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 簡體 傳統 |
撰文|姬二叔 来源|天涯博客 端午节又到了,各地的庆祝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吃鸡蛋、吃粽子、戴香包就不用说了,听说有赛龙舟的,也有穿着汉服祭江的,也有众人齐集朗诵诗歌的。除了端午节祭祀屈原,我们现在还祭黄帝、祭大禹、祭孔子、祭关公,表达“慎终追远”的情怀,好多古迹在重建,好多古书在重印,连小孩子们也都开始摇头晃脑在背《三字经》、《弟子规》了。父亲总说,这些举动在毛泽东时代可都是不敢想象的事,至少是要被当作封建余孽拉去批斗的。 这些文化上的复古,或者说认祖归宗,让我想起一件类似的事。前些年,在乡间,经常看见一些出门多年,而今混得不错的人,千里迢迢跑回家乡为父母修墓、立碑、演戏、大宴宾朋,对于祖先的遗物都一脸仰慕,对于家乡的一山一水都满心眷恋。但是,听乡里的老人说,这些人年轻时也不见得对父母有多么孝顺,对家乡就更谈不上有多少深情厚谊了。我当时年纪小,实在是不理解这些人的古怪念头。 后来,我渐渐长大,对于家乡的落后也越来越不耐烦,连做梦都想着离开这个鬼地方,走得越远越好,最好一辈子也不要回来。怀着对家乡的蔑视,我恶狠狠地奋斗,终于考上大学,用家里人的话就是“扬眉吐气”、毫无留恋地离开了故乡。屈指算来出来念书也快六个年头了。奇怪的是,我对家乡的感觉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尤其近两年,竟然偶尔会梦回故乡。回乡探亲,也总是对儿时攀爬过的大树,徜徉过的麦田,破烂不堪的母校,甚至翻阅过的一本残缺不全的小人书深怀眷恋,总之,能够验证我成长的一草一木,我都深怀眷恋。我似乎理解了那些人的心思,我发现这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感情。也许有一种衣锦昼行的炫耀,也许有一种对当年叛逆的愧疚,也许有一种对父母的理解,也许有一种因成熟而来的宽容,也许有一种对自己生命信息的好奇,虽然我的家早已搬迁到城里,可是每每回去总会去老家转转,因为我觉得留恋!因为爱得深沉! 父亲经常说,世间的事,大和小是一样的。我们民族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转变是否也与这种微妙的心理有关呢?我们前些年也实在叛逆得太离谱,如今自信了,成熟了,对自己的来龙去脉感兴趣了,愧疚可以,理解可以,宽容可以,好奇亦可以,只是,千万要不得炫耀和表演。不过现在恰恰是大多数人已经不怎么关心这个节日了,觉得就是为了放假休闲。端午节变粽子节,元宵节变“元宵”节,冬至变饺子节,中秋自然是月饼节。而很多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意义其实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只是知道到了相应的节日就要吃相应的食物,这里边也不排除“凑热闹”、“跟风”嫌疑。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每一种都体现了我国相应的内在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乐观主义、理想主义,这些也是我党率领我国一路艰辛走来的强大精神后盾。而传统文化的缺失事实上是这些内在精神的缺失。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教育制度占了主要因素,应试教育使得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了解这类与考试“不相干”的文化。此外文化大革命对于传统文化的破坏也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人,那个年代的人们现在正是为人父母、或祖父母的年龄,他们的思想对于下一代对于文化和观念的认识有着不可推卸的影响;再者,新文化运动深入人心也造成了很多传统文化被否定的悲惨结局。 不得不说,面对着强大的社会压力,节日已经变成了人们放松的借口。这与法定假日的设定初中相悖。假放了,文化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尤其是生活在城市的人们,过节的方式大抵是出去游玩、旅游,或者和亲人朋友一起吃吃饭,而恰好正是这些人们在引领社会发展的大潮流,并且影响着外围群众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国的传统文化缺失很严重,很多学者痛心疾首呼吁重拾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并发扬光大,却并未果,这是当下亟待解决的现状。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并非水火不容,倘若很好地结合起来,将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现代的新思想相结合定能很好的促进整个社会稳定、快速发展。
天涯观察 2015-08-23 08:55:43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