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办婚姻之乱弹有理

>>>  深入傳統文化及個人修身養性  >>> 簡體     傳統

无数镜头之男人灯红酒绿下的夜夜笙歌
无数镜头之痴男怨妇的眼泪与鲜血交织
无数镜头之园外墙下红杏化作彩蝶乱舞
 
自由恋爱是“五四青年”、“新女性”们早就解决掉的问题,今天拿出来乱谈,姑妄说之,姑妄听之。
 

“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故天地配以阴阳;男以女爲室,女以男爲家,故人生偶以夫妇。阴阳和而後雨泽降,夫妇和而後家道成。大丈夫要知身修而後家齐,夫义自然妇顺。”“良缘由夙缔,佳偶自天成。”这本中国古代儿童的啓蒙读物《幼学琼林》,让孩子在识字之初就知道,男婚女嫁是自然规律,是不能更改的自然法则。婚姻是一个很严肃很慎重的话题,婚姻是个大事。婚姻就是一种契约,婚姻里有着信任、安全、欢乐和爱的甜蜜。        

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这是辩证法。“包办婚姻”打上封建的烙印之後,是不是就应该彻底摒弃呢?我看未尽然。什麽“婚姻是恋爱的坟墓”,“婚姻让爱情的热情耗尽”,诸如此类无病呻吟,请问,不结婚要恋爱干什麽?现在看来,包办,倒使得婚姻更理性。
 
日前,很偶然看了一则电视访谈节目《谈性正浓》,颇受啓发。
 
当今已经是个自由的社会,毋庸置疑,年青人有太多的机会自由认识恋爱,这时候的所谓“爱情”往往是“双脚”不落实地的,激情和冲动的成分更多一些,不太去考虑“过日子”柴米油盐酱醋茶等一系列生活常识和细节问题。因此一旦落到“实处”就缺乏承担和责任。所以婚姻的稳定性相对而言,就会逊色一些。因此上自由恋爱并不是每次都能顺利地进入婚姻,每次恋爱的失败都会导致身心的伤害,这种阴影对人的幸福构成了障碍。有些人因爲多次恋爱受挫,即使後来得到了很好的婚姻,也不会再有幸福的感觉。
 
因此我说,爱,是存在的;爱情,不知道是个什麽东西。
 
在古代,婚姻是讲究门当户对的,也就是说两个家庭背景差不多的孩子结合在一起,许多地方比较容易走近、互相适应,反差不会太大,婚姻的基础也因此会牢固一些。因爲这与从小的生活习惯有关,也与自己骨子里的根性有关。要知道,根性里的东西是很难改变的。
 
一般来说,家长对孩子的婚姻,具有一种纵深的目光和理性,父母都是过来人,是用理性看问题的,浅一点看的是经济,深一层看的是人品。而孩子是横向面的,被情感冲昏头脑的小儿女们,偏偏是越反对感情越浓,不同意就寻死觅活。他们只重视当时的感觉。有感觉固然没有错,可是感觉这东西在许多问题上,是承载不起重量的。人需要理性的升华,才能走向成熟和高贵。往往父母反对的婚姻,是要失败的。听到太多的类似的故事:女孩子结婚时不听父母的意见和劝告,固执地嫁给一个在父母看来都不太适合她的男人。但她当时认爲这是他们真正的爱情,爱得死去活来。可结婚後她觉得她并没有真正爱过他。她爱的只是青春期自身冒出来的爱的激情,是很盲目的一种爱。然而生米煮成熟饭,不想离婚就得痛苦一辈子,也怨不得父母,因爲是自己找的。长大了,成熟了,也明白了自己要找的是什麽人,但爲时已晚, “完了,晚了。”
 
由此看来,作爲婚姻,先理性後感性,倒是一条比较好的出路。对个体来说,你要选择一个什麽样的人做你的伴侣,你的心里要有一个尺度和标准。你的大方向(硬件)把握住了,那麽(软件)就比较容易处理,再难也不会偏离跑道。包办婚姻一开始它就奠定了理性的基础:门当户对,或者八字匹配,并已做好一切结婚的准备。这对保存情感的纯洁和新鲜度很有好处。包办婚姻让你一开始就死了心,不可能有其他选择,从而节省了时间精力和情感的投入。如果加上一辈子不准离婚,两个人就会格外地小心维护,爲了整体和谐而修正自我。惟因妄想全无,才可以甯静致远,达到生活的和谐。(在中国古代,婚姻家庭制度、娼妓合法制度、性别角色制度相互结合得天衣无缝、相得益彰。我们简直无法用一个词汇来概括它,只好称之爲“以男性爲中心的妻妾婢妓尼和谐运作的制度”。——此话题另辟专题)
 
静下来想一想,现在所谓自由也不是绝对的自由,人是社会産物,天生被制约、被规范的命,把“自由恋爱”说成20世纪以来中国人性的最大解放,有点搞笑和自欺欺人。以前婚姻“包办”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後来无非不讲这个,讲别的。比方说现在,讲票子、车子、房子——没有这些东东,则既不恋,也不爱。“自由”了吗?不是的,父母是不“包办”了,社会俗见却开始“包办”着我们。 
 
包办也好,自由也好,婚姻更适应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如果外部条件变化太快,人的情况跟着在变,其结构必定受到威胁,所以说,不久的将来婚姻一定会解体的,那时候,地球上基本上都成了机器人,用不着结婚了,都是单性繁殖。
 
姑妄说之,姑妄听之。
 

  (部分资料来自谈兴正浓)


剑指南天 2010-07-15 08:32:51

[新一篇] 情場老手教你如何辨識好女孩

[舊一篇] 小細節看透女人心思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