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 簡體 傳統 |
今年的中科院的院士评选,在初选阶段,此前呼声极高的北大着名的生物学家饶毅就出局。饶毅回国前,在美国西北大学任讲座教授,系这些年回国的海归学者中的佼佼者。他的落选,在网上引起一片惊叹。随后,饶毅宣布,从此以后,不再参加院士的评选。
其实,饶毅的落选,在某些人看来,是意料之中的事。因为此前他曾放言批评中国的科研体制,说科研基金的取得,不是靠科研,而是靠走关系。甚至有人说,饶毅的落选,是有关部门施放的一个信号,任何一个科学家,无论你多有实力,科研做得多么好,都不能随便得罪体制。其实,在当今之世,饶毅这样老老实实做学问的人,无论说没说过得罪人的话,想要得到院士的殊荣,恐怕都没那么容易。得到院士,跟取得基金一样,要走关系,而且是更加复杂的关系。
虽然说,现在的中国,得到院士的头衔,跟争取到科研项目一样,都得经过专家的评审,先匿名,后实名。从理论上说,主持事务的机构,说了并不算。似乎不能说,某个人得罪了有关部门,他就别想评院士拿项目了。但是,里面的人都知道,这些机构的那只看得见的手,依然起作用,而且作用相当大。道理很简单,在当今的中国,无论大学也好,科研机构也罢,本质上都是衙门,而最高的科研行政机构,就是衙门的衙门。衙门里,通行的是权力逻辑,得罪谁,也不能得罪权力。在这样一个权力体系里,要得到好处,第一,不能得罪人,必要时,还得拍拍马屁。第二,要懂得如何运作。如果饶毅既得罪了人,而且他和他身后的北大,又没有很好的运作,那么,饶毅的落选,几乎是无可怀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饶毅无论学术做得有多好,来头有多大,参选院士,恐怕都是自取其辱。
现在的学术体系,要想得到什么好处,无论是获奖,拿什么江的学者头衔,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和社科基金的科研项目,单位评一级学科,重点学科,重点学科研究基地等等名堂,都得运作。两院院士是中国学术界金字塔的塔顶的桂冠,个人得到了,祖坟冒青烟,单位有人得到了,单位蓬荜生辉。一所大学,对外宣传,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说自己有多少个院士。这样的桂冠,凡是有实力的单位,都会力争的。跑关系不劳评选者个人,单位就出面,甚至组成专门的班子跑。主持的机构当然得打点,工作做到家。有可能做评委的人(一个界别,也就那么些大佬,谁能做评委,猜也猜得到),肯定挨个跑到,个个拜到。这样的运作,具体有什么内容,大家都懂的。
就这样,学界变成了一个关系界。饶毅的落选,只是把这个关系界的面目暴露得比较清楚了而已,这里,认人,认关系,认……好些别的东西,就是不大认学术。跟真正意义上的权力场一样,学界的逻辑,也是权力,权力的运作,权力技术的操作。而所谓的学术,只是评审时的点缀。一个大学,评职称时如此,一个科学院,评院士的时候,也是如此。
中国的院士,自打民国时的中央研究院开始,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开始的时候,看学术,所以,民国时的中研院院士,个个都是学术大佬,无论怀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偏见,都不好说人家没学问。1949年之后,评相当于学部委员,政治因素掺了进来,好些学部委员,其实只是政治家。现在,则变成了关系,一种衙门气,铜臭气混合的关系,这种关系,如果不是已经主导,也是正在主导着院士的评选。院士的评选,已经变成了一个权力的角斗场,为着自己的利益,去争夺这个本来属于学术的桂冠,借以获取更大更多的好处。
中国的学界,学术活动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了,但却一直没有形成良性的同行评议制度,而是放任行政力量操纵和主导。不仅不尊重自己同行中有价值的意见,连国外学界的意见,也不尊重,以至于把学术变成行政力量的婢女,政治花坛上的点缀。科学无国界,学术无国界。在21世纪的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无论被何种意识形态控制,都不可能自说自话,关起门在称王称霸。凡是叫个学术的东西,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科,迟早都得国际学界较量。关起门来运作出来的货色,一般来说,是见不得太阳的。据说,中国的科学界,已经有三个人评不上本国的院士,得到了美国的外籍院士了。这种事,估计怎么说,也不是中国科学界的荣耀,不意味着,我们的院士比人家的强。如果有一天,我们的院士,在人家那里视同垃圾,国人的脸,也就真的没了。
张鸣 2011-09-04 06:49:59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