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巴基斯坦演讲特刊:国虽大,好战必亡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学习经典】

——跟习大大学引经据典

①以和为贵

②国虽大,好战必亡

2015421习近平主席在巴基斯坦议会的演讲中说道: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人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走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中国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即使再强大也永远不称霸。

“国虽大,好战必亡”体现了中国人民“以和为贵”的精神,习大大也多次论及,比如2014515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习近平主席说:

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中国的先人早就知道“国虽大,好战必亡”

(一)中和式文明

上一篇“学习经典”,我们讲到,中华文明,从发展方式上来讲,呈现为一种“中和式文明”

中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概念。中,就是恰好适中、恰当其位,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和,就是和睦协调、以和为贵;中和,就是守中致和、就是中正仁和

儒家经典《中庸》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倘若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万物便能健康生长。所以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懂得恰当守中的适度原则,拥有和气致祥的安和力量,无论是面向自然、还是面对社会、还是安邦治国、还是调和世界,都是守住了根本大道

这种追求中正而不求过猛过激的处世标准、这种崇尚和谐而不尚独强独霸的精神守则,会让我们这个秉持着“以和为贵”的民族,在世界激流的巨变涌动中不去剑走偏锋地异军突起,但是,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能厚积薄发而稳步向前。

中正的价值准则,和平的精神理念,是仁义为本,是忠恕为怀。中和式文明的发展之道,从来不是锐意进取的捷径小道、侥幸赢得一时,而是惠人惠己的康庄大道、稳定立足长远,这就是,天下之大本也,天下之达道也”。

(二)以和为贵

“以和为贵”一词,出自《论语》,原文说的是“礼之用,和为贵”,礼仪的使用,归根到底是为了以礼求和、通过礼数秩序来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其实礼仪规范只是外在形式,真正的内在追求是以达成和谐为目的,“以和为贵”才是精神内核。

“和”的精神,融会在中国人的生命里,体现为三个层面的修习:

首先是自我的和谐,也就是身心和谐。“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儒家教导人们从自我的情绪入手调和自身,让喜怒哀乐之情表达得合理适度。自我修养,养性和情,修养为一个中正平和的人

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就是社会和谐。对于同道中人,要和睦相处;对于存异之人,要和而不同;对于家庭整顿,要家和万事兴;对于社会秩序,要礼乐和谐;对于国家治理,要和合偕习;对于国际相处,要和衷共济

第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中国哲学思想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详见“学习经典”系列天人合一篇),要求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协调统一。

(三)国虽大,好战必亡

中国文化,是中和的文化是涵容的文化,实在不是称霸型的文化、进攻型的文化。“中”,表达一种不扩张不过分的原则;“和”,体现着一种不好战不争霸的观念。因为从来都是以大国形象担当世界责任的中华文明深深懂得:“国虽大,好战必亡。”

此语出自古代兵书《司马法》,它提醒着很有可能会洋洋得意的大国民众:即使国家再强大,如果喜欢争战逐利也必然走向灭亡。

这依然是一种对适中原则、对和平理念的守护。当国大业大、兵强马壮的时候,非我莫属、称王称霸的心理优势不免同步膨胀,进而,就会很自然地顺应起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对外扩张、威胁他国,成为顺势而为的思维惯性。——而此时,属于文明的力道,才真正凸显出来。

顺从欲望本能而为,放任自流,那是动物天性的暴力遗存;

依照价值观念而为,约束自我,才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力量。

中华文明能成为世界唯一留存至今的古文明,就印证着这种文明的成熟和沉稳,成熟于能够自我约束、沉稳于懂得和平坚守

有能力“国大好战”,却更有能力对自己说“国虽大,好战必亡”这才是使文明源远流长的巨大能量场;

有本事向邻国扩张、却更有本事让邻国安和,有本事把他国奴役、却更有本事使他国信服,这才是让一种健康文化的本职,更是一种中正文明的本领。

这就不奇怪,为什么明明该是处心积虑于战场筹谋的兵书,却提出了反战的主张。中国兵家,正是怀有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慎用兵戈的意识,才真正具备了“上兵伐谋”的军事智慧,才真正尊重着保家卫国的沙场勇士,才真正礼敬着世界各国的社会文明,才是作用其中地构成了中国文化“以和为贵”的精神风貌和中华文明守中致和的顽强生命力。

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和,是浸润在中华文明历史洪流中,承前启后而一脉传承、古今相袭而一以贯之,在过去坚持、在今天坚定、在未来持续坚守的一种精神力量。

(文 / 子曰师说 曹雅欣)


作者介绍:

曹雅欣,青年文化学者。独立撰稿人、文化主持人、国艺解说者。

“子曰师说”微信号、“学习经典”微信号创始人。

  光明网“醉中国”专栏作者。代表作有光明日报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图书《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国学与时政”系列文章、“学习经典”系列文章,被全国上百家主流网站广为转载。

  策划并撰写了“琴梦中国”系列作品,包括《琴梦红楼》《琴颂诗经》等。

  首创“国艺演说”的文化艺术传播方式,运用于“琴梦红楼”、“琴颂诗经”等琴歌艺术音乐会中,并担任音乐会的文化主持。

  始终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把国学、国艺做时代性解读。


  书画作者


  纪清远,汉族,河北献县人,1954年2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省献县,毕业于首都师大美术系。

  系清代《四库全书》总纂官、大学士纪晓岚的六世孙。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北京画院创作室主任、艺委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纪晓岚研究会顾问、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理事,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会员,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文史馆画院院部委员、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对外友协理事、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西城区文联副主席、纪晓岚纪念馆名誉馆长。




观察者网 学习经典 2015-08-23 08:49:30

[新一篇] 這100個中國人被全球通緝 包括中國偉哥之父

[舊一篇] 馮永鋒:紅樹林被毀,中國海岸線之殤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