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帝国的悼词 —— 中国大陆的自由状况及前景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作者简历

  余杰,一九七三年十月生于四川成都。十三岁开始尝试写作,中学时代发表文学作品十余万字并多次获奖。承接八十年代思想解放运动之余绪,崇尚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

  一九九二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二零零零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在北大求学期间,除了致力于研究近现代思想史、文学史之外,还创作了近两百万字的文化评论和思想随笔。一九九八年,部分作品结集为《火与冰》出版,在北大百年校庆的大背景下,以其对北大现状和中国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尖锐批判,在读者和学界引起巨大反响,短短两年间该书印行上百万册,被视为九十年代以来知识分子批评立场回归的标志之一。

  评论界认为,余杰的作品最打动人心之处,是对苦难大众的深切悲悯和对社会正义的勇敢坚守,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耀南指出:“当代三位名驰两岸以至海外华区的余姓才人,余光中教授于人权法治较佳的港台数十年,不会有足够表现‘大勇’的机会。余秋雨暴得大名,刚愎傲满,错过了许多‘胜者强’,表现大勇的机会。唯有最年轻的余杰,英锐刚正,斥奸邪,骂暴君,不只表现对国族文化最真挚深沉的大爱,更从基督教的终极关怀与超越价值中,取得精神资源,表现了‘顺从神,不顺从人,是应当的’的大勇。”(《勇哉余杰》)

  此后数年间,致力于文化批评和时政批评的写作,是近年来若干文化论战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也从事小说、游记、诗歌、报告文学和电视记录片等跨文体写作,并继续展开近现代文学史和思想史方面的研究。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作品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处女作《火与冰》被席殊读书俱乐部评为一九九八年“十大好书”(文学类)之一;评论《为自由而战》获《亚洲周刊》(英文版)“二零零零年度最佳评论奖”;二零零二年获纽约万人杰基金会之“万人杰文化新闻奖”;二零零三年入选美国国务院“国际访问者计划”访问学者;二零零四年为法国外交部访问学者;二零零五年以独立中文笔会副会长的身份赴澳洲出席“亚太作家论坛”;二零零六年赴德国柏林出席国际笔会大会;长篇小说《香草山》获香港汤清基督教文艺奖基金会之“二零零六年年度文艺奖”。曾受邀担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先后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国巴黎大学、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澳洲悉尼科技大学、莫纳什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法兰克福大学等大学和学术机构访问和演讲。

致帝国的悼词

——中国大陆的自由状况及前景

目录

余杰《致帝国的悼词》序言(胡平)

我的生命被这天分成两半

      ——纪念天安门屠杀十六周年(自序)

第一章 朽党与污吏

  从赵紫阳与胡锦涛的分野看中共的未来

  从未存在过的“胡温新政”

    胡锦涛为何纪念胡耀邦?

    江胡对立的“江湖”

    温家宝谈“六·四”

    谁是真正的“爱国者”?

    中共向朝鲜学什么?

  胡锦涛正在步齐奥塞斯库后尘

  谁是新闻自由的“第一杀手”?

  像老鼠一样胆怯的“世界第一大党”

  特务治国:从朱由检到胡锦涛

  秘密警察能扞卫“铁桶江山”吗?

  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独裁者的盛宴

  温家宝的“大师梦”

  忠心耿耿的党员之死

    ——纪念北京西单工地坍塌事故中的死者周绪湘

  谁是松花江大污染的罪魁祸首?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背后的秘密

   温家宝的眼泪再也无法感动民众

   谎言治国才是最不稳定的因素

   专制政权祸害全球

  缘木求鱼的“革命传统”教育

    ——评“井冈山干部学院”等中共干部培训基地的开学

  死抱马列,饮鸩止渴

   ——评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第二章 自由之敌

  从体制外异见作者的真实处境说起

   ——兼论鄢烈山先生的文风问题

   人分体制内外,文无体制内外

   鄢烈山认为中国已无文字狱

   异见作家群的真实处境

   坐稳奴隶的人无权辱骂不愿做奴隶的人

  中央电视台是党的喉舌,还是皇帝的尿壶?

  宣传部是个什么部?

   宣传部是个腐败部

   宣传部是个流氓部

   宣传部是个刽子手部

  抓住“冰点”事件的幕后黑手李东生

  公审邬书林为期不远

  是资本巨鳄,还是末世怪胎?

   ——从原健力宝总裁张海被捕谈起

  毛泽东与泰森:两头“野兽”的会面

  监狱里的“正义”

   ——从郭光允和欧阳懿的狱中遭遇说起

  “海龟”祸国论

   周济:荼毒中国教育的祸首

   闵维方:扼杀思想自由的帮凶

   御用学者的“专制优越、民主无用”论

   “爱国导师”杨振宁爱的究竟是哪个“国”?

   八九学生领袖丁健变成网络自由的克星

  这样的审判只能用荒谬来形容

    ——抗议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师涛十年徒刑

  没有民营传媒,何来新闻自由?

   ——评《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

  谁把网络当作洪水猛兽?

   ——评国务院新闻办、信产部《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规定》

  自唾其面的耻辱

    ——就王光泽被解聘事件致《二十一世纪报道》发行人沈灏的公开信

  中国大学正在迅速纳粹化

    ——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我们为什么要有基本的是非判断?

   ——就卢雪松事件中“告密者”的定义与崔卫平女士商榷

第三章 自由之魂

  从图图与林义雄的会面看天安门事件的未来

  “冰点”之殇与中国新闻界的觉醒

  让我们像林昭那样为真理和自由而战

   ——独立中文笔会二零零五年度(第一届)“林昭纪念奖”颁奖词(余杰草拟)

  弱女子撬动“潜规则”

   ——向两位同龄的女教师宋飞和卢雪松致敬

  致光明之子陈光诚

  陈光诚重于温家宝千百倍

  走出“黑名单”,活在光明中

  给汉语以自由,给心灵以自由

   ——序《诗歌与坦克:独立中文笔会会员作品选》

  言论自由神圣不可侵犯

   ——关于郑北京“爆破作文”案件的感想

  荆棘中的过客

   ——评易大旗的杂文

  中国的人权与澳洲的安全

  人权对话必须坚持下去

   ——与德国驻华大使史丹泽博士会谈侧记

  谁是说真话的人?

    ——悼念刘宾雁先生

  网络写作的自由与危险

    ——在二零零五年澳洲墨尔本“亚太地区作家论坛”上的对公众演讲

  在没有出版自由的国度,作家何为?

    ——在二零零五年澳洲墨尔本“亚太地区作家论坛”上的大会发言

  表达的自由与宪法的保障

——从昝爱宗网络言论自由诉讼案说起

案件背景

我们为什么需要言论自由?

宪法司法化是表达自由的真正保障

第四章 真伪历史之争

  拆除北京的“靖国神社”:毛主席纪念堂

  破除毛泽东崇拜是知识分子的责任

    ——驳陈小雅《不必用“毛式思维”对待毛泽东》

    毛泽东何以成为一种“信仰”?

    可以利用毛泽东来“以毒攻毒”吗?

    彻底否定毛泽东难道就是“毛式思维”吗?

  谁是中国最大的卖国贼?

    ——评谢幼田《中共壮大之谜》

    中共抗战真相

    潘汉年为什么必须死去?

    告别卖国贼毛泽东的幽灵

  这是纪念抗战,还是歪曲历史?

    ——评中共中央“关于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通知”

  专制之下无信史

    ——评《东亚三国近现代史》

  两个母亲,一个时代

——对李南央《我有这样一个母亲》和老鬼《我的母亲杨沫》的比较阅读

真实是第一位的

没有母爱的母亲

人性的恢复由此开始

  写作是一种扞卫记忆的努力

  国府时代的新闻自由

    ——读《陆铿回忆与忏悔录》

   “长征”与“鬼地方”

  廖亦武:一个人的“大屠杀博物馆”

  活着,记忆着,忏悔着,控诉着

    ——读鲁礼安之文革回忆录《仰天长啸》

    文革研究的缺席状况

    一个人文革史与另一种“红卫兵”

    谁是罪人?谁当忏悔?

  反右运动与中国的现代奴隶集中营

    “反右运动”的起源与劳教制度的确立

    纳粹德国、苏联与中国的集中营之比较

    对右派集中营的个案分析:夹边沟劳教农场

余杰《致帝国的悼词》序言

胡平

  读余杰的书,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十六年前的六四之夜,在川西平原的一个小镇,一位十六岁的少年,彻夜守候在收音机旁,倾听着天安门广场的枪声和哭喊声,热泪滚滚而下,稚气未脱的脸上显现出无比的悲愤与刚毅。他从心底发出一个伟大的誓言――为自由而战!

  余杰今年三十二岁,十六年前的一场六四事件,使十六岁的余杰“一夜之间完成了自己的成年礼”。余杰说:“那天晚上,我在泪水中看清楚了究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究竟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奴役,究竟什么是黑暗、什么是光明。从此之后,没有人能够再次欺骗我、再次愚弄我,那座靠谎言来建构的宫殿像纸房子一样坍塌了。有一种声音在启示我,有一眼泉水在召唤我。我的生命从此改变。”余杰写道:“对我来说,坦克和鲜血是最为直接的启蒙。我发誓要说真话、要拒绝谎言、要摆脱奴役、要扞卫自由、要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十六年过去了,余杰以三百多万字的文章,实践了他十六岁时的伟大誓言。

  余杰是六四之子。是六四使余杰成为今日的余杰。然而六四并非私人事件。六四是公共事件。由于发生在信息时代,六四还是全球性的公共事件。通过报纸,通过电视,通过收音机,全世界该有多少人感同身受地经历了六四。该有多少人在同一时刻感受到同样的震撼,同样的悲痛,同样的愤怒。有如此多的人在同一时刻为同一事件而同仇敌忾,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相当罕见的,纵非绝后,也是空前。

  然而,在六四过去十六年后,那些当初有过相同经历和相同感受且一度携手并肩的人们却呈现出巨大的分化。

  一位电视台记者在今年六四前夕,花了几乎整整一夜的工夫,把自己保存的有关六四的录像带重新播放了一遍。事后他对我说起他在屏幕上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熟面孔:某某手持抗议信带头冲进领事馆,某某在学自联成立大会上慷慨陈词,誓言要和邓李杨杀人政权血战到底,某某在抗议集会上声泪俱下,痛不欲生,等等等等。如今呢?某某成了美国某名校教授,多次发表论文高度肯定共产党领导的伟大成就;某某成了着名的海归,担任金盾工程的技术指导;至于某某则下落不明,在这十六年的任何纪念六四的集会上都见不到她的踪影……。这位记者朋友和我都十分感慨:真不知如今的他们怎样面对当年的自己。

  读余杰的文章,你能强烈地感到青春的血性。血性当然并不只属于青春,但青春尤其属于血性。说来也是,青春难道还能没有血性?青春如果没有血性,那还叫什么青春?但遗憾的是,在余杰这一代人中,血性竟然是稀有元素。一位在大学教书的朋友告诉我,六四之前,他在讲坛上阐述自由理想,堂堂爆满;六四之后,他在课堂讲同样的内容,却听者寥寥。他感慨说:“现在的年轻人太实际了。”“不,”我说:“是现在的年轻人太犬儒了。”年轻人变成犬儒实在是最可悲之事,他们还不曾追求,就已然放弃;他们还不曾长成,就已经衰老;他们还什么都不知道呢,就已经什么都不相信了。可是,和前几代年轻人相比,余杰这一代年轻人难道不是有着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知识和更多样的个性?和余杰相比,他们欠缺的是什么?依我看,他们欠缺的就是青春的血性。

  廖亦武在《证词》一书里提到一位姓卓的警察,在他出狱后常去看望他,这位警察朋友劝廖亦武就一句话--“别那么热血。”真是一语破的。这年月,你知道的事情谁不知道呢?在私底下有几个人真的和你看法不一样呢?区别在于:他们能对那些事背过脸去,保持沉默,而你却不能。区别在于:你的血比他们热。

  在今日中国,一种很流行的理论是,把人的行为解释为欲望与理性的组合。欲望让人追求自己所欠缺的事物,理性或算计则告诉人获得它们的最佳方法。简言之,人类行为的基本原理就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按照这种观点,连自由民主的建立也无非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们相互之间多次博弈的产物。然而,这种观点无法解释为什么在暴政之下有人不是调整自己以适应暴政从而获得最大化的利益;而是甘冒风险,宁可失去物质利益乃至人身的安全,选择对暴政的顽强抗争。必须看到,人除了有欲望和理性之外,还有一种东西。按照柏拉图所说,这种东西叫做“气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血性”。在很大意义上,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道德义愤。道德义愤驱使一个人在和自己直接利益无关的事情上,甘冒风险而采取某种行动。你明知这种行动未必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利益,往往还很可能会给自己招致若干损害,但正是在这种行动中,你才会最强烈地感觉到自己是堂堂正正的人。正如福山所说:一个只有欲望和理性的人,注定了只会生活在“体制”之内。但一个具有气魄或曰血性的人,就会为了自己的尊严和同胞的尊严,投入反抗压迫的伟大斗争。

  最后,录梁启超诗一首,与余杰共勉:

  献身甘作万矢的,着论求为百世师。

  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

  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

  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二零零五年十月二十七日于纽约

我的生命被这天分成两半

——纪念十六周年(自序)

  我的生命被这天分成两半

  那边是十六年,这边也是十六年

  那边是单纯的田园,这边是光阴的碎片

  在受伤的那一瞬间

  我告别了忧伤的童年

  我是一棵受伤的水仙

  选择居住在脉脉的溪水边

  溪水里流淌着黑色的血泊

  由于时间的久远

  血泊的颜色比漆棺材的墨还要浓烈

  作为植物,我的飞翔

  没有翅膀

  我就在这黑色的血泊中生长

  我的身上也有一道创伤

  伤口中渗透着一滴一滴仍然殷红的血

  神说,当与哀哭的人同哀哭

  哭声从远方而来,从隧道中而来,从墓穴中而来

  我以哭泣和阳光作为这个世界的蜜与奶

  以漆黑如铁的绽开

  宣示自己不屈从的存在

  我一边流血一边歌唱

  这带着口吃的歌唱如同燃烧的火焰

  它本身就是一种不可遏止的纪念

  为着黯淡而耻辱的昨天

  也为着“要有光,就有光”的明天

——二零零五年六月三日夜


2022-12-08 19:12:02

[新一篇] 胡若望的疑問

[舊一篇] 輿地志輯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