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的坐标系——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

>>>  自由思想未来视角—精彩影視選  >>> 簡體     傳統

  近两年来,在大片道路上阔步前进的中国纪录片,由于省区力量的强劲加入,而迅速壮大着声势。自2012年以来,《长白山》《江右》《海之南》《大黄山》相继映现于央视纪录频道,让一向青睐于借助电视剧来展现本地区历史文化特色的各省区,部分地转向了依托纪录片来书写地域风物志、抒发自豪感。各省区“走出去”的媒介倚重策略正在发生战略性的转移。在这种创作背景下,甲午初春,湖北又奉献出了《楚国八百年》。

  较之上述四部作品以地理位置或地标景观为地方身份的空间对应物,《楚国八百年》以历史阶段为地方身份的时间对应物;较之上述四部作品中展现出的地理区位相对固定,《楚国八百年》中楚国的疆域则有巨大的弹性;较之上述四部作品以自然历史和文化为叙事重点,《楚国八百年》侧重的是政治历史和文化。这些特点,让《楚国八百年》的个性更为突出,为我国大型纪录片的省区式述说体系增添了新的样式。全片以历史时间为叙事结构的纵轴,以楚国历代君王为历史链条上的节点,讲述了楚国800年的发展史。让观众看到了较为完整的楚国从兴起到覆亡的全过程,对其间楚国的自然环境、政权演变、文化创造、民风习俗有了系统的把握,对楚文化对当时及后来中华文化的影响有了形象的认识。

  湖北主创的纪录片《楚国八百年》,与陕西主创的电视剧《大秦帝国》一样,立足于春秋战国时代,以国别史的视角,讲述本地区历史文明的往日故事、辉煌和留给今人的自豪。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在对“略推三代”之后,中国通史的讲述方式不仅可以从“宗主国”来展开,还可以从“诸侯国”来展开。它们代表着一种以地域文化视点来考察早期中国历史多样性与统一性关系的姿态。

  《楚国八百年》的创作者对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形象的建构,是从两个对照体系展开的。

  其一是华夏版图内,通过楚国与宗周及中原诸侯国的连贯性对比来进行的。其间,在简述楚人自商末从中原迁往南方之后,详细描述了楚人及楚国在后来的生存发展中,虽向往中原国家的资质却不断被中原国家体系排斥,因而奋发自励,终至雄踞一方、问鼎称霸的成长历程,对楚国灿烂的青铜器、漆器、丝织和建筑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将楚国的崛起和力量来源归因于具有“化外之地”的进取精神,将中原各诸侯国的衰弱归因于周礼化的保守。作品最终将楚国的衰亡归因于达成中原化后的政治僵化、生活奢靡造成的国力虚耗。在这个对比图式中,作品对楚国“非中原化”的独特性的强调是非常突出的,观众能明显感觉到,楚国与中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形态区别很大。

  其二是在全球视野中,将楚国与西欧国家的间断性进行对比。其间,在谈及楚国的成就时,指出:古希腊在航海技术、理论科学、体育竞技、写实艺术等方面比楚人擅长,但楚国的青铜冶炼、铸铁、漆器技术领先于古希腊;老庄哲学的思想深度和思辨性丝毫不亚于古希腊哲学家;在讲述“邲之战”中楚君不追歼渡河的晋军,反而指点其如何渡河时,援引1688年英王威廉三世放走被俘的詹姆斯二世的史事,来说明先秦战争中武士精神与欧洲中世纪同调;在谈及楚国的疆域时,引证到:到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去世,他用武力拼凑起来的庞大帝国迅速瓦解,由此,楚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在谈及吴起变法对楚国民风的改变时,引证说:把散漫惯了的楚国百姓变成了耕战并重、亦兵亦农的斯巴达战士;在谈及战国时代六国联合抗秦的格局时,专家说:反秦联盟的理论基础跟今天欧洲的均势理论非常相似……在这个对比图示中,作品对楚人和楚国创造力的世界性地位及其与欧洲文化的类似性作出了论证。无论将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战和1688年的英国王位争夺战的战争规则加以比较是否合理,还是将六国合纵的策略与产生于15世纪欧洲的均势说加以对照是否妥帖,我们看到了《楚国八百年》为引征欧洲事例和事理,来说明楚国的不凡,占用了相当篇幅,付出了相当的功夫。

  上述两个比较视角的运用,使《楚国八百年》中频频使用的“国际”一词,出现了两种空间内涵的错位。一方面,在叙事层面上,《楚国八百年》全片都在使用“国际”一词,以说明楚国与宗周及其他诸侯国的关系,同时,虽然没用具体的“国际”一词,但实际上不断把楚国同古希腊、斯巴达、马其顿、英国等欧洲国家与之对比。这就造成在《楚国八百年》中,楚国处于两种“国际关系”之中。另一方面,在接受层面,相应地,观众也必须纠结于两种“国际关系”中。

  不区别先秦时代华夏诸国与古希腊时代欧洲城邦国家及中世纪欧洲国家的国家性质,而一概用现代国际关系奠定后才出现的“国际”一词,来界定楚国和宗周及华夏诸国的关系,并将楚国从周王朝中抽离出来与欧洲国家进行比照,这是《楚国八百年》这部作品最突出的叙事特点,也是该片最可商榷的创新。比如,在第6集中,出现了这样前后相继的解说:1,在伍子胥率吴军攻楚,秦国答应出兵救楚时,画外音说到“春秋战国时代的许多故事都是这样富于传奇性。其实,在这个传奇故事的背后是春秋晚期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2,在介绍了楚国先后灭蔡杞,扩巴蜀,败越齐之后,画外音说:“到楚怀王执政前期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去世,他用武力拼凑起来的庞大帝国迅速瓦解,由此,楚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国。”3,在总述楚国公元前4世纪的成就时,画外音说:“楚国终于登上了盛世巅峰,并创造了一个与西方古希腊文明相媲美的东方楚文明。”在这样的解说分析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1,若是从国际关系的现代含义来理解,那么楚国就是外于周王朝的独立国家。2,如果在公元前323年楚国是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那么当时周王朝疆域版图就要重新计算,或者说周王朝这个王朝国家就被分解了。3,将由若干城邦国家共同造就的、多元的古希腊文明,与由若干邦国共同造就的多元的中国古文明并列,是目前国际学术界的通例,将东方楚文明单独提出来与古希腊文明并列,该片可能尚属首次。

  值得注意的是,《楚国八百年》中的这种“国际观”,几乎全部出于解说词,而非来自于受访的十余位具有史学背景的嘉宾。而且,在该片所征引的非华夏国际比较事例中,除了西欧,没有其他大陆的文明事例。

  数年来,中国影视创作费尽心思要“走出去”,要进入国际市场。为此,在作品中加入“异域元素”,成为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的习惯做法。在纪录片领域,诸多作品加入的“国际符号”大都来自欧美。这样的“走出去”,是不是有失偏颇?从《楚国八百年》来看,它实际上蕴涵着楚国文化特别论的自信色彩。既有这样的意图,又为何让西欧文明的表现来为自己正名?没有希腊、马其顿、英国等这些欧洲符号,丝毫不会减损《楚国八百年》中所揭示的楚国魅力,多了这一笔,却显出了该片用远水解近渴造成的步伐散乱。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文化建设的自觉,区域形象的自我表达意愿和表达能力越来越强,这对丰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是有益的促进。但是,让本区域的形象和故事独特起来,与将其造就得超凡入圣、睥睨一切是两回事。追求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还需要有文化自省、自重和自勉相辅助。楚国诗人屈原及其诗作,在中华文化史中具有鲜明的独特风格。他在《离骚》中写下的第一行诗句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这是一句表明自己身份来历的介绍,也是表明族群文化归属的宣言。


网载 2015-06-02 23:32:33

[新一篇] 周杰倫:我的孤獨你懂嗎_超級面對面_網易娛樂

[舊一篇] 楚國八百年 奇譎瑰麗的文物解讀楚國輝煌燦爛的文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