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 簡體 傳統 |
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的崛起,世界各地陆续掀起了学习中文,进而认识中华文化的热潮。作为向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大步迈进的中国,其软硬实力毋庸置疑。可是今日中国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并不是世界华人文化的全部。
自1840年,大量中国人离乡背井至世界各地打拼。这期间有人选择在他乡落地生根。与当地文化溶合的同时,他们也保留故里因社会变迁而放弃的传统,久而久之他们在相似的基础上衍生出多元的文化特色,超越了中华文化在国界上的局限,我们因此称包括中华文化在内,不同地方华人文化之总合为“文化中华”。
文化中华,以中华文化为起点但不以国境为界,不让政治为先,视文化为根本,为认识当代各地华人社会和文化现象找到更宽广、更具说服力的论述。
新跃大学、联合早报和通商中国等合作推出“新跃文化中华讲座”系列,以期洞悉“文化中华”的发展及趋势。2015新跃文化中华讲座,荣幸邀请到龙应台主讲:从村落到都会-我的文化经验。作为华人世界中少数具从政经验之社会评论家、作家和学者,她是探讨这个课题的不二人选。
新加坡过去十年来的向左转的政策,代表了政府对底层人民的照顾。台湾着名作家龙应台教授认为,只有当社会最底层的人民幸福时,国家才算是真正的幸福。
龙应台昨天在新跃大学总部大礼堂发表了“从村落到都会——我的文化经验”的专题演讲。
她说,此次来新,她问了10多个在新加坡的朋友,这10年来感受到的最重大改变是什么。她表示,每个朋友的答案都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是新加坡向“左”转了。
“我对向左转的理解是,从以前全心全意地拥抱和相信自由经济、认为公民要靠打拼来照顾自己,到现在政府对那些比较没有能力照顾自己的底层的人,会有所照顾。”
龙应台说,当底层人民幸福的时候,就代表一个国家的基础建设、人权正义和社会福利,已经从上层一点一滴地渗透到最深底层,而这种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她认为,所有公职者都应以此为使命。
龙应台也以台湾社会为例说,台湾过去30年来的民主历程,便是带动了底层社区的质变。
龙应台于2012年至2014年间出任台湾文化部长。她说,在任期间,她到云林的乡村将一名已被枪决的政治犯的遗书,时隔几十年后亲手交给他的妹妹。台湾文化部目前还在继续将政治犯遗书一封封地交还家属。
此外,台湾政府过去15年来,也一共发出200亿新台币(约8亿6050万新元)的冤假错案补偿金。
龙应台说:“我们当然知道钱换不回生命,也赔不起尊严。但是,如果没有民主转型,这个最低阶的道歉和迟到的正义,大概都不会发生……民主必须实践得够久,而且要用力得够深,正义才可能走进社会的底层。”
她说:“这当中最润物细无声,像春雨那样的质变,是草根社区的觉醒。”
她表示,在民主转型前,台湾人对自身文化缺乏信心,轻视方言、地方戏曲和民间信仰,拥抱的是“国家、领袖、主义,还有社会稳定”。
“我们完全不知道,其实没有美好的乡土,怎么可能有美好的国家。”
她说,社区意识在民间冒起后,带来了全新的文化态度,以及公民社会的崛起。底层和乡村人民开始尊重自己的文化艺术、学会建立更包容的社会,并且自动自发成立各种基金会,在社区里办起艺文活动,美化环境。
因此,正义进入了乡村、草根变成了主体、传统得到了尊重,民间的力量也苏醒了,这就是民主的真实运作。龙应台说:“乡村幸福了,国家才叫做幸福。”
龙应台昨天在回答出席者提问时,也对新加坡作出了评价。她指出,她喜好园艺,前天到滨海湾花园参观,却发现花园里的植物都没有标示华文名字。
“这是一件小事吗?不是小事。这透露了很多……新加坡的成功之处,跟她使用英语作为工具非常有关系。但鱼与熊掌不能得兼,你牺牲掉的是跟中文的最深层关系。”
龙应台说,英文是新加坡的“理性工具语言”,但要如何同时掌握华文和方言这“最深的情感文字和语言”,才是关键所在。
她认为,新加坡建国50年,确实有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未来50年里,应深刻思考要如何真正地扎下文化的根。
龙应台也强调,国家和文化的认同完全是可以分割开来的。
龙应台曾在瑞士生活了两年。她说,瑞士虽然有四种主要语言,但瑞士人对国家的认同感仍然非常强,例如说德语的瑞士人,他的文化、传统和文字虽然都是德语,但他不会认为自己是德国人。
在龙应台看来,国家认同感指的是对一个政治管理体系的认同,而文化则是安身立命的情感,两者并不存在冲突。
“在政治认同上,我只有一本护照,叫做中华民国护照。但是在文化认同上,我只有一本护照,那本护照叫做‘我的中文’。在文化上,我的语言就是我的护照。这对我一点都不是困扰。”
【本文转自联合早报,作者林子恒,特此鸣谢。】
“从村落到都会——我的文化经验”讲座
联合早报网与本地Mozat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通过该公司研发的Rings互动直播程序在电脑与手机上为讲座作网络现场直播。
请点击以下链接观看讲座完整视频:
电脑版:http://www.zaobao.com/media/livestream/
移动版:http://project.zaobao.com/live/
龙应台生平简介
■ 1952年2月13日出生于台湾高雄。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
■ 1984年,为《中国时报》撰写《野火集》专栏,引起热烈回响,隔年结集出版,一个月内印刷24次,印行100版,销售20万册,成为1980年代影响台湾民主发展的畅销书。
■ 1986年至1999年,旅居瑞士及德国,除在海德堡大学任教,也为欧洲报章如《法兰克福汇报》撰写专栏
■ 1999年,受台北市长马英九之邀,出任首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
■ 2003年2月,辞官回归写作
■ 2003年旅居香港,先后出任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访问教授
■ 2004年,受邀担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教授
■ 2005年7月,与文化人及企业家共同创设“龙应台文化基金会”,致力于培植青年人的全球公民素养
■ 2008年10月,获香港大学礼聘出任首届“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并于港大柏立基学院创立“龙应台写作室”
■ 2009年8月出版《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在华文世界引起巨大反响
■ 2012年,出任台湾首任文化部长,推动文化政策、建置文化法规,致力提升台湾文化软实力
■ 2014年12月,卸任文化部长,回归作家身份,并担任龙应台文化基金会董事长,继续推动社会扎根教育。
龙应台主要作品:
着有《野火集》《写给台湾的信》《未完成的革命:戊戌百年纪》《百年思索》《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香港笔记》《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杂文精品》《这个动荡的世界》《看世纪末向你走来》《我的不安》《美丽的权利》《人在欧洲》及《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目送》等作品。
网载 2015-10-26 21:45:49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