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 簡體 傳統 |
春雷一响,雾霭散尽,阳光浅橙的光线,漫天洒落。山清了,水亮了,树木渐渐蓬开葳蕤的芽叶,花儿,草儿,虫儿,争先恐后挤进春天;它们与节气配合得如此默契,彼此心意相通。
清明要明,谷雨要淋。时令到了谷雨时节,若有雨,对于庄稼人,该是多大的喜事!酥酥的春雨,连连绵绵,如丝,如芒,如线,如茸儿,如星儿,如芽儿,悄无声息、孜孜不倦;落在溪里,活络了水声,落在土里,润酥了田垄,落在心里,点染了性灵。窗外檐前,雨声细细碎碎;梁间巢内,乳燕呢呢喃喃。这样的谷雨多么美好!没有种过庄稼的人,没有苦苦盼望过耕作和收获的人,怕是永远也体会不到此时的愉悦和欢欣。
也是。按古代流传下来的说法,谷雨本就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下而上也。”谷在此时播种,雨水应时而下。谷雨的雨,可不是善解人意的么?还有流传说,谷雨节是为纪念造字的仓颉。上古洪荒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初创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天帝感念仓颉造字之功,下了一场黄澄澄的谷子雨。后人便将此吉日确定为谷雨节.
然而,谷雨的雨,现身在古代文人墨客笔下,是相当愁人的。连绵不绝的阴雨,拂不去,赶不走,使人愁肠百结,身心皆沉。连那个亲民爱民的苏轼也说,“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当然,苏轼此时身在南方,地域差异,使他体会不到北方人对雨的渴盼;而那个多情的南宋女诗人朱淑真,却是借此深深慨叹青春易逝的怅惘,“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欲下潇潇雨”,不仅要把酒送春,她还要弄个端的:“随春且看归何处”?若站在体恤百姓的角度,唐朝老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佳句,格调不知高出了多少倍。
乡下人的日子,总是沿着二十四节气,来铺排。“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还有种棉花,谚语说“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立夏正相宜。”于是,很多种子,在谷雨的雨后出发,一批批地走向田野;很多秧苗,在谷雨的雨里,洗出逼眼的绿色;也有很多心,在谷雨的雨里,生发出葱葱笼笼的希望来。
这时节,正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好看的是绿荫初浓,尤其院中的木棉、白玉兰、六叶树,自家的紫薇、杜鹃等,油亮的新叶已然重铺,形成又一轮的青翠。两大盆月季花正在疯长,花蕾一团团,含苞欲放,花开花落,一茬接一茬,不知疲倦,紫里透红,不逊玫瑰。
伴随我十余年的大盆景小叶榆,细细的枝条上洒满了绿荫。被人工弯曲的主干枝,犹如赫哲人“萨满舞”定格的英姿,甚是惹人心醉。阳台上那棵人参果,二十多个果实经过几个月的生长,浑圆饱满、硕大如拳,欢喜得又想摘又想不摘,最终还是听妈妈的话,不摘,留它们在枝头叶间看着欢喜。此外,这晚浇花时发现茉莉初冒花蕾,香雪可待,欣然。
小雨在下,小风在飘。田野里,有老农戴着斗笠,披着塑料布,在田埂上走,一步一滑的,这边看看,那边望望,他只是随便走走,散散步吧。因为雨天。在春天里,田畈访雨,要说起情趣、品位,他比我们这些只懂得一己闲愁的城里人高出许多来。
真的很羡慕那些在谷雨的雨里萌发的希望,直接生长于生活的底纹,质朴殷实。
只是如今的我们,精神世界一点点被削弱,困在个人奋斗、金钱地位的牢笼里,内心越来越荒芜寡趣。那一种饱满丰盈的精神局面,我们能不能在遥远的二十四节气里找到?
绘画/汪钰元 文字/苤莒的博客,转载自《设计目录》
网载 2015-05-20 20:36:59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