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奎松:建国前后中共对资产阶级政策的演变(上)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文章来源:来源:《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2期  作者:杨奎松

中共多数领导人始终是把那些在政治上既不同于国民党,又区别于共产党的民主党派及其无党派的民主人士,乃至于把那些接受过英美式教育的知识分子,与资本家阶级等同看待,甚至或多或少地视之为资本家利益的代言人。

中共自成立伊始,在对资产阶级的政策问题上始终摇摆不定。直到1940年代初期,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它才逐渐开始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和成熟的针对资产阶级的理论观点和政策策略。[1]与其前此的政策相比,新政策的突出特点在于:它强调对资产阶级应当用区别对待的政策,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以便集中力量打击最少数的敌人。由于中共把以蒋介石为首的统治集团定性为大资产阶级而打击之,同时将其他资产阶级定性为民族资产阶级,公开主张与之合组联合政府,共创允许其生存发展和在政治上共同发挥作用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2],因而使它得以成功分化了社会富裕阶层,赢得了社会上多数人民的同情和支持。抗战结束后,不过短短几年时间,它就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中共成功地打败了国民党,也实践了自己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但是,随着新政权的建立,中共中央一方面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继续致力于与资产阶级的合作,另一方面依照传统理论和苏联经验,也不可避免地加强了对后者的警惕和戒备,进而开始从团结利用的方针,迅速转向了“利用、限制、改造”的逐步消灭资产阶级的政策。换言之,建国后,中共中央在决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固然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3]的问题,但即使多拖上几年,不那么急,也不那么快,改变依旧是一种必然,情况也并不会有任何本质的不同。一方面,依据传统理论和苏联模式来认识社会主义,势必会把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看成是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的一种主要障碍,而不得不努力限制、改造,直至消灭之;另一方面,由此造成的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高度戒备,和受到政权主导的“两种制度”、“两条道路”之间的斗争,在建国后不久就逐渐使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资产阶级,都在中国失去继续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与可能了。所谓“过急过快”,不仅是一种必然,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多半也是一种客观的进程。一些学者相信如果当年如何如何,就可以改变这种进程,其实是不切实际的。希望人为地放慢这种改变的速度,就如同希望当时的共产党人应当不以资产阶级为敌一样,就历史的进程看,是不可能的。有关这种情况,显然是已有的研究所重视不够的。[4]

(一)

中共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再度发生变动,从抗战胜利后不久就已经开始初露端倪了。值得一提的有两个例子。

一个例子是,国共内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开始考虑在已占领地区公开实行剥夺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的政策。而根据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验,这样一种激烈的土地政策,很可能会极大地刺激城市中与地主阶级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民族资产阶级,迫使其再度跑到国民党一边去。对此,土地改革的方案提出之后,中共领导人中即已有此担心。但中共中央再三考虑,并没有因此而退缩。相反,他们明确决定,坚决贯彻激烈的土改方针,“不怕资产阶级跑掉”。[5]

另一个例子是,随着1947年《土地法大纲》公开颁布,中共领导下的土改运动在北方一些根据地带起了一股冲击工商业资本家和小业主的强大浪潮。晋西北以及晋绥根据地将近一半的工商业者被以各种形式清算或没收财产,各根据地里的小商人、小业主亦难幸免。这种做法虽然不为中共中央所提倡,但是,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与中共领导人思想上排斥商业资本的倾向亦不无关系。关于这一点,只要注意一下1947年8月中旬的中央工作会议,即可多少有所了解。会上一些人就对中央以往提出的“保护工商业”的政策表示了某种怀疑的态度。说:“一般地说‘保护工商业’有毛病,应是保护生产工业,对于商业应以国营商业、合作社来缩小私商。因为工业资本与商业资本是相反的,我们应发展工业资本,反对商业资本,用经济的办法挤掉他。贷款给商业资本是错误的,对私人银号应收重税给以限制。”对此,与会者均表示赞同,并因此批评正在注意纠正冲击工商业主的偏向的华北局,认为不应给予私人工业和私人商业以同等待遇。对此,主持中央工委工作的刘少奇虽未直接响应,其谈话中却也在某种程度上表示了认可。他的建议是:“在法律上不禁止私商,我们用国家商业资本、合作资本来调节私人商业资本,越多越好。”[6]

中共领导人这时无疑是熟悉统战需要和策略的,他们也深知新政府建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必须实行新民主主义,需要资产阶级的合作,也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以其商业的高度发达为条件的。因此,当1947年底中共开始陆续夺取大中城市后,中共中央对保护城市工商业,不许把农村中清算地主之类的做法带到城市中去清算厂主、店主,仍然是十分明确并三令五申的。[7]但是,基于革命的阶段论,没有哪一个共产党人不清楚:随着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为目标的民主革命结束之后,下一个阶段的革命任务,即以反对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为目的社会革命,必然要提上议事日程。而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和追求,决定了他们在思想上不可避免地要把资产阶级视为自己革命的下一个敌人,并且对资本主义心存戒备。

关于这种情况,在他们1947年底开始夺取城市时,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中共中央针对自己即将进入城市的现实,明确提出:城市是工人和城市贫民的,在农村是“依靠雇农,联合中农,消灭地主;在城市的阵营,革命队伍是依靠城市工人、城市贫民,联合小资产阶级,反对国民党残余、反对特务及各种破坏分子”。其入城伊始,就没有把老板及资本家之类列入联合的对象,只是强调:“不可把他们同特务一般看待,不可以对特务的方法对之”。[8]

在占据城市较早的东北地区,经过1946-1947年两年左右的实践之后,张闻天在1948年代表东北局在东北城市工作会议上做总结报告时,虽然把中小资本家列入到了联合的对象之中,却依旧特别强调地指出了共产党与资本家之间的敌对关系,说明了这种联合的有限程度。他说:我们在城市中必须贯彻阶级路线,这就是“依靠工人、店员、职员、‘公家人’、贫民,即依靠被压迫被剥削的无产阶级及半无产阶级。”“团结独立劳动者和知识分子,特别是独立劳动者,他们像中农一样,经过改造可以同我们一道进入社会主义。”对于中、小资本家固然也是要联合的,但必须清楚地了解:“他们同我们是两家人,作为一个阶级,他们是反对社会主义的。”故“我们在一定条件下与他们联合,一定条件下与他们斗争,联合中有斗争。”[9]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革命的目的,就在于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所以不能马上迈向社会主义,还要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还要保护并联合资本家,不过是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化论的观点,社会主义理当生长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经济发展程度之上,而中国的经济却仍旧处于前资本主义的阶段,按照列宁主义的观点和苏联的经验,必须要经过一个经济上的成长时期。再加上共产党长期生长在农村的环境之中,按照他们这时的了解,作为中国主要经济支柱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和整个国家的生产事业当中,还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共产党要想引导国家走上公有制社会,首先就必须花费相当的时间来推动国营经济以及合作社经济的生长与发展,从而得以逐渐控制整个国民经济,造成剥夺私人资本,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物质条件。

因此,一方面是由于理论上有革命阶段性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因为客观的实际看上去不具备一步迈向社会主义的条件,因此,共产党人这时的确相信,他们必须要在建国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与资产阶级进行合作,同时继续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的生长与发展。但是,作为一个自信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革命政党,其与生俱来就不可避免地在心理上排斥资产阶级。再加上目标是既定的,和中间派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合组联合政府,以及容忍资本主义继续存在与发展,在众多共产党人看来,充其量不过是“利用”而已。不仅必须时时处处注意对其不利于国家社会主义前途的作用加以“限制”,而且应当争取在“限制”和“利用”的过程中,迫使其一步步“改造”,以适应自己迈向社会主义的实际需要。

但是,既然联合资产阶级的政策是基于经济生长的需要,和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个问题:共产党能不能有效地控制和左右双方的这种统一战线呢?显然,包括毛泽东在内,共产党人在最初考虑建国问题之际,就已经在担心这个问题了。还在1947年秋天中共军事上大举转入攻势,与中间党派合组联合政府的问题开始提上议事日程之后,中共领导人就明显地对这种合作的前景感到有些不安。从理论上以及实际的需要上,他们当然了解与资产阶级合组政府的必要性。因此,直到1947年10月10日,即到毛泽东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名义发布打倒蒋介石的宣言时,他一直是公开宣布将联合各民主党派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10]但不过一个多月之后,仅仅因为注意到国民党当局于10月27日宣布民主同盟非法,几天后民盟被迫自动宣告解散,毛泽东的态度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毛泽东在11月30日给斯大林的电报里提出:中国如今也可以像苏联和南斯拉夫那样,建立一党执政的政府了。他在电文中解释他的这一想法时是这样说的,即:中国的中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过去几年始终试图找到一种既区别于国民党,又不同于共产党的第三道路。他们中的许多人,比如在香港的李济深和在美国的冯玉祥,与蒋介石处于对立的地位,甚至同情共产党。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是动摇分子,并且与美国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将来很容易被美国人利用来做有利于美国和蒋介石的事情。因此,我们对他们从不抱太大的期望,更不指望利用他们来帮助中国革命。中国最大的中间党派民主同盟的解散,进一步证明了这些中间派的动摇和不可靠。他据此明确提出:“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之后,应像苏联和南斯拉夫那样,除中共之外,所有政党都离开政治舞台,这样会大大巩固中国革命。”[11]在几天后召开的中央会议上,毛泽东对此一设想讲得更加具体。他说:民盟解散了,中间派没有了,今后国民党也没有了,新中国自然应该考虑像南斯拉夫那样,实行在一党制下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换言之,一党制并不取消统一战线,也不否认联合政府,但统一战线和联合政府并不等于说一定要有许多党派并存。事实上,像南斯拉夫那样,党与非党联盟也是可以说是联合政府。[12]

毛泽东的这一设想因民盟1948年初在香港重新宣布恢复活动,很快就放弃了。但是,在民盟宣告解散的这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策略上的这种重大改变,已经清楚地显示出,久已习惯一党执政的共产党,对即将产生的政治协商结构和联合政府体制是有相当顾虑的。即使原则上重新确定了必须要同这些民主党派在政治上合作的方针之后,中共中央也还是把这件事看成是自己建国需要应付的头等大事。1948年春天,毛泽东曾计划秘密访问苏联,他在开列出来想要向联共(布)中央请教的一系列问题中,第一项就是:如何处理“同小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关系问题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问题”。[13]而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把建国问题作为自己会议的一项主要内容来讨论时,与会者也不能不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来研究与资本家及其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对资产阶级的不信任和高度戒备的心理表现得十分明显。

毛泽东在这次会上讲了与资本家为什么必须斗争的道理。他特别举出石家庄市一个私人业主沈永兴的例子,说:我们“给沈永兴贷款虽然很多,且无条件,但他并不高兴。选他当人代会主席团,要拖,且拖上去也不表态度。资本家你不去斗他,他不服从的。”[14]刘少奇讲得更直截了当。他说:“只要全国政权到手,民主革命就已经解决,已经结束了,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矛盾已不存在,则就会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了。”他特别提醒共产党人要注意与资本家,尤其是与商业资本家进行斗争。他指出,这种斗争,目前主要是经济竞争,“首先就是反对投机资本”。但这一竞争不仅仅是经济上的问题,它关系到共产党能不能和平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如果赢了,就可以和平转变;如果输了,政治上也要失败,结果政权可能变色,“那就需要再来一次流血革命”了。因此,他重提毛泽东过去的观点,即:我们对资产阶级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暂时合作之日起,即要注意他的叛变。”[15]对刘少奇的说法,毛泽东当然是赞同的。他在最后做总结时亦指出:“现在点明一句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之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外部就是同帝国主义的矛盾。”[16]

1948年9月政治局会议召开时,中共中央估计还要3年时间才能根本推翻国民党的统治。也就是说,中共领导人尽管集中讨论了建国后可能面临的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问题,但尚未感到迫在眉睫。然而两个月之后,毛泽东却发现:“我军已不需要再以三年时间”,只要“再以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根本打倒国民党了。[17]紧接着,中共中央成功地发起和组织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到1949年初,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军事力量已经基本上被消灭了。共产党夺取全中国,已经成了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军事上的失败,以及来自于国内和国际的巨大压力下,南京国民党政府开始打出和平的旗号,示弱求和。与此同时,大批中间派人士纷纷涌入解放区,参加中共倡议的政治协商会议。面对联合政府即将产生的现实,毛泽东明显地对资产阶级的作用更多了几分担心和压力。在1949年1月的中央会议上,他就明确告诉与会者:现在,对待这些民主人士的问题,“成了严重的问题”。既要与他们合作,尽可能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又要“警惕资产阶级对我们的捧场”,避免被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打中。必须清楚,资产阶级是一定要挑衅的,毕竟这些人骨子里是看不起从农村中来的共产党人的。对付他们的办法是不要急,许多问题不要急于答复,“等他们的秧歌扭完了,花样出完了,再说”。他举例说:李济深说我们不大方,逼我们让权,我们现在不必理会他。傅作义比较规矩些,就是因为被我们打掉了12个师。但是,即便如此,他们这些人也还是不会真心认为我们伟大的。他告诫党内高级干部说,处理好与这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关系,是当前的大事,进城以后,这将是最大的政治。要处理好这种关系,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要坚持阶级分析和阶级立场。用他的话来说:“写文章、写新闻,都要以阶级立场为主体,时刻不要忘记。凡一切写到阶级问题的文章,都是深刻的。凡没有讲到讲清楚这个问题的,都叫作肤浅。”[18]

毛泽东曾经形象地把共产党进城比喻成科举时代举子们进京“赶考”。他显然很担心共产党人能不能在这场考试中过关。中共领导人这时都再三提到过李自成打进京城,最终落败四散的例子,告诫各级干部要熟读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而他们最担心的一条,就是进城后可能会被剥削阶级的思想和作风所腐化,以至丧失了应有的阶级立场,放弃了追求的理想目标。在地主阶级,以至于官僚资产阶级被打倒之后,他们这时最担心的,自然也就是资产阶级了。毛泽东强调阶级立场,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以及提出在拿枪的敌人被打倒之后,不拿枪的敌人将成为我们的主要危险等等,都是为此。[19]

受到党内这种担心的影响,那些长期受到阶级革命观点教育和阶级革命实践训练的基层干部,自然更加容易依据自身的阶级意识来开展工作。从占领石家庄开始,到夺取天津市,每占领一座大中城市,几乎都会发生过分依靠贫民,和干部听任甚或鼓励工人、店员照农村土改的办法,向厂主、店主开展清算斗争的情况。1945-1947年占领张家口、哈尔滨乃至石家庄时,中共干部只知道“穷的就好”,到处鼓动穷人去搬东西,开展清算斗争,讨债复仇[20];1949年初占领天津后情况虽已有所不同,但仍然没有根本的改变。仅天津夺取后一个月内,就发生了53起这种清算斗争,导致许多资本家被迫逃往香港,以至几个月后天津的私营企业开工率仍不足百分之三十。[21]

(二)

从以上的情况不难看出,越是接近接掌全国政权和从农村转入城市,中共领导人就越是对即将到来的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冲突和斗争感到担心,因而其对资产阶级的防范和戒备的心理也就越是强烈。这种心态甚至影响到毛泽东对要不要马上夺取大城市和建立新政权都开始有所踌躇。

1949年1月底2月初,联共(布)中央派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秘密访问了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米高扬对中共在军事上势如破竹的态势非常兴奋,但对毛泽东不急于夺取大城市和建立全国政权颇感不解。他问毛泽东:你打算什么时候夺取中国的几个主要工业中心-南京、上海及其他城市?毛泽东的回答是:“不忙”,“还需要一两年时间我们才能够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完全占领中国”。他的解释是:依据以往的经验,解放军将先尽可能多地占领农村地区,把大城市留给国民党。因为共产党基本上是由农民组成的,城市里的共产党组织很薄弱。如果现在就开始夺取这些大城市的话,不仅没有相当的干部能够管理它们,而且也难以承担起维持各大城市几十万、几百万人生活和生产的正常运转问题。一旦粮食、燃料出问题,生产就会停顿,工人就会失业,居民的生活状况就会变坏,从而反对共产党。同样的情况,毛泽东显然不希望过早地建立政府。他明确讲:“没有政府对他们(指对共产党人-引者注)更有利些”。因为,“如果建立政府,那就要搞联合,这就意味着共产党在其他政党面前要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这必将带来麻烦”,不便于共产党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肃清全国的反革命分子。[22]

对此,米高扬代表联共(布)中央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不仅如此,斯大林这时亦特别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应当联合中国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合组全国革命民主政府的问题。他指出,中国各个民主党派代表着中国居民的中间阶层,它们是反对国民党集团的,因此中共应当在保持领导权即领导地位的同时,长期团结它们,包括将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吸收到政府当中来,并宣布自己的政府为联合政府。这样不仅可以扩大新政权在居民中的基础,而且有利于孤立帝国主义和国民党。他并且特别提到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问题,要求中共“不要疏远民族资产阶级,而要把他们看作是一支有助于同帝国主义者作斗争的力量与之合作”。因此,新中国当然不应没收工商业资产阶级(从小资产阶级到大资产阶级)的财产,而且应当鼓励民族资产阶级在国内外开展贸易活动和发展生产。[23]

斯大林的电报以及米高扬所转达的意见,对1949年3月初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及其此后中共中央的建国方针,发生了明显的影响。一年之后,刘少奇曾专门向苏联驻华大使提到过这种影响的意义。他认为,斯大林“及时建议中共领导改善同城市和农村私人资本的相互关系”,对中共这时调整政策帮助很大。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一次突出肯定了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现代工业中目前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调了发挥其积极性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必要性,并因此提出了应当认真贯彻执行统战政策的要求,主张团结尽可能多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使大多数民主人士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到有职有权。[24]

依据苏方的意见和七届二中全会的精神,中共中央对资产阶级和资本家的政策,一度变得相当积极。严格地说,共产党是注重理论的,列宁主义在理论上有明确的规定,即必须经过资本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1940年代后期,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都专门读过列宁的相关着作,他们很清楚,依照这一理论,中国革命客观上是为资本主义扫清道路的,“革命胜利了,资本主义是要发展的”。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胜利之后,还不能马上消灭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之类。比照苏联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1929年才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验,他们也做了决定,准备用15年左右的时间与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和平竞争。他们的担心,其实更多的只是在这种和平竞争的过程中,共产党能否抵制住充满着资本主义的城市生活方式的诱惑,不变成第二个李自成,最终把社会成功地引向社会主义。[25]在进一步研究了苏联的经验和斯大林的意见之后,中共中央对此似乎有了更多的信心。在念念不忘提醒全党不要被资产阶级用糖衣裹着的炮弹征服[26]的同时,中共领导人明显地开始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了自己所不熟悉,又是最为担心的恢复城市经济运转的问题。后来曾引起极大争议的刘少奇的“天津讲话”[27],就产生于这样一种背景之下。

刘少奇1949年4月10日来到天津,召开了各种座谈会,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之后分别向干部、职工和工商业资本家发表了长篇的谈话。谈话的基本意图,就是希望刹住共产党进城以后劳资关系迅速紧张恶化的现状,帮助资本家恢复生产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恢复经济的目的。为此,刘少奇向各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解释和思想工作,告诫工人和干部,目前还没有到剥夺资本家的时候,工人的生活乃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还离不开资本家。同时告诉资本家,不要怕剥削,今天这种条件下,资本家的剥削不是多,而是少了,因为工厂开得少,工人就雇得少。从解决工人失业和发展经济的角度,“今天在我国资本主义的剥削不但没有罪恶,而且有功劳”。因此,他明确提出,对资本家不仅不应当作斗争对象,而且应当当成争取对象。伤害资本家,就“等于农村中伤害了中农一样”。[28]

从小心翼翼地把资本家排除在联合的对象之外,到肯定联合中小资本家,但强调“他们同我们是两家人”,再到断言伤害资本家,就“等于农村中伤害了中农一样”,人们不难发现,中共对资本家的政策似乎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过去几年来,即使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曾经把民族资产阶级同工农小资产阶级一道,称之为“革命阶级”,共产党人却很少真正在实践当中把民族资本家视为自己的同路人,他们自然更是从未把资本家等同于过农村中的中农。因为,中农在共产党人的眼里历来如同是城市中的下层小资产阶级一样。类似于独立劳动者这一类的下层小资产阶级,在共产党人看来是必须要联合的,但还没有人相信资产阶级也是必须要联合的。把资本家等同于农村中的中农,意味着资产阶级也可能成为无产阶级的同路人,两者之间不仅可以和平共处,而且可以一同进入社会主义。这种说法显然不符合共产党人的传统理念。因此,刘少奇的讲话一出来,就不可避免地在共产党人当中引起了议论。对此,刘少奇自己显然也很快意识到了。他特别利用对《天津日报》一份报道的批示,修正了自己的说法。他写道:“不要宣传劳资感情的融洽,虽然也不要去煽动劳资间的恶感。因宣传劳资感情融洽,是要麻痹工人阶级觉悟的。在客观上劳资阶级对抗不独仍然存在,而且在根本上是无法融洽的,即无法在根本上调和的(虽可设法暂时缓和一下)。这样宣传是违背马列主义精神的。”[29]

但十分明显的是,毛泽东和多数中共中央领导人并没有针对刘少奇的天津讲话,出来表示不同的看法。不仅如此,直到七届四中全会时,邓小平等人还针对党内的不同意见,公开在会上为刘少奇的讲话进行辩解,肯定“讲话主要是起了很好的作用的”。[30]这种情况说明,这个时候中共党内基本上是赞同对资本家采取这种怀柔政策的。正因为如此,中共中央在起草以及讨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时,也毫不含糊地主张“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一道,在新中国拥有当家作主的地位,主张“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与其他各种经济成份有分工合作,各得其所的权利。[31]政协会议推举的63位新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就占了27位;政务院副总理4位中一半是民主党派人士;政务院所辖34个部委中,14个正职是民主党派或无党派人士。而中共中央这时更是把新政府的经济政策简明扼要地归纳为:“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突出强调了其“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32]不仅如此,新政府刚一成立,中共还通过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布了一系列旨在某种程度上约束工人和工会行为的行政法规。规定“劳方有受雇解约之自由”,资方也有按规定雇用和解雇工人、职员之权利,坚决反对工人、店员随意要求提高工资和劳动待遇,和任意怠工、罢工等作法。[33]

中共中央在团结资产阶级的问题上所以会改取如此积极的态度,一个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客观现实的需要。据1949-1950年的不完全统计,当时在中共所占地区,私营工业的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私营商业产值则占全国批发总额中的76%和零售总额的85%。[34]而自1949年中共占领各大中城市以来,由于受到战争尚未最后结束的影响,市场疲软,销售萎缩,再加上中共进城后政策普遍向工人贫民倾斜,使工商业者人人自危,从而造成生产锐减,大批工厂商店歇业和倒闭。随之而来的,则是失业人口大量增加。仅上海一地,1950年春天,600万人口中,失业人数就超过了20万。[35]

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持续萎缩的情况,中共中央委托统战部在这一年三四月间专门召开了全国统战会议,毛泽东着重检查了与会负责工商界统战和管理工作的干部的发言。从发言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中共中央阶级观点和统战策略两方面都强调的情况下,多数干部基于本能的意识,并没有理解七届二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对资产阶级的新政策。对此,毛不得不一一做出批示。如有人说:“今天斗争对象,主要是资产阶级”。毛泽东批示道:“今天的斗争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而不是民族资产阶级。”有人提出,对私营工商业应当加以限制和排挤。毛泽东则批示道:“应限制和排挤的是那些不利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即投机商业,奢侈品和迷信品工商业,而不是正当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有人认为:对私营要限制,而国营经济应无限制地发展,毛泽东批示道:“在目前阶段不可能无限制地发展,必须同时利用私人资本”。有人表示:大资本家要停工,就让他停工,我们有钱,就接收过来,毛泽东批示道:“这是不对的”。有人宣称:我们的政策,就是与民争利。因此,我们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资本家点灯。粮、布、火柴、百货和盐都应控制起来,毛泽东批示:“完全错误”,“除盐外,应当划定范围,不要垄断一切。”“只能控制几种主要商品(粮布油煤)的一定数量,例如粮食的三分之一等。”[36]

周恩来在会上对工商管理干部当中的种种激进观点的批评,更是直截了当。他讲:现在商业萎糜,是要想些办法,比如办许多零售店,但不是说,所有的商品我们都要经营,把一切私营百货商店都挤垮。这算什么繁荣经济呢?有人主张把小的私商都搞掉,小的都挤垮了,造成了大批的失业者,不反给我们找下了麻烦?把它们都挤垮了,税收也没有了,对谁有利?有人主张,要把私营经济由大化小,这也有毛病。大的企业,你一挤,会跑到香港;小的,你一挤,就变成了一大批失业军。还有,多数资本家还在观望,不愿把黄金、美钞拿出来投资生产,于是有些干部就去逼。问题是,用逼的办法,也逼不出来呀。一旦资金转移走了,生产发展不起来,净剩下一些小的,怎么行呢?因此,现在不是挤垮资本主义的问题,而是如何鼓励私人企业家发展生产事业的问题。[37]

1950年6月,中共中央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尖锐地批评说:我们党内有相当一部分同志根本不知道《共同纲领》为何物。很多同志不是和资产阶级合作,“而是和它作对,打击它;不是各得其所,而是一得其所,让资产阶级不得其所。”结果把“我们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搞得很紧张,他们惶惶不可终日。”这种情况非改变不可。[38]周恩来后来明确讲:这时所以要采取这样的政策,一是因为革命刚刚胜利,对资产阶级的情况还不大清楚;二是因为这个时候物价问题和恢复经济的问题,必须要利用资产阶级的作用,因此,“我们对资产阶级有意识地让了一步。”[39]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会议决定从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三个方面调整工商业政策,缓和紧张空气,以刺激私营工商业业主恢复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此一策略很快就取得了积极的成效。1950年上半年,各大城市私营企业开业率少于歇业率一半还多,下半年开业率却几乎是歇业率的3倍以上。工厂商店纷纷开业,经济生产的产值和商品交易的贸易额自然也就水涨船高,开始明显上扬了。[40]

不过,无论中共领导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恐怕只能是发挥了其“两面性”里落后的和反动的一面,“也就是破坏共同纲领、破坏国家政策法令的‘积极性’”。[63]

采取怎样的让步政策,他们的阶级观念,特别是对资产阶级的看法,却不会有太多的改变。就在中共中央决定改善对资产阶级的统战政策和调整工商业政策的几乎同时,中共中央还在内部印发了统战部部长李维汉的一个报告。该报告虽然继续把中小资产阶级视之为“中间力量”,肯定联合中小资产阶级的重要性,却把这些“中间力量”,依照他们对《共同纲领》可能存在的不同态度,划分成了“中左”、“中间”、“中右”三个部分。称:“一般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属于中左”:“一般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属于中间”:“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中带着较多封建性和买办性的分子属于中右”。报告强调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指出我们“既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同我们合作,又要同时准备民族资产阶级特别是其右翼分子(亦即统一战线中的中右分子)在政策上和实际上同我们发生矛盾和争执。”对此,“必须在政治上,一方面要允许民族资产阶级有相当的发言权,并有一定的代表参加政府工作,另方面要缩小其在人民中发生消极作用的影响,尤要揭露其右翼分子的反动性。在经济上,一方面要严格实行共同纲领第二十六条的规定,主动的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以及内外关系,另方面要领导和督促私营工商业进行各种必要的改组,以保存和发展其积极作用,限制和消除其消极作用。”特别是对民族资产阶级中带有若干封建性和买办性的反动分子,对于一切在经济上有怠工和破坏行为,在政治上同内外反革命集团暗中勾搭者,要“在适当时机给以必要的打击”。[41]

不难了解,中共多数领导人没有因为客观现实的需要和政策上的调整,就改变了对资产阶级本质的看法。而尤为重要的是,他们始终是把那些在政治上既不同于国民党,又区别于共产党的民主党派及其无党派的民主人士,乃至于把那些接受过英美式教育的知识分子,与资本家阶级等同看待,甚至或多或少地视之为资本家利益的代言人。因此,他们一旦相信私人商业资本的本质是“唯利是图”、“投机取巧”,他们也就不免会相信整个资产阶级都是本性如此。具体到那些被认定为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党派或政治人物,他们自然也就很难会真正予以信任。不仅如此,由于把太多生活在城市里的,具有一定社会地位或身份的各类人等统统视同资产阶级,也就不免会对城市中,也包括联合政府中的阶级力量对比的状况相当的担忧,生恐会被这些人从内部攻破革命的堡垒。对此,毛泽东其实早就得出过结论。他相信,中国的中间派及其代表人物,包括大批知识分子,多半都是在欧美资产阶级的教育和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其亲美、崇美的本质,很容易走向共产党的反面。[42]

这些人究竟有多少呢?郭沫若建国后不久代表中共中央对苏联大使罗申谈到过他所了解的科学和教育领域的情况。郭沫若讲:光是在北京,就“有20多所高校,这些大学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地主和城市资产阶级的孩子。高校学生中不仅没有工农子弟,甚至连富农的子弟都很少。”“最糟糕的是科学院的状况,这里聚集了不少旧的保守分子和反动分子。”[43]显而易见,上海的情况理当比北京更严重的多。其他大城市里的情况也不会好多少。正是这种情况让中共领导人在强调统战策略的同时,又不能不有所担心。毛泽东明确讲:如果说国民党被打倒之后,还有什么势力能够被用来对共产党的权威挑战的话,那就是这些中间势力了。麻烦的是,“他们不是国民党反动派,他们是人民中国的中间派,或右派”,因此对于他们还只能说服和争取。毛泽东显然把争取和改造这些民主个人主义者头脑中的亲美、崇美思想,看成是一件关系到新中国生死存亡的大事情。因为他相信:一旦“争取了他们,帝国主义就完全孤立了,艾奇逊的一套就无所施其伎了”。[44]换言之,如果不能争取和成功地改造他们,新中国就还有可能被美国人从内部攻破。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再三强调要防止美国人用“孙行者钻进牛魔王肚子”的办法破坏新政权,主张在对美英外交上要实行“打扫干净房子再请客”的方针,原因也都是在此。

很显然,建国之后,中共中央始终没有放弃利用各种政治运动的机会,尝试着对这些“中间派”及其知识分子进行教育引导、政治熏陶,乃至于思想改造。但是,因为他们在意识形态上不能不把这些“中间派”视同于资本家利益的代表,相信凡是资本家都“唯利是图”,因此他们也就无法根本改变对这些“中间派”的本性的看法。眼见建国后一些投机资本继续囤积居奇,巧取豪夺,许多商人为获取利润不择手段,在中共中央内部很快就开始用过去谈论商业资本家的那种口吻来谈论整个资产阶级了。专门负责经济工作的陈云在七届三中全会上就谈到过他与这些资本家打交道后的感想。只是,他显然认为那是整个资产阶级的本性使然。他说:资产阶级“总是要贪一点便宜,搞一点乱子的”,“他们只讲个人利益,开会提什么提案,都与他们的私利有关系。”[45]周恩来此后也不止一次地表示了同样的观点,而且说得更加直截了当和斩钉截铁。他断言:“损人利己,唯利是图,投机取巧,这三句话包括了资产阶级的一切本质。”[46]




网载 2015-08-23 08:41:49

[新一篇] 最有物理范兒的十大萬圣節裝扮

[舊一篇] 楊奎松:建國前后中共對資產階級政策的演變(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