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鱼”看汉英文化的差异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03(2000)03-0077-05
  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不仅承担着传递信息的任务,同时还起着文化载体的作用,反映着语言所存在的不同社会、文化及时代的特性。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也不再仅限于表达肤浅的所指意义,而是蕴含着不同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所赋予它的不同文化内涵。本文试对鱼(fish)一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内涵作一具体分析,并以此窥探词汇所反映出的英汉民族的文化差异。
  一、“鱼”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
  从汉语“鱼”的指称意义(注:包括以下所使用的指称意义、内涵意义、文化意义等概念均参照杨敏《试论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所下定义,详见《山东外语教学》,1997年第4期,38-41、76页。)来看,它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水生脊椎动物。用鳃呼吸,身有鳞鳍,卵生。”(《辞海》1989年版),其肉质鲜美,可食用。但细究起来,我们便可发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鱼”这一词早已突破其单纯的外延意义,而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1.历史渊源
  正如尼罗河水孕育了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诞生了古巴比伦文化一样,我们古老的华夏文明也是在黄河母亲的怀抱中成长起来的。在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极为落后的情况下,我们的祖先之所以选择了邻水而居,就是因为滔滔的河水不仅能为他们提供宝贵的生命之源,同时还能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生存食粮——鱼。可以说,鱼是伴随着汉民族的诞生而进入汉民族社会生活的,并随着汉民族的日渐壮大,而其含义日渐丰富。我们在今西安附近的古半坡氏族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便可发现各种鱼形图案,这是鱼进入汉族生活的最早历史见证。
  2.文化内涵
  因其如此,“鱼”在汉民族的生活中才占有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常被人们作为一种美好感情的寄托,被赋予各种积极的、正面的文化意义。人们总喜欢以“鱼”为喻体来描述事物或阐述事物间的关系。
  1)品其味
  在古人心目中,“鱼”大概为不可多得之美味,因此,在我们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孟子·告子上》中,开宗明义便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在这里将鱼与熊掌相提并论,将其视为仅次于熊掌之珍馐美味;后人又据此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来形容无法取舍、难以两全之美事,可见“鱼”在汉民族心中已成了美好事物的化身。
  在口语中,人们也总是以鱼来喻指各种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钓到了一条大鱼”,便是指俘获或猎取了有价值的人或物。而“鱼儿上钩了”则是指人们需要的人或物到手了。
  从构语法上来看,为人称道的味之极品——“鲜”便是由鱼、羊两字合成的。而追根溯源,我们可发现此字的最初形式,其本义指鱼或生鱼,如《老子》篇有语:“治大国若烹小鲜”,后此词进一步引申乃有鲜美之义,盖三鱼为鲜使然。
  另外,人们还常将鱼与肉合在一起来指各种荤腥美味,如苏轼《赠上天竺辩才师》诗云:“何必言《法华》,佯狂啖鱼肉。”时至今日,人们逢年过节、宴请宾朋之时还是喜欢以鱼肉佐之。
  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分析一下,便可看出与人相较,鱼肉处于十分被动无助的地位,所以,鱼肉又可指束手待毙,任人宰割的受残害者。《史记·项羽本纪》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从此义引申开去,鱼肉又可转类为动词,喻残害之意。如《后汉书·仲长统传》:“鱼肉百姓,以盈其欲”。后人常以“鱼肉百姓”来比喻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榨,谓其将百姓当作砧板上毫无反抗能力的鱼肉任意残害,将他们似美味的鱼肉一样任意蚕食。
  2)拟其形
  正是基于对“鱼”产生的美好情感,人们在描述事物时才喜欢借用其形。
  比如,出家人诵经时所敲之鱼形木鼓,被称为“木鱼”或“鱼鼓”。
  古代门锁或钥匙常被饰作鱼形,取其不暝目而守护之义,史称“鱼钥”。
  古时朝臣上奏所用之笏板以鱼须饰之,谓其“鱼笏”。至唐时,唐高祖为避其祖先李虎之讳,改虎符为鱼府,盛放鱼府之袋也相应地被称为鱼袋。鱼作为帝王授予朝臣的权力象征,已步出百姓之门,不再只是寻常人家喜用的装饰之品。
  除去鱼的整体形状外,人们还往往借其身体的某一部分来写景状物。如:建造于河道中的分水工程,因形似“鱼嘴”,遂得其名;铁路上用于联结钢轨的一种联结零件,取名曰“鱼尾板”;我国南方小河上用来运输的一种多层木排,称为“鱼鳞排”;有种竹子因其细而屈,故名“鱼肠”;线装书在版心中间离上下栏四分之一处所作的鱼尾形标志,谓之“鱼尾”;因过度操劳而在眼角生出的皱纹,被称为“鱼尾纹”;天将破晓之时则会在东方现出一抹“鱼肚白”。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摹其音
  因“鱼”音与“余”相谐,故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喜借其音来求得吉祥。例如,逢年过节,宴席之上或奉于先人的祭品中,每每有“鸡”、“鱼”两菜,此乃取其“吉庆有余”之义。而春节将至,街头的小摊或百姓的家中,多有一张大胖娃娃怀抱大红鲤鱼的年画,以讨得“年年有余”之喜。
  此时的“鱼”,早已脱离了其单纯的指称意义,而融入到浓郁的汉民族文化之中,被赋予了积极、正面的文化含义,成了吉庆富足的代名词。
  4)仿其动作
  鱼本是一种极为平常的水生动物,与众多的陆上生物相比,其动作无疑要单调呆板得多。但也许是出于爱屋及乌之心理,人们总喜欢挖空心思在其身上大做文章,于是在许多场合我们便可见到以鱼名状的动作。
  排球场上,队员腾空跃起、倒地救球动作,被比作鱼跳离水面的一跃,称为“鱼跃”。
  人们在通过较小的出入口时,常象群鱼游水一样先后相续,被称作“鱼贯而行”。《三国志·魏志·邓艾传》有语佐证:“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至于民间小人物经过努力,越过某个障碍,位居显赫之后,多被人喻为“鲤鱼跳龙门”。
  另外,“鱼鱼雅雅”还常被用来指“威仪整肃貌”(《辞海》1989年版)。例如韩愈《元和圣德》诗:“驾龙十二,鱼鱼雅雅。”此处龙谓“马”,雅通“鸦”,喻鱼贯而行,鸦飞成阵。 5)借其功能
  由于古人的交通、通信手段极不发达,人们不免会想出一些千奇百怪的方法来传递信息,借用鱼儿顺水飘流、游弋千里的功能为人传递书信,便为其一。如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之语,后有人将书信称为“鱼书”。
  又因《汉书·苏武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之语,后人遂将其合二为一,合称书信为“鱼雁”。
  时至今日,人们还常借用“鱼雁传书”来形容两情相悦,借助书信来表明心迹,进行频繁交往。
  6)喻其与水之关系
  水乃鱼生存之根本,鱼水之间有着天然的渊源。我们中的不少人就是哼着“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这两句歌词长大的,耳濡目染之处也多有“军民鱼水情谊深”之类的含义,所以对鱼水之间的关系我们早已想当然地有了心理认同。
  然追根溯源,我们发现“鱼水”本为“君臣相得”之意,源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生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谓其君臣关系如鱼水般融洽,并相互裨益。今人多用其泛喻彼此相得,水乳交融,并演绎出“鱼水情深”之语。
  与此类似,当人进入其熟悉之环境或得他人相助之后,我们常喻其为“如鱼得水”。有趣的是,英语中亦有一习语“like a fish out ofwater”在意义上与其十分契合,只不过它是反其道而行之,指人到了陌生环境中,似鱼离开水一样感到生疏,局促不安,真可谓异曲而同工也。
  7)用于成语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多数情况下鱼都是以正面、积极的形象出现,但在成语中,鱼的文化意义却以中性偏贬居多。
  比如:“鱼龙混杂”,据《辞海》义:“比喻好人坏人杂在一起”,“鱼”在此处成了坏人的代称。因为鱼固然为鲜美可口之佳品,但与中华民族心目中的图腾“龙”相比较而言,毕竟要略逊一筹。汉民族所乎是怀着顶礼膜拜的心情崇拜景仰着这个其实并不存在的动物“龙”,将其作为皇帝的代表,中华民族的象征,赋予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鱼龙相较,“鱼”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坏人”的代名词了。如《红楼梦》第九十四回:“现在人多手乱,鱼龙混杂,倒是这么着,他们也洗洗清。”
  又如“鱼目混珠”意谓以鱼的眼珠冒充珍珠,比喻以伪乱真,鱼目被比作似贵实贱的东西。因鱼目是貌似珍珠,但其价值终难与稀世之宝珍珠相匹敌。
  另外,形容国家因内乱而亡的“鱼烂而亡”,比喻你死我活的殊死斗争的“鱼死网破”,或人处于危急环境的“鱼游釜中”,都是以鱼为喻体来说明某种情境,不过其褒义色彩都已丢失而代之以中性略贬的含义。
  8)嵌于地名之内
  按照汉语构词法,“鱼”这一偏旁多是用来指与鱼有关的水生动物或鱼类的身体部位,而毗邻江河之地多以“氵”旁润之,唯有两个地名却是例外,一为依傍长江的江苏省,其简称为“sū@①”,未像其他邻水省份一样有“水”字在里面,却独独嵌进了一个“鱼”字,大概指奔腾的江水浇灌出了这一片富饶的鱼(鱼)米(禾)之乡吧。另一地便是简称“鲁”字的山东省,“鲁”乃春秋时周分封的诸侯小国,其辖域正是今泰山以南的汶、泗、沂、沭水流域,亦为一鱼肥水美之地。此名后又沿用至今,成为山东省的代称。另外,将“鱼”字嵌于其中的地方尚有微山湖畔的“鱼台”县,长江岸边的“嘉鱼”县,中南海内的“钓鱼台”等等,所有这些地方无不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鱼”在英语中的文化内涵
  英伦三岛四面环水,岛上的任何一地距海边都不超过120公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独特的岛国文化。对他们而言,海中之鱼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单从词的指称意义来看,汉语中的鱼与英语中的fish(鱼)最初并不完全对等,鱼在汉语中原指江河湖泊中之淡水鱼,而在英语中则主要指海水鱼,所以应该说,此鱼非彼鱼也。只是后来随着人们生活范围的逐步扩大,这两个词的外延意义才逐渐扩大至包容所有鱼类,其指称意义也才大体对应。
  如上所述,四面环水的地理环境使得fish成为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俯拾皆是的寻常之物。因此,人们对其价值并不过分看重,而多以一颗平常心视之。反映在语言上便是其褒义色彩完全消失。而代之以中性偏贬的文化意义。
  1.以fish来指无足轻重之小人物
  据《英汉大词典》义,在口语中,fish可指“家伙,人”,在美国俚语中还可指“容易受骗的人,笨蛋或生物”,因此,便有了如下说法:
  a loose fish 道德上放荡不羁的人;a poor fish 值得同情的人,与汉语中的可怜虫等义;a cold fish 死气沉沉的人;a queerfish 怪人;a dull fish 笨汉。
  可见,fish的含义在此处与汉语的文化意义是完全冲突的,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2.借fish来喻寻常之物或容易到手的机会
  比如:
  There's as good fish in the sea as ever came out of it.
  (喻)纵然失去一个机会不愁没有其他机会。
  to have other fish to fry
  有别的事情要做,或另有他图
  3.fish可转类为动词,作“钓鱼、捕鱼”解,其引申义也多具贬义
  如:
  to fish for compliment 欺世盗名
  to fish for fame and honours 沽名钓誉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混水摸鱼,趁火打劫
  除此之外,fish还可引申为“间接地打听、调查、审查”等义。如:
  I fished around for the answer,but no man seemed toknow.(注:(美)丹尼斯·安德森,《现代美国俚语》,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93页。)
  (我拐弯抹角地打听答案,但似乎无人知道。)
  而美独立检察官斯塔尔对克林顿进行的调查似可被看作"a fishing expedition"(意为搜罗罪证或新闻材料而进行的手段不当的调查)。 不过,也有例外的情形。如英语中to fish or cut bait(鱼饵),原义为是钓鱼还是割断鱼饵,引申为决定取舍,或决定行动方针,此习语便绝无贬义可言,反倒与汉语中“鱼与熊掌”之说颇有类似之处。
  4.由fish派生或合成的词也多具贬义色彩
  1)派生词
  由fish派生出的词,多由fish具有的某些特征演绎而来,或喻指表情呆板,或谓其神情冷淡。
  fishy是由fish派生出的形容词,原指像鱼一样表情木讷、神情呆滞,或像鱼一样冷冰冰的,于是有了a fishy stare(两眼发呆的凝视),afishy handclapse(冷冰冰的握手)以及look with a fish eye(冷眼旁观)等语,后此词又转义为“可疑的、靠不住的”,如人们常说的a fishy story便是指令人难以置信的或夸张荒诞的故事。又如下句:
  There's something fishyabout thatfellow.(注:陆谷孙,《英汉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
  (那家伙行迹有点儿可疑。) 另外由fishy派生出的副词fishily,其含义与fishy大体相当,也与呆滞、冷淡、可疑等义有关;另一派生词fishlike除本义作“似鱼的”解外,其衍生义也有“冷淡的”之义。
  2)合成词
  由fish构成的合成词,一部分因袭了fish之本义,还有一部分因或源于典故或出于寓言,与汉语意义大多并行而不对应,如果对其含义不明就里地妄加猜测,便很容易造成误解。如:
  fish-blooded其意义与鱼的“冷”有关,相当于cold-blooded,作“冷血的或无情的”解。例如我们可以说the fish-bloodedaristocrats(冷酷无情的贵族们)。
  fishbowl原义为(金)鱼缸,又引申为似鱼缸般一览无余、毫无遮蔽之物。如:
  In the fishbowl of so small a town,it was impossible fora secret to be kept.(注:梁实秋,《远东英汉大词典》,远东图书公司,1977年,780页。)
  (在那毫无遮蔽而言的小镇上,要保持秘密是不可能的事。)
  同时,在俚语中fishbowl还具有监狱之义。虽因其华美,但功能无非监狱一般,乃禁锢囚禁之所,这一说法与汉语中的“金丝鸟笼”或“围城”何其相似。
  fishwife原指卖鱼女或女鱼贩,由于经年累月干着辛苦肮脏的活计,其言谈举止自然比不得端庄娴淑的大家闺秀,所以,它又被用来指说话不干净的女人或悍妇,其含义带上了明显的贬义和歧视色彩。例如:
  She began to berate them in the coarse language of afishwife.(注:梁实秋,《远东英汉大词典》,远东图书公司,1977年,780页。)
  (她用悍妇常用的粗野字眼破口大骂他们。)
  又如,fisher一词本义为渔夫,但the great fisher of souls却成了魔鬼、撒旦的代称。
  另外,"fisher"的等义词"fisherman"也早已脱离其本义,附加上强烈的文化意义。如fisherman's ring指教皇所戴的戒指,因上面刻有乘船的圣彼得像以及教皇之名,故得此名fisherman's luck则指浑身湿透却一无所获的霉运,类似汉语中的“鸡飞蛋打”或“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之义。
  由fisherman构成的习语中,还有一部分源自寓言。如fishermen一词其比喻意义为勿因挫折而苦恼,便是出自《伊索寓言》中一则渔夫捕鱼的故事。(渔夫们起网时,觉网甚重,以为收获颇丰,大喜。但出乎意料,及至收网上岸方发现其中为一巨石,遂感懊恼。中有一老人劝其不要难过,因痛苦乃欢乐之姐妹,刚才既已高兴,现便当苦孩子。)另一短语the fishman piping(吹笛的渔人)其比喻意义“邀请不来,不请又来”也是出自《伊索寓言》。(一擅长音乐之渔夫,欲吹笛使鱼儿自投其网,徒然。遂撒网入海,所获甚丰,见鱼儿网中跳跃,渔人曰:汝倔强之徒,吾吹笛,汝不跳;不吹,反跳甚欢。) 由fish构成的合成词还有fisheye,指切得过薄光泽较差的鱼眼钻石,其含义与汉语的“鱼目”大致对应。同时,还指物体上的瑕疵,如:纸面或涂墙泥灰上的疵点或钢冷却时内部形成的白点等。其引申义“冷冰冰的凝视、猜疑的目光”同样具贬义。
  5.以fish来构成习语
  如上所述,由于英伦三岛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民风民俗,使得英国人喜欢将fish信手拈来,借助其某些特点(如:不会发声、擅长游泳、易腐烂等),以明喻或暗喻的形式构成各种生动形象的习语。同时,由于与汉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这些短语往往在汉语中形成词汇缺项。对待这部分习语我们经常:
  1)以汉文化中人们习惯的喻体取而代之,求其神似,不求形似,如:
  drink like a fish 牛饮(此短语常用来指惯于豪饮的人);asmute as a fish 噤若寒蝉;Fish begins to sting at the head.上梁不正下梁歪。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切莫班门弄斧。 注意最后习语中的fish与flesh(鱼与肉)在汉语中通常被视作一联合词组,指各种荤腥食品,但在英语中这两者却常被分而视之,作为一组对照物。如另一习语to make fish of one and flesh of another意旨对两者有区别地对待。另外,英语中还有fish day(吃鱼日)一说,据天主教规定,一年中的某些日子,如星期五、圣庆星期三及圣诞节等只准吃鱼,不能吃肉。后到了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重新规定了英语国教的教义和仪式,对这一教规也作了修改。有些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的忠诚,不遵守罗马天主教星期五只准吃鱼的教规,故又出现了eat no fish这一短语来表示忠诚于政府的人或用其来喻指好人。
  2)对有些与汉语文化内涵并行但又无恰当喻体来表示的习语,我们只能舍其形,取其意。如:
  The best fish smell when they are three days old.
  (再好的鱼放三天也要臭)久住招人嫌。
  a (pretty) kettle of fish
  (满满一锅鱼)乱七八糟或令人为难尴尬的处境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生存环境及风俗习惯使英汉两种语言中鱼(fish)的文化内涵大相径庭,其附加的文化意义早已超出其原有的所指意义而与两个民族迥异的价值观念、生活环境及思维方式等紧密相联。虽然我们只是从微观的角度对这一具体词汇作了具体分析,然窥一斑而见全豹,语言中的词汇无不打上它所赖以存在的社会的文化烙印,正如我国着名语言学家陈原曾指出的那样,“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常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注:转引自杨敏《试论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山东外语教学》1997年第4期,41页。)因此,在词汇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如果我们脱离其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和时代特征,而只停留在其所指意义上,甚至于以汉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去对应英语词汇的意义,那便无异于舍本逐末,抑或缘木求鱼,势必会造成理解的失误或交际的失败。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77~81G0文化研究张庆文20012001由于生活环境、民族传统及心理特点等的不同,“鱼”一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从中我们可窥探出汉英两种语言间存在的文化差异。鱼/文化内涵张庆文 泰安教育学院 外语系 山东 泰安 271000 作者:《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77~81G0文化研究张庆文20012001由于生活环境、民族传统及心理特点等的不同,“鱼”一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从中我们可窥探出汉英两种语言间存在的文化差异。鱼/文化内涵

网载 2013-09-10 21:33:17

[新一篇] 從“終極關懷”到“存在關懷”——否定主義哲學社會透視

[舊一篇] 從中西文化比較角度看中國足球的發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