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出版学研究  出版新技术与电脑在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应用[*]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张积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西安710062;作者,男,47岁,编审)
  摘要 出版新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编排技术、多媒体出版技术、网络出版技术。这三者都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各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但又是一种比一种更为先进的技术。出版新技术的诞生,不仅大大提高了传统印刷型出版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而且催生了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并通过计算机阅读使用的电子出版物,是出版史上一场深刻的革命。电脑的迅速普及,为编辑出版工作的现代化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电脑可用于组稿、审稿、改稿、版面设计、编务、校对等工作,也可用于编辑出版管理及发行等广泛领域。面临计算机技术带动下的出版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编辑出版人员应重视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建立电脑时代编辑出版工作必需的知识结构;政府部门应及时制订有关法规,加强和改进对电子出版工作的指导与管理;有关科研人员应加强对出版新技术的研究,解决电子出版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
  关键词 出版新技术 桌上出版 多媒体出版 网络出版 编辑 出版 发行
  * * *
  在讨论电子出版问题的一次会议上美国一位教授曾谈到:“如果你不是压路机的一部分,那你就是路的一部分。”的确,在新技术浪潮中,传统出版业如果不冲向浪头去弄潮,就会被汹涌而来的潮水所淹没。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1996年底,世界光盘读物的总产值已超过传统出版产业;与此同时,尚有700多种报刊进入电子信息网络发行。电子出版物对传统出版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西方某些国家,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传统图书“三分天下”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且电子出版物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我国电子出版业在进入90年代后也迅速兴起,目前已有光盘出版物200多种,并呈方兴未艾之势。面对如此形势,我国编辑出版工作者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头赶上新浪潮,首先应当认真学习研究出版新技术,了解其对出版编辑工作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这不仅是做好编辑出版工作的需要,也对推动编辑出版学研究的深入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对出版新技术及电脑在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应用作一初步探讨。
   一、出版新技术
  何谓出版新技术,目前尚未有人专门作出系统、详尽的说明。这里,根据笔者的浅识,试将其主要概括为互相联系、包含又各自独立的三种技术:桌上出版技术(即计算机编排技术)、多媒体出版技术、网络出版技术。这三者都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是各有独立存在价值但又是一种比一种更为先进的技术。
   1.桌上出版技术
  人类的印刷出版史经过了以甲骨、钟鼎、竹简、丝帛为介质的漫长过程后,由于纸的发明产生了质的飞跃。再后,经过雕版、毕升发明活字、谷腾堡发明铅字更是发生了一场深刻革命。而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及其在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应用,则使出版工作告别了铅与火,进入了电子与光纤的时代。这是自印刷术发明500余年来出版史上最重大的一次技术革命,它深刻地改变了传统出版的形象。
  桌上出版技术的采用,一是彻底的改造了出版上的主要工作——编辑、设计、排版的形式与流程。传统的编辑、设计、排版、制作由不同的人、不同的部门承担,在不同的场所完成。而电脑的出现,则使编辑、设计、排版、校对、出胶片等工作同时由一人在桌上完成。作者交来的稿件,已有不少是电脑排出的软盘,即使交来的是文字稿件,也可由编辑人员自行录入,审稿、编辑加工均在计算机屏幕上进行,编校合一,并同时由编辑完成版面设计和版面组合。由编辑审编好的稿件经总编、主编终审定稿后,即可生成排版大样,出胶片或硫酸纸,直接交印刷厂用于印刷装订。(据最新资料报道,目前,欧洲一些大公司如德国的海德堡公司、比利时的赛肯公司等已研制成功数码直接制版技术和数码彩色印刷技术,并推出了新一代印刷机,可将电脑桌上排版系统设计完成的作品输出到印版上,甚至输出到印刷机的滚筒上,直接进行批量印刷。)如此由编辑人员掌握排版的主动权,省去了在原稿上的修改和标记工作,避免了排版过程这一中间环节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加之计算机屏幕对版面显示的快速与直观,使编辑人员可以十分方便地在屏幕上进行各种加工、版面设计及方案比较,以达到最优的编辑和最佳的版面组合。编排一体化大大缩短了编辑出版的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出版的质量。二是降低了出版成本。香港商务印书馆总经理陈万雄曾讲到:“据经验由于DTP(桌上出版)的实行,出版成本会比原来传统的生产形式和流程,减少达到40%以上。”三是大幅度地突破了传统编辑排版工作的局限,拓展了编排手段,丰富了文字、图像的表现形式。运用电脑排版,内容增减改动、段落字句前后调换十分方便,版面形式变化自由灵活,字体字号丰富多样,而且可以任意选择、调换,甚至使之拉长或压扁。通过电脑,已经可以描图、绘画,使图表制作更加精确、美观、合理,从而使书刊的出版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极大地强化了其表现力。总之,桌上出版技术的推行,对于编辑出版的影响和牵动是立体性的。
  通过电脑编排出来的软盘,经出胶片、制版、印装可以生产出比铅排铅印精良得多的纸质型出版物,同时软盘本身也可以成为与传统印刷型出版物不同的一种新型的电子出版物。1994年11月,《邓小平文选》的修订本在全国公开发行之际,人民出版社和北大火星人电信工程公司联合出版制作了该着一、二、三卷的电子版合订本,将90万字的三卷《邓选》储存在两张磁盘上,并具备了检索、查询多种功能。在此之前,国内外已有多种以磁盘作为介质的磁盘书、报、刊电子出版物与读者见面。
  以磁盘为介质的电子出版物,虽然比以纸张为介质的印刷出版物容量大得多,体积小得多,但是与另一种更新的以光盘为介质的出版物相比,它的容量却显得太小,体积也还显得较大。这种出版物就是光盘。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只读光盘称为CD—ROM,它存储量极大:一张标准光盘的存储量可达3亿汉字,相当于542张常用的高密度软磁盘。一套74卷、重约数百公斤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可以存储在一张光盘上。光盘不仅体积小、储量大,而且寿命也远远大于一般的软磁盘,可达60~100年之久,有人认为可达150年。由于光盘的这些优越性,使之特别适合于各种辞典、工具书、手册、法律条款、百科全书、学术期刊等的出版。光盘出版物在世界上发展很快。我国也不甘落后,一批光盘出版物已经正式问世。由清华大学主办、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北京清华信息系统工程公司联合编辑、制作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是我国第一个具有权威性的集成化、多功能电子学术期刊。
   2.多媒体出版技术
  在本世纪的70和80年代,模拟视、音频技术在出版中占有主导地位。进入90年代,多媒体技术迅速崛起并迈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出版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将人类各种交流表达形式(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综合处理(包括存储、传输)的技术。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集成性。它将文字、全动态影像、静态图像、声音(口头语言、音乐等)多种媒体信息通过计算机有机组合、加工处理,实现动态视频、音频数据的实时采集,实时压缩与实时解压释放,并采用光盘存储,做到图文声并茂,使表现力更加形象、逼真,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二是交互性。人们可以多渠道地和计算机交流、沟通,能人工干预、控制计算机的运行,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三是数字化。多媒体信息都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的,只有以数字化方式,才能使计算机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存储。目前的多媒体技术在大力发展五化:即高分辨率化,提高显示质量;高速度化,缩短处理时间;高维化,三维、四维或更高维;智能化,提高信息识别力;标准化,便于信息交换、资源共享。
  多媒体技术的诞生,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也促进编辑出版业走向一个崭新的境界。当今,全世界多媒体出版物已达3亿张光盘,每张光盘能存储650兆字节的信息。1993年,全世界公开发行的多媒体出版物种类是8000种,1994年达到1.1万种,1995年达到1.3万种。名列日本十大出版社之首的讲谈社在多媒体出版方面卓有远见,近年一直集中力量研究开发这类出版物,还专门成立了多媒体事业局。其1993年多媒体的销售额已占到全社总额的0.5%,1994年占到1%,1995占到2%。在我国,多媒体技术已进入了古籍出版领域。伟地公司的多媒体赏析光盘《古诗风韵》,精选了从《诗经》以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诗词,优美的画面与动听的朗诵及悦耳的古典音乐交织一起,使人充分感受到诗词的意境。北大方正的《孙子兵法》,收集了各种版本的《孙子兵法》。金盘公司的《敦煌》、《故宫》,展示了我国文物的瑰宝,令人观之赞叹不已。1999年即将出版的《辞海》第3版的字数将达到2000万,并同时拥有大量声音、图片、动画、录像信息,读者可在家庭电脑读到文字解释的同时,还能看到形象的活动画面。从这些出版动态可以看到,多媒体出版物的普及将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3.网络出版技术
  电脑网络始于60年代,目前国际互联网络(称为Internet)已经成为覆盖全球发达国家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先进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大网,全世界现在约有4000万部电脑的用户入网。国际互联网最先(1969年开发)是美国政府特别是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在特殊情况下不中断通讯联络,建立的政府部门与部门间的专有多点通讯线路,后来与有关大学与科研机构联网,作为政府决策的支持系统,现在已与各种网络、美国的联机服务系统(如芝加哥论坛集团的联机服务公司)以及形形色色的数据库联网,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电子网络系统,完全进入了普通人的家庭。用户可以利用“浏览器”在网上非常便捷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1995年12月20日,我国的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通过国家教委鉴定验收,它外通世界的国际互联网,内联全国八个大城市的地区网络和百余所高校校园网,覆盖了除西藏自治区、台湾省和港澳地区以外的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
  随着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网络出版技术也随之发展起来。网络出版,就是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来传递信息的一种全新的出版方式。其特点有三:一是报刊(尤其是学术期刊)的出版,可以通过传真、电子邮件、电话、多媒体等各种手段,向入网读者提供服务。这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术交流的时效性(出版周期为一天)、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丰富性,还使读者在花钱不多的情况下,获得以前根本无法想象的超量综合信息。二是文献传递可以直接在入网读者的计算机上实现,而不必像以前那样,必须依靠图书馆之间的互借、复印或传真方式获取所需信息。三是检索复印方便,入网读者只要遵守出版者的收费规则,就可以从计算机上使用提存指令,检索到所需的文献并复制出文本。
  网络出版有两种形式,一是纯网上出版,称为电子报刊;另一种是在出版印刷型的同时也出版电子版。《华夏文摘》就是纯网上出版的一份具有典型性的中文杂志。其编辑部由30余人组成,编辑人员分布在6个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英国、法国)的20多个不同的城市,通过电脑网络相识,通过电脑网络处理编务和审理稿件,并且全部义务工作,没有报酬。它充分体现了网络出版的特点:一是发行速度快。借助国际互联网络,每一期《华夏文摘》可以在几分钟或一两个小时内送往全球所有订户,不需邮递。二是打印、复印方便。打印复印可以随时进行且愿意印多少就印多少。三是占用空间少。全年的《华夏文摘》共52期约80万字,只需两片电脑磁盘便可储存,而用费仅1美元。也便于复制,只要两片磁盘及两分钟时间,便可拷贝一套。四是检索提取方便。创刊以来的全部文本,永久地存于国际互联网络的资料库中。全世界的电脑用户只要通过联网,使用国际电脑网络无记名文件提存的指令,便可在需要时免费获取任何一期的该刊。它是“全球首家中文电脑期刊”,该刊现已出到250多期。每期十几页到几十页不等,平均15000余字,通过国际电脑网络发行,免费订阅。其直接订户已达10100人,读者以中国留学生为主,总数约为35400人,遍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外,1995年7月,中文电子日报也已在美国正式发行。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美南报业传播机构从7月22日起在美国正式推出中文电子报《环球电子日报》。它采用网络通讯技术,通过信息高速公路用中文将新闻发往各地。内容包括国内重大新闻,重点报道美国、中国内地、港澳台及金融、天气等新闻。中文电子期刊目前在全世界已有20余种。我国主办的《神州学人》亦于1995年1月创刊,也主要以留学生为对象。
  在出版印刷型的同时也出版电子版的报刊正在增多。据美国报纸协会公布的一项调查,美国现在已有78家报纸发行电子版,有40家报纸计划在近期推出电子版,包括《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发行电子版的杂志,包括《新闻周刊》(New Week)在内,也已有几十家。除英文的报纸杂志电子版外,还出现了中文的报纸电子版。继美国之后,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出现了报纸的电子版,如香港的《星岛日报》和新加坡的《联合早报》。《联合早报》1995年7月入网,已有10000订户。中国的《杭州日报》1995年11月也发行了电子版,向杭州市10000个电脑入网户发行。全国性电子日报《中国贸易报(电子版)》于1995年10月20日创刊,每周一、五全天播出,每次播出中文1万字、英文5000字。由此可见,网络出版作为一种新的编辑出版方式已经出现并正在快速发展,在未来信息高速公路进一步发展的时代,网络出版很可能成为主流的出版形式。
   4.电子出版物及其基本特征
  电子出版物成了目前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所谓电子出版物,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媒体。
  电子出版物的基本特征,一在它是以计算机可读数据的形式加以表示的。这种机读形式的数据,是计算机可以识别、理解、处理的数据。机读数据是电子出版首要的特征。二是电子出版物的信息载体为磁性或光学信息存储介质,不同载体的物理介质存储信息的密度是不同的。三是电子出版物中的信息有其结构,是经过一定的格式化处理而组成的信息的集合。四是电子出版物的使用即检索或浏览必须借助于电子计算机进行。五是电子出版物必须以出版为目标。它与印刷型出版物一样,有自己的着作权。在出版物的内容方面,作者与出版社要承担责任,接受社会的检验与评论。六是电子出版物的发行方式,既可以是作为封装型的磁盘或光盘出售给读者用户,也可以是作为联机数据库的形式,以联机情报检索服务的方式,以有偿服务为基础,向公众提供检索利用。
  与印刷出版物相比,电子出版物有独特的功能和纸书无法比拟的优势,如周期短,制作简单,修订再版容易,存储量大体积小,成本低,检索能力强,图文声像并茂,发行传递快等。
   二、电脑在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应用
   1.电脑在编辑过程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脑的日益普及及至进入办公室与寻常百姓家,为我国书刊编辑出版工作利用这一先进的信息处理工具提供了前提条件。截止目前,没有配备电脑的期刊社、出版社可能已经难以找到。但是,懂得电脑知识,掌握电脑操作技能的编辑出版人员却还为数不多。当前,很有必要破除对电脑的神秘观念,让更多的编辑出版人员懂得计算机科学知识、掌握电脑在书刊出版工作中的应用技能。
  电脑可介入书刊编辑工作全过程,在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上发挥应有作用。一是可利用电脑选题。选题是编辑出版工作中首要而根本的一个环节。选题本质上是一个决策过程,决策的基础在于通过调查研究掌握情况,而调查研究工作则可以利用电脑来进行。具体讲,编辑部门可以利用电脑“数据库”应用软件建立各种各样的“选题库”,做到需要确定选题时,十分方便地调阅选题库,迅速择定新的、好的选题。二是可利用电脑组稿。组稿工作的基础在于对作者队伍情况的全面、准确、及时的了解。做好组稿工作,需要用前述数据库软件来建立“作者库”。作者库可以制作成一目了然的表格形式,输入作者姓名、年龄、单位、职务职称、专业、代表性成果、承担课题及近期研究动态、通讯地址、备注等内容。到需要物色作者的时候,只要调阅作者库查找就可以了。将来如果编辑的电脑与全国电脑通讯网络联网后,编辑还可以通过网络与作者进行更为便捷的约稿联系。三是可利用电脑审稿。随着电脑的普及,作者交磁盘稿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多,而且必将成为一大发展趋势。责任编辑只要学会操作电脑,就能通过电脑和打印机对磁盘稿进行“打样审读”,或者直接在电脑上进行“屏幕审读”。如果作者交来的是手稿,可以先将稿件录入电脑再审读,取得事半功倍的审稿效率。四是可利用电脑加工稿件。在编辑实践中,稿件的加工分退还作者修改和编辑直接加工两种情况。对于应退作者修改的,编辑可在磁盘稿上需要增删改动处键入某种符号或打上简要的具体修改意见(也可另纸打出修改意见)。至于责任编辑的加工,可在屏幕上边看边改,看完即改完。五是可利用电脑设计版式。到目前为止,版式设计工作一般都是由专职设计人员完成的,责任编辑只是提出设计意见。有了电脑辅助这一工作即可直接由编辑自己来完成。责任编辑可在进行屏幕稿件加工时,直接键入相应的排版命令,从而达到按自己的思想完成对书、刊版式的设计。六是可利用电脑进行封面、装帧设计。目前,书刊的封面、装帧设计不少已采用电脑平台设计系统进行。利用该系统进行图像的创作,可以做出传统手工作业无法达到的效果,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省却设计者在制版厂和办公室之间的往返奔波,在办公桌上实现自己的思想,并立刻在显示器和打印机上得到最终结果。利用电脑设计图形,可产生与传统设计、手工绘画大相径庭的种种新功能:二维平移,可将图像二维移动位置或排列相同的图形;图像旋转,使一个直立的物体躺倒或倒置;图像畸变,可使物象任意变形;图形渐变,可实现两个不同形象的过渡性渐变,也可将一幅图像渐变成十几种不同的画面。另外,还有干扰成像、比例缩放、结构映像、晰化与晕化、肌理显示、色彩处理等功能。利用电脑对书刊进行装帧设计已成为大势所趋。除此而外,利用电脑还可处理编务、进行校对,等等。
  利用电脑辅助编辑出版工作,必须创造必要的条件。在硬件方面,最好配备一台中档以上电脑和一台打印机(如需自己直接出硫酸纸,则需要一台激光打印机)。在软件上,需要配备磁盘操作系统软件、汉字排版软件和数据库软件。另外,还需培训编辑人员掌握上述硬件、软件的使用操作方法。
   2.电脑在编辑出版管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最重要的功用是管理。它以其神奇的记忆功能、快速的计算能力和具有“铁面无私”执行命令的“原则”等特点,直接广泛地用于各种管理工作之中。传统的书刊社管理采用的是手工操作方式。而采用电脑对书刊社的工作进行管理,其高效、快捷和方便的程度是传统的管理无法比拟的。近年来,不少报刊社、出版社都在利用电脑对编辑出版工作的管理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解放军出版社注重投入,实现了图书的编印发全过程的电脑操作管理,受到了新闻出版署的好评。另外,涵盖了出版社所有主要业务和管理工作的出版社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也已于近日研制成功,并通过了有关专家的技术鉴定,在出版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电脑管理,不仅指对编辑工作,而且还包括了人事、行政、资料等各个方面。其主要内容有:稿件管理——建立稿件信息库(包括文稿登记、分类、审理、处理结果、质量情况的统计与分析等);作者管理——建立作者信息库(存入作者简历、专长、代表成果、近期课题及研究动态等);审稿人管理——建立专业审稿人信息库(存入专家简历、专长、代表成果、近期课题及研究动态等);编辑人员管理——建立编辑人员信息库(存入专业编辑、主任、主编或总编的简历、专长、代表成果、近期课题及研究动态、编辑工作业绩、获奖情况等);资料管理——建立出版社、期刊社资料信息库(分类存入资料室藏书、期刊、报纸以及其他相关资料);文件档案管理——建立文档资料信息库(存入国家、省级、单位、全国及省一级的行业组织等各种文件及书刊社各项规章制度及其他档案资料等);工作考核管理——建立工作人员考核信息库(存入各人完成年度工作的数量、质量及出勤奖惩等考核资料);财务管理——建立财务信息库(存入经费的各项收支情况的资料);质量管理——建立书刊质量信息反馈的信息库(存入图书的评介、报道、获奖、引用情况等资料,期刊的摘转、报道、获奖、引用情况等资料);主编管理系统(专供期刊主编使用)——目前正在研制阶段,相信不久的将来,即可研制成功、提供使用,从而减少主编的工作强度,并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计算机与发行工作的全国信息网络化
  书刊发行工作的现代化是摆在出版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而计算机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是实现发行工作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任何一个成功的决策,都需要尽量多地掌握与之相关的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符合客观实际的发行工作的正确决策,也需要建立在对社会、读者、书刊社及发行企业各种数据信息的掌握和分析的基础之上。而准确、快速、全面地掌握有关数据信息,把握市场动态,就必须借助计算机,建立采用计算机处理的全国出版物发行信息网。据《新闻出版报》近期报道,为加快计算机在发行业务中的应用,由新华书店总店负责筹建的“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物发行信息网络”已正式起步,一个以总店为中心、八省(市)为分中心的全国信息网络已于近期建成。这一网络的建立,为将来全国范围内书店发行业务联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可信的业务数据。随着书店系统发行信息网络的建立,相信期刊发行工作的信息网络也将指日可待。书刊发行工作信息网的建立,首要的也是基础性的工作是要在书刊发行机构内部推广应用计算机。
   三、信息时代编辑出版工作的几点思考
  如前所述,信息时代的编辑出版工作,一方面由于新技术的日新月异,的确从观念、方式到手段都已发生并且正在不断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出版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大解放,出版物的质量得到了空前的大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向编辑出版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一方面由于电子出版物的问世及迅猛发展,的确造成了人类出版事业异彩纷呈的壮丽景观,文化信息的生产、传播、利用及储存的质量和速度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为某些人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制作、传播精神垃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一方面出版新技术的确开创了人类出版史上的新纪元,以磁、光、电为介质的电子出版物与以纸为介质的传统印刷型出版物相比确实是先进得多的传播媒体,但与此同时,出版新技术的出现也同时带来了人们未曾预料到的一系列复杂难题。在这一新形势下,如何做到抓住机遇,既以积极的态度促进电子出版业的发展,又妥当地处理电子出版物出版及传播中的消极现象,推动我国编辑出版事业健康地向前发展,以稳健的步伐迈向21世纪,我们认为必须认真思考、切实解决好以下问题。
  1.书、报、刊编辑出版工作者要更新观念,努力学习、掌握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为重点内容的科技知识,尽快建立适应信息时代编辑出版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与此同时,有关出版单位还应尽快培养建设一支既懂现代科技知识又熟悉编辑业务、文理兼通的高素质的专业电子出版队伍。
  2.政府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出版新技术带来的影响,加强法制建设,及时制订有关法规,理顺并规范电子出版物市场,严格政府对电子出版物编辑、出版、发行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3.有关科研人员要切实加强对出版新技术的研究,解决电子出版物编辑出版工作实践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上,要勇于建立新概念,概括新理论,不断丰富、完善并深化编辑学、出版学的理论,更好地指导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繁荣发展。
  [*]本文系作者在陕西省新闻出版局1996年10月主办的陕西省第一期期刊主编培训班上的讲课稿。
  参考文献
  1 陈光祚:《电子出版物及其制作技术》,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 李苓:《世界书业通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 方汉奇:《电脑网络、电子信和发展中的电子报刊》,《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3期。
  4 李咏梅:《电子出版物的产生和发展》,1996年2月12日《国际电子报》。
  5 单基夫:《传统出版社:如何面对电子出版浪潮》,1996年10月23日《新闻出版报》。
   〔责任编辑 杜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报西安113-119Z1出版工作、图书评介张积玉19971997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报西安113-119Z1出版工作、图书评介张积玉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59:20

[新一篇] 編纂《廣陵區志》的幾點體會

[舊一篇] 編輯審美選擇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