢慢走,等等看"。清廷军队出师不利,起义军有向湖北全境出击之势,孝感等重镇危在旦夕,长江水师被起义军击退,荫昌的军队驻扎在信阳动不了半步,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等省党告独立,形势险峻,守着小皇帝溥仪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由于身边的几个皇亲国戚,朝廷重臣又没有能人力挽狂澜,已感心力交瘁。北洋陆军乃是袁世凯一手创建,荫昌实难调度。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奕匡奏请太后:"北洋陆军乃是袁世凯一手创建,荫昌实难调度,主帅再不易人,局面难以维持了"。英国公使朱尔典也转达了英国政府的态度:"袁世凯乃当今军事奇才,如果让袁世凯出山,英国可以给清廷一批贷款,充当军响,还可以把英舰开进长江,配合清军行动。"摄政王载沣虽然有满肚子的不愿意,但为了保住江山社稷,只要保住大清不亡,才是根本,想到这,就不再反对袁世凯出山了。就这样袁世凯忸怩一阵在清廷答应他提出的条件,才接受了清廷任命的钦差大臣,重新统掌八镇军权,坐着专列开往湖北前线。

二、袁世凯不攻武昌,要保留革命火种

就在袁世凯南下的同时,黄兴也从上海来到武汉,并担起革命军总司令。双方经过二十余天的激战,于10月28日,袁世凯的爱将冯国璋攻下了汉口,革命军的余部辙到汉阳日。11月27日北洋军占领龟山,整个汉阳失守了,黄兴主动辞去总司令一职去了上海,黎元洪也感到武昌危在旦夕,也带着少数亲信溜出武昌。冯国璋为了向清廷露一手,炮轰武昌,准备一鼓作气,拿下武昌,在京的袁世凯得知冯国璋向武昌发起进攻的消息,立即电令冯国璋停止军事行动返京,派段祺瑞接管湖广事宜。

三、袁世凯力主和谈

同时袁世凯召见武昌起义后被袁从监狱中放出来的汪精卫,并表示原同革命党人谈判议和,派唐绍仪做全权代表南下谈判,希望汪先生能背地里作唐的参赞帮他拿主意,汪精卫略一思忖连忙应允。

四、孙中山请袁世凯逼清廷退位

1911年12月25日圣诞节的前一天孙中山携胡汉民乘船回到上海,黄兴、宋教仁、汪精卫等革命党人前往码头迎接,闻讯赶来的各路记者抢先发问:"孙先生,您从国外带回来多少钱和军舰,"孙中山肯切的说:"我这次回国分文未带,所带回来的乃是革命的精神。"一记者继续问:"南方革命军和清廷袁世凯内阁的双方代表正在上海进行议和,请问孙先生有何高见,"孙中山断然回答:"革命目的尚没达到,清朝尚未最后推翻,绝无议和可言。"记者一片哗然。
12月29日,就是孙中山回国的第四天,17省代表会议在南京召开,筹组中央临时政府,孙中山以在17张有效票中以16票的优势当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晨孙乘火车离上海前往南京,晚10时在江苏省咨议局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同一天北京的袁世凯获悉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的消息,下令唐绍仪辞去代表之职,以达成的协议超越职权范围,故不能承认。接着密令党羽段祺瑞、冯国璋等48名北洋中军将领,电告南方代表任廷芳,极力反对南方共和政府。

以英国公使朱尔典为首的外交使团为了必免孙中山力主的暴力革命在东南亚播下暴力和骚乱的种子,不与孙中山的临时政府合作,不予承认;反而支持袁世凯,四国银行向袁表示提供财政援助。

孙中山看到段祺瑞等48名北洋将领反对南京临时政府的联合通电,很愤怒,认为这是袁的武力恫吓,决定商议北伐。黄兴说:"北伐,我如何不赞成,用我们自己的力量将清廷府赶下台,这革命也就进行得彻底了,但是我们的士兵身上还没有棉衣御寒,军械,军响更是没有着落。"南京政府一成立,孙中山就感到了中央财政匮乏到了极点,从各省得不到钱,海关税管理大权操持在列强手中,南京政府得不到一文钱。黄兴一提到军响孙中山不由得深锁眉头,虽然财政困难,孙中山还是千方百计筹钱准备北伐。过了两天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各省议员代表审查通过了大总统提出的北伐方案,北伐战刚一打响,临时政府遇到接二连三的麻烦,兵员是大问题,各省拥有军队的地方实力派表面上支持出师北伐,却不派一兵一卒,日益严重的财政拮据军费无着,北伐着实支持不下去了,英、美、法、德等国到现在还没有承认南京民国,更谈不上贷款了。前方数万官兵衣衫单薄,任凭风雪吹打,催响索械急电每天如雪片飞来,身为陆军总长的黄兴当着孙中山的面,表示:"束手无策,愧对国人。""我真想挥刀切腹......"黄兴的话出乎孙中山的意料,感到北伐打不下去了,实然发问:"时局如此复杂,北伐无力推进,下一步怎么走为好?"胡汉民首先发言:"现支撑清廷局面的无非是袁世凯手里的北洋军,我们如能借助袁氏的力量推翻清廷,不是比诉诸武力稳妥得多吗?"汪精卫接着说:"我们可以派人去北京找袁世凯谈判,如果他答应逼清廷退位,然后由他来当大总统......"孙中山当即表示:"天下为公是我革命几十年的宗旨,绝不存半点私心,如袁氏真能答应,以功以能,首推袁氏。"这时汪精卫走到孙中山面前,自报奋勇说:"我和袁世凯曾有一面之交,我愿到北京一踏,探探动静",孙中山也只好同意。

五、袁世凯的逼宫

袁世凯的逼宫动作从1911年12月下旬开始了,他让总统副秘书长梁士治转告驻俄公使陆徽祥等人,电请清廷退位。接到陆徽祥的电报后,他立即代为上奏。
继之,袁世凯上奏清廷说:"库空如洗,军饷无着,请将盛京大内热河行宫旧存的瓷器发出,变价充饷,以救目前之前。"接着又指使姜桂题电奏清廷,饬各亲贵大臣,将所存款项分别提出,接济军用,袁世凯叫清廷输才赡军,原非单纯的多弄几个钱,主要是胁迫他们赞成共和,不再成为和谈的障碍,他还装作万分愤慨的样子大嚷:"既促我战,又吝我饷,是置我于死地!"

汪精卫来北京后的1月16日,袁世凯进朝又一次向隆裕太后逼宫:"太后,革命党魁首孙中山已派六路大军攻占了固镇、宿洲、徐州,张勋等人一败涂地,退守山东。孙的海军已开到烟台,用不上几天,就要打进北京城了。"袁世凯报完忧之后,叹气说:"全国民众心向共和,反对专 zhi政府,连我朝派出的驻外公使也纷纷来电,要求采用共和政体。"袁又进一步恫吓:"太后,自古无不亡国之君,身受杀戮之惨,遍观古今中外,斑斑可考,如果太后能顺从民心,免去干戈,和平移交权力,仍能保其尊号,享受岁费,这是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一大创举。若再迟疑不决,错过时机,等人家打进北京城,再提什么条件怕人家也不会答应了。"

太后已经绝望了,鸣咽道:"我母子二人,全靠卿了,总教我们母子得全,皇族无恙,我一个妇人家再也不能顾及列祖列宗了。"

当时清廷皇族中有两个有影响的人物,一个是庆王奕匡,另一个就是禁卫军首领良弼。有史料说庆王爱财,袁世凯用重金买通庆王,让庆王在皇族内部瓦解皇族斗志。良弼留过学,见过世面又是军人,是主战派核心人物,反对袁世凯的所作所为,袁世凯就对来京的汪精卫说:"现孙大总统决定不打了,我举双手赞成,既然你们要我推翻清廷,我一定全力去做,今天我还向太后陈词,她心里已活动了......,"17日隆裕太后召集宗室王公开御前会议,奕匡和溥论主张自行退位,良弼等人极力反对,去庆王府围攻奕匡,并成立以保皇室、反议和为宗旨的宗社党,并恐吓袁世凯欲将我朝天下断送,我辈决不容忍。为此袁世凯对汪精卫说:"眼下要推倒清廷非除掉像良弼那样的清廷的顶梁住不可。汪精卫马上答应:"明公要除掉良弼,兆铭当鼎力相助,袁见汪精卫已许惹,就拿出一张2万元银票呈给汪精卫,并压低声说:"此事关系到共和的成败,一定要小心,良弼一死,这逼宫的事就全包在袁某的身上了。

农历正月初八傍晚,革命党人彭家珍在良弼的私宅将良弼炸死,彭家珍也因弹片崩进脑颅,壮烈牺牲了。

良弼被刺的消息,当夜在王公大臣中间传开了,主战派台柱终于倒下了,皇族亲贵各个自保,再也不敢坚持主张了,袁世凯感到时机成熟,他找来心腹段祺瑞、冯国璋,告之:"孙中山来电明确表示,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迫使清帝退位,便可咨询参议院选举袁为大总统。"冯国璋当即表示我们马上行动,袁世凯故意问二人,你们说怎么行动,段祺瑞赶快插进来说:"我看还是用老招法,我们四十二将领再来一次通电,坚决拥护共和,再知会几路北洋军装作往京师开拨,那时孤儿寡母,不下诏退位也怪,"袁当即赞许:"中、中、中,"并拍打段祺瑞的肩膀"不愧是我的心腹良将!和我想到一块去了。"

1月26日,段祺瑞等42名将军致电内阁:赤裸裸地开始逼宫......,"听说有人阻止共和,众官兵多愤愤不平",甚至扬言"立即暴动"。

良弼被刺和48位北洋将领的通电,就像两颗炸弹在紫禁城里炸开了,袁同汪精卫见面后,就派人到处散布说:"京师到处都埋伏着革命党,谁反对清帝退位就炸死谁。"吓得王公大臣们人人自危,良弼被刺,更使这班人再不敢讲一句反对的话。

1月30日,隆裕太后再次召开御前会议,自动颁布共和,授予袁世凯全权与南方商酌退位条件。

2月5日段祺瑞趁热打铁,率武汉战区十将官再次逼宫,电报称:"......谨率全军将日入京,与王公陈以利害。"

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晨,清廷最后一个皇帝正式下诏书,宣布退位。随即孙中山写了辞职书。

2月15日南京临时政府召开了大总统选举会,17省议员每人各投一票,结果袁世凯以17票当选为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六、辛亥革命的功臣们:

(一)孙中山黄兴为首同盟会,首举反封建的旗帜,动员民众宣传革命,发动多起武装起义,从思想上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黄兴曾亲赴武汉前线出任义军总司令,孙中山被举为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总统,后让位袁世凯,袁促成了清帝退位。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王的专 zhi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共和的历史新篇章,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革命党人功载千秋,万古流芳。

(二)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10月12日光复汉阳、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当即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武昌起义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第十六省份纷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武昌起义敲响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丧钟,占领武昌,消灭清军的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为走向民主共和立了首个大功。

(三)各省立宪派咨议局,积极参与,同革命党联手组建军政府,脱离清廷,宣布独立。如:张骞、汤化龙,湖南谭延凯......,立宪派也有其功。

(四)袁的作为,有如下事实:

1、袁世凯如真心地去镇压武昌起义,武昌起义一定会被捕灭,但袁没有去捕灭起义军,保留这革命的火种,使其燎原到其他省份,有16个省并脱离清廷,宣布独立。

2、最后使清帝退位,不是革命军的作用,实实在在是袁世凯的及其亲信部将、外交使团威逼所至。

3、是革命党人孙中山等首脑,请求袁世凯来推翻清廷,并答应将总统位置让给袁世凯。

4、袁世凯及其亲信结束几千年封建专 zhi统治,没流一点血,没关押一个人。(国共两党曾有两次合作,并视为兄弟,然而CCP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的解放战争及土地革命,中国人死伤和被关押何止千万人)这样一比较袁世凯的功怎样评价都不过份。

5、没有袁世凯投向共和,孙中山的国民党说不清还要多少年才能把皇帝赶下台,而且不知道要付出多少中国人的性命?要关押多少人?

6、袁世凯重新出山威逼清廷答应:"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开放党禁,宽容武昌起事者,"10月30日小皇帝下罪已诏,解散皇族内阁,宣布解除党禁,命资政院起草宪法,10月31日又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全权筹组新内阁,袁世凯强夺了清廷一切权力,在袁的操作下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君主立宪政体。然而袁并不以此止步,又迎合时代潮流,举着赞成共和的幌子将清帝逼迫退位。

综上所述,袁世凯如不想放弃清廷,不心向共和,以他的北洋军实力,加上袁的手段,有列强的支持,攻下武昌、平定独立的各省都军府、拿下南京政府是没有问题(后来袁世凯一个多月平定国民党人的二次革命就是最好证明),这样中国何日能实现共和不可而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清楚知道没有袁世凯的力量,清廷当时是不可能被推翻的;自认袁氏是推翻清廷第一功臣,心甘情愿的将民国大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使中国从封建帝王专 zhi的社会,进入民主共和,袁世凯功不可没。这种变革又是"非暴力"的"不流血"的、是"人性化"的。因此,很多史学家,把袁世凯视为中国走向共和第一人,是事实求是的。近百年来,无论国民党人还是用阶级斗争武装头脑的CCP人、还是清廷遗老遗少都异口同声咒骂袁世凯,这种咒骂含有情绪的、有阶级观念的、不公正的,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在讲人性、讲科学、讲和谐开明的今天,再不事实求是的评价袁世凯,中国的学术界、史学界还有威信吗?笔者认为中国走向共和,袁公功不可没。  


网摘-六龙回日 2010-07-15 08:32:36

[新一篇] 民國初年四次選舉·袁世凱“逼選”之狠

[舊一篇] [民國史]北洋政府袁世凱統治時期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