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内容摘要 从政治现代化(政治、国家、军队);经济现代化(产业、农业);和教育现代化(人才、教育)三个方面,论述了黄兴的现代化思想。
  关键词 黄兴 早期 现代化 构想
   *          *             *
  1840年鸦片战争的熊熊战火,揭开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序幕, 〔1〕面临着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和如何回答外国列强的不断挑战,中国人民一步步走上了艰难的现代化历程。为了“自强”、“图存”。林则徐、魏源、康有为等近代先贤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对中国早期现代化都提出了较为完整全面的构想。然而在腐朽衰亡的清王朝统治下,任何有价值的现代化构想都不可能实现,尽管有过“商战”、“学战”、“洋务运动”和“维新改良”等不断努力和尝试,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依然蹒跚不前,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自由”、“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才使得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一个飞跃。在此期间,作为辛亥革命“二元勋”之一的黄兴一直为资产阶级革命从事着最直接的领导工作,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构想。对黄兴现代化思想和行为的探讨不仅有助于近代史的研究,对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
  黄兴对中国早期现代化最重要的贡献首先是他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现代化理论认为:“从传统的政治领导向现代化的转变总是要卷入暴力,而且往往发生激烈而持久的内战。”〔2〕众所周知,自嘉靖以后,清王朝日益衰落腐朽,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中国一直处于一个政治混乱,生产萎靡,经济衰败的状况中,西方列强的不断挑衅和入侵更使得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在西方经济强盛,科技发达的刺激下,一部分仁人志士曾提出种种构想,发起一波又一波运动,以促进中国向现代化迈进。清政府本身从自身统治出发也曾做过一些“现代化”的尝试,表示要“改弦更张”,实行“新政”,但最终依然是努力加强皇权,巩固旧制,扼杀新生事物。历史表明希望中国封建统治者实行政治的现代化终究是行不通的,要实现民族的独立,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进步,完成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就必须彻底地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因此“革命的主要形式,不能是和平的,而必须是武装的。”〔3〕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4 〕早在少年,黄兴便树立了反清的思想,留日期间,积极参加拒俄义勇队,后又禀承军国民教育会的旨意,回到湖南,组织华兴会,发动长沙起义。起义失败后,又与孙中山在日本创立同盟会,将国内外分散的革命力量联合起来,领导革命党人在南方连续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通过斗争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积聚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这支力量不仅最终导致了清政府的覆灭,扫清了中国现代化道路上最大的一颗绊脚石,而且在以后的斗争中也成为资产阶级抑制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反动势力的后盾。
  “现代化”学者罗兹曼等人认为“中国人民在全神贯注于经济现代化事业之前,曾必须首先使政治走上轨道”。〔5 〕受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影响,黄兴也认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民主、法制的共和国,因此在满清覆灭,民国建立伊始,黄就积极宣传其思想和观念,指出“共和为最良之政府”,并提出了“平民政治”这一概念,他说“世界大势日趋于平民政治,吾人乃亦以平民政治为归宿”,〔6〕认为“国家者非一人独有之国家,乃人民共有之国家。以人民为国家之主起而担负国家之重任”,〔7〕因此“共和之制, 系使国家为大众共有之国家,人民共同组织政府,自谋幸福,自谋治安……国家种种机关,均所以代表民意”,〔8 〕国家官员乃至大总统则都为人民所雇,应当为民作事,充当“公仆”。为实现平民政治,防止个人独裁的现象发生,黄兴积极主张实行政党政治,组成政党内阁以行总统之权,同时强调党纲、党德、党风的建设,要求国民党员宽宏大度,消除权力心,一切以国家为前提。
  在现代国家,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准则,是保证社会健康发展的核心,黄兴积极主张用法律限制“独夫民贼”,维持人民的生命财产和民主权利,他说:“人民被治于法治之下,得享受法律之自由,人民被治于专制政府之下,生杀由一人之喜怒,无所谓法律,人民之生命财产,无法律正当之保护,民权亦从此泯绝”。〔9 〕认为“立国之本,即为法治精神”。在革命胜利不久,就积极协助孙中山制定《临时约法》,确立了新国家的政体和政权组织形式。黄兴认为在法律之中宪法最为重要,“建设共和国家之第一者,首先制定宪法。宪法者,人民之保障,国家强弱之所系焉。宪法而良,国家日臻于强盛,宪法不良,国家日即于危弱”。〔10〕一方面积极呼吁制定新宪法,另一方面强调在新法未制定出来以前,《临时约法》等同于宪法,强烈反对袁世凯制定伪宪法。
  近代中国由于受到西方列强强大的压力,加之国内尖锐的阶级斗争,中国早期现代化首先是在军事领域内展开的。军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团体,有效的暴力工具和强权手段,“军队的组织形式和隶属关系积极地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对其它领域乃至整个社会运行机制产生重大影响。”〔11〕近代中国在军事现代化上一直存在两条道路,一条是统治阶级展开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其统治,镇压人民革命;另一条是觉醒的人民展开的,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旧的封建反动者的统治,建立现代化的民主共和国。在现代化问题上,前者着重物质层面,后者侧重精神层面。
  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人黄兴,在中国军事现代化问题上,有着其独到的见解。其现代化思想主要表现在建军主张上。苑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在武器装备或军事建制上实现军队的现代化,因此黄兴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军队的任务、作用和组成上。对于建军的目的,黄兴从其“军国民主义”理论出发,认为在辛亥革命准备和酝酿时期,建军是“以军国民革命的路线相号召,从事用兵,以破坏现状为出路。”〔12〕指出革命的目的是“直捣幽燕,驱逐鞑虏”清除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在辛亥革命胜利,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黄兴认为要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国防军,指出军队“为国防之命脉”“人民之保障,国家之干城”“军人之利害,即系民国之安危兴亡”。〔13〕因此黄兴认为军队非有“高尚之学术,卓越之精神和优美之道德”〔14〕不可。指出军队应为国家服务,不能统治于私人之手,要防止国家中军人阶层的出现。另外军政要分离,军队独立于政府之下。“军政,军令之事。应由政府机关统筹一切,据负完全责任,且军事关系重大,非可以私人资格强为参预”。〔15〕这一思想对于一个现代化主权国家来讲是十分必要的,在近代中国军阀势力日益兴盛的历史条件下更显得难能可贵,其意义十分深远。
  除了军政分离,在政治上、思想上教育军队外,黄兴认为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对于军队的现代化来讲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指出阳夏战争民军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敌人火力太猛,而民军缺乏机关枪,以及“军官程度太低……士兵缺乏教育”。在受条件限制,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黄兴认为当务之急是提高军人的“学术水平”,组建陆军将校联合会,“互相研究箴勉”“谋军事研究,以求增进学术,办军事报,以求交换知识”,〔16〕并整顿各省军校,建立陆军军官学校,“造就初级军官,以图军事教育之统一”,〔17〕颁布了一系列条例,对军校,入伍生,后勤医疗乃至兵站都作了详细规定。在理论和制度上完成一支现代化军队的完整建构。
      二
  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一般来讲,经济现代化主要方面有“工业化问题,尤其是资本形成和投资问题;土地、劳力、经营、企业家职能及其它资源的使用问题;都市化问题……工业化的规模大小及发展方向……商业、银行、市场设施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8〕等。辛亥革命后,随着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发展国民经济,增强国力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黄兴对此也作了大量演说和讲话,着重阐述了其实业建国思想。他说:“今者共和成立,欲苏民国,厚国力,舍实业莫由”。〔19〕1912年3月, 中国同盟会在南京举行会议,宣布了“巩固中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的宗旨,〔20〕从此黄兴的实业活动进入高潮。同月,与宋教仁等人组织拓殖协会,亲任会长,以“实践民生主义,开发国家资源”,积极倡导开发西北边疆。不久又与孙中山共创中华民国铁道协会,任副会长,并在该会刊物《铁道杂志》上积极撰文,指出铁路对于国计民生及国防的重要性。一再表示要“避政界而趋实业”,为发展国民经济作贡献。这年10月黄兴回到家乡,提出《开矿计划》,表示了其准备大规模发展矿业的雄心,紧接着又与郭人漳等人发起湖南五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并奔赴各地考察矿务。除此以外,他还与谭延kǎi@①等人发起组织了洞庭制革股份有限公司。尽管“宋案”的发生,二次革命等一系列事件迫使黄兴不得不中止实业活动,但他对实业建设一直记挂在心中,直到临死之前仍在与有关人士探讨办矿事宜。
  纵观黄兴的实业思想,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很广,非常细致地描绘了未来国家经济现代化的蓝图,具体来说:在工业化问题上,黄兴认为要“利用新器械,计划新组织,纠集大资本”提高生产力并把工业生产力当作决定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因此“凡建筑之品,土木之属,陶冶之资,金铁之属”〔21〕所有的工业都应当办起来,办大规模工业。大规模工业化关键的突破口又在于振兴路矿,认为实业“当从工业着手,工业当从矿务着手,矿务当从煤、铁二者着手。”〔22〕指出在二十世纪将是煤铁世界,煤铁之多寡将代表国力之强弱,积极筹措资金,培养矿业专门人才,让地下的宝藏为振兴、发展国家服务。此外,黄兴还认为“欲兴实业,当谋铁路,铁路不发达,实业即不能振兴。”“实业犹人身血液,铁道则其脉络,脉络滞塞,血液不贯注。”应“以铁道为救亡之策,急趋直追……则实业几兴勃也乎!”〔23〕同时“铁道修成,必有以供养铁道者,而后铁道乃能充实……盖矿业者,铁道之滋养料也。”一个交通,一个原料,黄兴抓住了工业发展中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并为此付诸了大量心血。
  发展实业需要大量资金,需要解决一个资本形成和资金投向问题,民国建立后,百废待兴,资金需求量甚大,成为革命党人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黄兴认为可以利用外资特别是海外华侨的资本。他说:“吸收外资,以资扩充,更不患资本不足。”1912年10月拟定的《开矿计划》中第一条即是“政府派员赴外洋募集华侨资本”,在他发起参予的中华汽船有限公司,就有华侨曾连庆等入股的壹佰万元,占总股本的二分之一。为吸引外资,他还建议政府“许以特别权利”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另外在“不得损失国权及私利等弊”的原则下,还可举借外债,用于国家建设。在内资方面,黄兴提出在短期内应靠国民捐和发行不兑换券渡过难关,以后则应进行金融改革,组建国民银行和中央银行,整理地契税,实行盐专卖,保证中央财政来源。
  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是农业大国,如果农业不能实现现代化,那么中国现代化也无从谈起。由于中国经济中小农经济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技术的发展。虽然早在秦汉之际我国的农业生产已处在世界前列,但此后一直蹒跚不前,无论在生产工具还是生产方式上都无重大改进。到了近代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几乎面临全面破产的境地。对此黄兴以德、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例,说明立国应当“以农工为根本”〔24〕“工商业必须以农村为前矛”,〔25〕指出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生产中“肥料未讲,机器未兴”〔26〕只知守旧,不知用新法。主张象西方发达国家一样,采用新式耕作方式,使用机器,改良种植,对于一些经济作物如茶叶,林木等,黄兴认为“皆可集大公司经营”,〔27〕改原来自给自足的小农业生产为大规模、集约化的商品大生产。黄兴这一主张已远远冲破了中国传统农业思想的藩篱,具有很浓烈的现代化意味。
  工农业的兴盛以及商业的发展,必定会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结果,城市化问题处理的好坏反过来又影响现代化的进程。在黄兴的现代化思想中,城市现代化是与工商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早在民国初年他就预见到铁路交通一旦发达,实业一旦振兴,商业必然繁兴,而商业的发展又必然使得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因此他主张趁战乱后重建之机,高起点地进行城市建设。在汉口“重新展宽街市,沿江流方向,取垂直的铁路,庶几百行业不至有偏重之弊”〔28〕使之成为一个商业中心,在武昌和汉口之间还可造一座大铁桥以利交通。对于长沙,他考虑得更为细致,主张拆毁城墙,修筑马路,对城市进行合理布局,将水陆洲,涞湾市,岳麓山连成一片“以为市场”。对于湘潭,除了要拆城修路以外,还要修筑一条铁路支线,连接粤汉线,到达广西,云南等处,使“广、云货物必皆聚于湘潭”。其对城市化的思想不是一时一地的考虑,而是对国家城市化进程的长远规划,因此告诫人们“务大”,“务远”“不可拟前因陋就简,务须忍一时之苦痛,冀图来日之远大。”〔29〕
      三
  “一个国家的政治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和技术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训练有素的官员阶层和技术熟练的劳动力”。〔30〕工农业的发展,政治经济领域的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大量具有各种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同时一个社会的现代化仅仅表现在政治、经济领域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包括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及文化科技的现代化,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教育。教育可以使社会需求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的变化。在中国历史上,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对传统经验的传承,而不是对科学的认知,其中能促使社会现代化的因素甚少。要使近代中国现代化,特别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必首先促使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对近代中国来讲有如下几项重要意义:首先,教育可以消灭愚昧无知,增进知识,加上它本身具有的传播功能促使人们观念的革新,最终引起社会道德规范,价值取向,思维模式的变化,达到更新民族心理素质,改良文化土壤结构的目的,进而为民主化运动的展开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其次民主化的教育可为社会各个领域提供大量专业人才,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这主要是工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科学知识日渐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科学渗透到生产的各个部门中,劳动逐渐成为科学的劳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离开了教育对于人的培养和训练,不通过教育来实现科学与人的结合,也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工农业生产。另外,现代化的教育还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总之,教育对现代化所起的作用既表现在精神方面,也表现在劳动力再生产和生产力的物质要素方面,可以说构成现代化的各种因素中都渗透了教育的作用并直接推动了现代化进程。黄兴本人就是近代教育的受益者,早年在湖南读书时,虽有浓郁的反满意识,却“尚无革命思想”,革命思想是他到达具有近代教育色彩的两湖书院后,才开始培养起来的。在日攻读师范科期间,黄兴一面从事革命,一面对教育学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研究,为将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介绍到中国,还动手翻译了《学校行政法》等文章。回国以后,黄兴执教于湖南明德、经正学堂,并利用教师的职业进行革命宣传和革命活动,使得他对教育的重要作用有着独到的理解。首先黄兴把教育当作培养社会各领域现代化人才的重要途径。他说:“欲言建设,当得人才;欲言人才,当兴教育。”〔31〕在政治领域,他主张设立政法学院“养成政治人才”;在军事领域他建议实行以国家主义为核心的“军国民主义”教育,主张“自小学以上,于普通科中加入军事教育”,〔32〕形成全民皆兵的局面,以加强国防;在生产和科技领域黄兴认为教育是发展实业的基础,“办实业须有学问,必先提倡教育”,“工农商业能发达之道,厥在于学”。〔33〕因此要培养一大批专门技术人才,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其次,黄兴认为教育能增进民智,提高文明,促使国民现代化,他说:“国家之富强在于民智,民智之增进在于教育,今日国之争,有教育则为文明国,无教育则为野蛮国,野蛮必被征服于文明……教育普及,而后人民智识日进,文明程度日高,始能立足于国争之漩涡中”。〔34〕从而得出“立国之基本,以振兴教育为急务”。在黄兴的思想中,理想的国民品格应该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节忠信、礼义廉耻等美德同西方科学知识与民主观念的完善结合。他特别强调国民素质与建立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关系,指出“世界各共和国皆得自由平等,然必自由于法律之内,方有国民精神。”然而我国国民却“往往误会自由二字,溢出法律范围之外,所以然者,因教育尚未发达之故也。”〔35〕由此要大力发展教育。从资产阶级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的需求出发“广设学校,使人民教育发达”,培养一种“有高尚知识 于脑海,脱离依赖性质,具有一种独立经营性质”的现代化国民。〔36〕
  总的说来,黄兴的现代化思想是他基于近代中国国情从实用主义出发对未来中国的一个总体构想。这其中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有对西方先进事物的学习,尽管由于历史的局限和其它种种原因,这些思想大多数没有付诸实践,但从历史发展的结果来看,它基本上指明了中国现代化的方向,对我们现在的现代化建设依然有着借鉴意义。
                    (责任编校:叶红)*
  注释:
  〔1〕章开沅、 罗福惠主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第29页。
  〔2〕(美)C·E·布莱克着《现代化的动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53页。
  〔3〕《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35页。
  〔4〕《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41页。
  〔5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53页。
  〔6〕《黄兴集》第315页。
  〔7〕《黄兴集》第381页。
  〔8〕《近代史资料》总第64期,第29页。
  〔9〕《黄兴集》第381页。
  〔10〕《黄兴集》第316页。
  〔11〕《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第704页。
  〔12〕毛注青着《黄兴年谱》,第22页。
  〔13〕《黄兴集》第126页。
  〔14〕《黄兴集》第126页。
  〔15〕《黄兴集》第450页。
  〔16〕《黄兴集》第135页。
  〔17〕(台)陈维伦《黄克强先生传记》,第178页。
  〔18〕(美)贝迪阿·纳恩·瓦尔马《现代化问题探索》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第2页。
  〔19〕《黄兴集》第252页。
  〔20〕邹鲁《中国国民党中稿》第1册,第81页。
  〔21〕《近代史资料》总第64期,第52页。
  〔22〕《近代史资料》总第64期,第52页。
  〔23〕《黄兴集》第252页。
  〔24〕《近代史资料》总第64期,第35页。
  〔25〕《黄兴年谱》第201页。
  〔26〕《近代史资料》总第64期,第46页。
  〔27〕《近代史资料》总第64期,第43页。
  〔28〕《近代史资料》总第64期,第32页。
  〔29〕《近代史资料》总第64期,第43页。
  〔30〕(美)贝迪阿·纳恩·瓦尔马《现代化问题探索》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第3页。
  〔31〕《黄兴集》第239页。
  〔32〕《黄兴集》第450页。
  〔33〕《近代史资料》总第64期,第34页。
  〔34〕《黄兴集》第382页。
  〔35〕《近代史资料》总第64期,第30页。
  〔36〕《黄兴集》第268页。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门加岂,杂合型。
  
  
  
江汉大学学报武汉16-21K3中国近代史李卫东19961996 作者:江汉大学学报武汉16-21K3中国近代史李卫东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2:01:26

[新一篇] 鴉片戰爭與中國近代史研究  ——以清末民國時期中國歷史教科書為中心

[舊一篇] 黃老治國思想及其現代價值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