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得去的家,回不去的故乡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编者按:能回到家,却回不到故乡,故乡永远存在于记忆和时间的彼岸。这是多么令人悲伤啊,不过,或许这正是时代赐予我们的幸运——所有的一切那么摇曳不定,那么游移无根。


作为历史学者,十年砍柴努力从历史深处刨出故乡的细枝末节,但最终如我们每个人所遭遇的,如新书《找不回的故乡》所呈现的,如学者于建嵘所佐证的,故乡再也回不来了。但是,这种寻找值得尊重,其心路值得体味。年关了,我们也可以回家去寻找故乡,不是吗?


▲十年砍柴

几年前正月某个上午,太阳正好,我回到故乡。走在曾读高中的县城街道,望见熟悉的资江在井口潭折弯北上,看到身边一个个人走过,没有一个人注意我,当然也没有一个人认识我。


一刹那间,我强烈地感觉到:我成了故乡的陌生人。

────────────

十年砍柴谈故乡:旧影难觅

────────────


我从北京回来,但骨子里还是个湖南人

1993年夏天,大学毕业后就职于北京,在这座城市迄今已待了二十一年,超过了我在湖南的时光。我在这座城市娶妻生子,算是扎下根来了。湖南,仅仅成为“籍贯”所在地,成为了“故乡”。然而,在五方杂处的京师,人与人交往,介绍自己或问对方“哪里人”,决非法律意义的,即身份证上所标识的地方,而一定说的是其文化上的归属地——即故乡是哪里的。就算我在北京再活五十年,我仍然是“湖南人”而非“北京人”。北京至长沙的高铁开通后,我第一次坐高铁回家,看到长沙南站的广告牌上写着“我从北京回来,但骨子里还是个湖南人”,便有一种莫名的激动。


但激动归激动,随着离开故乡年头的增加,每次回乡我都觉得故乡和自己的疏离,尤其是现在的故乡究竟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村里那些小孩一天天长大,离乡去南方打工,他们的人生和我已没有任何交集,即使有一天在街上相遇,也互为陌生人;而看着我长大的长辈们,一天天老去,辞世。故乡,好像越来越像一个符号。

▲十年砍柴


在追寻和打捞中,自己和故乡的距离更近了

不甘心自己与故乡相互遗忘与疏远,于是我试着去追寻故乡的过去,打捞故乡的旧影。


在追寻故乡往昔的过程中,我惭愧自己以前并不很了解故乡。当年对故乡的夸耀,所依据的无非是所共知近现代史上的湖湘人物和某些似是而非的概念。


撇开这些,我发现故乡的往昔有着更多生动的故事、美丽的纹理和一个个被大人物遮住的、有意思的小人物。这些,或许更能代表故乡过去的风貌。


在追寻和打捞中,我觉得自己和故乡的距离更近了。常在夜深人静时,我在北京的小书房里,翻阅着乡贤们的文集或湖南各地的方志,故乡的往昔是那样鲜活地呈现在我的面前:高山峻峭而森林茂密,大河曲折而湍急,人们多情而侠义尚勇。生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不论他们死后名垂千古还是籍籍无名,他们的人生故事都很精彩,写下来都是一本好看的书。可惜,太多人的故事没有被记录下来。

▲湖南岳麓书院

────────────

于建嵘谈故乡:美丽背后是悲伤

────────────


……我比十年砍柴痴长9岁,因此我在乡村度过的童年比起他更为艰难与屈辱。  


“文革”开始后,我那位早年参加共产党游击队的父亲,变成了国民党游击队的匪兵。父亲被抓了起来,我与母亲、姐姐三人成了没有户口的“黑人”。由于在城市根本没有容身之地,1967年全家回到老家的农村。由于是“黑人”,在老家也饱受歧视。8岁时,父亲的朋友帮忙将我安排到一所小学旁听。我穿上最好的衣服——用染黑的麻布包改做成的衣服,高高兴兴去上学了。岂料,上学第一天就被女班长发现:“他是‘黑人’,怎么可以来我们班上课?”女班长下令同学将我拖出去,我抱着桌子不肯走,拉扯中黑麻布衣被撕烂。我被拖到学校后面时,被佯装经过的父亲发现了。那一次,我生平第一回看到父亲落泪。    

 

因为童年的经历,我对故乡的感情是复杂的。我离开故乡几十年了,但一直留恋故乡的青山绿水,想念故乡的亲人,喜欢故乡那方水土所滋养的刚健、质朴、侠义的民风。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回到故乡,在故乡的土地上我感到踏实而舒服。但我知道,故乡那块土地上也滋生了许多丑恶。在过去几百年的历史里,故乡的父老乡亲尽管善良而勤劳,但孟子所说的“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样现在看来标准很低的生活,乡亲们也普遍难以过上。

     

▲乡村黄昏


2010年5月18日下午,我应邀到德国驻中国大使馆与正在访华的德国总统克勒进行小型的会晤,并将我创作的一幅油画赠送给总统。画面的内容是南方的一条河流和江上的三座小山。总统夸赞这幅画很美,我解释说:总统先生,美丽山水的背后是悲伤。这句话,也代表我对故乡,我对中国乡村的一种感觉。从十年砍柴这本书里,我也读出来这样的感觉。为什么生活在美丽山水中的父老乡亲不能远离悲伤?对他们而言,美丽山水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爰得我所”的乐土?

────────────

拓展阅读:害怕和故乡相互遗忘

────────────

▲《找不回的故乡》封面


这是一部游子在遥远的异乡寻觅故乡往昔的文集。写作的缘起,乃是因为时间和空间上与故乡渐行渐远,害怕有一天和故乡相互遗忘。


曾国藩、左宗棠、宋教仁、蔡锷、沈从文、马英九、宋楚瑜、蒋廷黻、廖耀湘……书中有风云际会的大人物、大历史。


长工爷爷眼里的地主,老辈人讲述的“走长毛”与“走日本”,一座乡村小庙在大时代中的盛衰,政权更迭引起的校名更改,被乡人敬为英雄的官家贼匪……他们不被历史记录,仅仅活在这片土地上,长辈们茶余饭后的故事里,最终归于尘土。而现在,他们活在这本书中。

文字由出版方提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整理:西门忘我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15-08-23 08:43:44

[新一篇] 希望成為一種比人類更高級的生物

[舊一篇] 你在我身邊,就足以把我欺騙 詩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