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广陵区志》的几点体会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编者按:继南京《白下区志》、洛阳《涧西区志》之后,中华书局出版了鸿篇巨着的扬州《广陵区志》。广陵区即有二千四百多年历史的杨州城区、很有特点。该志集思广益,历时五年写成,富有地方特色。江泽民同志为该书题写了书名。书前有精美彩色插图一百多幅。
  本刊特邀该书主编杨杏芝同志介绍编纂该书的经验,相信对各地方志工作者会有帮助。
  广陵区为杨州市唯一城区。《广陵区志》(简称《广志》)历经五个寒暑,已于1994年初由中华书局出版,向海内外发行。回顾《广志》的编纂,我们感到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现谈谈我们的体会,以就教于志界同仁。
    一、主编应如何正确地把握编纂意图,搞好篇目设计
  主编的编纂意图是一部志书的灵魂,它的具体体现就是志书的篇目。志书有了篇目,主编心中有了全局,有了施工蓝图。
  篇目是志书的框架结构,从篇目可以看出主篇要编一部什么样的志书,也可以看出志书质量的高低。在《广志》的编纂中,我们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地把握编纂意图,形成《广志》的编纂蓝图。
  根据我们体会,一部志书的编纂蓝图,应该是方志功能(资政、存史、教化、交流)、方志编纂的基本要求(事以类分,横排不缺要项;纵述历史,竖写不断主线)与时代特点、地情和地方特色最佳的结合模式,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之为广陵模式。按照这种模式编纂的区志,应该是一部朴实严谨的科学文献,是一方之全史,一方百科全书,是一部记载和反映历史文化名城而又符合广陵实际的良志、佳志。
  怎样才能找到这种模式,形成《广志》编纂的最佳蓝图,我们经过了三个深入和深化的过程。即:一是随着对方志理论、业务学习的深入和认识的深化,逐步明确和把握《广志》的编纂意图;二是随着调查研究深入,资料积累增加,对地情和地方特色认识的深化,逐步形成区志的编纂蓝图;三是随着编纂实践的深入和认识上的深化,逐步形成符合广陵实际的区志框架结构。在学习方志理论和业务上,我们向专家学者请教,请他们给编纂人员讲课,给我们来信指导;我们自己则每周组织一次方志理论、业务学习;编纂中,我们还几次组织编纂人员到兄弟市县市区参观学习取经;我们参加过南通、洛阳、南京、沈阳、宝鸡、上海、昆明、广州等地的地方志专业培训班和城市区志协作研讨会学习。通过学习取经,掌握了方志编纂的基本规律、基本要求和程序。在调查研究认识地情上,我们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专门召开区志反映地方特色问题的研讨会,区人大对此专门讨论和审议,区志编委会也专门讨论,集思广益,在充分认识地情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了区志编纂的蓝图。在编纂实践的深入上,一开始,我们是编纂20万字的《广陵区简志》,为《杨州市志》提供资料,后来随着编纂实践深入和认识深化,广陵区独立成志,编纂60万、90万直至最后定稿120多万字的《广陵区志》。开始是编纂记述区属区管单位、建区五年类似工作总结的区政志,后来则按方志的惯例编纂反映一方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的区域志;开始是编纂反映一般内容的城市区志,后来编纂则要求突出反映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和具有地方个性的区志;开始编纂只要求达到一般合格水平的志书,后来对质量要求则不断提高,力争达到良志、佳志的目标。编纂实践的深入和认识的深化,使区志的编目不断修改和优化,框架结构不断调整,蓝图也不断完善,达到最佳程度。
  把握正确的编纂意图,要使这种意图体现出来,就要搞好篇目设计。篇目设计是一个过程,是指从开始拟定第一稿篇目到最后形成目录的整个过程。这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修改、补充、优化和完善的过程。《广志》篇目设计拟定第一稿时,我们处于朦胧模糊的认识状态。当时,对方志认识比较肤浅,对地情认识也表面化,主要是学习仿照已经出版的志书的篇目,依葫芦画瓢,初步结合本地实际,搞一个提纲式的篇目。这个篇目是一种成志的设想,是搜集资料的提纲,它是成志篇目的基础,但带有相当的主观性,要受到资料与对事物认识深化的检验。《广志》在第一稿篇目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不断深化认识,又经过六个回合,七易篇目,最后形成总纂篇目和区志目录。从第一稿篇目33章171节到形成目录24编109章392节,另有概述、大事记、人物、附录等,这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和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质的飞跃,它从一般的为搜集资料带有导向性的提纲,变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比较科学、比较符合广陵实际的区志框架结构,最后成为区志目录。
    二、如何提高资料质量和使用价值
  资料是志书编纂的基础,志书的质量与资料的质量成正比。我们在编纂区志时,始终把功夫和重点放在资料的搜集、研究和使用上,但即使这样,现在也有不少地方值得反思。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资料工作要注重四个方面。
  第一,资料的搜集要广泛,要全面。我们不仅动员本地方方面面人员参加搜集,还动员外地和海外的有关人员参与搜集。在资料搜集中,力求全面,既搜集历史资料,更搜集现状资料;既搜集区属单位的资料,也搜集驻区单位的资料。力求突出重点,突出深层次资料和有特色的资料的搜集。同时,我们也注重资料的系统性和深度,所搜资料不仅要反映事物的起始、演变发展和现状,还要能够体现和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第二,资料的运用要精选,要选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资料入志,力求以少胜多。我们对资料的选用确定过四条标准:一是入志资料要能体现本地历史发展过程中转变时期、关键时期的水平;二是能体现社会制度的进步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三是能体现地方特色;四是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凡是具有这四个体现的资料就应入志,就应详记。
  第三,对存疑的资料认真核实考证,力求真实准确。扬州历史悠久,存有的旧志较多,约有几十部。这些志书,对古城扬州的记述往往有不一致的地方,给今天修志者带来史料核实上的难度。扬州为历史文化名城,本地和海内外研究扬州的专家学者较多,对同一件事情或同一人物,往往也有说法不同,评价不一,不仅有两说,甚至有三说以上,这也给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史料运用上带来困难。面对一些史料真伪难辨,说法不一,我们在考证鉴别上花了很多功夫。比如对二十四桥的说法,桥名的由来就有三说,我们经过调查研究和严格的考证,采用了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的看法,即他认为二十四桥因二十四个美人得名之说是文人“附会言之”,同时他也否定吴家砖桥即古之二十四桥之说,他认为沈括的说法比较符合实际,即扬州实有二十四座桥名。又如对人物传中洪兰友加入国民党的时间问题,扬州已出的书刊都记载为1927年“四·一二”大屠杀之后,我们开始采用已出书刊的说法,到区志付印装订成书之前,有人反映介绍洪兰友加入国民党的人还在,而且洪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加入国民党的,为了对历史负责,对传主负责,我们又进行调查,证实洪确是“四·一二”前加入国民党的,于是我们立即和印刷厂商量,纠正这一史实上的差错。因为“之前”与“之后”,国民党的性质有着本质的不同。类似这样的史料核实考证,区志中大约有800多处,区志评审在1992年4月,评审前,我们做了大量的资料考证核实工作。从评审会后到定稿付排约有一年多,其中大部分时间是花在资料的核实考证上。即使在排印校对过程中,还发现有资料的差错,我们仍然一丝不苟地进行核实考证,力求消除每一个疑点,做到无据不写,无证不立,不把疑点留给后人。
  第四,配置运用好各种形式的资料,发挥整体优势,提高资料的运用价值。入志资料的运用,一是资料的质量,要以少胜多;二是整体配置,要提高运用价值。入志资料有照片、图表、文字等形式。这些资料,选用得精不精,如何合理配置,达到最佳程度,关系到资料的运用价值,关系到志书的整体质量。《广志》入志的资料,前面已说过有四条标准。在配置上,我们注意协调、互补、增加效果的原则,该用文字记述的用文字记述,该用照片的用照片,该用表格的用表格,而且能互相补充,增加对事物反映的程度和表现的效果,既不可重复,更不能滥用。
    三、如何突出地方特色
  《广志》对于突出地方特色尤为注意,并下了一番功夫进行研究,其效果是比较好的。
  首先,我们认为地方特色是客观存在,它在志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广志》24编,加上人物、附录共26个部分,记录了广陵一方之全史的内容。这些内容当中,最为突出的内容,最有个性的内容,是古城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如何把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内容揭示出来,丰满地记述下来,把地方特色突出出来,这是我们编纂《广志》遇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按照旧志的形式,拘泥于旧志的体例规范就很困难,因此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正如魏桥同志所说,社会主义新方志“既要合格,又要不拘一格”,形式要服从内容,要为表现内容服务。为此,我们大胆地采用升格、详写和置前等手法,对旧志的形式予以突破,创造了比较灵活的广陵模式。这种模式立体的多侧面多手法的表现扬州历史文化名城,如悠久的历史、多彩的历史人物、精细小巧的园林、传统的工艺美术、驰名中外的扬州烹饪、扬州“三把刀”、古籍、扬州画派和扬州学派、地方文献等都专门分编立目,详细记述,尤其是对“扬州画派”和“扬州学派”专门立为一编,详细记述,这不仅反映了扬州文化历史积累之丰厚,也使扬州这一着名中外的古城面貌历史的、立体的、鲜明的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读者读了《广志》,即会对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有准确和丰富的认识。
  对突出地方特色有了明确地认识,编写时还要多动脑筋多花力气,不能一般的使用笔墨。编纂一部区志,好比一个工厂在生产,区志的各个编章好比工厂生产的各种类型的产品。一个工厂有主产品、拳头产品、吃饭产品,也有一般产品,一部区志也是如此,要有重点编章,拳头编章,特色编章。要把一部区志各个编章都写得很好,这是努力的目标,但实际上不容易做到,但重点编章,拳头编章,有特色的编章,一定要花力气写好。这些编章写好了,就能把整部区志撑起来,就是有特色有个性的区志,否则每编都写得平平,区志就没有光彩,质量也难以保证。
  一部区志反映地方特色,不仅仅是把几篇有特色的编章写好,还要注意全书的协调和它的整体性,也就是说要从全志和全局上体现特色。比如,除文字内容外,还有图片、彩照、护封的配置以及整个装帧。《广志》志首的彩照和护封设计是经过精心研究和安排的。彩照分为历史悠久、风光秀丽、人文荟萃、名园步芳、艺苑千姿、教育昌盛、古城新颜等八个部分,体现了扬州历史名城的特色。护封是一幅完整的反映扬州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工艺品图案,显得十分古朴、庄重、典雅,一看护封即可知道《广志》的内容,它把人们引进梦幻一般的诗情画意之中。又如概述的内容几个标题与各个专志叙述的内容相一致。由于区志的各个部分都注意体现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特色,从而增强了全书的整体性。
  
  
  
编辑学刊沪074-076K91中国地理杨杏芝19951995 作者:编辑学刊沪074-076K91中国地理杨杏芝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59:20

[新一篇] 緬懷情絲 難忘的談話——懷念耀邦同志

[舊一篇] 編輯出版學研究  出版新技術與電腦在編輯出版工作中的應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