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地球会毁灭,但未来还很乐观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摘要]假如有一个作品描写一对恋人,经过曲折的爱情,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是乐观的作品。但是,你不能因为最后加一句,100年之后他们都死了,那整个小说都成悲观的了。

 
刘慈欣:地球会毁灭,但未来还很乐观

 

《三体·地球往事》封面图

科幻小说《三体》的英文版,即将在今年10月正式推出。出版方美国托尔公司(Tor Books)曾出版多部获得星云奖和雨果奖的重要作品,并将在未来两年陆续推出《三体》系列的另外两种,即《黑暗森林》和《死神永生》。中国大陆的长篇科幻小说在欧美出版,是非常新鲜的现象。对作者刘慈欣的采访,可谓恰逢其时,也自然由此开始。这位常被读者称为“大刘”的60后作家,至今仍供职于山西的一家国企,仅在业余时间创作科幻。现实与幻象之间,无疑存在持久的张力,而他也难得地保持了自己的清醒与温和。本文为访谈的中篇。

地球会毁灭,但未来还很乐观

财新记者:读者对《三体》中经典的“黑暗森林法则”有很多解读,其中有没有一些是你在写作时没有想到的?

大刘:有很多解读是预料到的。一本科幻小说出版后,产生一定影响力,不同读者肯定有不同的解读。“黑暗森林法则”确实被大家讨论得比较多,有人认可,也有人也不认可。总的来说,它的作用是启发大家对人类,对外星文明,对宇宙可能存在的文明社会,有一个更开阔的思路。

在西方世界,对宇宙社会学早就有过很深的研究。《三体》的英文译稿出来之后,有美国的科幻作家,同时也是物理学家,给我寄了很多西方研究宇宙社会学的论文,我都认真地看了。其中,有些论文提出的思想相当深刻、也相当让人震撼。然而,宇宙社会学这个学科,在国内肯定是一个很冷门的,没有什么人关注的领域,国内的大学也没有类似专业。但是,在西方就很受关注,大学里面甚至有宇宙生物学的专业。我认为,在我们的学术界这可能是一个缺憾,应该加以弥补。

财新记者:现实世界中的动荡,是否可以看作“黑暗森林法则”的体现?

大刘:我不同意把书中的可能性、猜测,和现实的国际政治对应起来。书中所描写的那种宇宙文明社会所处的环境,与我们现在的人类社会中,不同的国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差异。

“黑暗森林”有一个前提,宇宙之间的不同文明相隔巨大的空间距离,他们之间的交流因此变得极其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文明看另一个文明,很难看到细节,那个文明在他眼中就是一个单纯的亮点。所以,如果宇宙文明社会存在的话,其中任何一个文明个体看其他文明,呈现的就是点状的阵列。但是,这个现象在地球文明社会中是不存在的。地球中,各个国家眼中的对方显然不是一个点,而是具有丰富文化、社会细节的个体。地球中各个国家间隔的距离是很近的,都处在地球内部有限甚至狭小的空间中,能够很容易地相互理解。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假如存在不同的外星文明,他们之间的生物学差异是巨大的。在地球上,人和植物的差异可能都不如他们的差异大。而在地球上,不同文明之间的生物差异是非常小的。我们都是人类,在生物学上处于同一个物种,只是人种不同,相互理解交流在生物学基础上容易得多。因此,以上两个差异使得“黑暗森林”状态不能对应在地球上,环境不一样。

我认为,这一点是人们对“黑暗森林”猜想(大刘强调:“不是理论。”——编者注)最大的误读。把它对应到地球上,显然是不对的,是完全不适应的。

财新记者:《三体》中的爱情往往是悲剧结尾,像罗辑和庄颜,程心和云天明,为什么这样设定?

大刘:这是一个故事而已。《三体》展现的,是人类文明所面临的严峻且严酷的时代。那个时候,人类面临着整体性的危机,肯定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那是一种几乎是灭顶之灾的危机。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命运肯定和时代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出现许多的悲剧不可避免。就像我们过去的动荡时代、战争年代,可能人们个人生活的悲剧也要多一些。

财新记者:《三体》最后呈现了相对悲观的景象。那么,你是悲观主义者吗?

大刘:只要看过我的大部分科幻作品,你会发现我根本不是悲观主义者。恰恰相反,我是个很乐观的人。我对人类的前途还是很乐观的,当然是理性的,而不是盲目的乐观。我认为,只要坚持一条正确的方向,坚持科学的、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前途是很光明的。但是,这种光明的前途要经过一系列曲折、艰难的过程才能达成,可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是我对未来的看法。至于说《三体》最后所表现出来的人类未来的景象,其实很乐观。在第三部中,人类其实延续下去了。当然,地球肯定是悲观的。它完全毁灭了,就剩下两个人。但是,整个人类作为一种文明,在宇宙的其他地方毕竟是存在、生存下去了。

在《三体》的最后部分,宇宙完全变为一个终点。这谈不上悲观,宇宙肯定会有终点,会有一个终结,这是一个自然规律。你不能说,我们指出每个人最后都会死,就是悲观。还有一个我常说的比喻:假如有一个作品描写一对恋人,经过曲折的爱情,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是乐观的作品。但是,你不能因为最后加一句,100年之后他们都死了,那整个小说都成悲观的了。肯定会死的,怎么说都会死的。

财新记者:在《三体》中,你描写了在人类与外星文明共存期间,科技急速发展,出现了男性中性化的现象。这是你对未来社会的一种担忧吗?

大刘:不是男性中性化,而是男性女性化。这不算一种担忧,因为性别呈现出的特征,与人类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在历史上,男性往往是强有力的,有征服性、进攻性的。所谓男子汉的性格,其实是人类所处的严酷环境决定的。但是,随着人类所处的环境不再那么严酷,生存变得容易起来,生活环境改善,那性别特征也随之改变了。在石器时代、农业时代,甚至前工业时代,人们面对战争、灾难都无能为力,生存的要求使得男人要有强壮的体格。但是,在现代的大都市里,男人强壮有什么用?一点儿用都没有。惟一的用处就是,你出差的时候能帮女同志拎拎包。剩下的,你空有一身力气什么用也没有,不会对你的事业有任何帮助。当然,体力劳动者除外。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体力劳动会逐渐消失。作为男人的重要特征,强壮的体格将没有任何意义和用处。这种情况下,男人的这个特征会慢慢退化。所以,性别特征的这种转化,是时代进步的结果,谈不上什么担忧。我觉得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对两性的审美,肯定是随着时代而演变的,不会一成不变。这个趋势现在也很明显了。

财新记者:小说里的男性女性化,不仅表现在体格上,在意志和精神上也发生了改变吗?

大刘:这些都是一个道理,体格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其他的男性特征,比如很有进攻性的特征,在现代社会也没有用处。现代社会有它的规则,不要求以前的所谓“男性气质”。在职场生涯或者个人发展中,这种气质有时还会有副作用。以前认为符合男性特征的很多性格、人格,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的社会。


网载 2014-07-05 15:14:16

[新一篇] 楊奎松:《民國人物過眼錄》,品評與下載

[舊一篇] 三國時期 曹操為籌措軍費成為最專業盜墓者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